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京城,城門口

楊家的馬車浩浩蕩蕩出了城門,來到城外。

楊國昌此刻一身便服,端坐在馬車上,透過竹簾看向一望無際的田野,麥田之上可零星見著一些未化盡的雪沫。

“父親,齊大人還有劉大人來相送了.”

騎在一匹棗紅色駿馬的楊思弘,高聲說道。

這位楊首輔的公子面色悲慼,全無喜色,月前還是首輔公子,現在只是平頭百姓,身份的落差帶來的心態轉變可想而知。

楊國昌迴轉過神思,挑簾看向道左,見著齊昆以及國子監祭酒劉瑜中兩人,此外還有禮科給事中胡翼,皆著便服,恭謹而候。

楊國昌挑動布簾,在楊思弘的攙扶下,冬日的寒風吹動著灰白的鬍鬚,目光湧起感動之色,說道:“言暄.”

齊昆看向那滿頭白髮的老者,近前,拱手行了一禮,道:“恩相.”

國子監祭酒劉瑜中,禮科給事中胡翼紛紛拱手行禮。

楊國昌看向幾人,感慨道:“不想楊某宦海沉浮數十載,如今致仕歸鄉,還能有幾位好友相送.”

“山高路遠,恩相保重啊.”

齊昆目光復雜地看向老者,說道。

劉瑜中也說道:“閣老此歸桑梓,一路平安順遂.”

楊國昌擺了擺手,道:“我已為一介草民,不是閣臣了,可有送行之酒?”

齊昆吩咐著僕人,端上水酒,木盤之上酒壺與酒盅一應俱全。

然後一旁的僕人端上幾杯水酒,其上已經斟滿。

楊國昌目光中見著感懷,舉過酒盅,一口飲盡,蒼老臉頰上現出一抹酡紅,道:“言暄,回去罷.”

原本似有許多話要說,但這時候說什麼都是心懷怨望,反而沉默不言。

齊昆道:“恩相一路保重.”

“保重.”

劉瑜中與胡翼也紛紛說道。

“老爺,楚王過來了.”

這時,僕人低聲說道。

齊昆攏目瞧去,只見那官道之上,數十騎簇擁著楚王陳欽近前,喚道:“可是楊閣老當面?”

楊國昌凝眸看去,道:“楚王.”

楚王看向那白髮蒼蒼的老者,心頭難免生出一股唏噓,說道:“楊相為父皇效力三十餘年,小王當奉上一杯水酒,為楊閣老踐行才是.”

心底卻想起方才廖賢的建言,今日雖然冒著一定風險,但也容易得士林的好感,楊閣老理戶部財計之事近二十載,在雍王府時就與殿下相識,如今相送倒也沒有什麼。

至於宮裡的聖上會不會因此而不悅?

天子絕沒有這般心胸狹隘,致仕歸鄉的官員,再加上道左相逢,敬上一杯水酒也屬平常中事。

而且天子既然決定考察諸子品行、才幹,心態當會發生改變。

楊國昌蒼老目光中現出一絲訝異,旋即,恢復平靜,道:“有勞楚王了.”

而接下來奉上一杯水酒以後,似乎印證著楚王的猜測,從城門方向傳來一陣騷亂,來了十餘騎快馬。

“楊閣老,聖上有諭.”

大明宮內相戴權在一眾內衛的扈從下,驅馬而至近前,翻身下馬,笑道:“聖上說,歲末臘月,天寒地凍,這件大氅給楊閣老路上戴著,也好禦寒遮風.”

說著,將一件藍色狐裘大氅遞送而去。

楊國昌聞言,心頭震動,看向神京方向,老淚縱橫道:“老臣,叩謝聖上隆恩,萬歲萬歲萬萬歲.”

未等楊國昌跪下,戴權已經攙扶起來,笑道:“楊閣老,地上泥濘,聖上說不必行大禮了.”

楊國昌從戴權手裡接過大氅,道:“還請戴公公,老臣了此殘軀,為我大漢江山社稷祈福.”

戴權笑道:“楊閣老放心,這話奴婢一定帶到.”

敘罷話,楊國昌在楊思弘攙扶下上了馬車,在一眾家丁的護送下,車隊遠去。

楚王目光凝了凝,心頭鬆了一口氣。

廖賢與馮慈對視一眼,暗道果然。

楊國昌一去,齊黨勢力大削,天子收齊人之心,以為將來制衡所用。

戴權看了一眼楚王,並未多瞧,而是看向齊昆,說道:“齊閣老,陛下召閣老入宮.”

