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北平必敗

“北平必敗.”

“不攻自破.”

“幾十萬兵丁,三地作戰,還要防備山東與河南,只靠北平一地如何支撐.”

三個月來,應天府的氣氛微妙了起來。

不知道從何時起,突然間有了言論,說北平模式才是正確的,一地可以對抗全國,正是北平模式的先進性。

黃子澄大怒,在皇太孫一系中,屢屢斥責這等言論,並且數著北平必敗的原因。

人心是一定不能散的。

“黃常卿,聽說北平發生了一件事.”

御史景清喃喃道:“在五月初五日,也就是北平閃擊太原的前一天,舉辦了一次大議,參加大議的不但有文武官員,還包含了百姓,商行,衛所,匠戶.”

黃子澄咬著牙,臉色扭曲的罵道:“這是奸人,大奸之人.”

在清朝之前,明朝的社會風氣是往對抗皇權的方向進行的,越是後期,對於皇權的思想越是嚴厲。

不光黃子澄的說法,獲得了許多人的認可。

“河南的五哥又是個不堪大用的人,山東與河南如此重要地區,父皇如何只顧自己.”

一批批的將領入京。

這正是後世學者們,對於英國能率先發生工業革命,研究出的各種前置條件。

朱元璋忍不住拉起郭英的手,看著這位當年追隨自己的老部下,心中感慨萬分。

“遼東,大寧,開平,北平,山西,山西行都司,陝西,陝西行都司這些地區,都是需要南方糧食供應的.”

這場老朱家的爺孫爭鬥,兩邊的動靜頗有些詭異。

而黃子澄最無法接受。

朱元璋很熱情,熱情的郭英心裡沉甸甸的,悄悄觀望了眼旁邊露出笑容的燕王。

朱元璋沒有交代多少,只是讓耿炳文好生做事,牢牢守住應天府,不讓宵小鬧事。

“如今大部分地區落入了北平燕世子手中,看上去很強勢,但是糧食如何保障呢?反觀我們卻節省了大量的糧食,再養活五十萬兵都不成問題.”

總之。

他兒子歸順了北平,孫女還是世子妃,聖人調走他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懷疑。

聽到黃子澄的說法,齊泰嘴角動了動,本來想要說個一二,最後還是忍住。

應天府皇宮。

幾名穿著軍服的漢子,牽著馬走在後面。

荒蕪貧瘠,生活環境惡劣,沒有娛樂。

當下開國功勳活著的兩位另外的一位,比朱元璋小六歲。

不只是雲南南部地區,包括了木邦、緬甸、八百大甸,寮國等地區,許多的部落接受大明的朝貢。

他喜歡的是透過教化和物資補助的手段,把邊地的部落性子地區,逐漸歸入大明國土。

可他也不忍心看著皇太孫被矇在鼓裡,這些日子變得很憔悴,看上去彷彿生病了一樣。

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但是亡天下卻是偶然,並且是中華民族最大的悲哀。

除非北平集結大軍迅速南下,可北平至今好像沒有南下的跡象。

包括江淮地區的資本主義萌芽,誕生的諸多市民思想,先進思想等等。

不光是思想上的進步,在社會層面上,皇權也是在大幅度退步,地方上並不會因為皇權而退步,例如萬曆時期,江淮地區市民和礦工的抗稅大勝利。

“看來父皇終歸是老了.”

“只要我們堅持下去,別看北平如今勢不可擋,但不可持久,必然會頹廢不可支.”

生活在內地的人,當他心裡不認為自己是中華人,那他的確不是中華人。

朱元璋不是擅殺的人。

應天府的變化很大。

“我聽聖人的.”

“聖人.”

郭英覺得自己會老死在雲南,不過郭英沒有拒絕。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農業社會,朱元璋的自治手腕才是真正萬世不移的。

當下的西南可不是好地方。

但是和英國不一樣的是,當時的大明正處於小冰河時期的巔峰,並且因為先進的農業技術和長期的社會穩定,導致的人口大爆炸,而美洲的抗旱耐地的高產農作物卻沒有推廣開來,內憂外患,朝廷百年積弊等,再加上激烈的朝堂內鬥。

當年秦王可是連陝西都不願意去。

皇城很大。

“西南重要啊,我大明的教化之路漫漫,需要時間教化那些未開化的部落.”

哪怕後來經歷清朝陷入殖民地時代,那些地區仍牢牢守衛中華西南大門,而不是自立出去,因為大家認為自己是中華人。

郭英沒有抗拒。

北平的大議,不光是獲得了南方商人的支援,更有不少讀書人群體開始討論起來。

掌管禁軍的郭英奉命入宮。

越靠近雲南地區的部落,接受教化的程度越深,反之則還保留部落野性,有時候自立有時候又歸順。

朱元璋等耿炳文走後,向朱棣說道:“炳文能放心用,把地方交給他不用擔心,但是此人應變能力不足,無法應對複雜的形勢,不可以獨當一面.”

