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鹽院衙門,官廳

賈珩等不多時,就見到一個穿著四品緋袍官服,頭戴烏紗帽的儒雅中年人從後堂挑簾,進得廳中。

大漢之巡鹽御史官無定品,多以本官問事,林如海以一甲探花入仕,先在翰林院,後升遷至蘭臺寺大夫,最終被崇平帝派至兩淮巡鹽。

蘭臺者,御史臺也,這是時人對都察院都御史一級的美稱。

換言之,林如海本職掛著四品的左僉都御史銜,並非只有七品的御史官。

“林姑父一向可好.”

賈珩起得身來,面上現出溫煦笑意,看向不遠處的林如海,寒暄道。

林如海不愧是一科探花,後來被小榮國公招為女婿,雖是年近四旬,然而容儀秀麗,風采過人,只是臉頰略有些蒼白,似有幾分病容。

林如海此刻也打量著對面的蟒服少年,見其人身形頎長,劍眉星眸,清雋、削立的面龐年輕的過分,只是神情剛毅,英姿勃發,而眸光更似藏神芒,讓人很容易忽略年齡,心頭就生出幾分好感,喚道:“子鈺.”

兩人先前就有書信往來,此刻雖是初見,倒也沒有什麼生分,寒暄而罷,引至內堂敘話,重新落座而畢,僕人奉上香茗。

林如海因問道:“前日在邸報上見到,聖上已授命子鈺總督河道部院,未知淮安府清江浦那邊兒情形如何?”

淮揚、淮徐、淮海三道,皆在江北,下轄多處水利堤堰,而揚州就緊挨著高郵湖,如有不測,也難以獨善其身。

賈珩面色凝重,說道:“已經訊問了相關河務官員,將南河堤壩、閘口等一應虛實摸清,這次過來就是抽調江北大營的兵丁開赴淮揚、淮徐之地,抗洪備汛,以援險工.”

林如海點了點頭,嘆道:“泗州一淹,江左悚然,揚州城中最近也頗起了一些流言,雖未釀成大亂,但不少糧商已聞風而動,似有借淮北水災迭起而囤貨居奇,坐地起價,不過有你兼領河務,我這心也就安定下來了.”

賈珩在中原先是撲滅一場震驚海內的叛亂,又是上《陳河事疏》,建言北方諸省廣修水利,整飭河務,這一樁樁、一件件,凡大漢官場有識之士都要說一聲才具堪備,可為能吏。

甚至趙默、杜季同等人嘴上不承認,心頭也默然了賈珩的才幹,甚至齊黨中人還想借賈珩這把刀殺人。

只是在彼等眼中,越是能吏,越是可惡,諂媚君王,敗壞朝綱……況滿朝文武,就你一人是忠臣,直臣,賢臣?就顯著你能耐?

權力就像蛋糕,你多分一塊兒,我就少分一塊兒。

賈珩放下手中茶盅,輕聲道:“現在情勢還不太樂觀,還需一些人手,物料,一切只是盡人事,聽天命.”

林如海道:“子鈺只管放手施為.”

賈珩轉換了話題,問道:“姑父在這兒整頓鹽務,可有進展?”

提及此事,林如海面上凝重了許多,慨嘆道:“千頭萬緒,一籌莫展,自去歲到現在,鹽商、鹽運司、揚州府衙、南京戶部聚訟紛紜,未有定論.”

賈珩沉吟片刻,問道:“齊閣老不是也到了江南?”

鹽務上的事兒比河道還要棘手,因為牽涉到南京的一些致仕官員,甚至還有宮裡,可以說,就是楊國昌親自南下都不一定搞定,齊昆南下多半也難以開啟局面。

林如海點了點頭,說道:“齊大人現在在金陵,與南京戶部協商,要拿回南京戶部的鹽引發放、核銷之權給鹽院,為著此事,已多有爭執.”

賈珩道:“今年北方諸省普遍受災,田糧之稅又多作蠲免,北面還要用兵,鹽稅這邊兒還是要好生整飭一番,充盈國家財用,不礙社稷大計.”

