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大明科技與技術會

書房。

中年人坐在書桌上,出神的盯著手裡的書信。

“尊敬的劉通先生.”

“時值第一屆大明科技與技術會舉辦之際,經過評委會認真與負責的研討後,認為劉通先生在雜報上發表的《穩婆》這篇文章,促進了社會文明的進步,認定符合文化獎的標準.”

“因此誠意邀請劉通先生,於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巳時,參加第一屆大明科技與技術會頒獎儀式,地點在大興縣中華重工大酒樓一號宴會廳.”

“並請劉通先生關於《穩婆》與獲得文化獎,面向全體大會人員發表,定時為一刻鐘的演講.”

“仰慕之至!”

“第一屆大明科技與技術籌辦會.”

劉通在書桌旁坐了整整一個時辰,手裡的書信他已經看了無數遍。

這封書信的信紙,採用的是宣紙製作成的信紙,封皮則用的黃皮信封。

書信的質感非常之強,摸起來就知道貴重。

劉通吸了吸鼻子,又一次忍不住流出了眼淚,連忙的擦拭掉,心中又激動又自卑。

自己不過寫了篇故事,初衷是為了報紙的稿費而已,並沒有什麼崇高的志向。

自己何德何能啊。

他猶豫著。

是否向第一屆大明科技與技術籌辦會回信拒絕,因為他真覺得自己不夠資格。

此時,桌面上的文房四寶,忽然在他眼中變得沉重起來,有些不敢輕易的動筆了。

他從椅子上起身。

這個書房,是他一家人的生活來源。

靠著筆桿子,一家人的生活過得很富裕,在這一帶人人都尊敬他,羨慕他。

但是第一次,劉通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壓力。

在書房裡來回踱步,最後來到窗前,透過木框玻璃窗,視線看到院子裡的娘子正在洗衣服。

在院子的繩子上,懸掛了床單被套,還有幾件小兒的衣服。

因為天氣寒冷,剛出生半年的嬰兒留在一樓的搖籃裡,長子在學校讀書。

本來是想請家中父母進城的,又可以照顧父母,也可以幫忙操持下家務。

不過父母捨不得鄉里的幾畝田,沒有同意進城。

一畝田一年到頭也就一兩銀子的產值,去除糧種化肥稅負,能到手裡的不過七八分銀子。

五畝田也只有三四兩銀子的盈餘,只能維持兩老的吃喝穿衣,攢不了幾個閒錢。

大姐四妹都已嫁人,是別人家的媳婦。

二弟一家去了開平,從那裡分了足足二十畝地。

二十畝地的收入,比五畝地的收入增加了四倍,而開支卻沒有增加四倍。

兩口子自己都忙不過來,雖然過得辛苦,但看在錢的份上,一切又不那麼辛苦了。

他們哪裡還顧得上老家,但也和自己一樣,邀請過兩老跟著他們去過。

但是老人以捨不得家為由拒絕了。

拒絕自己和拒絕二弟,給出的理由並不一樣。

三弟去了工廠,還沒有說媳婦,眼光高了,尋常人家子女又看不上,看得上的子女又看不上他。

中年人站在窗邊,彷彿看到了社會無形中的變革,思緒越飄越遠,甚至開始幻想,下個五年後的北平,又是個什麼模樣呢。

大逆不道的想,如果父母去世了,他們留下的五畝田地怎麼辦?

自己作為家中長子,理應可以繼承。

但是自己沒有留在家裡,所以也沒有理由全部繼承,可就算把五畝地給自己,難道自己離開城市返回農村去種地嗎?

中年人覺得不太可能。

那二弟呢?

他們一家總不至於開平的二十畝地不要,回去老家種五畝地吧。

至於三弟。

中年人搖了搖頭,三弟可不像會種地的樣子。

“那麼這五畝地何去何從呢.”

“租,亦或是賣.”

租出去很難,北平的人力缺口,誰家還會去成為別人家的佃戶,工業與農業爭人啊。

土地的利潤薄弱,地主們很難再招募到廉價的佃戶了,可他們也出不起更高的工錢。

只有自己種地才能吸引人,二十畝、甚至三十畝四十畝的田地,否則更少的土地已經吸引不了人。

那就只有賣了。

中年人嚇了一跳。

賣田的念頭,自己竟然會覺得理所應當,這可是以往社會上最敗家的罵名。

“未來社會的暢想.”

中年人福至心靈,心至慧生,誕生了些許的靈感。

“在未來的社會中,不再會有佃戶,也不再有幾畝土地的貧瘠之家,留在農村的人口,他們都會是二十畝以上土地的富戶人家.”

“以後的農村,人口會變得更少,但是他們的土地會變得多起來,以追趕城市的經濟平均水平.”

