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原來保守派是我自己

大明的西部七省,大致的範圍包含後世哈薩克南部地區、吉爾吉斯坦全境、塔吉克全境、烏茲別克中東部、土庫曼中東部、伊朗東部地區、阿富汗中北部地區。

其中富庶的地區西邊止步於布哈拉,其中撒馬爾罕、費爾干納、最東到安集延,也就是抵達了天山山脈,這一大塊地區有不少的平原,所以是整個中亞的精華地帶。

這些精華地帶皆控制在大明的手中,成為了大明核心控制區域,然後才是周邊的藩屬國和宣慰司宣撫司,形成大明外圍的屏障,保衛腹地的安全。

“雖然近年來已經控制了移民的力度,但是因為之前長達二十餘年的移民政策,西部七省的大明籍人口已經將近八百萬,加上藩屬國與土司人口,雖然有多年的控制,總人口仍然超過了一千二萬。”

七省總督黃淮回到了國內,參與了彙報。

每個地區的人口,以及地方的風俗人情,加強了大員們的認知。

“任將軍的意見雖然給予了保留,但臣是支援任將軍的意見的,西部七省的人口壓力非常巨大,近年來除了土司和藩屬國人口有參與叛亂的跡象,我們內部也有很大的矛盾,土地矛盾是關鍵。”

“如果馬鈴薯等農作物真具備農學家們認為的效果,臣建議在西部七省立刻推廣這些農作物,可以極速的穩定當地的局面。”

大明發展工業化許多年了,因為沒有施行國子監擴大化,保證了高階人才的含金量,國子監出來的人才,掌握了社會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術,這是有本質差別的。

所以戰爭是最後的手段,而不是必須的手段。才有了“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的軍事思想。

但是馬鈴薯和玉米這些農作物傳播了出去後,那就不一樣了,很多國家的人口開始大幅增長,與古中國的人口生育率比較起來,再也沒有了以前那麼離譜差距。

但是誰知道呢。

黃淮聽到皇帝陛下有自己的想法,並且有一套計劃後,就知道無法說服皇帝陛下了,並且充滿了期待。

朱高熾搖了搖頭。

朱高熾直接說道:“對內的仁德,是大明的禮德,對外的仁德,則是大明的宗藩體系,屬於天下人的福音。但是呢,德里蘇丹國不知悔改,屢次侵犯大明,為了大明的利益,必須要報復回去。”

明朝萬曆年間從南美洲傳入,到後世已有四百多年種植歷史。二十六個省份種植馬鈴薯,鮮薯年產量達到九千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24%,多年穩居第一。

許多人無法理解新皇帝,但是並不妨礙人們尊重他。

太過不接地氣的禮節,是貴族為了區分與平民不同的故意行為。

朱高熾沒有隱瞞。

上層的精英們都在關注。

土木堡之變前,誰敢想幾十萬精兵的大明會在戰場上被人打敗。

天下最賢明的君主發動的正義之戰,到底會是什麼樣子的,關乎了新君主未來的威望與統治力度。

朱高熾忍耐了兩年,終於打定了主意。

朱高熾開始嘲笑起來。

“帖木兒活著的時候,帶領大軍入侵過德里蘇丹國,在當地殺傷搶掠無惡不作,當地的國王反而稱臣納貢,極其的孝敬。”

見到皇帝的態度,黃淮提醒說:“番薯和玉米等農作物就算我朝盡力保密,但最後還是會傳播出去的。”

不可否認,後世有許多普通人把那些複雜的禮節當做崇拜,認為是高階的行為,甚至提問為何中國沒有西方吃西餐的禮儀感。

“我們大明打敗了帖木兒汗國,為當地帶去了和平,誰知道當地的統治者卻是野心勃勃之輩,不想著與大明如何和睦相處,卻想著侵佔大明的土地和利益。”

所以大明的學者們地位很高,雖然無法徹底解決濫竽充數的現象,總體上保持了學者們的質量。

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得知後,黃淮沒有懷疑農學家門的推論,這才特意趕了回來。

朱高熾不認為自己會是這樣的君主,但未來的事情誰也說不準,所以聖賢們告訴君主不要輕易發動戰爭,因為發動戰爭很容易,但是萬一輸了,後果很沉重。

一般人是不知道這些訊息的,因為涉及到了保密,但是以黃淮的身份地位,許多保密的訊息按道理需要主動告訴他。

文明是進步的。

朱高熾聽完後笑道:“我並沒有打算保密一輩子,是有計劃的。”

