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兄真的是太厲害了.”

當朱允炆得到這個訊息的時候,頓時就極為激動起來。

其實他都已經做好了自己跟著軍隊去攻打占城了,最近這段時間,朱允炆認真研究兵書,為了就是有所發揮。

就占城而言,朱允炆是真心不覺得會平白無故的讓出一城來。

可隨著京師邸報的刊登,可以說絕對的確鑿無誤。

欣喜之下,朱允炆便就跑到呂氏這裡。

呂氏心情顯然很好,笑著說道;“為娘已經是知曉了,不過這裡頭,可沒你想的那麼簡單,必然是有許多不知曉的過程.”

“這些跟咱們關係不算大,既然已成定局,接下來就是要準備就藩的事宜了.”

“文臣武將基本上不用怎麼擔心,接下來是想要辦法弄些錢財了.”

朱允炆有些沒聽懂,便問道:“弄什麼錢財.”

呂氏也沒有責備的意思。

她是知曉自己這個兒子五穀不分,先前一心只讀聖賢書,對於錢財本身是沒有太大的概念的。

也是。

自小開始,長孫朱雄英早夭,呂氏扶正,朱允炆便就相當於長孫的地位。

加上呂氏得到的寵愛,基本上可以確定是未來的儲君。

而政務上的事情,有朱元璋和朱標忙前忙後,也沒什麼需要他去擔憂的地方,所以對於錢財的意識極為淡薄。

當下呂氏就開導說道:“去了占城,就不比在大明這裡,不管是幹什麼事情,都需要錢.”

“官員的俸祿,軍隊的軍餉,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若是庫房空缺,那麼文臣不歸心,將士不賣命,那這藩國自然就不在於掌控之中.”

朱允炆有些不解的問道:“那不是還有賦稅嗎.”

呂氏搖頭道:“占城那等地方,不過是貧瘠之地,百姓困苦.”

“咱們初來乍到之下,若要想收攏民心,必然要行輕徭役薄賦稅之舉,且那占城國王答應得如此爽快,回頭自然也會有暗手,你當是咱們大明這邊呢.”

“指不定其會將大部分的百姓,趁咱們還沒到的時候遷移離開,城中庫房錢財,也不要抱什麼指望了.”

呂氏是個聰明人,這些有可能很差的結果,早已經在心中想過了。

朱允炆聞言,語氣有些氣憤的說道:“那豈不是要留給我一片荒地,空城.”

呂氏道:“占城那邊多少還是要給一些顏面,自然不會說做得太過分,但是說什麼原封不動的讓出來,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此事便是你大兄也沒有辦法阻止,別人都已經讓出來了一座城池,可以說是最大的讓步了,接下來的事情,就得是需要我們自己來準備.”

到這一刻,朱允炆算是徹底的明白,原來自己的未來還有如此之多事情要辦。

原本在他的心中,對於未來藩國的想法非常的美好。

只因他曾經在皇宮裡,也聽說過就藩的事宜,那些叔叔們就藩之後,無一不是執掌一方,隨心所欲,以至於讓皇爺爺都很是生氣。

也是因為如此,朱允炆便就想著自己就藩海外,應該也是差不多的情況。

而今日呂氏的一番話,算是徹底的將他給點醒了。

嚴格來說,他現在藩地的情況比之倭國那邊可能都要更加的差勁。

倭國那邊是打下來的,所有的東西都可以透過掠奪來獲取,而他則要自己單獨的去發展。

見兒子的意志有些消沉,呂氏寬慰道;“無須如此悲觀,雖然那邊可能有很多的缺失,但卻是咱們真正可以當家做主的地方.”

“即便是現在差了點,但往後亦是可以透過海貿這塊,來逐漸的獲取財富,畢竟你是太孫的親弟弟,群英商會在這塊上面,肯定會予以多方優待.”

“把海貿的生意把控住了,只要吸引到足夠多的商人前來,那些自城中離開的貴族,也會逐漸的回來.”

“不過是多費兩年功夫恢復罷了,不當是什麼大的事情.”

