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朱高熾的血盆大口

北平學者雲集。

正好有從金州來的醫生,朱高熾力排眾議,請了兩名金州醫生幫忙問診了郭彩蓮。

兩位醫學者恭喜朱高熾,孕相一切正常。

郭彩蓮還有些埋怨朱高熾多事。

“有些事需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些有寧願多些事.”

朱高熾笑著對郭彩蓮說道。

郭彩蓮嘴上抱怨,內心還是幸福滿滿,感受到了夫君的心意。

郭彩蓮產期將至,因此留在世子府。

朱高熾前去問安母妃。

還有三弟朱高燧一道前往。

“大哥,最近下面不少人搞小動作,你真的不管?”朱高燧擔憂的問道。

北平城如今的群情湧動,除了商人們出力,還有不少衙門與部門的動作。

朱高燧去了山東已經幾個月,留在北平的只有兩兄弟。

朱高熾搖了搖頭。

“有些事寧願多管,有些事則寧願少管.”

聽到大哥的說法,朱高燧有些不太懂,好奇的問道:“大哥不是一直在掌控各方面的事務嗎?”

朱高熾笑了笑。

其實他真沒有掌控什麼。

至今真正掌控的,一方面是能源價格,一方面是工人工資。

什麼叫工業革命?

許多人看過一些博人眼球的自媒體的言論,甚至喊出一定有文藝復興才有工業革命。

各種神聖化西方。

這些人沒看過幾本書。

不提國內學者的工業革命理論的書籍,就拿英國人羅伯特艾倫著寫的書籍好了。

英國之所以能發生工業革命。

是因為英國具備了蒸汽機,珍妮紡紗機,焦炭冶鐵三樣革命性技術的有利可圖的環境。

這些新式機械裝置和新技術在英國得到大規模的應用,因為英國恰好是一個煤炭價格相對低廉而人力成本頗為昂貴的國家。

而英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情形剛好相反——人力成本便宜而煤炭價格不菲,結果上述新發明在那裡自然得不到推廣。

在英國以外的那些國家,人力相對於煤炭佔有成本優勢這一現實支配著新發明的走向——花費很大力氣去發明一套因燃料售價高昂而無法推廣的新機械,最終肯定會得不償失。

所以抽水用蒸汽機可以在英國得到大力推廣,因為英國本土的煤礦資源豐富,人工工資高。

而大明。

江淮地區和英國最初的環境是一樣的。

靠著紡織業的興盛,同樣是家庭手工業者發達地區,人均收入遠高於其他地區。

但是江淮地區的煤礦資源價格高,抽水用的蒸汽機是無法得到利益的。

而北平雖然有豐富的煤礦資源,但是人工價格低,太多廉價的人力,抵消了機器的作用。

一直在英國生產力大發展的過程中,那些大量運營的初代蒸汽機得到了新的發展。

蒸汽機的效率大大提升,對煤礦的使用減少,才讓蒸汽機在英國以外的地區得到了推廣。

當地理環境在新技術面前不具備優勢後,所以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英國發生的,但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反而全面衰落。

同樣也是朱高熾壓下能源價格,提高人均工資的原因。

只有滿足了這兩樣,才有了最開始抽水用蒸汽機的大力推廣。

發明離不開市場。

因此朱高熾創辦中華重工,控制各方面的能源和組織機構,至今做的只有兩件事。

壓低能源價格,提高人均收入。

但外人看起來,好像朱高熾什麼都在管控一樣的。

見大哥神色,朱高燧納悶的問道:“那下面自發的舉動,大哥真不管?”

“只要在統一宗旨的框架內,我們要允許下面有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形成活力,更不會做出極蠢的事情來.”

朱高熾說道。

事情要管起來,但是具體的事務過程,則不應該過多的控制。

否則不但會形成阻礙,甚至會發生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讓老百姓覺得蠢到極點,完全無法理解。

能做出目標中傷害別人的結果沒有達成,卻先把自己百姓傷成一片的荒誕法令。

軍工聯合辦要打,軍工企業也要打,如今連棉花商人也改變了態度。

無論民心軍心都想打。

已經是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朱高熾為什麼要反對呢。

只是因為他有更遠大的目標。

如何把不利的事情變成有利的事情呢,朱高熾找來了陳誠。

“大明的人口太多了.”

朱高熾第一次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陳誠不知所以,莫名其妙的看著朱高熾,朝廷可是把人口增長算入政績考核專案裡面的。

“人多了,就沒有危機感.”