與前番的思想不同,黃淮是因為西部七省的不穩定考慮,所以想要種植高產農作物,朱高熾知道黃淮的想法並沒有錯,因為一直到後世,馬鈴薯都是中亞五國的主要農作物之一。

大明雖然也需要馬鈴薯玉米這些,可是沒有到救命的地步,當下的時代,大明人口增長率是世界第一,其餘國家和地區根本不能比的。

不光如此,馬鈴薯也是後世中國全國範圍內除水稻、小麥、玉米外的第四大重要糧食作物。

連農業技術發達的古中國都如此,更不提農業技術不如中國的古代其餘國家和地區。

四大重要糧食作物,其中兩樣來自美洲,玉米和馬鈴薯。近代時期番薯的作用更大,只不過因為現代化的科技發展,番薯的作用才變小了許多。

朱高熾定下了調子,內閣開動了起來。

工業化社會的大明,以人為本,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施行社會資源分配,加上原本的中華文明,進化的非常快,朱高熾不願意當蛀蟲,成為社會發展的阻礙。

如果朱棣活著的時候,早就親征德里蘇丹國了,可不會任由這些小丑挑釁大明。

朱高熾有些擔憂會失敗,雖然道理上不可能失敗。

朱高熾雖然登基做了皇帝,但是並沒有改口,仍然自稱為我,而不是朕。

這些人沒有文化,不能因為別人沒有文化就認為別人是對的。

黃淮是西部七省大總督,本身就是需要他去做的。

黃淮認為馬鈴薯能救命,但是朱高熾不願意啊。

以前因為有朱棣,朱高熾從不擔憂軍事上的失敗,現在如果發動對德里蘇丹國的戰爭,那就是朱高熾登基後第一次發動的反擊戰。

“去年的時候,你上疏告知朝廷,西部七省部分反叛勢力幕後的支持者主要來自德里蘇丹國,那時候我就有了計劃要報復德里蘇丹國。”

帖木兒攻打德里蘇丹國時期,與現在的德里蘇丹國統治者已經不是同一個人,但是當地的統治勢力並沒有變,所以朱高熾沒有認為自己說錯。

大明很大。

社會很廣。

老百姓們過著自己穩定而又奮進的生活。

浙江行省是大明的經濟強省,寧波府鄞縣趙長赫帶著幾歲的孩子來到姐夫一家做客,飯桌上趙長赫與姐夫發生了爭吵。

“掙錢是為了幹啥?”

趙長赫再一次被姐夫否決,幾杯酒下肚,拍著桌子吼道,“你掙錢攢下來生黴嗎?不培養孩子去讀書,你費那麼大的力氣幹什麼。”

“光明不是我兒子,如果是我兒子,我哪怕砸鍋賣鐵也要供他讀書。”

男人被小舅子罵了一頓非常的不爽。

婆娘在一邊哭,不想看到丈夫和弟弟不和,長子帶著妹妹和表弟躲回了房間,小孩子們的耳朵貼著木門,仔細的偷聽大廳裡大人們的爭吵。

老漢一言不發喝著悶酒,心裡是認可兒媳婦弟弟的,只是不好表現出來,兒子要面子,這種場合下,作為老子的也不好說話。

果然,男子大怒了,甚至要掀桌子,老漢這才狠狠的瞪了兒子一眼。

趙長赫也不受這個氣,也不願意做的太過分,畢竟姐姐還在這個家,說了幾句狠話,叫上了自己的兒子就走。

男人還要把小舅子帶來的禮品丟出門,被妻子最後攔住。

周圍的鄉親們也被驚動,不久後紛紛上門,你一言我一嘴的勸慰,總不是家和萬事興的幾句話翻來覆去。

過了幾日。

冷靜下來的男子帶著妻子去串門,趙長赫彷彿也忘記了當日的爭吵,一頓酒席下來,又開始了熱鬧,幾名孩子也瘋鬧的不像話。

小門小戶,日子總是這樣。

回去的路上,男人醉醺醺的說道:“你弟弟說的也有點道理,光明還是要繼續讀書的,雖然你弟弟說他來供光明讀書,但是我有手有腳,沒有這個道理。”

“我們家不如你弟弟家富裕,但是省吃儉用供應光明讀書沒問題。”

婆娘沒有意見,傳統的女子,夫君說什麼她就應什麼。

唐光明低著頭跟在父親身後。

自己是家裡的長子,早點進入工廠幹活能讓家裡多一份收入,弟弟妹妹們也能多吃點肉,所以唐光明並沒有反對過父親的意見。

“光明啊。”

“你願意讀書嗎?”