聽到這裡,朱允炆的心情才稍微的好轉起來。

說到底他才十幾歲,哪怕是見多識廣,本身的脾性變化波動很大。

好在是有呂氏的幫扶,方向還算是比較清晰。

只是呂氏接下來的話,就讓朱允炆很不舒服了。

“趁著這段時日還在京師,炆兒你應該多多跟太孫的群英商會聯絡一番,對於咱們藩國跟海貿路線上,可以跟你大兄商會那邊溝通一下,看看能有什麼幫助的地方.”

“往後要是就藩了,很多事情就沒有現在更加方便.”

呂氏的想法沒有任何問題。

在目前這個時候,朱允炆以皇孫的名義去拜訪,尤其還是群英商會太孫殿下的親弟弟。

那麼無論是什麼請求,都需要著重的考慮。

朱允炆只要姿態稍微放低一點,那麼往後在占城的藩國,於海貿之上群英商會怎麼也是不能避開。

這其中有些事情,也不是大小事都會跟朱英彙報。

即便是朱英知曉了,自然不會說要刻意去針對朱允炆。

不過下邊的人就不會這麼想了。

一句關照,這裡頭牽扯到的利益,是一筆難以想象的財富。

只是呂氏可能是忘記了。

朱允炆自小就學的是儒家。

在文學上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今的儒家對於商人最為輕賤,而朱允炆長期受到儒家薰陶,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當下就拒絕道;“娘,我跟那些商人有什麼好說的,還不如去跟大兄說一聲呢,讓他傳話下去幫忙關照一下即可.”

“想來他們肯定不會膽敢懈怠大兄的話.”

呂氏眉頭皺了皺,停頓一番後說道;“你大兄政務繁忙,如今又是方才幫你確定就藩之地,這已經是極大的情分了.”

“你可知曉,多少皇子皇孫對你羨慕無比,就現在的親王就藩制度來說,等於是你大兄給你單獨破例.”

“在這個節骨眼上,你還去請太孫幫忙說海貿之事,可真的就把情分淡薄了.”

“如此不可,占城這地方,不見得能夠待一輩子,你大兄文韜武略,心中自有遠大抱負,如若南洋地區亂了起來,指不定還要靠你大兄救濟.”

“把所剩無多的情分用在此事上面,那真是殺雞用牛刀,得不償失了.”

“算了,這事便就為孃親自去一趟吧.”

最後的話語中,呂氏無疑是露出一絲無奈。

朱允炆也是感覺到了。

但是想到要跟那些商人去談,或許還要說幾句奉承話,朱允炆就感覺到渾身難受。

當下只是沉默。

希望孃親去幫自己。

這也是因為手下沒人可用。

唯一比較熟悉的黃子澄,也是文人一流,這事呂氏心中清楚,若是交給他,反倒是容易整出什麼么蛾子來。

次日。

呂氏便就讓宮女們準備了一些禮物,去往京師的平安茶樓。

平安茶樓作為朱英最初的落腳點,現在已經是不對外經營了,基本上屬於群英商會的大本營。

包括是周邊的幾間鋪子,也都購置了進來,重行的整合到了一起。

便是牆壁這些都已經是水泥填充,白灰刷牆。

呂氏的駕貼是上午送達的。

當張伯看到呂氏駕貼之後,頓時就慎重了起來。

不管現在宮裡頭是個怎樣的情況,現在的呂氏就是太子妃娘娘,在這一點上,是沒有任何人可以說閒話的。

哪怕是朱英,都沒有說明確的表示出不認這個後媽。

這裡頭就留下了很多餘地,至少說給呂氏保全了體面。

是以張伯對於呂氏的來臨,也要盡到足夠的禮數。

正午過後。

一輛精緻的馬車,伴隨著旁邊十多名緹騎,便就出現在了平安茶樓門前。

這些緹騎都是錦衣衛,作為太子妃,呂氏的出宮自然有所安全保障。

不同於其他嬪妃,呂氏很早前就得到過朱元璋的允許,可以自由的出入宮廷,當然也就僅限於京師城內。

如若是出城的話,就要另外請朱元璋的批准了。

“老奴未曾遠迎,不周到之處,還請太子妃娘娘恕罪.”

張伯領著一干人等,在呂氏走下車轎的時候,恭敬的作揖行禮道。

呂氏輕聲道:“是我來得比較唐突了,還請張先生莫要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

張伯連忙道:“老奴不敢.”

