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朱元璋的長遠佈局

前番。

北平打敗數萬草原騎兵的戰報,並沒有讓應天府驚動。

比起朱棣前幾年逼降二十萬之眾,顯得有些不夠看。

還有大明立國以來,西南用兵多年,同樣戰績頗豐,多次動輒幾十萬大軍的規模。

只有親自去過北平的人,才能感受到北平的變化。

而透過言語,許多人只停留在印象階段。

“燕王是被聖人關起來了嗎?”

黃子澄興奮的問道。

“不清楚.”

文華殿。

一幫官員商討。

“必定是的.”

黃子澄肯定道:“街道上也派了人去打聽,已經兩個月沒有見到燕王了.”

“而且我從宗人府打聽到訊息,自從燕王兩個月前奉召入宮就沒有返回過.”

“我猜聖人一定是把燕王關在了宮內,避免燕王逃離應天府.”

許多人贊同黃子澄的說法。

“燕世子野心勃勃,竟然敢謀害寧王,司馬昭之心一覽無餘,此子斷不可留.”

“朝廷應該派人去北平捉拿燕世子.”

“以燕王府的實力,如果抗拒的話,恐怕難以抓回.”

“抗拒才好,朝廷當興兵平之.”

黃子澄信心十足的說道。

“聖人愛子愛孫,心中到底有些為難,我們不能給別人機會,要把事情掀開.”

“兵部前番委任遼東總兵,我看聖人也是有所準備的.”

黃子澄看向齊泰。

遼東以前沒有總兵。

歷史上,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委任楊文就任遼東,形成了遼東總兵制,有了後續的遼東總兵職位。

透過洪武三十年的事蹟,朱元璋大概是傾向朱允炆的,所以有種種佈置。

但是如今,看上去朱元璋彷彿還是選擇了朱允炆。

黃子澄的興奮就不難理解了。

“說不定是保護燕王呢?”兵部官員齊泰,沒有順著黃子澄的心思,直接潑了盆冷水。

“怎麼可能?”

黃子澄啞然失色,恍惚的質問。

“燕王在應天府無權無勢,任一宵小即可害他性命,如今燕王在皇宮內院,誰還能害他?”

姚廣孝之事就是皇太孫一系的部分人炮製出來的。

人們已經知道,姚廣孝就是朱棣在應天府的奔走,為朱棣傳送許多機密訊息。

這麼重要的人物,既然控制到了錦衣衛手中,官員們自然不會輕易放過。

有些人聯絡錦衣衛官員,審問起了姚廣孝,想要拿到燕王圖謀不軌的證據。

膽子已經大到這個地步,那麼再大一點,直接對付燕王也不是不可能。

雲從龍,風從虎。

離開了北平的朱棣,就像沒有了爪牙的老虎。

“那皇爺爺為何要委任遼東總兵,還派了將領去河南山西諸地.”

朱允炆急了。

陝西老秦王死了,二代秦王威望不夠。

河南的周王更是一心草藥學。

連前番河南衛所入大寧協守都是周世子出面,可見周王府的現狀。

因此兩地的局勢,需要派專門的高階將領去穩固地方。

“聖人的心思,誰也猜不透.”

齊泰拱了拱手。

殿內。

眾人安靜了下來,皺眉苦思。

朱元璋才是皇帝。

他們的權力來自於皇帝,而他們的影響力雖然大,可以動搖社稷,但又和皇權交織密集。

例如齊泰。

他就是忠君之人。

既忠儲君,更忠現君。

“皇太孫是國家儲君,儲君安國家穩,這是不可動搖的底線,為了天下黎民百姓.”

黃子澄正義凜然的說道:“諸公,聖人那邊,我等需要齊心協力.”

朱允炆感激的看著黃子澄。

這位師傅對他而言,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正因為對黃子澄的深信不疑,所以朱允炆一切都聽黃子澄的。

