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富山王與大瀛島

朱高燧回京,本應該帶上侄兒,不過朱瞻墉喜歡戰爭,非常討厭京城呆板的生活,於是朱高燧留下了侄兒,並且囑咐他要小心,不要大意。

大瀛島中部都司有七州,其中富山府封為朱高煦的藩地。

先皇朱棣改封朱高煦為東瀛王,有不少的大臣反對這個稱號,朱棣駕崩前,朱高煦主動上疏過請求另賜封號,朱棣雖然後悔了,但是因為面子沒有改主意。

當朱棣死後,大臣中特別是夏原吉反應最強烈,要取消朱高煦的東瀛王稱號,朱高煦也再次主動上疏新皇帝,也就是自己的大哥。

第三次上書的時候,朱高熾終於同意了,取消東瀛王的稱號,以封地為名,改封為富山王。

得到了旨意後,朱高煦自己也鬆了口氣,東瀛王的名義太大了,甚至可以概括整個大瀛島,如果大哥不改變主意,朱高煦擔心引來禍事。

歷史上朱高煦反對大哥,因為兩者的差距不大,甚至因為軍隊威望高,朱高煦認為自己勝於自己的大哥。

如今歷史發生了變化,兄弟之間差距太大,反而兄弟關係和睦,大哥照顧弟弟們,弟弟們視長兄如父,非常的相親相愛。

朱高煦上疏歸京述職,想要見大哥一面。

朱高熾批覆了同意,按照約定的日期,朱高煦帶著家人和侍衛們坐船抵達上海的碼頭,當地的官員隆重接待了富山王。

五十歲的壽辰,朱高熾沒有操辦。

“大哥請放心,有弟弟在富山,絕對不讓兩地的態勢影響到大瀛島內地。”朱高煦表態道。

所以朱高煦介紹的當下形勢,並沒有讓朱高熾意外。

但是二弟和三弟都自發的回來為大哥祝壽,朝廷的文武百官也上表恭祝,包括各局各司,朱高熾一一收下,唯獨拒絕了下面想要大肆操辦的奏疏。

見話題告一段落,朱瞻基趁機端起酒杯向兩位叔叔敬酒,朱高煦和朱高燧不敢怠慢太子,連忙起身回禮,朱高熾出聲勸住。

北海道東蝦夷人、西蝦夷人、渡島蝦夷人、渡覺蝦夷人、阿伊努人這些人被倭國幕府長期驅逐到了北海道的島嶼,如今好不容易回到大島上,當然不願意輕易的退出。

“大瀛島其餘地區總體恢復了平靜,唯獨東北都司、北海道宣慰司不平靜,雙方經常發生矛盾,互相擄掠殺伐。”朱高煦沉穩的回道。

朱高熾內心嘆息了片刻。

朱高燧笑了起來,說道:“有大哥的居中排程,二哥坐鎮前方,還有朝廷與國內的實力,要不了二十年,整個大瀛島將會成為朝廷需要的樣子。”

朱高熾很早就推論出如今的形勢,所以經過和朝廷的商議,把原來狗奴國的勢力,部分倭國的勢力遷移到了東北都司,讓他們內鬥起來。

“你在富山的責任重大,既要控制他們的戰爭強度,又要防止他們其中有人坐大,把守大瀛島後方的門戶,保障其餘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和經濟推動,為其提供穩定條件。”

兄弟之間感情雖深,可是皇家威重,哪怕是二弟朱高煦也不再像以往個性爽直,行動間有些拘束。

“如此甚好。”

“墉兒喜歡直爽,倒是與二哥一樣的性子。”朱高燧笑道。

一家人在皇宮裡團聚,但是老二不在。

朱高熾也好奇的問朱高煦在大瀛的日子可好。

朱高熾理解的點點頭。

朱高熾沒有虛情假意。

第二日,內閣領著百官恭祝皇帝五十壽誕,殿內朱高熾笑著回應,然後其餘司局,例如大明工局的大掌管等前來拜見皇帝。

父親和母親畢竟不在了。

這些地方上的勢力成為了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那麼大明的管理就輕鬆了許多,此消彼長,大明在當地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強。

