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如何讓聖人發生意外

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對開疆擴土的意願是很強大的,只不過有治理的初衷,在殺伐上弱了許多。

在太子朱標未病逝前,朱元璋已經在陝西行都司佈置了好幾年,又是遷移軍戶恢復生產,又是派老將拉攏當地勢力。

西征的準備工作做了許多,可太子朱標的突然病逝,打斷了朱元璋的佈局。

從太子朱標病逝的那天起,朱元璋的佈局開始以國內為主。

到了朱棣。

朱棣為了證明自己,開疆拓土的心願是很大的。

五徵大漠,南佔安南,七下西洋。

可惜大環境不同。

從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的三百年裡,是蒙古在世界統治進入崩潰的時期,大明雖然最早從蒙古的統治中光復,可中亞西亞,乃至大漠,還有無邊無際的蒙古勢力。

人們雖然敗於朱棣,可仍然能從中亞和西亞獲得補血,接連的復活,降而復叛,無法進行有效的治理。

最終還是靠著朝貢貿易的體系,以及十五六世紀,蒙古勢力已經敗亡,才開始真正的向大明稱臣納貢。

例如俺達汗。

從俺達汗向大明稱臣的那天,無論他真心有多少,可隨著他手下數百名的臺吉一起向大明稱臣,代表了有些事情一去不復返。

俺達汗再也無法團結他的手下們,一起對抗大明瞭。

最後他的子孫想要遷移去青海理佛,需要事先向大明皇帝奏請,獲得了大明皇帝的同意,才能遷移去青海。

這也是為什麼清朝打敗了蒙古的大汗,就能穩定大漠,而明初永樂皇帝卻不行的原因。

不是因為康熙比朱棣強大,而是因為世界的格局不同,並且當時還有羅剎國從西而來。

從世界舞臺上徹底的衰敗下來,又有殘酷的強敵從西追來,二選一已經是最後的選擇。

就像元末明初,奴兒干的部族選擇歸順大明而不是朝鮮,同樣的道理,大漠上的部族只會選擇歸順中原。

中原才是天朝。

人們心裡的慣性思維。

但正如世界的格局,蒙古雖然在世界舞臺上開始衰敗,可有些地區仍然在擴張。

金帳汗國不提,帖木兒帝國雖然不屬於蒙古汗國,可也算得上是關係複雜。

朱高熾有些擔心朱元璋和朱棣起了一樣的心思。

“皇爺爺當初說要出動五十萬軍戶,孫兒雖然不同意出動五十萬軍戶,但會移民五十萬人口.”

指了指輿圖。

朱高熾介紹道,“哈密以沙洲,瓜洲一帶為人口主要遷移區,移民十萬人口,然後是哈密城一帶,移民五萬人口,合計十五萬人口.”

然後又指向亦力把裡。

“從哈密城一帶透過‘走廊’進入亦力把裡,以土魯番、別失八里、委魯母為東邊的人口密集區,遷移二十萬人口.”

“父王可以到亦力把裡,但是不能超過此地,把亦力把裡西部地區留給黑的兒火者.”

朱元璋果然不太願意。

明明能吞下整個亦力把裡,為何讓妥協呢。

“哈密有兩大出人口密集區,那麼亦力把裡,咱看啊,至少有三處呢.”

朱元璋畫了三個圈。

第一個圈是剛才朱高熾說的地區,第二圈是以亦力把裡為核心的地區,第三個圈就是俺的乾地區。

正好含括了亦力把裡南北兩大片沙漠夾住的中間平原地區,河流與綠地,基本上都在這三塊區域。

適合農耕和放牧的地區,徹底掌握在大明的手中。

留下的無邊無際的沙漠和荒漠,人們無法長期生存的地帶,天然的防禦形勢。

看見朱元璋不願意把俺的幹留給黑的兒火者,朱高熾哭笑不得。

朱元璋見朱高熾的神情,搖頭道:“你覺得你把俺的幹留給人家是好意,人家領情才行.”

“咱要是黑的兒火者,咱就回頭跟咱大明打一架,如何能輕易讓出亦力把裡城一帶.”

“他應該不敢.”

