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京城太貴

不知不覺。

七年了。

文華殿,朱高熾想到。

時間過得真快。

原主活了四十八歲,而今年自己已經二十一歲了,能不能改變自己的壽命。

朱高熾無法確定。

這種事誰能知道呢。

文華殿的太監們,跟在朱高熾的身後。

原來的太監被調走了,從別處的宮殿換來一批新的太監。

這位皇太孫殿下沒有什麼脾氣,無論是對宮女還是小黃門,皇太孫殿下都很和氣。

明明是位很好的人,可外面卻有不少關於皇太孫殿下冷血的輿論,太監們有些不服氣。

在這個時代。

他們的思想如此。

“母妃她們到了哪裡了?”

朱高熾問道。

“應該已經快到應天府了.”

有太監上前回答。

朱棣成為了太子,入住了武英殿。

徐氏還有朱高熾的未出閣的妹妹,以及他的妻兒也要來到京城,不過朱高煦和朱高燧還是留在了北方。

一個留在北平,一個留在山東。

至於其他的藩王,已經有官員上疏,理應讓各藩王歸國,被朱棣壓了下去。

但到底未來如何,朱高熾也不知道會怎麼樣。

因為這裡是京城。

皇帝是朱元璋,哪怕他彷彿已經放權了,看起來不再關心國事。

“皇太孫殿下.”

武英殿的太監找了過來,笑著告訴朱高熾,朱棣找他。

不久。

朱高熾到了武英殿。

“父王.”

“聽說你要在京城推動新戲新歌運動啊.”

朱棣笑呵呵的問道。

朱高熾看著高興的朱棣,心裡委實羨慕。

朱高熾擔心朱元璋性格古怪,唯獨朱棣,彷彿真不在意似的,倒是過得愜意的很。

不過正是因為有朱棣,朱高熾才心裡安定了不少。

朱元璋拉攏人心的本事天下第一。

那麼朱棣繼承了不少。

否則靖難之役也不會有那麼多人為朱棣賣命,那時候的朱棣,可沒什麼優勢。

能打贏才是奇蹟。

所以朱棣拉攏人心的手腕,的確從朱元璋身上遺傳了不少。

朝廷儲君之變,卻能有大體上的安穩,朱棣的表象,想必朱元璋還是非常認可的。

這也是朱高熾嘗試在京城推動自己計劃的底氣。

“皇太孫殿下.”

新的兵部尚書金忠也在,正拱手行禮。

朱高熾回了禮。

最先得到好處的,金忠是最亮眼的之一。

從白丁到長史府長史已經是讓人嘖嘖稱奇的事,又一躍成為大明六部的兵部尚書,中樞的大佬。

放在後世。

猶如普通民工用不到十年的時間,成為了中央長老。

誰敢想?

但的確發生了。

不過是提前了幾年而已。

“這有用?”

朱棣好奇的問道。

北平的工業化社會推動,是朱棣支援,並自始至終看在眼裡。

北平和內地不同啊。

朱棣有清楚的認知,他本就是應天府長大,然後去的北平。

北平多數的百姓也是如此。

從各地遷移過去的,乃至整個北方,都是由南方輸送人口和物資,洪武一朝用了三十年的時間,才為北方恢復了元氣。

“有用.”

朱高熾笑道。

“恐怕人心難變.”

朱棣有些懷疑。

“兒子也沒指望改變所有人.”

朱高熾解釋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來沒有哪一方更重要,而是相輔相成的.”

朱高熾是這麼認為的。

同樣。

這也是偉人認為的。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如此的思想高度,只有瞭解世界的人,才能被偉人高深的遠光所震撼。

富裕了。

誰願意去拼搏?

唐朝的人過得太富裕了,他們是萬國來朝,中華真正的太平盛世,內無憂患外無強敵。

人們不願意去拼搏,所以養了大量的外族兵。

宋朝除了打壓武將,民間同樣富裕,人們把當兵當做丟人的事,因為當兵的待遇的確很差。

那麼放在後世。

法國夠文明瞭吧。

但是人們不願意奮鬥了,所以只能養黑人,黑人從事各項工作,從文化到軍隊,都需要黑人來支撐。

而早在五六十年代,偉人就已經指出了方向。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這也是朱高熾要施行大片井制度的原因之一,為的就是這句話。

人與自然共存。

只有這樣,既能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又能讓人透過與自然的相處,保留野蠻的體魄。

人是離不開自然的。

當然。

施行大片井制度的目的,也不只是這一個。

金忠好奇的說道:“小王爺……皇太孫殿下在北平的改革,因為北平的社會結構很簡單,所以有了大量的工人以及新軍戶,恐怕南方不太行.”