忙碌了一天,第三日朱高熾領著弟弟們遊覽文華殿的花園廣場,下午的時候,幾兄弟還去了校場,參觀了京營的操練。

第四日,朱高熾開始正常辦公,朱高燧和朱高煦兩兄弟把酒言歡。

第五日朱高煦向大哥辭行。

這一日,朱高煦哭了,大哥老了,自己也老了,未來能回到京城的次數不超過一個巴掌,兄弟之間見一次面就少一次。

“大哥多保重身體,國事雖然重要,但是大哥養好了身子才是國家與百姓的福氣。”朱高煦雙眼含淚的說道。

朱高熾握著弟弟的手。

朱高燧也在一旁擦拭眼淚。

此時。

東蝦夷人山本清與池田春等,突然攻打了西蝦夷,擄掠了不少的人口,開始了對外的兼併,與別的部落背道而行,主動放棄了與倭國勢力的爭鬥,而是選擇了刀口向內。

根據山本清的說法,他要統一整個北海道,然後集中力量消滅東北都司。

朱高煦回到了富山,做出了教訓山本清的決定。

如果當地沒有親王,而是總兵的話,是沒有資格和威望做出這樣的決定的,只能向後方的朝廷上奏,等待朝廷的批覆。

如此一來一回,時間浪費了不提,更錯過了機會。

歷史上的雲南正是因為有沐王府在當地坐鎮,初期發揮了巨大的效果,雖然中後期沐王府子弟開始奢侈腐敗,但也利大於弊。

相比較文官,流水的文官真不如鐵打的沐王府對雲南地方有責任心,哪怕沐王府幾百年裡,在當地收斂了不可計數的財富。

所以山本清還沒有消化勝利的果實,就遭到了明軍慘痛的攻擊。

海外不允許發展造船廠。

所以大瀛島沒有自己的船廠,只有朝廷派駐的一支海軍,駐地為二名洲行省,設海軍總兵,雖然不隸屬朱高煦,但是也會配合。

這場戰爭,朱高煦按照慣例通知了其餘各地的總兵,也不等各地的反應,直接派了自己的藩王軍六千人登島作戰,藉助二名洲海軍的力量,輕易的抵達了北海道。

倭國和狗奴國已經成為了歷史的塵埃,大量的百姓死在了多年的戰爭裡,雖然有許多的女性很早進入大明,成為大明的女傭,包括上百萬人次的閹工,數十年的引進和消耗下,如今只剩下了不到二十萬。

總之,島上的百姓只有一百多的萬人口,全部被遷移到了東北都司,其中的經過朱高煦的挑選,精銳被吸收到了他的軍隊裡。

配合明軍的訓練和伙食,以及精良的裝備,所以朱高煦雖然只有六千軍隊,但是戰鬥力非常的強悍。

洪武二十五年的時候,整個倭國包括北海道,大概有一千四百萬人口,數十年如一日的混亂下,不光是各個海盜俘虜青壯人口,還有地方上的分裂導致長期的戰爭,猶如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期,人口陷入大倒退。

到了洪熙三年,經過明軍耗費無數人力物力的遷移工程,統計出的人口只剩下一百多,其中包括北海道上的人口,北海道本就沒有多少人。

歷史上的三國,從漢末到三國結束,因為常年的戰亂,才六十年的時間,也就是一個甲子而已,人口由漢朝的六千萬左右降到晉朝建立時的八百萬左右。

晉朝的確是比較不正確的王朝,繼承了前朝末期所有的積弊,哪怕如此,也比混亂的三國強了百倍不止,人口恢復到了一千六百多萬,是三國總人口的兩倍多。

所以後世西方經濟學者提出的穩定大過一切,經濟發展的前提是穩定,無論是哪種方式的穩定等等,國內學者多數給予了贊同。

漢朝人口下降了八倍,倭國剛剛結束了南北朝的內戰,還沒有來得及恢復,又因為朱高熾的插手,以及海盜人口貿易等因素,同樣發生了長達近四十年的混亂戰爭,而且還有外部強大勢力的插手。

如此多的因素,比三國時期還要複雜和困難,結果倭國還有一百多萬的人口,同樣只下降了八倍。

無論現實如何令人感嘆,幸運加入朱高煦藩王軍的倭國武士們非常的忠心,對現在擁有的一切極度的珍惜,為了自己,也為了自己的家人,這些人作戰視死如歸,不下達撤退的軍令,哪怕前方是懸崖也會跳下去。

這樣的軍隊,不是山本清等人可以對抗的。

短短的三日,山本清就被殺死,池田春帶領剩餘的部落人口躲入了山區,六千藩王軍無法包圍山區進行圍剿,朱高煦派人聯絡池田春,只要他們願意承諾保持原來的格局,明軍可以放過他們。

