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父子爭論

“按察司向都司衙門提出要求,要了解中華重工民籍轉軍籍的名冊,被都司衙門以軍事秘密為由拒絕.”

“按察司的王禮非常不滿,向咱來告狀來了.”

北平王府。

朱棣在廊坊中,父子兩人談心。

“父王怎麼回覆的王禮?”朱高熾詢問。

朱棣摸了摸下巴,平靜的說:“咱自然是安撫了他,此人不好得罪,並告知他,咱會與都司商議章程出來.”

朱高熾懂了。

拖字訣。

“外面都傳聞,說至少幾萬人轉了軍籍,其實只有萬餘人而已,告訴按察司也無妨,不過呢,此次讓了步,下次就不好說了.”

朱棣教導長子做事的道理。

他會讓步,但是需要讓按察司先付出,如此才能讓按察司得知王爺是明事理的,同時也不敢接二連三的逼迫王府。

道理極好,可違背了朱高熾的意願。

北平幾十衛所,按照名冊,的確有十幾萬士兵。

不過名冊是名冊,現實是現實。

十幾萬士兵中,能有幾萬充當主力計程車兵就很了不起了。

真要是有十幾萬精兵在手,天下都可去的,這是農業社會的生產力決定的。

而且哪怕在後世,大毛的百萬軍隊,真正具備野戰能力的部隊,佔比也不會太高。

大明衛所模式,決定了七成士兵種地,三成士兵打仗,換句話說,能打仗計程車兵佔比在三成。

相比較北平的人口,這個資料已經很了不起了。

因為北平的地理環境和朝廷對北平定義的職能,讓北平保持了這麼多精兵和衛所。

“如果按察司對此事探究的厲害,咱就讓步,這樣的話,下一回他們就不好再強硬了.”

朱棣把自己的思路,告訴給了朱高熾。

如果要給一個好聽的名字,可以叫做政治的較量,或者說成妥協的藝術。

朱高熾不具備朱棣這種能力,或者說朱棣的想法,違背了朱高熾的目的。

雖然知道朱棣的做法,是當前最合適的,朱高熾仍然反對。

和很多人的印象不同,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朱棣是靠著武力爭奪天下的。

這個觀點其實也沒錯。

朱棣的確透過許多的勝仗,打敗了朝廷的軍隊,最後登上了皇位,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但是,武力的強大是有支撐的,不是憑空而來。

朱棣的造反時,贏得了許多人的支援,換句話說,當時北平的人心,在朱棣這裡。

不少官員和將領,都選擇投靠朱棣,而這個時候的朱棣,看上去沒有什麼勝算。

所以如何應對這次的矛盾,朱棣結合時局,有了他的方法,朱高熾也相信朱棣能妥善解決。

但是朱高熾需要一種更好的結果,雖然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做,但是他覺得朱棣可以。

人盡其才嘛。

朱棣不光是會打仗的,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不是麼。

有能力的人,要多給他加擔子。

所以朱高熾提出了要求。

“中華重工帶動的民籍轉軍籍,雖然才萬餘人,但是絕對不會止步於此,不但會繼續推動下去,還會改變衛所的訓練模式,提高衛所士兵的精兵數量.”

朱棣盯著朱高熾,彷彿要看透他的心裡。

此時。

朱棣語氣嚴肅,沒有了剛才的輕鬆氣氛,較為嚴厲的質問。

“民改軍的事,的確不夠名正言順,所以官府有話可以說,你一味的強求,你的想法是什麼呢?”

當然是為了增加王府的實力,為靖難之役準備。

朱高熾露出無辜的眼神,委屈的說道:“為了改善衛所軍戶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

朱棣仔細看了看朱高熾的眼神,希望從中判斷出是否真正的答案。

如果眼前的人不是自己的嫡長子,不是燕王府的世子,朱棣不會花費這麼多力氣。

按察司的權利很大,拿捏的機會也是恰到好處,在這件事上,朱棣的應對並不輕鬆。

兩父子站在廊坊中,欄杆外是侍衛。

在遠處是太液池。

景色優美,山青水秀,綠茵成林,人在其中,精神為之一振,本是兩父子交心的好地方。

朱棣沒有選擇在書房,而是專門來到這裡,因為他希望和兒子好好談一談。

現在的太液池還很小,在未來遷都北平後,太液池會幾經擴建,成為大湖泊。

朱高熾認真的解釋:“民籍轉軍籍,是百姓們自願的,說明軍戶的社會地位提高了.”

“在這個變化之前,同樣是種地,軍戶還要承擔打仗的風險,就憑這點,民戶們天然就會瞧不起軍戶.”

