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原來是嫌少

金忠陪著朱高熾在平臺上。

王宮的建築修得不低,但隨著北平城的高樓大廈,新工地一個接一個。

平臺的視線已經被遮擋了。

眺望遠處的好景象,自然也就消失了許多。

“小王爺謹慎是好事.”

金忠敬佩的說道。

遍觀歷史。

多少人能忍得住如此的誘惑,例如最近最火的《三國演義》,一方玉璽就能讓江東英豪喪命。

金忠雖然不認為小王爺南下有危險,但是小王爺能保持如此的謹慎精神,還是讓金忠佩服。

謹慎終歸不是壞事。

但是有些事金忠還是擔憂的。

“皇太孫在京城一向仁孝,對聖人向來恭敬,而小王爺卻屢次拒絕聖人,恐怕會有傷祖孫情誼.”

朱高熾嘆了口氣。

局勢是不停變化的。

從最開始為靖難之役的佈局,乃至在金州打造的奇兵,都是為了一擊致命。

但是計劃不如變化快。

遼東的事情,暴露了金州的奇兵,也讓京城有了防備,金州的海軍能打敗南方的水師,但是京城絕對不會再抽調走所有的兵力,留下一座空城。

而鐵路又沒有修建好,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

但是朱高熾仍然有信心。

可朱元璋直接拉攏了父王,易儲之心,動搖了北平的戰心,也動搖了自己。

不用打仗,直接接管大明。

對誰都是好事。

對老百姓更是好事。

唯獨對反對勢力不是好事。

可朱元璋一套又一套組合拳下來,看得朱高熾眼花繚亂,防不勝防,一下子混成了一鍋粥。

對於南下京城,朱高熾越來越沒有了信心。

心裡總覺得不安。

“自己終歸不是朱高熾,和朱元璋沒有祖孫情啊.”

朱高熾暗自想到。

本質上。

他不信任朱元璋。

一開始他連朱棣都不信任,興辦工業發展都是小心翼翼,用盡了各種偽裝。

結果偽裝成為了無用功。

因為朱棣把自己當他親兒子,並沒有為難自己,反而一路為自己開綠燈。

北平的工業化發展,朱高熾無法虧心說全是自己的原因。

如果不是朱棣的支援,朱高熾不可能這麼順利,也沒有如此的好環境。

所以朱高熾不懷疑朱棣,因為朱棣就是他的父親。

但是對於朱元璋。

朱高熾心裡有個問號。

朱元璋的兒子那麼多,孫子更多。

比起那些孝順至極的晚輩,自己更像個逆孫,換位思考,自己也會不爽。

自己種種舉動都在削弱朱元璋的權利。

放在後世。

就是不孝子,不停的在圖謀家業,任誰心裡也不得放心,擔心自己晚年淒涼不是麼。

但這些都是朱高熾心底深處的不安。

自己本就是普通人。

能有今日的成就,除了一個好出身,其餘不過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已。

靠著資訊差,並不是自己比旁人有多聰明。

包括當下精神文明建設的種種手段,也不過是跟著後世學的而已。

說穿了。

普通人最怕改變。

因為面對陌生的環境,只有聰明人才能最快的適應,而普通人畏懼改變。

北平模式是朱高熾熟知的,是他心裡安心的根基。

玩弄政治。

朱高熾有自知之明。

一百個他也不是朱元璋的對手,甚至朝廷裡多的是人精。

但是在推動工業化發展,建設精神文明的道路上,朱高熾可以自信的說,自己吊打這個時代的所有人。

包括朱元璋。

工業海暴兵,才是自己的強項啊。

朱高熾嘆道:“皇爺爺太厲害了.”

身後的金忠抬起頭,露出莫名其妙的眼神,這又是從何說起。

“與朝廷打仗,我是不怕的,其實我準備了好些年,我相信不要一年的時間,我就能打下京城.”

朱高熾自信的說道。

新軍火器的發展,最大的威力,是城牆失去了作用。

哪怕還有炮火轟不塌的城牆,靠著炸藥包也能轟炸塌,一路平推過去。

朝廷敢派大軍北上,他就敢派金州軍從海上發出去襲擊朝廷。

首尾難以堅固的反而是朝廷了。

金忠忍不住露出笑容。

太原閃擊戰,一戰定乾坤,讓北平在北方的戰略局勢獲得了主動權,而海軍又讓朝廷的大軍不敢北上。

就算當初沒有聖人的配合,北平拿下整個北平也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只不過有了聖人的配合,北平不費吹灰之力,也沒有讓北方的百姓們遭受兵戈。

從這方面看,聖人應該是有易儲之心的。

否則只穩定北方,至少需要耗費北平半年的功夫,畢竟聖人威望正濃,地方上不會輕易歸心。

地方不穩就需要留下軍隊,同樣也讓新軍的軍力陷入被動。

“一個易儲之心,一個配合新軍收復北平的手腕,讓戰事立刻消停了下來,然後讓禁軍和新軍一步步糅合到一起.”

