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最幸福的時代

社會報。

“研發司一名技術人員,發明了一種大型傳動裝置,攻克了重要專案的關鍵難題,獲得獎金整整一千糧票,並提升三級,成為八級技術人員,向他祝賀,恭喜他.”

一千糧票。

按照十二兩銀子一年的收入,普工不吃不喝需要攢八十四年。

前幾個月。

有名小礦場主用盡了心思,在老家大戶們的手裡也才集資了兩三千兩銀子。

當下北平風頭最大的商人張薄,當初的股本也才不到一千兩。

更不提八級技術人員。

現在可不是最開始蒸汽機工廠的時候了,如今每一級的提升都很難,需要真材實料。

技術人員在中華重工地位是最高的。

福利強,壓力小,工錢高,給個廠長都不換,當然了,許多人更想當廠長。

七級以上的技術人員,哪怕不上班,什麼也不幹了,工廠都會養著,待遇不變。

“任何一名七級以上的技術人員,享有特別政治地位,哪怕是他犯法,在官府審理過程中,總部文書房要親自參與監督,保障當事人的人身安全.”

“就算是坐牢,司獄司也要提供單間,官府提供不了,那王府親自提供.”

這是朱高熾的原話。

這段話由社會報,技術報,生活報三報一字不改的登報發表。

“任何四級以上的技術人員,在中華重工和中華重工體系不受生產限制,享受福利優先的待遇.”

所以哪怕是張德輝這樣的大商家也留不住技術人員。

那些有本事的工匠,第一選擇是中華重工,第二第三選擇仍然是中華重工。

集中力量辦大事。

這些優秀的工匠同樣需要集中。

只有這種環境下,才能最大限度的刺激工匠們的主動性和踴躍性。

提升級別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實打實的發明或者提高生產效率,也就是技術方面。

另外一種則是帶徒弟。

你本身技術沒有突破,但是你帶出來的徒弟越多,徒弟的本事越強,也可以升級。

所以今年的畢業生中,工匠們同樣搶著要。

小九是最頂尖的一批技術人員。

他帶領的研發司,更像是科研團隊,管理漏洞有很多,經常引起財務部的不滿。

不過研發司是特別的存在,誰也無法管這個部門,朱高熾也不會去管。

同樣。

中華重工太大太雜。

密雲分割槽就有了自己類似研發司的部門。

這些變化都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表現。

只中華重工工人子弟學校今年的畢業生中,有二十三人分到了研發司。

他們的理數分數極高。

第一年的時候。

畢業生沒有受到重視。

兩年裡,畢業生的表現獲得了認可和重視。

這些有完善學識,充滿了熱情朝氣,直白的說又好用又好使喚,幾句話就能讓他們激情昂揚。

他們做的事情越多,成果也越多。

有得有失吧。

做的事情的確多,但學到的經驗不提,起碼也加速了對社會的融合過程。

所以今年的畢業生,受到了工匠們的爭搶。

帶出來的徒弟表現越好,是可以提升他們的級別的,無論是名還是利,這些工匠都希望自己招的徒弟有底子。

“你們不要搶,最後還是要學生們自己決定跟隨哪位師傅,你們先回去自己的公房,我會帶隊學生們一個個走訪的.”

小九雖然年輕,可是資歷深本領強,工匠師傅們只能先回去。

二十幾名畢業生很靦腆。

他們的臉上充滿了幸福和張揚,希望填滿了他們的心。

只要有希望。

人會發揮出不可思議的能力。

有的人為了一件事,能整日的不睡覺,連飯都不願意浪費時間去吃,全身心的要辦成這件事。

因為什麼?

因為他是鐵人嗎?

因為他心中的希望。

希望啊。

每名畢業生都充滿了希望,因為現在的北平,希望並不是空洞的,特別是對畢業生們而言。

小九看了眼年輕的面孔上鬥志高昂的亢奮,只能暗歎後生可畏,精神面貌可嘉。

“研發司和工廠車間是不同的.”

“研發司做的是研究,研究完成後,才會應用到車間,車間才生產.”

小九讓學生們跟著他,開始參觀研發司。

研發司已經從總部廠區分離了出來。

“原來的地方不夠大,所以選擇了這裡,本來當初工程部給的建造方案是六層的大樓.”

“不過我們拒絕了,最後選了建造兩層,但是佔地面積龐大的辦公區域.”

五花八門的場所,看得學生們興奮不已。

只這裡肉眼可見投入規模,他們就能看出這裡的前程。

“雖然密雲區,還有軍工區有了自己的研發部門,不過我們這裡仍然是總部唯一也是最大的研發基地.”

“有時候在需要工廠配合的時候,技術人員會下工廠,其餘的時候,則在這裡進行自己的研究.”

小九一邊帶著學生們瀏覽,一邊介紹這裡的工作流程。

走到一處辦公室。

這裡異常的安靜,和別處不同。

滿地都是圖紙,上面各種的線和圈,充滿了秩序性,還有各類的直尺三角尺標尺等工具。

“這位是我們這裡研究理數學的大家,你們課本上還學過他的題目呢.”

