宋朝遺民因為失去了自己的國家,最後流亡到海外島嶼,為了記念自己是華夏子孫,旅居海外島嶼的宋朝人把當地稱為呂宋。

呂宋島上的土著不多,一部分的首領獲得大明承認,封為呂宋藩屬國,為大明的外藩屬國,更多的土地則為大明的領地。

歷史上永樂朝南下西洋,封當地華人許柴佬為當地總督,如今大明的商船遍佈南洋,不需要徹底依靠當地華人勢力,所以大明在當地派了官吏管理。

呂宋南部的群島,最南端是原蘇祿三國,蘇祿三國西端海外大島是渤尼國,這兩個地方如今屬於渤尼都司,大明的領地。

大明內地的百姓一日三餐,鐵鍋家家普及,渤尼的香料成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調料瓶,酒樓的興起和規模,更離不開各類香料。

龐大的需求,每年有不可計數的船隻往返渤尼都司,而因為大明商人的商業行為,無疑壟斷了當地的行業,所有香料的貿易控制在大明商行手中。

香料不光在大明販賣,包括原來南洋的各地,因為香料在大明的銷售火爆,導致香料的價格越來越昂貴,大明商人狠是發了大財。

而且隨著西部七省的傳播,香料甚至貿易到地中海貿易圈,渤尼都司生長的香料價格,在西方各國等同黃金,只有國王和貴族在舉辦宴會的時候才用得起。

每年商船運來大量的糧食和商品,糧食供應衛所,商品賣給軍人,然後從大明商行的莊園裡採購到香料,朱元璋創辦的開中法,雖然在陝西山西早已經消失,可是在海外卻仍然執行。

無論是呂宋還是渤尼都司,地理條件雖然不如內地部分富裕的地方,可也超過了多數的地方,吸引了不少的軍隊士兵。

異地服役計程車兵們,許多來自福建廣西江西等地,甚至還有來自貴州的。

許多人的家鄉山多地少,而在渤尼和呂宋,只要退役後願意留下來計程車兵,分幾百畝的莊園,並可以招聘當地土著為自家的傭人。

比較起渤尼都司,呂宋多年的戰亂,以及明人生活的富裕,吸收了很多的土著人口,這些土著人口是最好的勞動力。

與大明的北方不同,大明北方的軍戶們已經普及了農業機器和化肥,而海外的軍戶們,仍然主要使用傭工,軍戶地主模式。

衛所和軍隊是兩種制度。

衛所的上級部門是行都司,都司,五軍都督府,軍隊則由朝廷直接管理。

“噼裡啪啦.”

端午節。

呂宋島上的人口主要來自福建廣東等地,這一天裡,家家戶戶燃放起了鞭炮。

城市裡格外的熱鬧。

自從大明立國以來,特別是進入了永樂朝,呂宋島上的華人們與國內交往的越發頻繁,不光恢復了傳統的交流,也加深了兩地百姓的聯絡。

而且與別的地方不同,這些前宋的遺民皆能獲得大明籍,屬於大明的百姓。

除非自己不去官府申請,申請也不麻煩,只要拿得出族譜或者周邊華族的證明就能獲得大明籍,是大明海外最輕鬆入籍的方式,羨慕了很多人。

呂宋島上的治理問題並不大,一個是當地土著勢力非常的落後,還有就是經過前宋移民多年的發展,華人早就掌握了當地的文明。

在西方列強抵達南洋之前,華人是南洋各國統治階級的部分。

這是他們掌握的文明程度所決定的,猶如琉球國在明初主動請求,朱元璋答應後賜給的一些船戶,百年後,那些船戶的子弟們掌握了琉球國的政權,例如鄭家兄弟。

鄭迵是福建長樂移民鄭肇祚的後裔,也就是洪武朝的那批船匠後代。

五十七歲時,鄭迵被任命為琉球的三司官,類似宰相。

同樣的道理,當下大明在呂宋的統治權,正是因為靠著這大批華人的支援和幫助,為大明在當地的統治提供了條件,得到了順利的實施。

城市裡的龍舟,包粽子等熱鬧不提,鄉間興起的莊園農莊,主家們也大方的送給了自家傭工們豐盛的食物。

之所以不稱為佃戶,是因為哪怕佃戶也是有大明律保護的,而傭工不同,呂宋的傭工是大明人自己招募的當地人,三五戶的心腹和十幾戶的苦力,為莊園主提供勞動換取食物,這樣的經濟關係,兩者的依附程度非常高。

原來前宋遺民類似的程度並不夠深,而經過這十餘年的催化,特別是當地軍隊和衛所的建立後,得到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幾代人的忠僕存在。

“你想要我的僕人.”