中原之亂的財政支出是宰了衛鄭兩藩這兩頭肥豬填平的,但殺豬過年所獲浮財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細水長流。

內務府的內帑在他的幫助下,陸續宰了三河幫與齊王、忠順王兩頭肥豬,頗為充裕,甚至統籌了一部分銀子供養京營兵馬。

但戶部的財政其實已經難以為繼,這不是一個正常朝廷的財政收支。

楊國昌其實還是辦了事的,在其人執掌戶部期間,北方諸省因旱情拖欠糧稅,皆有不同程度的蠲免,在客觀上緩解了矛盾,又與崇平帝默契地壓制南方士人,相當於官僚集團因地域利益分化,這也是比之平行時空的明末能撐到現在的原因。

嗯,現在還不到給楊國昌蓋棺定論的時候。

林如海憂心忡忡道:“國家財用困窘,先前聽齊閣老提及過,大體還是開源節流四字,兩淮鹽稅能每年多收二百萬兩,才是長久之策.”

兩淮鹽稅只是大漢幾處鹽場的大頭,還有長蘆等其他鹽場,甚至雲南也有井鹽,比如雍正年間的李衛,就是尤擅捕盜、巡鹽,先為雲南鹽驛道,後為布政使,然後到浙江巡撫,後來一直做到直隸總督。

賈珩默然片刻,忽而開口道:“如果仍無進展,等河務事罷,聖上許是會派我南下揚州,整飭鹽務.”

“子鈺,你要來揚州?”

林如海心頭微驚,有些難以言說。

“是啊,那時候估計就是腥風血雨了.”

賈珩目光微凝,面色幽冷幾分。

忽而想起先前的揚州知府袁繼衝,回頭可讓錦衣府查查,總覺得此人不是什麼善類。

林如海沉吟片刻,目光期待地看向賈珩,道:“子鈺能來揚州,想來應能重定經緯,掃除積弊.”

不管是他,還是齊昆,面對利益糾葛重重的鹽務都有力不從心之感,也就眼前的少年能做這件事兒。

賈珩嘆道:“先等河務事畢,班師回京,京營這次抗洪事了,也當回京了.”

京營兵馬長期在外,天子雖然不猜忌,但時間長了也讓上下不安,而且軍卒思歸之心熾烈,長久不歸,必然生怨。

兩人說完公事,開始議起家事,林如海關切問道:“玉兒這些年在榮國府,可還好?”

賈珩輕聲道:“林妹妹還好,以往身子骨兒有些弱,現在倒是好了許多.”

林如海笑了笑說道:“先前聽玉兒在書信中提及過,她讓子鈺沒少費心思,還請了宮裡御醫調養.”

這位林鹽院倒也沒有多想,因為賈珩一來已有家室,二來心底隱隱猜測這多半是衝著自己的面子。

因為道理很簡單,到了賈珩這個地位,已經不能簡單視為尋常少年,而應以賈族族長,宰樞之臣而論,一舉一動都暗藏深意。

嗯……

賈珩輕聲道:“林妹妹自來體弱,又隻身在京,思親心切而積鬱,需得好好調養身子,姑父也要保重身子,先前賊人下毒暗害一事,我已著錦衣府暗中查訪,等有了訊息,就跟姑父言明.”

林如海點了點頭,心道,關照黛玉果然是一多半因著自己。

賈珩道:“還有一樁事兒,需要和姑父言明.”

林如海聞言,詫異了下,靜待賈珩所言。

賈珩沉吟了下,說道:“是賈雨村之事,其因薛家之事而丟官罷職.”

林如海道:“子鈺先前以書信提及過,我倒未想到,他竟是那般人物.”

當初,賈雨村是黛玉的塾師,其上任金陵還是林如海寫的舉薦信,不過林如海也沒有過多評價,只是當面表達了態度,並沒有將這樁事放在心上。

賈珩徐徐道:“姑父,賈雨村丟官後,先到忠順王府效力,忠順王府與我賈家頗不對付,姑父也是知道的,不過忠順王因皇陵之事而奪爵後,這賈雨村又轉頭投效了齊郡王府,現在齊郡王府擔任主簿,齊郡王也與我頗有積怨.”

