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

一縷朝陽透過窗戶,穿過東暖閣,崇禎皇帝坐在龍椅上,手持硃筆,圈閱著所持奏疏的人名。

都察院左都御史韓繼思,神情複雜的垂手而立,對天子的召見,其心裡很自然的就聯想到,內閣次輔溫體仁所呈奏疏,奏請科道歸一疏,此事一經傳揚開,瞬時就蓋住先前聯合請辭,都察院和廉政公署彈劾朝臣的風潮。

“韓卿家,對科道歸一是怎樣看的?”

崇禎皇帝圈閱著人名,沒有抬頭,對思緒萬千的韓繼思詢問道:“朕聽說這幾日的內閣很熱鬧,韓爌他們,跟溫體仁爭執不休,甚至還起了不小的衝突.”

臣能怎麼看啊!韓繼思心裡暗暗叫苦,額頭冒出汗珠,欠身道:“臣覺得科道歸一,於朝於民來講都是好事,朝中的言官御史過多,一些人雖說朝中命官,然卻忘了本分,只想著利用職權謀取私利。

科道歸一則能很好的制約此風,限制職權,讓都察院所轄職權更明確,這對監察百官,整頓吏治,維護法紀等事……”韓繼思絞盡腦汁的說著,崇禎皇帝神情自若的聽著,說起來科道歸一,除對皇權有所好處外,還對都察院有著種種好處。

科道。

科道。

儘管常混淆在一起,雖說兩者的職權很相似,然卻屬兩個系統,多數時候科道官所站位置相同,然涉及到一些特殊政治事件時,卻都站在各自的陣營內。

特別是牽扯到黨爭時,朝堂上的言官御史就是急先鋒,就一項風評彈劾的權力,就像是一件大殺器,不管事情是不是真的,先把你名聲搞臭了再說。

就算最後查無此案,可名聲臭掉了,那想在朝堂立穩腳跟就不易了。

文官的嘴能殺人。

文官的嘴能誅心。

“卿家能這樣想,朕很欣慰.”

崇禎皇帝放下硃筆,拿起那份圈閱的名單,看向韓繼思說道:“儘管朝中的不少朝臣,對溫卿所呈科道歸一的奏疏,有著諸多的反對和不滿,甚至大罵溫卿是禍亂朝綱之輩。

然朕卻不那般想。

看看近些年來,六科做的事情可謂醜聞不斷,該做的事情不做,不該做的事情,卻做了很多。

既然有些人想利用所轄職權,做以權謀私之舉,那就沒必要存在了,畢竟國朝現在面臨的問題很多。

卿家先看看這份名單,朕打算將他們調進都察院.”

說著,一旁服侍的王承恩,忙上前捧起那份公函,隨後在崇禎皇帝的注視下,快步朝韓繼思走去。

溫體仁所提科道歸一,果真是天子授意的啊。

韓繼思垂首接過王承恩所遞公函,不過心裡卻唏噓起來,像這等大事,明知道會得罪很多人,就算溫體仁是內閣次輔,他自己也沒膽量做這件事情。

讓六科並進都察院,只怕是一個開始。

“王印懋、陳煥、程正揆、張世雍、龍起宏、吳太來、潘曾瑋、卜象乾、陳太來、柯元伯、申嘉允、黃熙孕、楊鼎和、曹曄、劉大垣、唐錢蕃、顔尹紹、塗必宏、房廷建、王含、馮家禎……”看著被圈閱的人名,韓繼思雙眸微張,上述這些人皆是辛未科的兩榜進士,時下皆在各處觀政,一些人在吏部那邊,都圈定要下放到地方為官了。

崇禎四年的科舉,在忙碌的狀態下安然結束,對這一屆科舉高中者,崇禎皇帝並沒有多幹預什麼。

畢竟想要謀改科舉制度,並非朝夕所能辦成的,與其做惹眾怒的事情,倒不如逐步的滲透改變。

像辛未科的狀元陳於泰,榜眼吳偉業,探花夏曰瑚皆進翰林院,被崇禎皇帝下旨做些具體性事宜,待考察一番後再決定新的政務。

“自吏治新規明確後,不提此次在朝清查出的事情,朕發現很多地方,都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崇禎皇帝端起茶盞,呷了一口,看向韓繼思說道:“吏治不清,就算朕做的再多,朝廷做的再多,都無法改變大明的窘境。

像內閣大臣周延儒、徐光啟奉旨離京清查歷年賑災諸事、清查地方火耗,這終究只能做一次,不可能讓他們長期遠離中樞,去做這些本屬都察院的事情。

朕有意讓這批新晉的兩榜進士,到都察院出任巡察御史,直屬於都察院左都御史,以中樞的名義,不定期的對地方展開巡察,就像當初在山西等地所做諸事一樣.”

“陛下,在當前這種朝局下,貿然做出這等舉措,只怕會加劇朝局的動盪.”

韓繼思想了想,拱手作揖道:“何況所調進都察院的人,有不少在吏部那邊,都已經明確要下放到地方去……”“加劇朝局動盪,事情就可以不做了?”

崇禎皇帝重頓茶盞,皺眉道:“難道我大明的吏治不清,就不會加劇社稷動盪嗎?這等簡單的道理,你這位左都御史還不清楚嗎?地方存在多少冤屈?地方存在多少弊政?地方存在多少紛爭?如果這些現象都不存在,那我大明的吏治何至於此會這般?這只是一個開始,以後大明每定一屆兩榜進士,都要挑選一批補進都察院,就專司中樞巡察之事。

朕就是要透過這些兩榜進士,來好好的去各地看看,去各地深查,把那些不法事全都查清楚.”

中央巡察,是崇禎皇帝所定的一把利器,他要透過一批剛進仕途的新人,去對付官場的老油子,特別是那些隱藏極深者。

哪怕所派的中央巡察隊伍,一半以上都沒能查出什麼,可剩下的那部分能查出問題,也是能解決不少問題的。

剛邁進仕途的官員,還沒有被大明官場的風氣所沾染,或許在這過程中,會有一批墮落下來,可依舊堅挺的那部分,就是值得信賴的臣子。

“這件事情就這樣定了.”

崇禎皇帝繼續說道:“待這批官員補進都察院後,就到山陝兩地去,給朕明察暗訪,看看有多少不法事,看看有多少漏網之魚!!”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萱錦爭

禮安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