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虹縣

內閣大學士、刑部尚書趙默與漕運總督杜季同攜帶六千漕糧衛的兵丁,火速前往泗州馳援,此刻兩人站在一片雜草叢生、泥濘不堪的土崗上,凝眸看向已成一片澤國的州治虹縣縣城,面色陰沉的如同天穹籠罩的烏雲。

而趙默眉頭緊皺,一顆心逐漸往心底沉去,只覺遍體生寒,目光凝成一線。

這時,漕運總督杜季同,舉著一把雨傘湊近而來,擋住天空落下的雨水,嘆了口氣道:“閣老,黃河奪淮而水淹泗州,黃淮幾是一起氾濫,徹底淹沒運河,只怕與漕運也有妨礙,希冀洪水退後,能重歸河道,否則今年南糧北輸不知要費多少工夫.”

此刻整個泗州都成汪洋澤國,來自黃河的洪水自東而來,一下子就灌入淮河之中,整個運河與黃河已經分不清了。

趙默眺望著遠處的縣城,急聲道:“杜總督,趕緊派舟船救人,漕運之事等之後再說.”

人命關天,哪裡還有閒心關注漕運?

杜季同看著僅僅露出城牆的泗州城,寬慰道:“閣老放心,下官已派漕糧衛蒐集舟船涉水救人,只是這次洪水灌入城中,我等人力有限,只怕城中百姓凶多吉少.”

州城被淹,當聽到這個訊息後,他都為之震驚半晌,不知多少百姓要葬身水中,怪不得眼前這位趙閣老第一時間將河督拿問。

別說河督,一個不好,朝廷問罪起來,只怕這位閣老都要受得一些影響。

蓋因,死傷一旦成千上萬,如此大的紕漏,京中的天子勢必要雷霆震怒。

就在漕糧衛的兵丁,準備舟船營救著泗州的百姓之時,數百里之外的開封府城——

柳園口沿河河河堤之上,一座座以木架茅草搭就得草棚緣堤可見,一面面京營團營的赤黑錦緞旗幟在大雨中浸溼,偶爾隨風發出嗚嗚之音,而這樣的一面面旗幟一直綿延下游的徐州蕭縣等地。

先前來中原平亂的京營八萬步騎,此刻多是在河堤上巡查,連同數萬軍民沿河相守,提防著河汛的到來。

賈珩的行轅,駐節在大堤上已有三日,整個省內藩臬兩司官員全部沿河駐守,而開封府城的百姓也在城中焦慮地等待著河堤上的訊息。

賈珩在短短的三天內,在開封府處號召百姓渡過了五波洪峰,有一次險工,更是與軍卒一同搬運土石,根據河道衙門精通水利的官員示意下加高堤堰,封堵滲水區域,方得渡過一次險情。

此刻,賈珩抬頭看向仍然灰濛濛的天穹,心頭生出一股憂慮,轉臉問著一旁的管河同知關守方,高聲道:“這波雨汛按著隆治年間的雨期計算,還有多久才能停下?”

“制臺大人,可能還要半個月.”

關守方面色同樣凝重,嘆了一口氣道。

賈珩凝了凝眉,沉聲說道:“還要半個月?這洪汛要趕緊過去才好,否則,這樣下去,不是個事兒.”

開封府祥符縣知縣宋暄、尉氏縣知縣焦景行,河南布政司參議馮廉、翰林侍講學士徐開都聽著兩人的對話,眾人心頭也蒙上一層陰霾,這半個月的時間,如果河堤潰決,開封府城將有淹沒之險。

徐開抬頭看向那少年臉上的泥汙,蟒袍滿是泥漿,分明是昨天的一次險工時,親自搬運土石所致,心頭有陣陣莫名情緒湧起。

如斯少年,不避艱險,親臨洪汛一線,誠為國之干城。

以其人性情,自不會違心諱言。

賈珩道:“這河堤可能承受著洪汛?”

關守方嘆道:“大人,這誰也說不了,不過從先前幾次來看,河堤還算牢固,後續雨汛不大一些,或許還好一些.”

想了想,終究是寬慰說著。

賈珩想了想,問著一旁的劉積賢,道:“歸德府那邊兒情形如何,可有險工來報?”