至於靠戰功成為將領,那是少數人。

多數的普通士兵,是成不了將領的,打了勝仗,多獲得些賞賜,改善下生活。

大明軍隊和後金軍隊的環境是不一樣的。

後金軍隊打勝仗,俘獲的人口可以成為後金士兵的奴隸,這是後金的民族政策導致。

而大明不是這種民族政策。

朱元璋的聖旨,已經昭告了天下,凡中國之民,皆一視同仁,這是明清兩朝之間很大的區別之一。

聽完嫡長子的話,朱棣提出了他的看法,“對軍戶的優待,要高於民戶.”

朱棣提出的反駁,沒有讓朱高熾沒有為難,因為這個問題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

朱高熾明白朱棣的想法。

朱允炆登基後,採納的激進削藩之策,是誰也沒有預料到的,這是未來發生的事。

在現在來說,朱棣從來沒有造反的想法,也不會有這個信心。

朱棣最多想到的是,鞏固自己的權勢,管理好自己的藩地,徹底消滅殘元遺留勢力。

如果朱高熾什麼也不做。

憑藉朱棣的德性和在北平的人心,根據歷史的判斷,朱棣還是能靠著軍事勝利,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但是代價太大了。

而且朱高熾也無法判斷,會不會因為自己取代了原主,導致北平守衛戰發生變化。

所以朱高熾要讓北平進入工業化,提升綜合實力,對軍隊的改造和加強,自然是重中之重。

在別人的眼中,就是燕王府在加強對兵權的控制。

這是很大的一件事。

雖然朱元璋下過旨,燕王掌管北平諸衛兵權,但是掌管到什麼程度,和燕王府行事的變化,會引起不同的政治格局。

現在。

因為燕王府在部分人眼中,“太過分”的舉動,引起了部分人的猜忌和出手試探。

任何事物可以從大化小,也可以從小擴大,主要看雙方當事人的態度和方式。

朱棣覺得可以退讓一步,但是朱高熾認為不該退讓,反而他還要做更多。

但是朱高熾應對不了複雜的政治局勢,最後還是朱棣出面來應對,所以兩父子都需要透過這次的商議,來達成自己想要的結果。

朱棣的提議,朱高熾反對,朱高熾的提議,朱棣也不同意,那麼其中一方需要被說服。

朱高熾按照朱棣的說法,首先開口反駁。

“對軍戶的優待,來自於土地,但是土地的產出是有限的,而軍戶的人口是無限的.”

“隨著幾代人的成長,軍戶當年的好處,早已經被人口的繁衍消化,並且成為了負擔,這才是現實.”

朱高熾用現實來告知朱棣,令朱棣無話可說。

道理上,朱棣還有許多的話可以反駁,但實際的確如此,衛所的生活條件沒有向好的一面發展

靠著戰功獲得的賞賜,讓衛所軍戶們還能得到些補償。

例如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向北平軍士賞賜的幾十萬物資,用來犒賞他們在二十四年的戰功。

一件事物的發展,誰也只能做出判斷。

但是朱高熾具有清楚的認知。

大明衛所的生活情況,始終處於下滑水平,到了明末時,已經需要靠賣兒賣女賣妻來獲得生存。

而這個時候的衛所,早已經失去了重要的軍事功能。

趁勝追擊,朱高熾繼續說:“衛所的生活水平下滑,社會地位降低,對國家是不利的,沒有軍隊的強盛,必定會導致外患.”

“北平作為北疆重要地區,對軍隊的建設必須要加強,不但要改善軍戶的生活水平,也要改善生活環境,也就是提高軍戶的社會地位,不至於淪為被民戶歧視的地步.”

“我透過走訪北平諸衛,得知民間有種現象,誰家把女兒嫁給軍戶,會遭到唾棄.”

“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因為軍戶的生活,在老百姓眼中,有太多的不好.”

“這些老百姓,害怕把女兒嫁給軍戶,會牽連他們在某一天,被一道政令變成了軍戶.”

這個現象在明初就有了,乃至土木堡之變後,因為大量的民戶轉軍戶,讓全社會興盛了起來。

朱棣無奈的說道:“其實不光是軍戶生活條件下降,百姓的生活條件也在下降.”

這個解釋很無力,朱高熾一口道:“但是軍戶還要承擔打仗啊.”

“中華重工不但提高軍戶的生活條件和社會環境,同時提高民戶的生活條件.”

“所以民改軍的現象,只要軍戶社會環境提升,是必然的現象,除非父王認為,應該讓軍戶保持現狀.”

看到朱棣無言以對,朱高熾勝券在握的說道。

在後世的某些時間段,社會上對當兵的意願是巨大無比的,人人都想當兵。

當兵的意願,隨著士兵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而變化。

朱高熾不會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朱棣,因為還沒有到時候,現在主動暴露,那是跟自己挖坑。

但是他有別的理論支撐,可以說服朱棣接受。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三國建了一座城

山野小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