林如海聞言,面色微變,目中現出一抹關切,問道:“子鈺如何與齊藩也有著積怨?”

這些都是先前在書信中未曾提及的秘事,至於忠順王與賈家有仇,此事林如海自然心知肚明。

賈珩簡單解說了下前事,道:“此事是齊郡王全無宗室氣象格局,宮裡也心知肚明,倒也不是什麼大事.”

林如海聞言,目光微動,一時陷入思索。

怪不得如此年紀身居高位,只怕這條青雲之路,不知遇到了多少驚濤駭浪。

“子鈺你心頭有數就好.”

林如海想了想,開口說道。

這麼一位軍機重臣,也不需要自己提點,說不得他……

賈珩轉而也不再提忠順王,說道:“姑父在揚州巡鹽經年,勞苦功高,等革除鹽務之弊後,應該能遷調京城了,名列部堂了.”

林如海搖了搖頭道:“如今鹽法革舊布新,幾是寸步難行,還要再看罷.”

就在兩人敘話之時,一個丫鬟道:“老爺,姨太太說後廚已經準備好了晚飯,一會兒上過來,還請老爺和珩大爺用著晚飯.”

林如海微笑招呼道:“天色這般晚了,子鈺留下用飯,邊吃邊談.”

賈珩也沒有推拒,與林如海一同坐下用著飯菜,又敘過一陣,這才離了揚州鹽院。

而隨著永寧伯以及內閣大學士趙默來到揚州辦事,而永寧伯前往揚州鹽院衙門拜訪林如海的訊息也不脛而走。

一些關係也漸漸擺在眾人面前,揚州鹽院的林如海,背後還站著一尊龐然大物。

神京城,宮苑

夜幕降臨,一隻只紅色八角宮燈在巍峨、壯麗的殿宇下亮起,瓔珞流蘇在晚風的吹拂下輕輕擺動。

大明宮,偏殿中,內書房

光可鑑人的地板上倒映著女官、內監的人影,御案之後,身穿黃色龍袍的中年天子,眉頭緊皺,手中正在看著一封奏疏。

已是幾天時間過去,這位中年天子自然先後收到在清江浦的左副都御史彭曄,以及賈珩後續奏報的奏疏。

“南河總督高斌畏罪自盡,泗州一場大雨,將河道衙門的這些老底兒全部翻出來了!”

崇平帝將手中的奏疏放下,冷聲道。

天下之事就沒有一個省心的,中原叛亂方定,黃淮又是氾濫,會不會釀成洪災,不得而知!

一旁正在吩咐著幾個女官,準備晚膳的宋皇后,容色微怔,那張豐豔雍美的雪顏玉膚上浮起擔憂之色。

因為這幾天崇平帝又是廢寢忘食,甚至擔心耽擱處置來自奏疏,宋皇后就只能讓女官將晚膳送到內書房。

“陛下,子鈺不是去了河道衙門的?”

宋皇后輕步而來,溫寧如水的眉眼見著關切。

“梓潼,南河總督高斌畏罪自盡,下面河官也多半蛇鼠一窩,南河所修河堤可有子鈺督修東河牢固,誰也不知.”

崇平帝面色凝重,語氣憂切說著:“河南之地的河堤不過新修,卻能阻擋洪汛,而南河河堤,朝廷每年都撥付工款,卻一衝即潰,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宋皇后寬慰說道:“陛下不要太過擔憂了,子鈺既在南河,應有辦法的.”

崇平帝輕嘆道:“雖有子鈺坐鎮,可這些河堤不是他親自督修,如是決口,天災非人力可制.”

說起來心頭也有些不是滋味,滿朝文武,就只有一個得用,從北到南,四處救火。

轉而看向一旁侍立的戴權,道:“派人去錦衣府和通政司盯著,一有永寧伯的奏疏和密奏,即刻來報,不得延誤.”