主家來了幾位客人,是軍隊退役下來的軍人,他們選擇留在當地,不光衛所支援,當地的華人也很支援,希望更多的大明人留下來。

土著的勢力越來越衰敗,反觀他們的地位越來越穩固。

“土著們不懂教化,全部招募土著的話,恐怕幾年下來我的莊子都沒有收成,所以希望張公賣給我一兩個老僕,幫忙管理我的莊子.”

說話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李堅。

李堅從把總的位置退了下來,年近四十歲的李堅已經失望,他的年齡註定無法突破中級武官,思前想後,他準備為自己留下財富。

除了自己積攢的財富,更有優厚的政策和待遇,糧票銀行的無息貸款,讓他在當地獲得了整整兩千畝的土地。

與他一起退役的還有幾位下屬,他們選擇了一處的土地,這樣可以相互扶持,也有個伴,他們幾人成為片井的幾位軍戶,退役後的李堅還掛職衛所僉事。

這樣人的請求,主家自然不會拒絕,痛快的答應下來。

幾名世代的僕人到了李堅的手裡,為李堅管理莊園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快搭建了莊園裡的管理體系,從聽話的土著裡,提拔了幾戶人家住在了莊園中。

那幾戶人家欣喜不已,住進了莊園後,他們世代都有了吃飯的地方。

李堅帶著家人在呂宋安家落戶,過上了嶄新的生活。

每個月的時候,他會和幾位老手下們一起去打獵,還有的時候去周邊熟部裡做客,部落的頭人熱情的招待他們,圍著篝火擊打從明人那裡購買的手鼓。

部落裡年輕的姑娘們眼熱的看著他們的孩子,幾位少年在熱情如火的目光下,不好意思的低下頭。

誰都想嫁給這些子弟們。

大明施行一夫一妻制,子弟們的正妻只會是各家的女兒,但是海外的莊園主們,許多人納了不少的妾,妾的地位很低,所生的子女也沒有繼承權,但是大明人富裕的生活,吸引了太多的年輕姑娘。

她們想要住上大莊園,穿上漂亮的衣裳,帶著精緻的首飾,塗畫昂貴的白粉胭脂,她們還能把自己的家人帶進去莊園,成為莊園的心腹人家,世代不愁吃喝。

四十歲生日的這年,李堅突然收到了一封信,書信來自渤尼都司,原來是他當年的老部下。

這是封遺書。

想到比自己小一歲的武震夢,李堅拿著書信的手顫抖了起來。

當年,自己還是哨官,武震夢是自己的兵,他們追隨皇帝在撒馬爾罕作戰,為大明打敗入侵的敵人,最後奠定了大明的勝利。

“這傢伙夠倒黴的.”

李堅忍不住的唏噓。

從小就沒了父親,母親被人拐走賣去煙花之地,在衛所裡吃百家飯長大,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年隨御史去北平查燕王,最後運氣好加入了北平的軍隊。

好不容易在撒馬爾罕立了軍功,結果得知母親的訊息返回老家拔刀殺人,失去了軍隊的前程,多年在海外兵團流離失所。

終於在渤尼都司安定了下來,有了自己的家人,可是呢,誰想到從軍十幾年的漢子,竟然會馬失前蹄摔成了殘廢,最後一命嗚呼。

李堅的莊園已經有了穩定的收成,不缺物資的李堅,衛所裡有同僚幫忙看顧,最近的軍隊離此處也只有數十里地,李堅交代了兒子與友人後,來到了碼頭坐上前往渤尼都司的船隻。

從福建沿海抵達呂宋需要十五日左右,從呂宋坐船抵達渤尼都司也只需要半旬,沿途多島嶼,可以沿著海岸線航行,風險降低到最低。

這就是大明收復呂宋與渤尼都司的好處。

呂宋坐船到交趾也只需要半旬上下,如此下來,為大明在當地的經濟發展和人口流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否則直接從福建出發到渤尼都司,因為路途遙遠,沿途又不屬於大明,獲得補給很艱難,還需要顧慮當地的勢力變化,導致傳統的航行一年才能往返一次而已。