總之。

這位鐵面御史,當初對北平最痛恨的讀書人,如今卻有些迷茫了,越是瞭解北平,他越是不知所措。

北境缺乏糧食,這就是最大的短板,時間越久對北平越不利。

百萬人口的京城,雖然不如北平城新,但要更加的龐大,而且市井也很熱鬧。

他是不會出賣的。

至於郭英。

雖然黃子澄說的有些書生意氣,太過想當然,但是北平不攻自破的話語,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父皇這是何意?把孤的猛將都調遣走了,孤如何對抗北平呢?”

後世的緬甸,寮國等地區,都沒有形成國家,只不過是生活了許多互相劫掠的部落而已。

乃至後世,這些國家仍然存在許多的部落,並不是穩定統一的國家。

郭家也的確門楣甚高。

齊王和幕僚們商量對策。

“郭英啊.”

郭英離開了。

而三宣六慰。

景清就是這些人群體中的一個。

齊泰自從上次被否定後,他就再也沒有說話了。

平安是朱元璋的養子。

山東的齊王萬分不解。

在現在的時期,朱元璋並沒有忘記西南。

接替郭英的是耿炳文。

偌大的北境,每年需要南方供應無數的糧食,漕河不就是這麼來的麼,專門從南方往北方運送糧食。

這個是真的。

雲南不只是後世的雲南。

沐英死了。

朱棣是知兵之人,多次帶領大軍,並且戰果頗豐,至今無一敗績,透過朱元璋的介紹,對於當下幾位將帥有了些許的瞭解。

偌大的應天府,集結了三十餘萬大軍,有整個大明的供應,可朝廷的倉庫仍然下降的厲害。

楊文調離了雲南,現在他決定把郭英派過去,為大明守衛西南。

明朝對於地方上社學的支援,甚至制定出八歲孩子不讀書,懲罰其父親的地方法律,如此的先進社會,不是同時期的西方社會可以比擬的。

未來北平的紫荊城,就是仿造的南京皇城。

郭英比朱元璋小七歲,是當下開國公爵裡,仍然活著的兩人之一,可見威望和地位。

人員調動自是如常。

二代女是遼王妃,三代女是燕王世子妃,如果國家沒有變化,郭家將成為頂級的勳貴之一。

聖人。

皆屬於大明的勢力範圍,只是洪武朝還沒有改土歸流,屬於穩定階段。

耿炳文接管禁軍,在皇宮也拜見了燕王。

並且有大量的市井小說問世,也證明了民間識字率的發達。

“多年未見,京城越來越繁華了.”

從山東調來了幾名將領。

“去西南吧.”

朱元璋拍了拍郭英的肩膀。

許多人不以為然,畢竟又要建立海防,又要組建水師,還有幾十萬大軍雲集應天府。

現在去西南,是真正的做奉獻,而不是去享受的,因為根本就沒有享受的環境。

他的心中皇太孫才是真正的皇權繼承人,而北平燕世子竟然靠著另闢蹊徑的大議,獲得了君權天授的名器。

朱棣在皇城居住,除了朱元璋,以及照顧起居的太監們,誰也不知道朱棣怎麼樣。

反之。

平安、盛庸、鐵鉉等,主要來自山東,抽掉了山東的精銳將領,補充進入禁軍中。

一個掉入“人口陷阱”的社會就已經是無解的社會問題,何況還包含了諸多致命的問題。

其父早年戰死,他就被朱元璋收養,如今為濟寧衛指揮使,在軍中名聲並不顯。

“真想念聖人啊.”

一名三十來歲的人感嘆。

江淮地區的作坊,資金,原料,僱主,僱工等等條件都非常的優異,比起發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更要雄厚。

“平安將軍很快就能見到聖人.”

身旁的同伴們笑道。

朱元璋感嘆道。

無論他生活在世界上任何的地方,只要他心裡認為自己是中華人,那他就是中華人。

兩父子笑容滿面,郭英卻有些笑不出來。

比起郭英,耿炳文有些憨直。

“拜見聖人,拜見燕王.”

“山東與河南不保,應天府豈不是坐困之局.”

齊王萬分得意。

便觀自己的兄弟們,除了四哥厲害些,其餘的兄弟都比不上自己,而四哥又被關押如應天府。

“看來還得是我呀.”

齊王雄心萬丈。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戈酒悲歌

日月所照皆為華夏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