劉積賢道:“都督,昨日歸德知府來報,歸德府共遇險情三次,皆平穩度過,河堤安然無恙.”

賈珩點了點頭,叮囑道:“派人以快馬給歸德府知府報信,如有險情,隨時來報,相關物料土石,不必慳吝,該用就用,回頭再作計核估銷.”

事後的審計當然少不了,不過這時候就不必說,總是醜話說到前頭,往往容易滋生懶政、怠政的混日子心理。

就在幾人議論之時,忽而,沿著柳樹蔥鬱生煙,依依而行的河堤方向,現出一道人影,幾是發足狂奔,踏著泥濘,邁過雨後瘋長的蒿草,頭戴蓑笠,身披蓑衣的青年在眾人面前立定身形,散開的披風赫然現出飛魚服,拱手道:“都督,淮安府急報!”

賈珩面色默然,轉而看向劉積賢。

劉積賢上前接過一個牛皮紙包,開啟,從內抽出一冊公文,轉身雙手遞送過去,“都督.”

賈珩接過公文,凝神看去,隨著時間流逝,面色倏變,眉頭緊皺。

在眾人疑惑的目光中,賈珩面色鐵青,沉聲道:“黃河灌入淮河,淮河決堤,泗州被淹,其州治虹縣已成澤國,不知多少百姓葬身魚腹,這個高斌!”

賈珩憤然說著,將手中的黃色箋紙遞送給在場的幾位官吏傳閱。

一縣被淹,這要死多少人?

幾人聞言,都是心神劇震,急忙接過奏報傳閱,瞳孔微縮,遍地生寒。

徐開將手中的奏報遞給一旁的祥符知縣,此刻代掌開封府事的宋暄,道:“淮河河堤年年都有戶部撥付例項修繕、加固,去年好像才修繕過一次,怎麼會?難道比我們這邊還要險?”

開封府的南北大堤同樣是剛剛加固不久,可這幾天面對可要吞破一切的黃龍,巋然不動,而已修有數年之久的河堤,竟一衝即潰,焉有此理?

“於土石物料以次充好,官員上下其手,河堤雖修好,但只是泥堆的樣子貨.”

關守方眉頭緊皺,忿忿說道。

賈珩冷聲說道:“就怕這只是潰決的開始,一旦淮徐兩河,盡皆決口,高斌百死都難贖其罪!傳本官將令,京營即刻抽調八千騎軍,由果勇營參將蔡權統率,以快馬前往泗州救災,漕糧衛的人手不夠,需得河南增援.”

已因中原平叛而升為參將的蔡權拱手應是,然後喚上幾個屬下點兵去了。

賈珩吩咐完之後,道:“本官要即刻向朝廷寫奏疏,奏明此事.”

不用想,整個神京知道黃淮氾濫後,估計都要亂成一鍋粥。

大漢,神京城

就在泗州被洪水淹沒後的兩天後,淮揚各府縣奏報黃淮氾濫之災的公文,已經陸陸續續以六百里急遞送到京城,經由通政司遞送至內閣,而在神京自然引起軒然大波。

大明宮內,崇平帝端坐在含元殿大殿的金鑾椅上,這位中年天子,兩道瘦松眉宇下的目光,冷冷地掃視向下方的內閣、軍機、五府六部、翰林科道、寺監的文武官員,如冰鐵交鳴的清冽聲音在整個殿中響起,恍若刺骨的寒風颳過,讓殿中持笏而立的文武群臣心頭凜然。

“朕每年撥付南河二三百萬兩銀子,南河凡有所請,一概撥付例項,不想今天就收到這一堆河報,淮河決堤,泗州淹沒!”

崇平帝面色如霜,冷聲說著。

忽而從金鑾椅上站將起來,看向下方群臣,冷聲說道:“何人所言,河堤固若金湯,可當三十年不遇之洪汛?!”

整個含元殿內寂靜一片,落針可聞,只有殿外傳來的雨水落在丹陛上傳來的清脆聲響,“滴答”,“滴答”,卻讓殿中群臣覺得時間格外漫長,一個個膽戰心驚,都將頭垂在笏板上,不敢抬頭直視已是暴怒狀態天子。

“據奏疏所言,或有近萬百姓罹難洪災,婦孺老幼,溺斃水中……中原離亂,賊寇肆虐,官軍傷亡都沒這般慘重!”