齊昆聞言,面色微怔,拱手道:“微臣遵旨.”

說話間,與戴權一同前往宮苑。

齊郡王府

西南庭院,一座書房之內,齊郡王陳澄擠坐在椅子中,看向不遠處的一僧一道,感慨說道:“老楊頭兒這一走,戶部如今只得一位閣臣理事,父皇想調我為倉場侍郎,我原本就押運、接應漕糧,分屬本職,倒無多少欣喜之處,而楚王竟然執掌兵部,實在讓人心憂.”

竇榮寬慰道:“王爺不用擔心楚王,江南甄家已經倒臺,楚王再無依仗.”

陳澄默然片刻,看向賈雨村,問道:“雨村先生怎麼看?”

賈雨村道:“王爺,戶部不比旁處,擔天下錢糧度支之重,來日對虜用兵,也有重用,學生以為這是聖上對王爺的器重之意.”

說來有些諷刺,在場之中,就屬現為齊王府主簿的賈雨村出身最高,正兒八經的兩榜進士。

因為進士輕易不會投靠藩王。

陳澄思量了下,看向那三十出頭,麵皮白淨的中年書生,問道:“王兄,你怎麼看?”

其人為忠順王的長子陳泓,當初忠順王因皇陵一案被廢為庶人,天子尋而施恩,由陳泓繼承爵位,但爵位卻永遠削成了郡王。

陳泓放下茶盅,沉靜目光抬起,問道:“齊王弟是問元輔空缺,還是諸藩坐衙視事?”

陳澄想了想,問道:“如今楊閣老去職,朝局動盪,兄長以為誰可為戶部尚書?誰可為內閣首輔.”

陳泓不假思索,篤定道:“戶部尚書應該是齊昆無疑.”

“難道齊閣老接任首輔?”

陳澄訝異說道。

“首輔應是韓癀.”

見陳澄面帶疑惑,陳泓解釋道:“姑且不說其為內閣次輔,按例也當為百官首揆,就說自崇平初年以來,北方諸省天災連綿,朝廷以東南養天下,東南人心早有怨望,如果不是今歲秋,河南生亂得永寧侯平定,東南寇虜一起,天下就將大亂,聖上此舉正在安定東南人心.”

齊王眉頭緊皺,道:“怎麼說?”

陳泓道:“如果中原大亂,女真以海寇起於東南,只怕這天下都難以收拾,王爺還不覺得這永寧侯之利嗎?”

想要打敗敵人,首先要正視敵人之強大。

齊王一時默然,而後問道:“次輔,兄長以為何人可接任?”

陳泓道:“北邊兒還有一位閣臣,應為次輔,唯有如此才能支撐永寧侯應戰虜事,而浙黨因江南之事與永寧侯齟齬不斷,聖上以浙黨抗衡永寧侯與楚黨,這就是明年的朝局.”

陳澄眼前霍然開朗,說道:“聽兄長一言,真是猶如撥雲見霧.”

陳泓道:“殿下其實是當局者迷,今天,殿下其實應該去相送一番楊國昌,殿下觀政之時就在戶部,多蒙其教誨.”

齊王道:“這……孤也是擔心父皇見怪.”

“這倒沒有什麼.”

陳泓低聲道。

陳澄道:“如今父皇召我等諸藩坐衙視事,兄長以為是何用意?”

陳泓放下茶盅,說道:“殿下應該也有猜測,聖上已有立儲之心.”

陳澄眼前一亮,說道:“兄長此言從何而來?”

眼前這位堂兄,智謀過人,當初父皇登基住時,這位皇兄是少有幾個看透迷局的智謀之士,對父皇心思也揣摩的比較準確。

陳泓道:“聖上龍體不豫,自會慮及身後之事,故而讓諸藩加快觀政,以察品行才幹,不管兵部也好,戶部也罷,抑或五城兵馬司,諸藩總是施展才幹,但將來一二年大政皆在邊事,而……邊事操持於永寧侯,魏王、楚王與那永寧侯關係要親近許多,這就走在了殿下前頭.”

陳澄道:“我與那永寧侯早有宿怨,先前王叔就沒少在這小兒面前吃虧.”