朱高熾笑著說道。

佔據最好的地區繁衍人口,在大一統的名義下,而其餘地區充滿了部族形勢,人口萬倍十萬倍於對方。

所以人們太安逸了。

安逸到了死到臨頭都不知悔改,因為已經被安逸遮蓋了一切。

相反。

因為生活環境惡劣,與殘酷的自然環境中對抗,所以那些地區的人們更加的團結。

這些都是歷史證明的東西,包括漢人也是如此。

在閩地這些古代稱為煙瘴之地的大開發中,與自然和野獸毒蟲作鬥爭,南下的百姓們非常的團結。

但是隨著閩地這些地方也被開發了出來,原本團結的宗族也開始了內鬥。

總之。

太安逸了。

相比較別人的團結,看起來倒像一灘散沙,被人笑話和嘲笑而不自知。

人多是力量。

但是人多卻不團結,則發揮不出該有的力量。

“還有生存空間的問題.”

朱高熾向陳誠講述自己的理念。

“大片井制度會堅定不移的在全大明施行下去,除了讓人保持與大自然相處的環境,知道獸性的存在,還有就是獲得更高的人均資源,真正的讓工業化得到大發展.”

“那麼我們需要更多的土地,北方的土地越往北越貧瘠,往西也是如此,降雨量是大大降低的.”

“那就只能往南,最好的就是帖木兒現在所佔的地區,那裡有廣闊的平原,麻木的人群,都是我們可以輕而易舉打敗的問題.”

朱高熾指著輿圖。

陳誠一臉的呆容。

“鐵道從嘉峪關到哈密,從哈密到亦力把裡,當兩地的鐵道修通後,還會繼續修下去.”

“沿著帖木兒南下的足跡,他是怎麼去的,我們就沿著他的路線修建鐵道,一直修到盡頭.”

工業海。

朱高熾的工業海就是沿著鐵道的修建,一路的平推下去。

誰擋在前面,就滅光了誰。

工業霸路。

只要如此的擴張下去,朱高熾的大基建工程就能獲得維持,帶動出無限的市場。

內需的發展是一條道路,但是純靠內需,是支撐不了北平六年的時間就如此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明內部肯定不會進入這種模式的,那麼只能對外。

“直白的說,就是搶掠,和傳統的不同,搶掠的主要是資源,而不是純粹的金銀珠寶這些東西.”

陳誠呆呆的看著輿圖。

他的內心一片空白,完全被震撼的說不出話來。

突然間。

從身旁的小王爺身上,陳誠感受到了一股寒意,內心竟然感到了恐懼。

這條道路以往走不了。

因為生產力不足。

但是陳誠突然間發現,小王爺說的是有可能的,唯一的顧慮就是鐵道。

只有依託鐵道,才能讓其餘方面跟上如此擴張的腳步。

“難怪小王爺如此看重在亦力把裡修建的鐵道.”

得知朱高熾的計劃,陳誠才有了明悟。

棉花貿易的利潤,比起修建鐵道的建造價格無法相提並論。

但是社會資源分配模式不是這麼簡單的對比的。

在修建鐵道的過程中,就是大大生產土地資源的結果,同樣是生產力的大提升,增加了社會生產總量,讓人們平均資源佔有量得到提升。

而擴張的過程,可以形容為支點。

雖然盈利方面不足以開支,但還離不開這個支點,有了這個支點,才能良性的維持資源分配模式的發展。

“修建這條鐵道需要很久的時間,所以我需要在南方進行改革,把多餘的農業人口從土地上“驅逐”出來.”

朱高熾用了驅逐這個詞。

“只有獲得了充足的人力,才能“逼迫”他們去我們要讓他們去的地方.”

“雖然對他們的結果是好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大量的人無法理解,甚至發生對抗.”

“這會需要很多人.”

陳誠苦澀的說道。

不是移民一二十萬,甚至不是百萬,更有可能幾百萬,上千萬,這隻有在北宋滅亡時,才發生過的史無前例的大遷移。

“這同樣也是創造了新市場不是麼.”

朱高熾笑道。

看著小王爺的笑容,陳誠有些笑不出來。

他實在不知道如何形容小王爺的計劃,更無法看出好還是壞。

朱高熾需要陳誠去西域行省。

只有向陳誠這種懂得因勢利導的人才,才能讓自己的計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過了幾日。

陳誠帶著沙迷查干和脫脫二人離開了北平。

兩人在車廂上,對遠離的北平城依依不捨,而陳誠默默的打量二人。

未來當地的前途何去何從。

兩人的態度決定了一切。

是消亡還是徹底加入大明,成為大明向帖木兒擴張的力量。

兩名年輕人還不知道他們身上的擔子有多麼重大。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戰爭之路:我有移動武器庫

北方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