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暹羅城破

拉瑪蒂菩提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精心打造的阿瑜陀耶城,連三天的時間都沒能堅持下來。

明軍的攻城能力,遠遠超乎他的意料。

在強大的攻城器械的幫助下,城牆的優勢被無限縮小,用了一個月打造的數十架雲梯能夠直逼城頭。

在明軍推動攻城雲梯的時候,拉瑪蒂菩提果斷開啟城門迎擊,想要對攻城雲梯進行破壞。

然而他終究還是小瞧了明軍的火繩槍。

他的騎兵還沒有靠近,就已經被明軍的火繩槍打得支離破碎,在耗費了大量兵力衝進明軍陣地後,那些前頭騎兵突然發現自己身邊已經是空蕩蕩一片了。

就是蒙古騎兵,也不敢直接衝擊明軍的陣地。

拉瑪蒂菩提都不敢登上城頭觀看局勢。

因為明軍的炮梯實在是恐怖,在城牆數百米外,放置在炮梯上的火炮直接瞄準了城牆上頭開火,哪怕是準確度稍微低了點,但也足夠形成壓制。

配合著雲梯的行進,城牆上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防禦措施。

笑話,中原千年戰爭,在攻城這方面的經驗點早就已經點滿,而藍玉從小就跟著打仗,自己也拿下不少城池,當年他跟著常遇春的時候,打的那都是中原地區的大城。

區區一座阿瑜陀耶城,外形上花裡胡哨,連翁城都沒有,這還不輕鬆拿下,都可以去自裁了。

當雲梯貼近城牆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這場攻城戰的結束。

不過拉瑪蒂菩提的兵力還是很足的,所以用了兩天的時間才破城。

“烏通王,我們又見面了。”

阿瑜陀耶城王宮裡,藍玉坐在王座上,看著跪在地上的拉瑪蒂菩提笑著說道。

拉瑪蒂菩提用著不熟練的漢語質問道:“為什麼要攻打我的國家,我不是已經給大明賠償過了嗎,而且大明的皇帝已經原諒我了,是你,大明的涼國公,私下裡帶著士兵來進行報復。”

“我一定會向大皇帝上奏彈劾。”

關於這一點,拉瑪蒂菩提是真的想不明白,怎麼突然明軍就這樣了。

旁邊真臘的事情,拉瑪蒂菩提也是知道的,不過明軍打著是為國王復仇的名義,這也算說得過去,可是自己雖然之前得罪了涼國公,但是這都已經過去了啊。

拉瑪蒂菩提覺得這是藍玉公器私用,趁著手裡有兵,沒有跟大明皇帝彙報,私自來攻城。

也就只有這樣的解釋,拉瑪蒂菩提才想得通。

“你覺得你還有機會去到京師去彈劾本公?”藍玉沒有解釋,因為這次出兵暹羅,大明實際上是沒有理由的,所以必須要藍玉把這件事扛下來。

當然,也就是個名義罷了,藍玉本身也不在乎這麼多。

“果然是伱,本王賠償了你那麼多的黃金珠寶,沒想到你竟然還是耿耿於懷,你到底想要怎樣你,如果你願意就此退兵,我絕對不會告訴大皇帝陛下。”

“並且我的國庫,完全可以為你開啟,你想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

拉瑪蒂菩提語氣已經帶著很是求饒的意思了,所謂人在屋簷不得不低頭,他現在只想保住自己的性命。

“呵呵。”

藍玉冷冷一笑,道:“現在整個城池都掌握在本公手裡,還需要你來進獻什麼財寶,這不都是本公的嗎,至於你,可還有什麼遺言,若是沒有的話,便可以去死了。”

拉瑪蒂菩提恨聲道:“藍玉,你就不怕大皇帝陛下治罪於你嗎。”

藍玉笑道:“阿瑜陀耶城破,暹羅已經再也沒有抵抗,從此暹羅將會跟真臘占城一般,歸於我大明治下,這等事情陛下封賞我都來不及,又怎麼會懲罰我呢。”

“就算是懲罰,你也看不到了。”

“行了,既無遺言,懶得於你廢話,拖下去砍了。”

左右衛兵當即將破口大罵的拉瑪蒂菩提拖出去斬首示眾。

拉瑪蒂菩提被斬首後瞪大了眼珠子,是真正的死不瞑目。

他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他要拿下素可泰王朝一統暹羅,而後聚集兵力征服真臘,而後打造最為強盛的暹羅王朝。