陳泓點了點頭,語氣平和,說道:“父王先前與永寧侯的過節,我也問過了,永寧侯此人能以落魄武勳子弟內為軍機,不可小覷,父王先前多有輕視.”

陳澄冷聲道:“邊事也不是非永寧侯不可,南安郡王還有其他武勳也不滿小兒.”

陳泓搖了搖頭,道:“但沒有一個如永寧侯這般屢立功勳.”

陳澄憤然說道:“兄長怎麼總是為小兒說話?”

陳泓道:“事到如今,殿下還不覺得此人厲害嗎?他前不久辭去了五城兵馬司職務,而魏王升授五城兵馬司,如果永寧侯將來鼎力支援魏王,殿下可有還手之力?”

陳澄面色頓了頓,一時語塞。

賈雨村聽著兩人敘話,暗暗稱奇,這位忠順王之子果是智謀之士。

陳泓道:“殿下不必沮喪,此人雖厲害,也僅僅一個人,他自草莽而起,得罪人甚多,現在只是缺一個契機.”

所謂,一路走來,無人扶持,步步血淚,勢必嫉惡如仇。

“契機?”

“一是兵敗,二是文武之爭,軍國大事兇險莫測,一旦兵敗,爾曹身與名俱滅.”

陳泓道。

陳澄道:“但小兒打仗還有點兒能耐.”

“打勝,也難逃猜忌.”

陳泓面色淡淡說著,道:“相比對付永寧侯,殿下當務之急,應該想著如何重獲聖眷,恢復親王之爵才是.”

說到最後,心頭湧起一股冷意,他不僅要恢復親王之爵,還要……

父王為上皇長子,那個位置原本就該是父王的,四叔使了那麼多手段,真的就這般心安理得的高坐金鑾?

陳澄聞言,連忙問道:“我怎麼恢復親王之爵?還請兄長指教.”

陳泓道:“先將聖上交辦的差事辦好,對永寧侯既不主動交好,也不主動得罪,暗暗蟄伏,韜光養晦,靜待時機.”

陳澄眉頭緊皺,面色現出躊躇之色。

他這段時間差不多就是安靜蟄伏,但那小兒氣焰卻愈發囂張,從伯爵到侯爵……這還了得?

齊王道:“孤現在得父皇厭棄,兄長可有法子?”

“昔日東城三河幫一事,已過去許久,聖眷不可乎驟得,如殿下實心任事,待魏楚二王失了聖心,聖眷未必不可改易,如果實在不行,將來也只能效天子故智.”

陳泓默然片刻,目中閃過一道厲色。

齊王聞言,心頭一驚,目光微動。

效天子故智……

外恭順而實陰狠,這就是他的父皇!

其實,大致就是與其提升自己,不如詆譭別人,只要把競爭對手搞黑、搞臭、搞倒,剩下自己就能成事。

“奪嫡非一朝一夕之功,殿下稍安勿躁,魏王剛剛出宮,以後未必不會犯錯,楚王可以放一放,當務之急是全力對付魏王,讓其見惡於聖上.”

陳泓低聲說道。

當年隆治奪嫡何其慘烈?誰還沒有幹過幾件得上意的事兒?

然後你做一件兒,我做一件兒,等於大家都沒做,今天沒有猜對心思,對你失望,明天對他失望。

最後神奇的事情出現了,大家又站同一起跑線上。

此刻,賈雨村目光幽幽地看向那中年郡王,心頭驚駭莫名。

這位忠順郡王似乎對天子知之甚深,比之忠順王還要心機深沉。

而竇榮以及慧通和尚、許紹真三人更是沉默。

心頭暗道,不愧是經歷過隆治年間歷次政治風波的人物,對天子的心思揣摩至深,旁人難及。

“魏王如何對付?”

陳澄捏了捏手,目光灼灼說道。

“歷代太子早立,奮進有為,則皇帝如芒刺背,藏拙守正,則才具不足,安然而接任者……寥寥.”

陳泓默然片刻,目中冷色湧動,說道:“而魏王其人,宮內有後妃二人,外有宋氏外戚,與南安郡王聯姻,又欲勾連永寧侯,時間一長,聖上為雄主,身子一旦調養過來,必然相疑,而父子疑忌,禍亂自生.”