“奴婢遵旨.”

戴權連忙應了一聲,也不好提醒崇平帝,這已是天子今日第三次下著類似的命令。

戴權剛出殿外,就見一個內監快步而來,手中抱著一個盒子,心頭一喜,迎上前去,聽得果是賈珩的奏疏,抱過木盒,折身進了殿中,欣喜道:“陛下,錦衣府六百里加急從徐州的奏疏.”

開啟錦盒,取出一份奏疏。

賈珩情知崇平帝擔心南河河道局勢,到了徐州後就給崇平帝寫了一封奏疏,而後到淮安府後整飭了河道官員後,又是給崇平帝寫了一封奏疏,以六百里急遞送至神京。

“拿來.”

崇平帝從戴權手中接過奏疏,連忙開啟翻閱著,隨著閱覽其上文字,皺緊的眉頭漸漸的舒展開來。

宋皇后見著天子臉上陰雲散去,心頭鬆了一口氣,開口道:“陛下,子鈺怎麼說?”

子鈺的一封奏疏,比她十句百句寬慰的話都管用。

崇平帝面容和緩幾分,聲音不自覺輕快幾分,說道:“子鈺說淮河河堤難言虛實,其到淮安府後,首要就會整飭河務,訊問相關河官,明晰堤堰強弱虛實,因汛情緩急針對佈防,另已提調近兩萬京營兵卒赴淮揚、淮徐抗洪防汛,並言北方諸省雨水漸小,俟開封沿河局勢稍解,就逐步抽調京營馳援淮南,以策洪汛,另外向朕懇求,以所攜天子劍節制江北大營,提調兵馬分鎮各處堤堰,搶修險工.”

賈珩在徐州的奏疏,沒有任何廢話,全部都是乾貨。

向天子陳述了他打算到清江浦的整飭河務方略,以及為何這般做的考量,密奏給崇平帝。

而條理清晰的方略,無疑比崇平帝看到的各種安慰奏疏,更能撫平一顆焦躁不安的心。

提出問題,準備對策,實時反饋進度,給人的感覺就是可靠、信服。

宋皇后聞言,玉顏欣然,丹唇輕啟,聲音好似黃鶯出谷,笑意嫣然道:“陛下,臣妾就說,陛下用子鈺去清江浦就是了,他定有通盤籌劃.”

崇平帝嘆了一口氣,道:“朕也知他必有方略,只是他又是平亂,又是治河,兩邊兒奔波,一時不得閒暇,也是朝中一時無得力之人可用.”

真是覺得越用越順手。

“子鈺他還年輕,正是大展宏圖之時,再說他也為陛下分憂而喜.”

宋皇后玉容嫣然,柔聲道:“不過,子鈺這次累的有些狠了,咸寧昨日來的書信,還說子鈺和四弟前段時間食宿在堤,搶修險工,頗為辛苦.”

“嗯,此事朕知曉.”

崇平帝面色頓了頓,輕聲說著,轉而問道:“咸寧有沒有說什麼時候回來?”

宋皇后忽而忍俊不禁,麗人那張豔若桃李的妍美玉容恍若晴雪方霽,明豔不可方物。

反而讓崇平帝一時間摸不著頭腦。

宋皇后聲音輕柔婉轉說道:“咸寧說,嬋月她也過去了,想著和大軍一起凱旋,陛下不知道前一段時間,容妃妹妹還和臣妾說她,快一個月了,連封信都沒有了.”

崇平帝也恍然而悟,一時間心頭也有幾分複雜,感慨道:“朕這個女兒,女大不中留啊.”

原本心頭的一些愧疚也淡了許多,自家女婿多勞累一些也是應該的。

“陛下,先用飯吧,南河那邊兒有子鈺坐鎮,陛下還是不要太過憂慮.”

宋皇后輕聲說道。

崇平帝點了點頭,心思倒也安定下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日月餘暉

夏日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