然而眼看著一切都在順利進行,大明的干預讓所有的一切都化作了泡影。

他又怎麼能甘心死去。

然而這所有的想法在一刀之後,盡皆成空。

而藍玉的屠刀並沒有因此停下,轉而將整個阿瑜陀耶王室屠戮一空。

包括阿瑜陀耶城內的大貴族,基本上也同樣是滿門抄斬,不留後患。

至此,中南半島已經有一半的疆域掌控在大明的手中。

訊息傳到京師,朱英聽聞並不驚訝。

只能說不愧是藍玉,果然動作迅速。

“藍玉這小子,還是有幾分本事的。”朱元璋誇讚著說道。

雖然攻下暹羅在所有人看來都不會是什麼問題,但能夠在如此之短的時間,還沒有讓明軍有太大損失的情況下就破城,這都是藍玉的功勞。

當然,如果藍玉耗費了太多兵力,最後是個慘勝,那就是完全不同了。

即便在朱英看來,想要攻下阿瑜陀耶王朝少說也要四五個月,甚至是半年的時間,他這邊都已經做好了長久戰的後勤保障了。

拉瑪蒂菩提本身是個很有能力的君王,就目前整個南洋地區,可以說就是現在的暹羅最為強盛。

這個在南洋地區最為強大的國家,於藍玉手裡,連兩個月都沒有堅持下來。

不過這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朱英的安排。

因為沒想到藍玉動作這麼快,朱英這邊準備安排過去的官員都還沒有擬定好呢。

現在也只能通知內閣,以最快的速度擬定名單,並且立即出發。

古語云,打江山易,守江山難。

這個守,也是治理的意思。

雲南占城還好,畢竟已經滲透了這麼多年,因著高福利的關係,遷徙過去的漢人不在少數,因此治理起來也比較容易。

但是真臘跟暹羅就完全不同了。

阿瑜陀耶城雖然破了,甚至於王室都空了,但實際上大部分的地區目前都還沒有在大明手裡,而是其他城池的本地貴族掌控。

不過就像是真臘一樣,連他們的大王都已經敗了,掙扎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而治理真臘,暹羅,最大的麻煩就是在於文化意識形態的不同。

他們並不屬於中原文明圈子,懂得漢語的人數非常之少,除了一些高層貴族因為需要跟大明交流學習漢語外,其他的中小貴族和底層百姓,完全是不懂漢語。

真臘跟暹羅的地域面積加起來,比之雲南還要大上一些,人口更是在數百萬之多。

一下子大明也不可能派出大量的人員進駐。

可以想象,真臘暹羅地區在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混亂現象。

這也是沒辦法避免的情況。

“朱高熾這裡可惜了。”

朱英有些感嘆,現在要安排治理暹羅的布政使,在朱英看來朱高熾毫無疑問是非常適合的人選。

因為距離的關係,也要考慮到對於大明的忠誠,而皇子皇孫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不過前些日子朱英已經答應朱高熾返回倭國了,現在又安排去暹羅不太合適。

想了想,朱英決定讓齊泰去。

齊泰還是很有能力的,這些年擔任著兵部侍郎的職位,估摸著兵部尚書茹瑺退下來後,就是他來繼承了。

這些年朱英掌控兵權,齊泰也有不小的功勞。

雖然在大事上見不到齊泰的身影,但齊泰的重要不可忽視,如果沒有他的配合,許多軍事學院結業的學子,顯然也很難插手各地衛所。

齊泰最大的優點就是記憶力超群,他對於大明衛所非常熟悉,尤其是京師周邊,很好的把軍事學院的學子進行安排。

當天,朱英就把齊泰叫到東宮後殿,詢問他對於暹羅治理的想法。

“臣推薦一人,應當可起到效用。”

聽完太孫的問話後,齊泰恭敬的說道。

朱英沒想到他會舉薦別人,好奇道:“齊愛卿舉薦誰呢?”