“越大城市的人口會越集中,把小地方的人全部吸收到大城市裡,因為工業化必然導致人口的集中.”

……

雜報報社的編輯親自來到劉通的家中,這是編輯第三次來家中做客。

劉通讓家裡從鄉下請的老嫂子,幫忙去菜場買菜回來做飯,接待報社來的編輯。

家裡的婆娘抱著孩子去了鄰居家玩,免得吵鬧到二人的正事交談。

劉通倒了兩杯熱茶,兩人就在火爐前的躺椅上,倒也顯得安寧愜意,屋子裡溫暖如春。

“這篇文章的水準很高,我建議延遲一個月再發,以競爭明年的文學獎.”

“需要這樣嗎?”劉通不可思議。

“現在我們報社競爭很大,技術報獲獎的人自然不用說,那是遠遠超過我們其餘三報的.”

“但是我們三報之間需要競爭,你是我們報社推出的種子選手,未來培養的重點文人.”

“現在我們雜報只有你一個人獲得了文學獎,是三報中墊底的成績,報社上下壓力很大,明年一定不能繼續墊底.”

聽到編輯的訴苦,劉通無言以對。

既有高興也感覺到了壓力。

劉通同意了編輯的要求,自己寫的文章延遲到年後發表。

不久。

第一屆大明科技與技術會隆重召開。

朱高熾領著世子妃郭彩蓮親自參加,北平的各階層首腦人物皆受邀參加。

因為要包含前幾年的成果,獲獎人員足足高達一百人,獎金為五萬元,平均每個人可以分的伍佰元。

當然不是採取平分,而是根據獎項的排名,最高一千元,最低兩百元不等。

其中發明運用獎的獲獎人員最多,獎金也分得了三萬五千元。

萬三,小九,王本都獲得了發明運用獎,哪怕他們早已經領取了技術司的獎金。

從第一代蒸汽機到第三代蒸汽機,乃至其中漲圈部件,汽頂部件,拉缸部件,防松鞘部件,小軸防轉鍵部件,壓板材料.

槓桿式鍛造錘,複合槓桿錘,腳踏式鍛造錘子,碎石機,壓力重錘機。

第一代焦炭煉製技術,第二代焦炭煉製技術,煤油提煉技術,煤灰生產技術……

在發明運用獎頒獎完後,也是花費最久時間的獎項,朱高熾親自上臺發表講話。

“在關鍵節點上的技術獲獎者,有七十二項,其實對於許多大師有些不公平.”

“但是獲獎人數實在是太多了,已經容納不下,只能精中選精,最終還是有了七十二人獲獎.”

“這是歷史發展遺留問題,但是明年將會更加的公正和公平.”

“可以清楚的預知,明年的獎項大會上,獲獎人數至少會少大半,可能連四十人都沒有.”

“但是明年開始,也會有更多的頒獎大會,竭力讓所有技術人員的成果不至於被埋藏.”

朱高熾講完後,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

因為世子妃出席,所以許多女眷也跟著出席,她們坐在自己夫君的身旁。

中華重工大酒樓是中華重工的酒樓,有半官方的性質。

一號宴會廳,可以容納五百人的座位。

整個會場坐滿了人員。

在會場之外還有旁觀的人,頒獎儀式將會進行一整天,朱高熾會全程參與。

其實會議很枯燥,但是朱高熾的行為會提高技術人員的地位,屬於政治意義大過一切。

對於發明運用獎頒獲獎人數比重這麼大,朱高熾認為是正常的。

在工業革命初期,本身就是工匠發明為主。

各項學科的全面快速發展,大部分是建立在工業革命的成果上的,初期是倒研的過程。

後面是理化獎、數學獎。

發明運用獎的獲獎人員主要來自中華重工,那麼這兩項的獲獎人員,主要來自各所的學校教師。

其中理化獎則有一半來自煤油煉製廠,化肥廠,氨水製作廠。

生物和醫學獎主要來自金州。

金州的人體試驗有豐富的資源,加上金州封閉的環境,一些當下社會無法接受的倫理,在金州則沒有這個限制。

文化獎,社會理論獎,主要來自報社,劇院。

學校,中華重工,報社,劇院四個方面提供了獲獎人數的九成之多,只有不足一成來自於社會。

這就是規模化的威力。

工匠集中起來,給予他們充分的寬鬆環境和風氣,必然會誕生無數的火花思路。

洪武二十九年。

不光是北平引導的北境工業化社會過程中,發行紙鈔量超過了大明十幾年的成果。

也是北平技術儲備,全面超越當下大明的一年,形成了拐點。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國大混子,篡改扶蘇老爹勸諫書

椰子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