那些與黃子澄意見不合的官員,都被排擠出了皇太孫一系,最顯著的代表就是兵部尚書茹瑺。

而兵部又是不可或缺的部門,所以齊泰在皇太孫一系的地位提升了起來。

比起茹瑺這位原太子系的中堅力量,齊泰此人的資歷要弱不少,黃子澄覺得自己能壓齊泰一頭。

歷史上也是如此。

在削藩定策的時候,齊泰力主全力拿下朱棣,而黃子澄要先易後難,先對其他藩王下手。

最後黃子澄壓過了齊泰。

結局是幾人最後都因痛罵朱棣而死。

當然。

齊泰的提出的那些手腕,例如以防邊的名義,把朱棣的親衛軍調離北平,種種措施的確頗有成效,讓朱棣被孤立起來,身邊無援。

如果不是黃子澄的先易後難的核心方略,既給了朱棣喘口氣,又讓朱棣獲得其餘藩王支援的機會,結局很大的可能就改寫了。

現在。

齊泰並不認可黃子澄的方法。

他認為應該堅定聖人的心意,只有聖人真正支援皇太孫,才是最好的法子。

而不是自下而上的手腕,不但效率低下,白白浪費了時機。

但是黃子澄的想法獲得了朱允炆的認可。

比較起齊泰的想法,朱允炆更喜歡黃子澄的建議。

文華殿激烈的爭執,並沒有讓皇城變化。

皇極殿東閣。

朱元璋在高臺上批閱奏疏,朱棣在下方案几上看朱元璋批覆過的奏疏。

兩個月來。

朱元璋去哪裡,朱棣就去哪裡。

寢宮時也是如此。

朱元璋睡裡間,朱棣睡外間。

開始的時候,朱棣還胡思亂想,有時候興奮,有時候沮喪,最後什麼也不想了。

從小到大,這段時間是他和父皇在一起最久的時候。

就連大哥也沒有這份待遇。

朱棣想到這的時候,心中忍不住得意。

當年。

他們幾兄弟誰不羨慕大哥。

父皇眼裡好像只有大哥。

可慢慢的,朱棣開始心疼父親了,這位老人身體不太好,看不清路需要人攙扶。

晚上睡覺的時候渾身疼,特別是頭疼。

只有沒人的時候,朱元璋才會露出痛苦,這些現象都看在朱棣的眼裡。

這一刻。

沒有皇帝,也沒有燕王。

朱棣親自服侍朱元璋。

多餘的想法都沒有,他只是想盡一名兒子該有的孝道,而他也看到了父親瘦骨嶙峋的樣子。

印象中。

父親可是那麼的孔武有力,從來都好有力氣。

“北平布政司布政使顏鈍,調任廣東布政司擔任左布政使.”

“工部侍郎正三品官員練子寧,提升一級從二品,外放廣東布政司右布政使.”

朱棣愣住了。

顏鈍的名字怎麼在上面。

他不是在北平嗎。

忍不住抬頭,看了眼父皇,朱元璋還是一如既往的沉默。

“馬宣調任陝西都司指揮使.”

“毛遂調任陝西都司僉事”

看到這裡,朱棣心中一沉。

這些都是軍中的後起之秀,開國功勳凋零後,大明新成長起來的將領們。

每個人都有拿得出手的功績。

想著最近看到的人事調動,彷彿一張大網籠罩了北平,形成了包圍圈。

蓄力。

父皇在蓄力。

猶如藍玉大案般的謀而後動。

朱棣站了起來,忍著悲痛來到朱元璋身前,“父皇,讓兒子回北平吧,結束這一切.”

“兒子.”

朱棣哽咽,他有萬分不捨。

“兒子……兒子必定帶著逆……逆子朱高熾來應天府.”

朱棣艱難是說道:“交給父皇發落.”

朱元璋伏起身。

好奇的問道:“你捨得?”

“父皇當年有多疼愛大哥,兒子就有多疼愛熾兒.”

朱棣深呼吸一口氣。

“那為何還要如此?”

“因為父親,兒子是父皇的兒子.”

“哈哈哈.”

朱元璋高興的笑了起來,笑著笑著喘不上氣,“咳……咳……”

“父皇.”

朱棣連忙上前,安撫朱元璋的後背。

只有親自看過和了解過,才能發自內心的敬佩眼前老人的勤政精神。

“你再看看那些奏疏.”

朱元璋指了指自己案几上堆放一旁的奏疏。

朱棣順手拿起。

這些都是御史歸納地方彈劾朱高熾的。

或者是彈劾北平的。

學校。

軍隊。

學問。

傷民。

經濟。

制度。

各個方面的彈劾都有,有北平地方上的鄉紳的言論,還有了解過北平的鄉紳和官員們的言論。

“中國之大,中國之廣,猶如大千世界.”

“南橘北枳啊.”

“你的兒子在北平鬧出好大的動靜,而平靜的水面下,又隱藏了多少的風波.”

“咱看不清啊.”

朱元璋終於說道。

這位老人從不識字到廣讀天下書籍,是天下最堅定的人。

而如今。

他迷茫了。

分不清楚對錯。

老人的眼神堅定了起來。

他有些話不能說。

至少現在不能說。

因為。

他要保全眼前的好兒子。

有些話他說明了,那朱棣未來再也沒了退路,許多人必定會讓他死。

而如果不需要他說明的時候,那他也不需要說明。

自古大變沒有不流血的。

天下不流血的大變。

唯宋。

朱元璋即羨慕宋的文明,卻又反感宋的失敗。

這是為善於從歷史總結失敗的皇帝。

正因為了解太多的歷史和知識,讀了太多的書籍,所以這位皇帝最喜歡向人講道理。

對每名身邊的文臣武將,他喜歡把道理詳細的講透,甚至在聖旨中也喜歡長篇大論,分析前因後果各種需要注意的方面。

例如北邊草原叩關,朱元璋就會在聖旨上說,這些人為什麼要來,他們的手段是哪些,需要如何警惕,對付他們要如何如何。

而北平是臣。

天下更是臣。

無論如何否認。

朝廷的官員就是天下百姓的代表。

因為地主階層控制了百姓。

他們不代表百姓的利益,但是百姓對事物的認知在他們手中。

不日。

代表朝綱的皇太孫一系,猛烈的發起了進攻,堅定的認為北平謀反,必要捉拿燕世子。

在應天府仿若油鍋的環境下。

那些正在模仿北平工業實幹的官員,但應天府兩年來最終無大成果。

不能說沒有成果。

但是在北平的成果對比下,顯得微不足道,就像沒有成果了。

朱元璋悄無聲息的派去了廣東,讓這批人避開了中原漩渦。

顏鈍,練子寧,李學顏……

朱元璋很擅長這種事,提早佈局方面的手腕遠超過常人。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後,我竟在異世界一統櫻花國

SAK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