朱高熾說道。

察合臺汗國是反元先鋒,後來開始施行與元朝修好的政策,但是從十四世紀初期,察合臺汗國進入了動盪期。

乃至十四世紀中葉,分裂為東察合臺汗國與西察合臺汗國。

帖木兒出生在西察合臺汗國。

西察合臺汗國已經成為了帖木兒的領地,而東察合臺汗國包括現在的亦力把裡。

東察合臺汗國戰亂不斷,百年來的戰火,已經燃盡了這片土地的元氣。

黑的兒火者雖然是東察合臺汗國的繼承者,可面對當下的形勢,選擇了交好大明,想要藉助大明的威望,恢復東察合臺汗國的統一。

他的這個期望,在歷史上並沒有達成,一直到十七世紀初期,亡於瓦剌準噶爾部。

然後就是清朝與準噶爾部的大戰,勝利後在當地施行大屠殺,不久從內地遷移數十萬漢民。

如今的黑的兒火者,並沒有實力對抗大明。

從他輕易的離開別失八里,就已經證明了他的想法,並不會固守土地。

但是亦力把裡和大漠的環境不同。

亦力把裡的大沙漠,大山脈,讓亦力把裡雖然廣寬無比,疆域遼闊,可不具備像大漠那般的戰略大空間。

相反。

因為大沙漠和大山脈,只有極少數的幾條通道和出口,把亦力把裡的出路堵的很死。

亦力把裡包括後世的新疆,以及中亞的領土。

從東部到中部地區,兩旁是大沙漠和大山脈,只需要控制後世的伊犁河谷就行。

但是出了伊犁河谷,中亞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開始漸好,大沙漠和大山脈並不是無法活人,能養活少數的人口。

也就是後世的阿富汗,為什麼能堅持的原因,大沙漠和大山脈,反而成為了遊擊屏障。

朱高熾畫了一條線。

“我們的實際治理範圍,截止到亦力把裡一帶,最遠以熱海為分界線.”

眾人紛紛看去,朱元璋也盯著輿圖。

熱海是後世的伊塞克湖。

伊塞克湖在後世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境內。

以熱海為分界線,出了伊犁河谷,外面的地帶開闊了起來,有草原,荒漠,山脈,盆地,地形複雜。

簡而言之,不再是控制走廊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地區。

“西部地區交給黑的兒火者管理,屬於我大明的領土,先把哈密與亦力把裡的生產力恢復,讓當地百姓心向大明.”

皇太孫的策略偏向於保守。

金忠很贊同。

其餘的官員也對皇太孫刮目相看,如今以大明的實力,不顧局勢一味的擴張,是很多統治者的通病。

朱元璋見孫兒堅持他的主意,沒有多問。

孫兒想的都是順利的事情,可朱元璋認為應該做好最壞的打算,黑的兒火者真願意接受嗎?

朱元璋笑著搖了搖頭,沒有說話離開了文華殿。

眾臣按照朱高熾的規劃,各行其事,從軍戶和民戶兩方面,徵集移民的物件。

……

武昌。

楚王府。

朱楨帶著侍衛們,從遠處看著武昌冶鐵中心總部的大工地,看不見的盡頭,讓朱楨心裡沉甸甸的。

“聽說北邊的藩王們,雖然放歸了藩王府,可是權力卻沒有恢復,甚至連王府的衛隊都解散了.”

楚王長史府的官員說道。

朱楨回過頭,沒有看剛才說話的官員。

這位從秦王府南逃,被他收留的長史,看在已故二哥的情面上,朱楨並沒有虧待對方。

顧應時並不怕楚王翻臉。

秦王長史府,隨著老秦王去世後,開始了內鬥,可隨著北平新軍的入侵,他們什麼都沒有了。

誰也不想失去權力,顧應時甚至有新秦王的密信,不過他沒有拿出來,現在還不到時候。

眼前最大的希望就是楚王。

作為聖人的第六個兒子,楚王不但就藩的早,並且多次帶領大軍出征。

無論是領兵的才能,還是手裡的軍力,是目前其餘藩王最大的一支。

中華重工的觸角深入到了武昌。

和當年陝西的局勢豈不是一模一樣。

等中華重工在武昌站穩了腳跟的時候,就是楚王落得和秦王、晉王、寧王、齊王、遼王、周王六王一樣的結局。

“你的心思太多了.”

朱楨冷冷的說道。

楚王雖然才三十餘歲,但是在洪武十四年就開始帶兵,平定蠻夷,征伐雲南,活捉阿魯禿,征討西蠻,剿滅洞夷……

征伐二十年,戰功赫赫。

如果以平叛和征伐的時間以及帶領大軍的次數等等來看,楚王的功績不比朱棣差。

甚至在有些方面,比燕王朱棣都要強悍一些。

大明西部,西南,南部,中部地區的穩定,基本上少不了楚王的身影。

要知道元朝雖然消亡了,但是如今才是十四世紀,未進入十五世紀。

亞洲除了東亞,仍然屬於蒙古的時代。

國內同樣還有蒙古留下來的勢力,並不是願意乖乖的歸順大明,一樣的有野心。

漢人當了百年的下等人。

對漢人威望造成的打擊是巨大的,許多勢力有信心,覺得他們自己也行。

顧應時被楚王呵斥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內心竊喜。

越是接觸楚王,顧應時越是覺得來對了。

如此的權勢,楚王甘心失去嗎。

必然是不甘心的。

燕王遠在數千裡之外,監國的只是燕王的兒子,只要聖人有個意外,如何不能成事呢。

以強而亡的例子又不是沒有,顧應時有許多的謀劃可以針對,如今思考著聖人。

該怎麼才能發生意外呢。

需要人配合。

顧應時想到了一個人。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簽到系統,我躺平了十年!

陪女孩看一場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