崇平帝憤怒說著,將手中拿著的一封內閣閣臣趙默遞送而來的奏疏狠狠扔在地上,此舉無疑讓百官心頭劇震。

“臣等惶恐.”

隨著崇平帝怒不可遏,朝堂百官紛紛跪將下來,山呼海嘯的“惶恐”之音在殿中響起。

“惶恐?”

崇平帝目光掃視著一個個跪著的文武百官,冷聲道:“是朕惶恐!”

眾臣聞言,將頭埋在地上。

“中原民變,彼時賊寇登高一呼,百姓群起響應,如非永寧伯所領京營戡亂及時,這場亂事是不是要拖延到今日?”

崇平帝目光幽深,道:“如今黃淮氾濫,隔斷南北,隔絕漕運,朕要惶恐在這大明宮丟了列祖列宗的江山社稷!”

此言一出,殿中眾臣一頓,紛紛叩首而擺,“臣等有罪.”

“楊閣老,你為內閣首輔,淮河之患,該當如何?”

崇平帝面色冰冷如鐵,似乎在瞬間壓抑了怒火。

楊國昌原本垂著請罪的皓首微微一震,手持象牙玉笏,蒼聲道:“聖上,老臣以為如今當務之急有三,救災、防汛、抗洪!而查察貪腐,待河汛之事完結後,再派要員查察,據老臣所知,南河河臺衙門貪腐情狀,左副都御史彭曄前有參劾,永寧伯也多次提醒南河河臺警視河汛,而聖上更是多次下詔諭申斥,彼等仍翫忽懈怠,釀成此難,當窮查徹究,議定相關人等之罪,以正視聽!”

崇平帝目光平靜下來,瞥過一旁的韓癀,說道:“韓卿.”

韓癀抬起頭來,同樣將頭貼在象牙玉笏上,道:“回稟聖上,微臣也以為,唯今緊要之事還是搶修河工、賑濟災民,另外微臣以為可行文總督河南的永寧伯,如有餘力,可派遣京營軍兵應援淮泗,救援南河.”

“工部!”

崇平帝又是看向工部尚書趙翼。

工部尚書趙翼拱手道:“聖上,微臣以為,工部應派遣一批都水監官員前往淮南,巡視堤堰,督搶險工.”

“允奏.”

崇平帝默然片刻,沉聲道。

正要喚著眾臣起來,忽而,就在這時,殿外內監尖銳的聲音傳至殿中,“陛下,永寧伯六百里急奏!”

殿中眾臣都是心頭一驚,偏轉過頭看向來人,見著手持奏疏的中官,不少文臣都皺了皺眉,而後身穿大紅袍服的內監進入殿中,將手裡奏疏遞送給戴權。

戴權開啟錦盒,從中取出奏疏,恭敬地以雙手遞送過去。

眾大臣見到這一幕,心思莫名,暗道,這就是軍機處的密奏?

軍機處從賈珩開始,因為身兼錦衣都督,往往以事涉軍國機密而行密奏,這一奏事方式,崇平帝打算將其試行推廣至諸省督撫,這樣不走通政司,就沒有人知道其中陳奏了什麼。

此刻崇平帝接過奏疏,垂眸看著奏疏上的文字,臉色稍霽,沉吟片刻,道:“河南也有險工,但開封府城南北大堤,暫時無礙,永寧伯將行轅駐節在河堤,這些時日渡過洪峰五次,並言已收到泗州相關水災急報,已從京營緊急抽調近萬騎軍,馳援淮泗,並建言朕工部即刻派員南下,檢視、督修河堤,如有險要之地,當及早謀劃,以免再有泗州慘事重現!”

這位中年天子說著說著,心頭的一絲焦慮也漸漸散去。

下方眾臣聽著這聲音,幾是如見鬼魅,這永寧伯所上奏疏分明與剛剛商議的一般無二。

這就是軍機輔臣?國士無雙?

