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大明一定會辦到的

見過後世的大廈,會把北平才十幾層樓高的所謂大廈放在眼裡?朱高熾臉上露著笑容。

但的確不震驚。

震驚的是沒有見過世面的“土包子”們。

朱棣就很震驚。

不光朱棣震驚,朱元璋也很震驚。

上海縣碼頭,開春後迅速進入旺季,一下子湧入了上千艘船,碼頭處停靠了至少五十餘艘大船。

猶如遮雲密佈一樣,蓋滿了海面。

兩父子穿著便服,跟尋常的父子沒有區別,身邊悄悄的跟著一幫子人。

不過這次可不是微服私訪。

為了不驚動百姓而已,地方上的官府是知道的。

太子一舉收復和開拓數千裡地,名望一下子達到了巔峰,再也沒有人有資格質疑。

原太子一系,前皇太孫一系,流放的流放,罷免的罷免,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勢已定。

而去年的大案,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認,太子的地位已經穩固,沒有人可以動搖。

歷史上未有之事。

皇帝甩起袖子當脫手掌櫃,太子不監國卻率軍親征,最幼的皇太孫監國。

如此盛況,一夜之間,成為了文人們筆下的盛世之狀。

“有這麼多的船.”

朱元璋見到了很多不認得的大機器。

“上海縣的地理環境,是大明最有優勢的港口,雖然比金州與天津碼頭建造晚,可已經超過了他們.”

碼頭的管事拘謹的說道。

對面可是戲本里的皇帝老兒,管事渾身激動,垂下的手忍不住的顫抖。

太興奮了。

這個牛,他可以吹一輩子。

不光管事激動,他身旁的官員也想要表現,跟著說道:“各色各樣的商品和物資,捆綁打包起來,大包小包有定例,並不是胡亂包的.”

一行人穿著常服行走著碼頭,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碼頭的管理者。

碼頭上最高的建築,除了燈塔和鐘塔、水塔之外,就是各色的吊機。

“咔嚓.”

遠處傳來的聲音,讓朱元璋忍不住看過去。

“那個小的,是使用傳統人力的小型吊杆,那個大的,發出聲音的,使用的是把蒸汽機當做動力的大型吊機,透過吊機把輪船上的貨物搬運到碼頭的貨車裡.”

鐵軌上運輸的貨車有很多,裝滿了各色的貨物。

還有裝著紮好了的鐵料,一輛貨車需要四匹馬,從天津碼頭運送來的貨船。

草原的牧場模式,加上內地的馬政,以及北方鐵道系統淘汰下來的馬匹。

最重要的是大片區模式,有了更多的馬料豆料提供。

讓國內有了豐富的牲畜力,成為補充工業發展的需求動力。

武昌府將要打造成為冶鐵中心,大明最大的生產鋼鐵的基地,不過趕超密雲分割槽還需要時間。

福建的冶鐵行業,已經被中華重工收購和接管,產量也在節節上升,為南方地區的鐵道建設提供大量的鐵料。

所以目前應天府,浙江行省的鐵料供應,主要來自北平行省。

“碼頭鋪設的內部鐵道,可以直接運輸到各個倉庫.”

管事介紹說:“然後各個倉庫又可以直接運送到上海鐵道站,然後透過吊機搬運到鐵道貨車中,透過鐵道運輸到全國各地.”

朱元璋皺起了眉頭。

什麼叫做工業,朱元璋已經明白了。

只是南方人口多,富裕的越富裕,窮的也有褲子都穿不上的,所以忍不住問道。

“你們這碼頭,咱看以機器為主,為何不用民夫呢,南方的富人多,窮人也多,只用少量的工錢,就可以招募到大量的民夫,你們的成本也降低了,百姓們也得到了生計.”

管事連忙說道。

“是中華重工總部的要求與規劃,聽說是皇太孫殿下的指示.”

聽到是孫子的意思,朱元璋雖然有疑問,卻沒有再繼續問下去,他可不想大庭廣眾之下丟人。

朱棣忍不住想笑。

當年在北平的時候,兒子搞出的許多動作他也看不懂,常常以為兒子年紀小,疏漏了一二。

本想要指點,結果反被講了一通大道理。

人啊。

跟別人講大道理的時候會很舒爽,不過當被別人向自己講大道理的時候,就不太愉悅了。

何況對方還是自己的兒子。

至於自己的老子,這位可是最喜歡向別人講大道理的。

後來遇到了自己的孫子,每每被孫子講大道理,次數多了,朱元璋才習慣了去親自跑工地。

被孫子講大道理的滋味,更不好受,不服輸的老人,選擇自己去親自實踐。

為什麼要來看上海縣。

因為上海縣的稅賦,去年一年達到驚人的數字,兩父子都想要來看看。

這個小小的縣城,為何能有如此大的財源。

朱元璋望著巨大的上海縣碼頭,感受著其中的威力,內心滿是複雜和氣餒。

“唉.”

“父皇為何嘆氣?”

朱棣上前一步,小聲的關心問道。

“咱向來自負自己的眼光,沒想到如今看來,有許多是錯的.”