小九笑道:“你們應該都考過了.”

學生們聽過這人的名字,眼神中滿是好奇。

那人見狀笑了笑。

“我可算不上大家,不過是把宋朝先民的成果恢復出來,至今還沒有突破,我自己還是學徒呢.”

宋朝已經有了微積分的雛形,可惜不久被征服消滅了。

宋末元初時。

還有宋朝遺留下來的先民,那時候理數的成就還有餘熱,甚至因為南北的道路恢復,綜合南北兩地漢人理數的學者,著作了有名的數學書籍。

等過了幾十年後,元中末期已經徹底暗淡無蹤。

就和明末清初時一樣。

明朝發明和製造的火器仍然在清初綻放光芒,到了清中期就已經蕩然無存。

“我這裡的研究很寂寞枯燥,雖然如此,可待遇很高喲,還能經常見到小王爺.”

那人挑了挑眉,沒有畢業生們想象中的古板,反而舉止輕佻,賣弄的方式吸引畢業生們。

“你們有興趣的,的確可以加入.”

小九出了把力,不過又說道:“先不急,等你們徹底瞭解研發司後再做決定不遲.”

小九的管理水平可能不足,但是他很溫和,對什麼事都有耐心,不像老一輩工匠那麼脾氣大。

加上他又是技術大拿,許多老工匠師傅都比不過小九。

研發司在他的帶領下,學術之風盛行,非常讓朱高熾滿意,也是朱高熾支援小九的主要原因。

至於管理上諸多的不足,就像程式設計師程式碼的bug。

明明總體上很好,那就不要畫蛇添足了。

真的要是去解決bug,可能最後bug是解決了,但是整個程式碼也毀了。

加入研發司的畢業生,有三分之一是工匠子弟。

畢竟家學的加持,的確容易出頭些。

不過這個現象並沒有引起中華重工的在意。

只要不是靠著關係進的,而是憑藉真材實料,貨真價實的本事,任何人都不會有意見。

同樣的學校,同樣的課程,同樣的考核,取最優秀的那一批,最後三分之二外面的孩子,三分之一工匠的孩子。

所有人認為很正常。

公平,公正,公開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古代做的不好嗎?

在考試一道上,中國先民的精神,哪怕是後世的許多國家都不一定趕得上,何況當今的時代。

下一個車間就大了。

裡面有各種各樣的農具,小到鋤頭鐵鍬,大到犁頭耬車。

最吸引人注意的是一個七腳的耬車。

“這裡主要研究農具,帶隊的師傅去了鄉下,不在這裡,你們可以四處看看.”

小九解釋。

車間有幾名年輕的工匠。

“咱們師傅不在,小九師傅可不能先把畢業生髮下去,不然等我們師傅回來了,他老人家肯定要鬧.”

“當然會等大師傅回來.”

小九沒有感到被冒犯,笑著說說笑笑。

“這七腳的耬車我記得已經生產了,怎麼重新研究了起來?”

“多了四條腿,問題可大了.”

“許多老百姓說有問題,師傅說耬鏵不夠長,下籽眼也要改善,還有大籽鬥小籽斗的轉換部件也有問題,很容易壞和失靈.”

“明年開春前可以解決問題吧?”

小九關心的問道。

七腳的耬車作用太大了。

一戶人家耕種四五十畝都不在是問題,而且比原來種十畝都要輕鬆。

哪怕時間再長,也比當年要簡單些。

靠著人手來栽種,這種辛苦程度實在是無法言之。

如果只有幾畝地,或者十畝地的人家肯定是用不起的,只能咬牙吃苦。

但是幾十畝地的人家就不同了。

他們用得起各種的工具,包括耬車,打穀車這些大型的農具機器。

現在的北平人家有三種方式改善自身生活環境。

一種是家人中有人進入工廠工作,其餘家人種田,增加的家庭收入,可以買得起各類農具。

第二種是隨著北平新田越來越多,特別是大寧和開平,以及前年官府百萬畝開墾計劃,以及金州那邊。

人均田畝大幅提升,種地數十畝的大戶,可以購買這些大型農具。

最後一種就是原來的地主和衛所。

前者隨人工成本的增加,迫使他們購買這些農具,後者隨著軍隊職業化以及後勤專業化,和餘丁以及剩餘人口大量加入農業與工業,集中作業的土地迫切需要這些大型農具。

“這個要看師傅,師傅在鄉下收集問題和實際考察,不過我覺得問題不大,只要知道問題在哪裡,解決倒是簡單些,怕的是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那就好.”

小九放心的說道。

經過一個月的實習,這批畢業生終於去了各自有興趣的地方。

當資源充足的時候。

人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

當資源緊張的時候。

人們連選擇都沒有。

這才是本質區別。

中國需要購買國外的石油,國外的天然氣,國外的礦產,工業需要的能源在別人手中。

但是現在的大明。

不會再有這個問題。

人們盡情的選擇,充滿了幸福。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逍遙修真錄:大明風雲

白天睡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