“如果這些都是皇爺爺根據形勢得出的算計,那就太可怕了.”

朱高熾感嘆道。

金忠忍不住吸了口氣。

小王爺想事情,總有令人震撼的角度。

如果按照小王爺的思路,聖人是為了安撫住北平,挽回南方不利的戰略態勢……

朝廷的大軍因為金州海軍的存在所以不敢北上,太原又被閃擊戰拿下,山西行都司失去內地的供應……

如此種種,朝廷的確無力顧及北方,而這段時間,北平新軍又會一步步穩定北方。

那麼用這段時間穩住新軍,的確是應急之策。

金忠憂慮了起來,突然愣了愣。

自己的思路被小王爺帶歪了啊,事情怎麼能這麼看。

“皇爺爺雖然主動說要清理一批官員,但又說因為我不去京城,所以不管了.”

朱高熾一句句說道。

金忠無言。

小王爺的確像《三國演義》的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疑心病太重了。

防備是肯定要防備的,但是過分的疑慮,反而對事情不美。

“那小王爺要不要南下?”

金忠直接問道。

“北平的禁軍調走,同時在兗州府和濟寧州,留下二十營新軍,然後按照現有的規劃入京.”

朱高熾說道。

金忠懂了。

小王爺嫌護衛他南下的軍力太少了,早說嘛,搞的這麼神神叨叨的,頗為無語。

兗州府和濟寧州南邊就是應天府。

有了二十營新軍,可以隨時南下直取京城,加上小王爺帶去的上萬新軍,以及前番調去京城的近兩萬新軍。

也就是近十萬新軍護送小王爺南下,整個北方新軍一半的軍力被抽調。

小王爺的確謹慎。

金忠佩服。

總算還知道照顧地方,為十一行省一地區留下了十萬的新軍,保證地方的穩定。

金忠不像陳亨那些將領那麼著急,既然小王爺如此吩咐,他回頭就去佈置。

很快重新改變了行程計劃。

也不等京城的旨意,北平都司的公文下發到了禁軍的駐地,以穩定地方的名義,調走北平的禁軍。

禁軍按照北平新軍的編制,整編出了十二營。

根據都司最新的計劃。

三營調去千里之外的遼東北鎮,五營調去了西域行省,剩下的五營,其中三營調去塞南行省,還有兩營裝備了新式軍備的禁軍,隨著朱高熾南下。

金忠既然知道了朱高熾的心意,那就讓小王爺放心。

不但計劃分派出去,並且一股腦調去了更遠的地方,這下子小王爺就沒有了話說了。

朱高熾很滿意。

這才叫心腹,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難怪上位者喜歡用心腹。

但是軍心不能放棄。

“支援邊疆,穩定大明.”

巨大的橫幅掛起。

一支支的慰問團隊前往禁軍整編的各營營地。

禁軍們穿著新軍軍服。

整齊的席地而坐,看著舞臺上的表演,這些來到北平行省不到一年計程車兵們,臉上充滿了熱情。

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八日。

北平展開全軍大演練活動。

十萬將士奉命參加。

通州。

旗幟的海洋。

各營在劃分的區域,演練新軍各式戰術作戰,由長史府,都司衙門,經歷司,軍工聯合辦,軍戶經濟合作社等衙門和機構檢閱。

“轟隆隆.”

車載炮的炮聲,讓大地都在搖晃,遠處成為煙塵的天空。

“踏……踏……踏……”

一排上千名,穿著輕甲的投彈兵走在最前面,他們後方是舉著裝有刺刀的自生火銃士兵。

黑壓壓的一片,踩在草地上發出整齊的腳步聲。

“投.”

隨著軍官的作戰命令,以及旗兵的軍旗,前排的投彈兵扔出了手裡的手榴彈。

投彈兵用最快的時間,把手裡的手榴彈丟出去。

丟的又遠又直。

“滴.滴..滴滴滴滴滴.”

隨著軍號的響起,舉著刺刀的軍士們,低下了身子,往前發起了衝鋒。

“殺!”

“殺!”

喊殺聲遍起。

幾名步兵扛著虎蹲炮,快速的跑到目的地,然後把虎蹲炮穩固在地面上。

經過士兵的算計,調整了炮口的角度,對著前方山坡後開始射擊。

虎蹲炮發射的炮彈,拋射落到山坡後,發出了轟炸的聲音。

整整三日的大演練。

猶如實戰一樣,海量的軍事物資消耗了出去。

新式騎兵們。

一手自生火短銃一手騎刀,騎著戰馬穿著板甲,在戰場上猶如寵兒一般,貫穿了整個場地。

“萬歲.”

“萬歲”

“大明萬歲!”

朱高熾騎著馬,在身邊一眾將領的簇擁下,由騎兵拱衛著。

世子旗高高舉起。

兩旁計程車兵們奮力歡呼。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致太平

心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