下方,通政使程信身後跪著的緋袍官員,面容上見著欣喜之色,頜下的鬍鬚都微微顫抖,有子鈺坐鎮河南,果然河南無虞。

而工部尚書趙翼身後跪著的工部右侍郎秦業,原本皺緊的眉頭也緩緩舒展開來,目中見著奇色。

韓癀面無表情,目光晦暗幾分,心頭有些震撼,這究竟是預判了朝堂的反應,還是僅僅說英雄所見略同?

“永寧伯在奏疏上說,淮河氾濫成災,或會湮沒漕運,工部於治黃一事當通盤籌劃,河運一體,或疏或引,否則,縱河患之厄稍去,仍有無窮後患,同時,於河務貪腐情狀,當揀派幹吏查察本末情由.”

崇平帝面無表情,轉述著奏疏所言。

漸漸,心頭也有幾分驚歎,如當初所見,子鈺的確有王佐之才!

隨著崇平帝說完,看向下方一眾目瞪口呆的文武官員,面色沉痛,道:“彼時,子鈺所上《陳河事疏》,朕深以為然,以邸報通傳諸省,嚴令諸省督撫以興修水利為要,如高斌等人,如有半點忠於王事之心,焉有今日泗州之慘狀?”

“駐節河堤近月,人在堤在!高斌彼時何在?”

見群臣目瞪口呆,啞口無言,崇平帝沉喝一聲,心頭忽而湧起一股悲哀,這就是他大漢朝的臣工,高居廟堂,卻宛如泥雕木塑,尸位素餐。

昏聵、庸碌,要麼只知黨爭,要麼明哲保身,眼前這些人,有願意甘冒奇險,上堤駐守的嗎?

滿朝文武,皆不如一個賈子鈺!

如不是賈子鈺提前撲滅了中原民亂,民亂就拖延到今天,中原民亂再加上這次淮南大水,不,說不得還有中原洪水,那時漕運斷絕,南北齊亂,江山社稷危殆,絕非危言聳聽!

下方群臣一時被質問的啞口無言。

韓癀嘴唇翕動了下,手中攥著的笏板緊緊攥著,目光幽深,心頭浮起深深的憂慮。

這位內閣閣臣心思慧黠,已經讀懂了崇平帝的潛藏心底,沒有明說的心思。

有永寧伯這樣的臣子被天子視為心腹,而且才具過人,兵事、民政、水利,文韜武略,無所不知,這樣下去,以後還得了?置內閣於何地?

幾乎可以預見,再等二十年後,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永寧伯,黨徒遍佈朝野,大漢社稷將有神器易手之險!

可轉念一想,這位內閣閣臣,心頭就是湧起陣陣苦笑,如果他將這番憂慮與人說,只怕要被嘲笑杞人憂天,庸人自擾!

一個年不及弱冠的少年而已,縱是如寧國公一般,也不過是武勳,豈能成為操莽之流?

崇平帝默然了一會兒,似在權衡著什麼,沉吟說道:“內閣擬旨,以軍機大臣、錦衣都督賈珩,權攝南河河督,全權處置警備洪汛、整飭河務事宜,內閣大學士,刑部尚書趙默協調江南、淮揚等地民政物資,預備救災.”

雖然沒有直接說趙默襄贊賈珩,但也基本確定了在河務上的主導權,而趙默畢竟是閣臣,欽差的話語權還有,當更多是輔助工作。

“老臣遵旨.”

楊國昌當先應詔,頓首而拜,垂下的蒼老眼眸中現出一道精光。

果然不出所料,聖上用了小兒整飭河務,但小兒勢必不能在河道久待,那時……再作計較。

也不能他們齊黨一直受小兒的針對,浙黨獨善其身,這下子士林皆知小兒“倖進弄權”之害,這樣齊浙兩黨才能同舟共濟,驅逐賈黨。

崇平帝看向好像“欣然領命”楊國昌,目光閃了閃,心頭微動。

現在朝堂之中,兩黨爭鬥暗流湧動,用誰去整飭河務都有因私廢公、排除異己之憂,只能用子鈺先頂一陣了,或有毀謗,或有樹敵……反正他們翁婿之間,倒也不用講究這些。

咸寧都許給他了,勇於任事,得罪一些人也是合情合理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日月餘暉

夏日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