隨後便就請呂氏上樓。

呂氏這也是第一次來到這平安茶樓,當下有些好奇的張望。

她也是知曉,當初便是在這個茶樓裡,太孫跟陛下相見相識,從而才有了現在的情況。

可以說也是在這個茶樓裡,自己兒子失去了太孫的位置。

只是這些,已然是過去。

上了樓後,呂氏讚歎道:“這茶樓果然是不錯,難怪太孫殿下當初極為中意此地.”

“想來在最初的時候,太孫殿下便就是以這裡為根基吧.”

張伯回道:“當初這塊商鋪,是燕王殿下暫且借於太孫殿下立足之所,後來也是燕王殿下特意送予了太孫殿下.”

“曾經的每天早間,太孫殿下都會來此地享用早膳,後來陛下過來了,也是極為喜歡.”

一邊說著,張伯一邊還指著一個單獨的雅間,告訴呂氏當初朱英爺孫倆,便就是常常坐在那個地方。

現在朱英入宮,很少有機會再過來,但是那個位置一直都給保留著,任何人都不准許過去就座。

群英商會存在多久,這個位置就會存在多久。

呂氏自然不可能說去坐那個位置,便就在張伯的安排下,坐在了隔壁的雅間。

“不知此番太子妃娘娘特地前來,可是有什麼事情囑託.”

送上茶水點心之後,張伯便就開口問道。

以他的估計,自己若不是直接問的話,怕這邊還要繞很大一個圈子。

呂氏見張伯這般開門見山,輕抿一口茶水後說道:“此番過來,便是想特地瞧瞧,能夠在京師享譽偌大盛名的群英商會,是一個怎樣的情況.”

“果然是盛名之下無虛士,自從我進來之後,可以看到這裡被安排得井井有條,各個人員各行其職,互不干擾又通力合作,難怪有這般名頭.”

張伯見呂氏沒有這直接回答,而是讚許其群英商會來,頓時就大致是明白了呂氏的想法。

便也說道:“這都是太孫殿下安排得好,雖說殿下很少過來,但在這裡的安排,一直都於太孫殿下親自著手,我等都只不過是按照章程辦事.”

張伯多次提起朱英,自然也是暗中告訴呂氏,這裡可是太孫殿下的地盤,有些難為情的事,就不要開口了。

呂氏心裡頭跟明鏡一般,哪裡會聽不懂。

不過她的目的也沒什麼會牽扯到太孫那邊,當下從容的說道:“我雖是久居深宮,但對於群英商會,也可謂是瞭解甚多.”

“咱們大明京師能有現在的光景,群英商會可謂是要佔據大頭功勞.”

“這裡頭固然是因為太孫殿下的把控,但也缺少不了爾等一番赤誠之心,方才能有此成就.”

張伯作揖道:“娘娘謬讚了.”

呂氏搖頭道:“我這可說的都是心裡話,這也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張先生就莫要謙虛了.”

俗話說得好,伸手不打笑臉人。

呂氏這番的姿態可謂是放得很低,話語之中更是對張伯等人大加讚賞。

如此之下於生分上肯定是大為減少。

隨著聊天的繼續,不到兩炷香的時間裡,於談話上已然是比較熟絡了。

感覺到時機差不多的時候,呂氏便就開始丟擲正題了。

“我前些日子聽說,群英商會正在大力支援海貿這塊,張先生都特意去了一趟江南安排事宜.”

呂氏緩緩開口說道。

其實話到了這裡,張伯已經是很清楚呂氏的想法了,便道;“確有此事,不知娘娘可是有什麼建議.”

呂氏笑著說道:“我長期居於深宮,哪裡會有什麼建議,只是最近允炆要就藩占城,便就來特地請求一番張先生.”

“如今大明海貿逐漸盛行,允炆那邊的占城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端,所以特地來請教一番,於這海貿之上的一些情況.”

張伯略微停頓後便說道:“允炆殿下是咱們大明的皇孫殿下,還請娘娘放心,這他國之地,如若有什麼能用到商會的,自然不會推辭.”

呂氏滿意的笑著說道:“允炆年幼,又是異國他鄉,到時候如若有什麼可以幫襯的地方,還請張先生莫要推辭.”

話都到了這份上,張伯當即道:“娘娘言重了,這些都是咱們的份內事.”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戰爭之路:我有移動武器庫

北方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