齊泰沉聲道:“臣所舉薦之人,現為吳王麾下,黃子澄是也。”

朱英皺眉道:“為何舉薦他。”

對於黃子澄,朱英並沒有太大的好感,也談不上什麼惡感。

不過從歷史上,此人優柔寡斷,雖有忠義,但朱棣成功靖難,毫無疑問他都算得上個功臣。

所以也被朱棣賞賜,喜提十族。

讓這樣的人去治理暹羅,朱英怎麼想都覺得有些不靠譜。

齊泰說道:“殿下有所不知,黃子澄門徒眾多,如果他去治理暹羅,號召之下必然有大量的學子共同前往,目前暹羅最大的問題在於教化,土著不識我大明之語,溝通困難。”

“想要教化暹羅,自然需要大量的讀書人奮勇而去,黃子澄在這其中,將會起到極為關鍵之用。”

“且這數年中,黃子澄一直協助吳王治理吳城,已然有了豐富經驗,此刻再去治理暹羅,已手熟爾,臣聽聞黃子澄在吳城的這些年,一直致力於學問,對於南洋各地語言皆有涉獵,想來暹羅之語也是熟悉。”

“因此臣認為治理暹羅人選,黃子澄最佳。”

朱英聞言,心中思量幾番。

雖然沒有直接應下,也已經被齊泰說動了。

齊泰說的沒錯,黃子澄在文人圈子的名氣還是很大的,否則也不會讓朱元璋指定為先前的東宮伴讀。

現在的吳城稍微打探下就知道,不說多麼繁華富饒,也算是井井有條。

而且很多大明的讀書人都喜歡去到吳城,現在朱允炆麾下武將沒幾個,文臣多得很,這少不了齊泰的功勞。

小小的吳城,要那麼多的文臣幹嘛。

齊泰走後,朱英便決定了讓黃子澄去暹羅,正好帶著他那一幫子徒子徒孫去。

反正不管如何,最後的情況也差不到哪裡去。

於是朱英就叫來徐妙錦,幫他起草令旨。

——

吳城。

這裡是吳王朱允炆的藩國。

在去年的北伐結束後,今朱允炆就被允許回到吳城。

畢竟他去京師,跟朱樉,朱棡,朱棣,朱榑倭國四王不同,完全就是來湊個熱鬧。

北伐那邊他也幫不上什麼忙,在京師裡也是玩樂度日,留在京師也沒太大必要。

不得不說現在的吳城發展還是挺不錯的。

背靠大明,還有朱英給他的五萬精兵。

哦,現在只有兩萬,三萬兵被調去了真臘。

不過這對吳城也沒有什麼影響,安南占城都已經歸屬於大明,兩萬精兵完全夠了。

吳城的發展還是不錯的,朱允炆自小受到儒家學說影響,講究的就是個和平治世,現在的吳城也是一番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

在朱允炆的小朝廷,有著將近七十名文官。

許多在大明感覺很難混的讀書人,就來投靠黃子澄,在朱允炆這裡混個一官半職。

朱允炆的朝會和大明一樣也是三天一開,這倒不是說朱允炆懶惰,而是黃子澄勸諫。

如果藩國的朝會比大明開得還要密集,豈不是說吳王比陛下還要勤奮?

吳城這麼勤奮的召開朝會,是否有什麼多餘的心思。

黃子澄的這一番話,讓朱允炆打消了每日召開朝會的舉措。

他還是很享受朝會的,畢竟曾經他距離大明皇位非常的近。

如果不是大兄的突然出現,他才是大明王朝的繼承人。

朱英發出的令旨,只用了七天的時間就抵達了吳城。

這樣的速度自然是因為蒸汽鐵甲艦的關係,令旨走的是專用通道,隨時都有預備著的鐵甲艦等候。

而占城這塊,在兩年前就有給蒸汽鐵甲艦補充石炭的站點了。

“奉太孫令旨,調吳城黃子澄為暹羅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暫主導暹羅政務,有任命之權。”

“黃左使,接旨吧。”

在宦官的催促下,還沒反應過來,跪在地上黃子澄連忙高呼:“臣謹遵太孫令旨。”

隨後起身一臉喜色的接過令旨。

他是真沒想到,自己竟然有一天竟然還能歸於朝廷麾下,原以為這輩子就是在吳城混了。

這可是正兒八經的朝廷官員,而且還是封疆大員,手握實權的從二品。

其他聞言的文臣也跟著一臉喜色,或許唯一不開心的,就只有在王座上的朱允炆了。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真的不風流

閉眼穿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