就如大片井制度。

南方好幾千萬人,軍戶才多少人。

反之。

北平軍戶比例高,大片井制度雖然有阻礙,但並不算難以推動的變革。

無論是條件和社會風氣,都不可同日而語。

“新戲和新曲是北平精神文明的高度,人心各異,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朱高熾說道:“透過新戲和新曲,讓人感受到北平的精神文明,吸引那些嚮往的人.”

金忠明白了,於是看向朱棣。

朱棣沉吟片刻,考慮其中的得失。

“拉攏一個人,就少了一個人反對,拉攏的人越多,那麼思想的鬆動就越大.”

金忠幫助朱高熾說話。

朱棣點了點金忠,內心頗有些感慨。

在皇宮的歲月,兒時的點點滴滴逐漸回憶起來,彷彿就在昨日。

當年啊。

大哥和父皇也是如此吧。

父皇的臣,也是大哥的臣,他們幾兄弟私下裡不知有多羨慕。

如今物是人非。

突然間朱棣發現,好像自己的臣也是兒子的臣。

朱棣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有些愉悅。

“你皇爺爺前幾日讓咱告訴你,伱想要做什麼就去做,咱考慮了幾日.”

“算了……”朱棣搖了搖頭,“你去做吧,為父跟你兜底.”

朱高熾笑了。

這才是他信任朱棣的原因。

無論自己怎麼想,朱棣是把自己當做親兒子的,所以朱高熾對於朱棣沒有防備。

他的中華重工和中華重工體系,深度融入燕王系。

所以中華重工和中華重工體系在北平的發展一路千里,無人可以阻擋。

但換個角度來看。

朱棣在他構建的組織中,有天然的底蘊,超凡的存在,對於朱高熾是很危險的。

七年來一直追求極致安全感的朱高熾來說,是非常難得的。

因為朱高熾知道。

現實比傳聞更誇張,如何防備都不違過。

但是父子啊。

朱高熾早已經把朱棣當做了自己的父親,更把徐氏當做了自己的母親。

不久。

徐氏以及幾位小姐,還有郭彩蓮母子抵達了京城。

而隨著朱高熾的命令。

北平各大機構開始搬遷。

首先是調研司。

以及調研司下面的各研究室,包括社會理論研究室工農人口分配專案組社會人口分配預估數字模型推算的小組等。

然後是軍戶經濟合作社總部,鐵道總部。

不過鐵道運營總部還是留在北平。

因為目前鐵道的里程主要在北方,所以鐵道運營總部需要留在北平。

文工司,工業計劃部,工民聯合部……

糧票發行銀行留在了北平。

其餘糧票銀行開始在京城設立分部。

但是遇到了大難題。

京城地貴啊。

和北平不一樣,北平城外有大量的荒地,而京城的周邊可沒有一寸空地。

更不提京城內,那是寸土寸金。

和最初北平的土地價值不大完全不一樣,京城的土地價值太高了,最後經過討論,選擇了離皇宮一百里外的淳化關。

朱高熾聽著工程部掌櫃的馬林的報告。

淳化關在後世,隨著南京的擴張,成為南京市區的街道,如今的大明屬於衛所所在地。

既然取名為關,自然是京師的門戶所在。

京城的防禦佈局,是層層外推的。

不過朱高熾顧不上,各大機構搬來京城,總不能連落腳地都沒有吧,這可不是建造幾棟樓房就能解決的問題。

於是朱棣去找朱元璋。

“拆了淳化關?”朱元璋不可思議,“歷來都是在京師周遭修建關隘,你們倒好,反而要拆了.”

“北平連城牆都拆過.”

朱棣苦笑。

“而且淳化關也不會拆,拆的成本太高了,不過會劃入新城區,失去了防衛作用.”

朱元璋不置可否,只提醒了一句。

“京城可不是北平,防備之心還是要有的.”

多少人心裡還不服氣呢。

朱元璋忍不住想到。

大孫子防人之心甚重,可有時候又有些想當然了。

到底是朱高熾要做的第一件大事,朱元璋想了想,最後沒有拒絕,一座淳化關而已,他還是捨得的。

有了朱元璋的首肯,京城由中華重工工程部承建的第一座新城區,規劃在了淳化關。

也是第一個大基建計劃。

從各支部調工人以及工具和機器,各組織支付建造資金,聞風而來的還有各大商行。

“小王爺去哪裡,我們就去哪裡.”

張薄在北平說道。

話說的好聽。

北平的商行沒有傻子。

京城的第一片新城區,那必然是可遇不可求的,搶到就是賺到,各大商行都要在新城區搶位置。

新城區的建造資金,並沒有缺口。

“建造如此大的一片新城區,反而還能有進項?”朱元璋驚訝道,“建十個新城區,豈不是數百萬的銀子都有了?”

“第一片新城區,是因為有市場需求,後面的新城區恐怕就要市場的發展,才能誕生新的需求.”

朱棣解釋道。

他在北平的那些年可不是白過的,對於工業發展的理論,多少還是有些瞭然於心。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絕不出來了的新書

絕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