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控制北平軍權

朱高熾讓人去天津接郭彩蓮。

郭彩蓮已經從遼東回到了北平,雖然知道妻子身邊不缺人,但是朱高熾仍然派了人去。

一則表示夫妻情深,二則拉攏郭家。

這天,朱高熾收到了來自陝西李伯升的書信,其中講了朱棣和宋晟的事情。

提議兩家定親。

宋晟的四子,和燕王三女年齡相仿,可以先定婚約。

“看來有些事啊,是必然發生的.”

“什麼?”

張全沒有聽清楚,下意識的問道。

朱高熾默默的放下書信。

見到小王爺的樣子,張全閉上了嘴,猜到小王爺剛才是自言自語。

這件事對自己有利。

朱高熾下了決定,要促成此事。

宋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數十年,後來一直鎮守甘州,成為陝西行都司的實權大佬。

並且此人戰無不勝,讓河西走廊保持了多年的太平。

在歷史上一直到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年,宋晟才奉命隨朱棣出征大漠。

其實早在洪武二十九年,兩人本有機會相遇的。

不過當時的朱棣很“單純”,雖然奉旨巡邊,但不願多事,兩個月消滅了敵人,也就沒有離開北平。

可能是緣分,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年下的旨意,給了兩人相遇的機會,留下了一段機緣。

當朱棣造反的時候,宋晟長子早夭,二子隨朝廷大軍徵繳朱棣,力戰而亡。

不過宋晟老將沒有出山。

朝廷也不信他,擔心洪武三十一年兩人的交情,別最後投靠了朱棣,那才叫引狼入室。

因為太多將領投靠朱棣了。

朱棣也怕此人親自帶兵來打自己。

雙方都有顧慮的情況下,宋晟在甘州按兵不動,朱允炆甚至下旨,以宋晟“威信久著涼州”,命他以總兵官再鎮甘肅。

總之。

朱棣造反成功登基後,把自己的三女嫁給了宋晟的四子,可見宋家的重要性。

永樂元年,宋晟得知帖木兒及其盟軍計劃入侵大明,受朱棣旨意加強甘州的防衛。

結果最後沒等來帖木兒大軍,倒是宋晟先把西邊的平章把都帖木兒、倫都兒灰等逼降了,掃清了北元殘餘勢力,收復了大片領地。

可見宋晟老將的威望和能力。

如果能拉攏甘州宋家投靠王府,別說陝西行都司的數萬兵,就連陝西都司的衛所都有可能投向朱棣。

越想越心動,朱高熾重新拿起筆,寫了一封書信,讓人立刻送去李伯升。

第一件事,全力促成此事。

第二件事,藉助宋家權勢,在當地發展中華重工。

第三件事,拉攏陝西衛所。

葛誠和金忠得知後,葛誠覺得小王爺有些想當然了,提醒說:“恐怕有不少人反對.”

金忠卻不這麼認為。

“如果老秦王還活著,這件事提都不用提,可老秦王已經不在了,陝西地方上的阻礙不大.”

“至於朝廷那邊,以燕王如今在聖人心中的分量,嫁女之事,聖人應該不會反對.”

葛誠搖了搖頭,“此事關乎重大,宋將軍性格持重,多半不會蹚入其中.”

這倒是。

主要還是看當事人。

聽到兩位長史府長史的分析,朱高熾倒是覺得希望很大。

因為歷史上的表現,朱高熾認為宋晟對朱棣還是有好印象的。

無論是朱棣造反的時候,還是朱棣登基皇位後,此人表現的都還不錯。

首先沒有對不起朝廷,他的二子為朝廷戰死了,至於自己不親自率兵為朝廷平叛,是因為朝廷下旨讓他繼續鎮守甘州,朝廷不信任他。

其次朱棣登基後,宋晟沒有趁勢做大,而是謹守朝廷制度,沒有任何逾越的地步。

最後,此人為大明邊疆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個人的城府絕對不可小覷,不能單純的當做武夫對待,甚至許多事此人看得通透。

但正因為看得通透,他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對得起朝廷,更對得起天下,畢竟是老朱家的內戰,宋晟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失分。

“關鍵還是看宋將軍本人,如果他不拒絕,這件事就板上釘釘,所以還是要說服他.”

葛誠忍不住看了眼朱高熾。

遼東郭家,加上陝西行都司宋家,以北平、大寧、開平三地現下的形勢。

還有天津水師,金州水師,金州衛新軍,石匣營新軍。

小王爺的野心顯露無餘。

葛誠很擔心。

小王爺因為王爺的看顧,這些年順風順水,有些小覷天下人了,步子邁的越來越大。

如此下去是否是好事呢。

見說服不了小王爺,葛誠與金忠離去時,在王宮的石臺上逗留。

“小王爺天資過人,連我也能理解王爺對小王爺的喜愛.”