前提是天子身體要再撐個三五年。

這就是權力的金字塔非常擠,如果天子覺得自己沒有幾年好活,那麼毫無疑問,就開始考慮立嫡一事。

但緩過勁來,一看我還能活個一二十年,那時候就開始壓制諸藩,正如先前沒有吐血暈厥之前,幾個兒子全部被壓得動彈不得,東宮都不立,誰冒頭就削誰。

但對自己的身子骨兒沒有信心以後,合格的帝王為了江山社稷所慮,就要考察、培養接班人。

齊郡王目中激動之色色湧動,感慨說道:“兄長說的是啊.”

真是相見恨晚。

大明宮,含元殿,內書房

崇平帝坐在紅木御案後的椅子上,隔著一方書案,看向齊昆,默然片刻,說道:“楊卿走了?”

“回聖上,已經啟程歸鄉.”

齊昆拱手應道。

崇平帝面色頓了頓,沉吟道:“齊卿,楊卿走後,戶部已無人主事,齊卿先前推廣鹽法新制有功,朕以特旨遷齊卿為戶部尚書.”

齊昆聞言,面色一頓,拱手說道:“臣領旨.”

崇平帝叮囑道:“戶部今年的財稅如何?錢糧儲備可還殷實?”

齊昆道:“回聖上,今年北方先旱後澇,多地糧食歉收,又因中原戰事,九邊調撥,但幸在河南洛陽太倉方面前後解送京城一百五十萬糧食,又得番薯豐收,戶部倉場錢糧難得豐殷.”

說來,這一切都直接和間接與賈珩有關,不管是敢為人先,查抄河南衛鄭二藩,解洛陽太倉糧秣紓解神京危難,抑或是南下治河、巡鹽,定鹽法新制,收攬鹽利稅銀豐收國庫,所過之處,幾乎都應著四個字——能臣幹吏!

所以齊昆當初贊成崇平帝給賈珩封為一等侯,那是心服口服。

崇平帝道:“明年諸處還要用銀,據子鈺估計,恐有大戰,錢糧不能短缺了.”

現在的確是最好的一年。

齊昆道:“聖上,戶部堂官還缺著兩人,微臣恐一人難支大局.”

其實這也是試探,首輔之位去後,天子如何安置他們齊黨中人。

首輔不敢奢望,那次輔之位……

他進內閣時日終究太短,但戶部尚書不為次輔,也說不過去罷?

崇平帝面色頓了頓,說道:“朕已經為齊卿尋了一位好幫手,齊卿再舉薦一位幹吏報給朕選定.”

巡鹽御史林如海已經上京述職,調任戶部左侍郎,再讓齊昆舉薦一人,以便其理事。

齊昆沒有試探出天子心思,只能拱手稱是,心思電轉之間,暗暗思忖著舉薦何人。

原倉場侍郎魏伯陽也在升遷之列,而彭曄尚在河南,就沒必要返京,那就提拔戶部幾個郎中。

不值得從地方撫臺、藩臬調人。

待齊昆告退,崇平帝面如玄水,幽邃目光眺望著遠處,繼續思量著年後朝局的佈置。

齊昆掌戶部,以林如海輔之,林如海早年是一手簡拔,又是賈家姻親,這樣戶部就能在來日對虜戰事上錢糧無饋。

韓癀既為首輔,就不能再為吏部尚書,甚至吏部兩位侍郎都要撤換一新,吏部天官如太宗朝故例不再入閣,方收鉗制、掣肘之效。

既然如此,心頭已有了大致的人選。

禮部侍郎姚輿,翰林、學道出身,此人雖然迂闊,但並非浙黨中人,為人方直剛正,可任吏部天官,不再入閣。

至於內閣次輔則由李瓚擔任,以酬其坐鎮北平,整飭邊務年許之功。

這樣就是內閣首輔韓癀主禮部,內閣次輔李瓚主兵部,閣員齊昆管錢糧,閣員趙默司刑名。

可浙黨仍舊勢大……那時子鈺因邊事壓制東南士人。

崇平帝心頭盤算著重新平衡朝局,重又回到書案坐定。

可以說,如今的天子所想幾乎如忠順郡王陳泓所推演的一般無二,因為這本身就是形勢的必然走向。

東南士人等了這麼久,不放到首輔位置上是不行的,而且唯有放到首輔位置上,將來遇事才好頂雷。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日月餘暉

夏日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