男子試探的問道。

這是舅舅為自己爭取來的機會,唐光明不再隱藏自己的想法,用力的點了點頭。

男子有些錯愕,最後沒有說什麼,一家人安靜的走在道路上。

又過了半個月,男子突然叫上了光明去了寧波府。

兒子在縣學的成績很優異,拿著成績單以及這些日子在縣學辦的手續很快成功報了名,交了一筆錢,還有生活費等,幾天的時間就辦完了這個流程,最後把兒子留在了城裡。

十二歲的唐光明,順利的上了府學。

府學與縣學不同。

不光這裡的教學樓更高,孩子也很多,有學生宿舍,多數的學生住校,他們來自各個縣鎮和鄉里,操著各色的語音,進行了複雜的交流。

唐光明很興奮,他埋頭讀書。

能在府學讀書多不容易啊,如果不是舅舅,他早就離開了學校了,得之不易的求學機會,唐光明非常的珍惜,同樣,他的成績也一路攀升。

作為學校裡最優秀的一批孩子,受到的待遇是完全不同的。

尋常的一天,教諭告訴唐光明,有大賢去省府講學,他們學校會安排一批優秀的學生去聽講,讓唐光明做好準備。

讀書好的並不是書呆子。

相反。

讀書好的人,多數心智也比同齡人要成熟許多,精力也更充沛。

唐光明很懂事,並沒有對外說,班裡的同窗們只知道今天唐光明請假了。

浙江行省的省府在杭州。

杭州的繁華,哪怕是寧波府的孩子們也大呼小叫,格外的激動,他們來到了省府的府學,這裡的學校非常的精美,還有自來水供應。

寬闊的大廳裡,一排排整齊的桌子,兩旁是明亮的玻璃窗,以及天花板上一盞盞的吊燈。

孩子們按照自己的學校依次坐好,來自全省的優秀學生,連按察使都親自趕來參與這場學術大講。

唐光明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參與這樣的活動,看到了許多的大官,他們這批孩子格外的被重視,被當做大人一樣的對待和交流。

無數的新奇和激動衝擊著唐光明單純的內心,彷彿什麼在破殼而出,對社會的認知更加的多了些,接觸到了許多普通人一輩子也接觸不到的場景。

“先民們雖然未明確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但部分學派和思想家的學說中,蘊含著對平等理念的追求。”

前幾個月,剛剛參加了太子殿下舉辦的活動,陶鏴馬不停蹄的開始了自己的巡講。

從北平到京城,從京城到浙江。

當下最有名的自然科學思想家陶鏴,與曹端二人是大明當下最耀眼的兩位大賢,被稱為北陶南曹。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主張尊重自然規律,倡導“無為而治”,認為萬物皆有其道,應順應自然而不加以干預。這種思想中蘊含著平等觀念,即認為萬物皆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不應被人為地加以區分和壓迫。”

“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提倡“兼愛非攻”,主張愛人如己,反對戰爭和侵略行為。”

“他認為天下之害源於不相愛,提倡普遍的兼愛和無差別的互助,反對因貧富、貴賤、強弱等差異而形成的不平等。墨子的學說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平等和正義的追求。”

“佛教傳入中國後,其“眾生平等”的理念也對中國的平等思想產生了影響。”

“佛教認為一切生命都具有相同的佛性,不因種族、階級、貧富等差異而有所區別。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對平等思想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可惜。”

陶鏴要開啟人們思想上的束縛,他已經放棄了大人們,開始對孩子們入手,眼前的孩子們才是陶鏴眼裡大明的未來。

陶鏴惋惜道:“儘管古代的先民們提出了諸多平等思想,但沒有形成系統理論,這些學派和思想家的學說中蘊含的平等觀念,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後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對於推動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但是我認為要繼續更進一步的發展,人人是平等的,所以哪怕是天子犯法也當與庶民同罪,天子也沒有特權,因為人是平等的。”

唐光明目瞪口呆。

與他一樣表情的孩子們許多。

連孩子們都如此,更不提大人們了,那些大人物紛紛變色。

不過呢,明朝文人的地位高,哪怕是官員也不敢輕易得罪。簡而言之,官員的權利有限制,做不到一言堂,這也是歷史上明中後期為何出現後世看來都很驚訝的思想,並且廣為傳播。

總之,與曹端的思想相比較,曹端在陶鏴面前,反而成為了保守派,哪怕許多人認為曹端的言論和思想夠激進了,只不過他們沒看到和聽到過陶鏴的思想而已。

“原來保守派是我自己。”

曹端看到了報紙上陶鏴的演講報告,仔細的拜讀後,嘴角露出了苦笑。

在曹端看來,陶鏴是仗著皇帝的放縱太過放肆。

事物的發展需要時間,過猶不及啊。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召喚烽火狼煙

咕嚕嚕的扇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