“你認為因為王爺太過喜愛小王爺,造就了小王爺如今的野心?”

金忠笑呵呵的看向葛誠。

金忠從一位白丁,到如今長史府右長史,與葛誠相比目前也只缺資歷。

葛誠不說話,算是預設了金忠的話。

金忠收起笑容,抬頭望向遠處,突然伸出手到半空,指了一個圈。

金忠是對朱棣最忠心的人。

因為朱棣是金忠的伯樂,給了金忠常人不可及的機會,金忠也沒有讓朱棣失望,為王府做出了許多事情。

他和葛誠是不同的。

葛誠不但是錦衣衛出身,更有朝堂身份。

金忠沉重的說道:“小王爺不是天資過人,而是聞所未聞,這北平的天早就變了.”

“京城的削藩之風越發的囂張,王爺威望如今又是諸藩之首,兩者的矛盾不可調和.”

“偏偏小王爺又出身王府,他做得越好,朝廷那邊壓力越大,早就已經無法和解了.”

“小王爺出身別家,甚至普通人家都不會如此,這是沒得選的選擇.”

削藩的言論,從朱元璋分封諸王那天就沒斷過。

因為中國的歷史太長,記載的太詳細。

哪怕是朱元璋也禁止不了。

不是他故意為朱允炆留的輔政大臣是堅定要削藩的人,而是大多數官員都認為要削藩。

朱元璋沒得選,因為他覺得行的官員,都是要削藩的官員。

包括藩王們也知道朝廷會削藩。

只是削藩之策的具體不知道會怎麼做。

常言七國之亂,八王之亂。

但是明初就藩的藩國有十八國,算上未就藩的藩國,高達二十四國,削藩的難度不比以往小。

攤牌的時候。

人們必定要做出選擇。

就如燕王決定造反的那一刻,有人堅定反對,例如餘逢辰這種,也有人堅定支援,例如金忠這種。

而在攤牌前,金忠已經做了選擇。

葛誠被金忠突然“攤牌”的行動打了個措手不及,不知道如何應對,兩人沉默了下來。

金忠觀察著葛誠。

左長史的位置太重要,雖然知道葛誠已經投靠了王爺,但他能走到哪一步,金忠想要看看清楚。

“小王爺知道嗎?”

“小王爺什麼事都知道.”

“這麼做對自己名聲不利,就算事成也會留下洗不清的汙點,被後人指責.”

金忠沒有回答葛誠,但是金忠的態度已經表明了他的心意。

七月的北平,天氣炎熱。

彷彿人們的心也受到天氣影響,跟著燥熱不少。

頂著烈日。

金忠乘坐鐵道抵達涿州。

真定衛是北平城的門戶。

真定衛也是北平重要的軍事力量。

原本屬於北平系之外,是北平獨立的存在,當年太子活著是時候,真定衛已經站隊了太子一系。

其實很好理解。

連朱棣的左護衛都如此,又何況外面的真定衛呢。

這個被侵蝕權力的舉動,一直到朱棣第一次領兵出征大勝開始終止,又從太子突然病死,開始恢復權勢。

政治的形勢從來不是不變的。

正如事務的發展,也不會一成不變。

現在。

金忠就是朱高熾手裡的一把刀,這把刀要落到真定衛身上,金忠帶著委任狀來的。

原燕山右護衛百戶張武,現真定衛千戶,提拔為真定衛僉事。

張武前年調任真定衛,經過兩年的打磨,已經拉攏了不少的真定衛將領。

因此才有了今日的提拔。

不光是張武,許多王府信任的將領,這些年都陸續被提拔了起來。

這個做法建立在朱棣出征後,掌握的一批將領。

也是朱棣未來造反時的底氣所在。

正是因為洪武二十三年開始的出征,從戰火之中,為朱棣提供了大批可以信任的將領。

經過八年的時間,這些軍官逐漸成長到能獨當一面。

原燕山中護衛千戶孟善,現薊州衛指揮使

原燕山中護衛千戶火真,現通州衛指揮同知。

原燕山中護衛百戶王聰,現永清右衛指揮僉事。

……

朱高熾透過王府的權柄,利用朱棣的威望,加以中華重工的影響力,對北平軍隊內部不小的調動,引起了外界的注意。

偏偏這個時候,有一名御史從南方抵達了北平。

“我來北平只為一件事,調查北平按察使司僉事高勉之事,到底是意外還是謀害.”

這名御史很高調。

他叫做葉希賢。

原太子一系,現皇太孫一系的中堅力量。

雖然只是名御史,可就連布政司布政使顏鈍都感到了撲面而來的壓力。

這個夏天註定不尋常。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我孟獲不想被七擒七縱

糊糊味的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