朱元璋感嘆。

許多方面,朱元璋的確眼光有侷限性。

可幾百年的發展,不能根據發展過程而調整,就不是朱元璋一個人的責任。

大明有不少的政策的確是錯誤的。

例如內閣。

內閣是先進的政治產物,雖然不是近代西方的內閣,但的確屬於進步的體系。

只是內閣的人選有問題。

理應從從地方上有過主政經驗的官員中挑選,而不是從朝廷中挑選。

從朝廷中挑選,的確能更好的處理全國關係,可沒有地方上主政的經驗,就是很大的短板。

像張居正這種,能主動離開朝廷,放棄快速升遷的捷徑,遊歷地方學習治理經驗的人是稀缺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張居正的運氣,離開了朝廷後,還有機會回到朝廷。

所以大明幸虧有張居正,而大明也只出了一個張居正。

朱棣不知道如何寬慰。

順著說還是反著說?

最後兩父子乘坐專車離開上海縣碼頭,從淳化新城區下站,瀏覽了一番新城區。

糧票銀行總部大樓、工業計劃部、經濟調控部、基本建設部、技術發展部、科技部、軍戶經濟合作社……

一棟大廈裡,牆壁外掛著十幾個大招牌。

建造大廈,合用大廈,已經成為了風氣,不光是諸多部門,更是諸多民間商行的選擇。

“那軍戶經濟合作社的牌子,怎麼被摘下來了?”朱元璋忍不住問道。

新的內閣閣員楊溥,剛剛從北平調來京城的新人,連忙解釋道:“軍戶經濟合作社是過渡性產物,如今條件已經成熟,職能將會被五軍都督府,以及各級衛所衙門吸收.”

朱棣有種歲月的流逝感。

軍戶經濟合作社,是兒子最早創辦的組織,沒想到才進入第九個年頭,竟然就要取締了。

五軍都督府的職能擴大化了,更多的偏向軍戶的管理,不再插手軍隊。

原來各級衛所的職能也改變了,從管理者變為組織者與服務者,雖然還沒有達成這一步,但是在往這方方向進行。

軍戶經濟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們,調入到各級衛所衙門中,就是補充的新鮮血液,帶去新的管理模式。

精兵簡政。

朱棣想起了兒子的言論。

所謂的精兵簡政,並沒有減少財政人員,可的確在淘汰一些職能重複的衙門和機構。

但是呢。

吃財政飯的吏員,差員們的人數,大大的增加了,國家在下層的管理增加了,開支更是翻了數倍。

不過呢。

大明的財政收入也更是漲幅驚人,商業稅的擴張,糧票的穩定,利用各家糧票銀行,以糧票的收稅方式,達到了驚人的效果。

更有糧食控制在大明手中,錢和糧,大明如今都不缺,如何花出去才是讓人頭疼的事情。

從淳化新城區離開,已經接近傍晚。

專車直接透過鐵道進入京城,最後換乘四輪馬車,進入了文華殿,淳化新城到文華殿,兩父子在路上的時間,只用了半個時辰。

“為了保證工業化發展啊.”

聽到父親的詢問,朱高熾一口回應道。

人口大國從農業國進入工業國是很難的,歷史上西方文明最先進的法國,在工業化的道路上,反而是最落後的。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

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的鐵產量,分別是六百六十萬噸、八十六萬噸、一百五十六萬噸、一百六十六萬噸。

而十四世紀,法國的人口是西方的三分之一,文化和經濟更是西方的第一。

到了十九世紀,卻成為了墊底的存在。

為什麼?

人口多,帶來的廉價勞動力也多,無法為機器取代人力提供更多的利潤。

技術的變革,前提是市場的需求。

人力比機器便宜,市場當然選擇人力。

江淮地區有一段時間,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工價格越來越高,是有機會推動機器代替人力的。

明朝後期先進的技術,例如蘇鋼,這項工藝證明江淮地區對鋼鐵產量有了大的需求。

而鍊鋼又需要大量的煤礦和生鐵,預示著背後的有條巨大的產業鏈,可見已經有了工業革命的苗頭。

但是隨著北方的農業破產,外來人口的衝擊,造就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阻礙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朱高熾解釋了一番。

什麼意思呢。

他要保證工人們的收入以及生活水平,以及推動工業化發展,不讓廉價勞動力衝擊這些行業,並且大力推動機器。

以行政手段來干預,就是他做出的應對,保證中國模式的大發展。

“是不是有些不公平?”朱棣不太滿意。

“先富帶動後富.”

朱高熾同樣的無奈,事務的發展,總需要一個過程,過程註定了有先後。

這就是現實。

西方國家的發展,漫長的工業發展生涯時期,那就不是中國模式,而是要殘酷百倍萬倍的模式。

“只有儘快的實現工業化第一階段的落幕,透過社會資源分配模式的手腕,讓所有人吃上紅利.”

朱棣很快找到了朱元璋,向父親做出瞭解釋。

“就怕有些人,忘記了這個承諾.”

朱元璋喃喃道。

“父皇.”

朱棣輕輕的說道:“我相信我們大明,一定會辦到的.”

朱元璋怕自己活不到那一天。

他就是百姓出身,雖然有自己的慾望,但的確還是記掛百姓的,在他眼裡,官員很難有好東西,對百姓最大傷害的就是官。

所以他這輩子都對官員盯的緊緊的。

朱棣用力點了頭。

他還活著,自己的兒子還活著,三代人的接力,必定會完成這個承諾。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為改變歷史,快把人累吐了

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