其餘部落的人找到池田春,告訴了明軍的要求,池田春苦笑的點了點頭,他現在哪裡有拒絕的資格。

因為朱高煦的強勢插手,北海道宣慰司與東北都司雙方停止了敵對,彷彿被按下暫停鍵一般,竟然恢復了短暫的和平,讓地方上的百姓緩了一口氣。

雖然已經過了播種的季節,但是能搶種多少就是多少,來年可以多一口吃的。

可是矛盾不會消失,見明軍退走了,並且沒有返回的跡象,阿伊努人最先入侵東北都司,勢必要拿回自己祖先的地盤。

戰爭的硝煙很快又瀰漫在了這片地區,老百姓們繼續過著東躲西藏的日子。

富山在中部地區的中間沿海一帶。

東北都司的福島地區駐紮了明軍,這支軍隊裡的最高階別將領是總兵,從職位級別上就可以看出來,這支軍隊是起防禦的功能。

猶如一條無形的線。

北邊是混亂和戰爭,百姓們民不聊生,南邊是祥和與安寧,百姓們安居樂業。

根據當年的政策,永樂十九年年底提出大明工局長期的移民接下來以大瀛島為主,十年內移民五百萬的目標,在永樂二十二年的時候就突破了四十萬人口。

隨著富山王率領軍隊回藩地,乃至北海道與東北都司再次的戰爭發生,已經是洪熙四年六月。

洪熙三年,大瀛島大明人口已經增長到三百四十餘萬,離最初的計劃還剩下三年,但是越往後遷移人口的速度越快,因為隨著人口的增加,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秩序的恢復,地方上容納人口規模成倍提升,移民越來越方便了。

因為移民以青壯後生為主,每戶人口數比起內地要少了許多,雖然才三百四十餘萬人口,但是戶數卻高達八十五萬餘戶。

每戶給予一百畝的土地。

因為勞動力不足,和當年的北平一樣,每戶吸收了許多的當地女性成為家裡的長工,這也是為何原倭國還有一百餘萬人口的主要原因。

大多數的成年女性,特別是強壯的,很容易被農莊吸收,為農莊主人種地,因為大明不承認奴隸制,所以簽署了長達三十年的用工合同。

這些女性無法在工民聯合部登記,所以無法受到工民聯合部的權益保障,因此這份完全不平等的用工合同,具備了法律效果。

但是比起朝不保夕的生活,能有安穩的床鋪可以睡覺,已經是最滿意的事情。

正如俄國文學家裡的現象,壓迫往往是被壓迫者主動提出的,用自己的身體換管事手裡的麵包,因為不被壓迫的話連活下去都難。

在大明人的農莊裡可以住上暖和的房子,可以吃上飯,還能得到農莊主人送的一些邊角布料,對於當下的倭國女工而言,已經是最美好的生活了,哪怕她們更羨慕大明人。

海外的發展已經不是陌生的事物。

大明工局的水泥廠、木料廠、採沙場、採石廠等等,棉花廠、紡紗廠、紡織廠、染料廠、製衣廠等等,糖廠、膏廠、乾果廠、鹽場等等。

吃喝住行,柴米油鹽醬醋茶。

農莊主有消費能力,八十五萬戶代表了巨大的消費市場,大明工局壟斷了大瀛島,這些年來大明工局的工人進入了幸福的工業時代。

這才是工業革命的前提,市場需求的本質。

透過幾百年把貧民和罪犯輸送到新大陸,這些貧民和罪犯頑強的活了下來,因為當地土著文明太過落後,連這些民間的勢力都無法打敗。

所謂的印加帝國,直接被一支冒險隊給摧毀了,這就是土著的落後。

新大陸,的確是上蒼賜給西歐國家的福氣。

不光為西歐國家創造了巨大的具備消費能力的人口,還為西歐補足了工業發展前提的農業產量滿足的需求,那些高產農作物才是西歐的“大補藥”。

正是因為規模宏大的消費人口創造的消費市場,容納了其餘新興行業,才有了十八九世紀,竟然有商人運冰貿易的行業誕生。

同樣的事物發展道理。

隨著高麗倭國的開發,還有渤尼都司,呂宋都司等地區,巨大的消費市場促動了工業的發展,特別是造船業突飛猛進。

更大的船,更大的動力,在市場的迫切需求下,工匠和學者們一次次的嘗試突破。

大海上有了比以往更加巨大的輪船,以及為輪船提供動力,說需要更大空間的輪機艙,乃至於為了方便操作,設計了更復雜的制動系統。

南洋鐵道成為了運輸線的樞紐。

國內的商品,海外的輪船,透過南洋的鐵道交換物資,隨著貿易線的繁華,南洋地區的經濟也開始了大發展,無形中整合為了巨大的生產貿易迴圈體系。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美人,別走

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