李堅抵達渤尼都司後,按照書信的地址,根據大明在當地建立的驛道系統,很快一路詢問到了武震夢所在的衛所,最後找到了武震夢的莊園。

武震夢已經下葬多日,他的家人得知李堅的身份後,非常熱情的招待了李堅。

李堅看著武震夢已經十六歲的兒子,長的非常的魁梧,笑著說道:“比你老子長的高,你老子從小吃不飽,竹竿似的,但是能吃的狠,咱們哨開伙的時候,就屬你老子最能吃.”

武震夢的兒子叫做武忠明,早已不再是當初只曉得玩鬧的少年,成為了家裡的頂樑柱,也是軍戶掛名的正丁,每年參加軍事操練。

“家父生前常常提起世叔,懷念在世叔手下做事的時光.”

武忠明沉穩的說道。

“你父親是個好苗子,如果不是那件意外的事情,說不定你父親早就超過了我,我是沒有希望才從軍隊退下來的.”

武震夢能打,頭腦又靈活,更重要的是有豁出去的膽量,李堅一直覺得可惜,如果當年武震夢留在軍隊,說不定成就比自己高。

他認識的同一輩裡,目前只有趙宏的職位最高了,聽說這傢伙留在了交趾,最後一次見面,還是兩人同時休假,在北平大場第一場活動那天意外碰到。

武忠明聽到此人言語裡對自己父親的認可,心裡對這位世叔的印象非常好,暗想難怪父親還記得這位老上官。

武忠明一直認為自己的父親很厲害,只不過缺乏機運而已。

父親的意外死亡,讓武忠明很傷感。

不過武忠明已經決定加入軍隊,等二弟十六歲的時候,他就會報名參軍,他決定繼承父親的遺志,成為一名將軍,至於莊園裡的活計,有莊園裡的幾位老人幫忙看顧,不需要母親操什麼心。

聽到武忠明的志向,李堅高興的拍了拍對方的肩膀,大聲誇道:“不錯,好男兒怎麼能不去軍隊裡掙個前程呢,你能放棄舒適的生活,果然是武震夢的種.”

李堅知道軍隊現在競爭的激烈,認真的說道:“軍隊是好去處,哪怕最後沒有成為將軍,退役後的好處多多,而且你也不會遺憾的.”

見世叔如此認可,武忠明心裡的志向越發堅定,再過兩年自己就能去軍隊了。

李堅最後在渤尼都司呆了半個月,向武忠明講了許多軍中為人處世的準則,並且傳授了一些自己帶兵的經驗,離開的時候,武忠明送到了碼頭。

“打鐵需要自身硬,再多的道理,咱們都要從底層做起,本事才是立身之本,本事越大,你就站的越穩,然後才能謀求志向.”

“你既然有大志,那麼從現在起就不能放鬆自己的要求.”

李堅越來越喜歡武震夢的這個兒子。

要是自己的兒子就好了,不過自己有個閨女,李堅已經準備嫁給此子,回去後向趙宏寫封信,看有沒有機會去他手裡當兵。

趙宏是大明子爵,又是交趾的遊擊將軍,有了他的關照,武忠明才能走的更加順暢。

這個世道上面沒有點關係很難走到高層,自己就是因為上面無人,才放棄了留在軍隊,至於趙宏,聽說他一家子很早就認識太子殿下,得到過太子殿下的恩惠,如此機遇,旁人如何能比。

兜兜轉轉。

趙宏最後的確收到了李堅的書信,匆忙的回了信,他就帶著軍隊出發了,緬甸宣慰司的平安將軍感染了疫病,大夫們救治無效,已經病故了。

平安是個狠人。

只是他一死,緬甸宣慰司就亂了起來。

八百大緬那邊再次入侵緬甸宣慰司,緬甸宣慰司經過平安多年的高壓,勢力大大的衰退,在許多周邊勢力看來是塊大肥肉。

南洋鐵道後期的工程進度遇到了阻礙,朝廷思來想去,想到了交趾的趙宏。

臨危受命的趙宏,帶領交趾軍隊疾奔緬甸宣慰司,先穩住當地局勢,等待朝廷任命新的大將。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史上最牛王爺,統百官,定江山

青樓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