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784內閣事

等送走兩人,魏廣德坐下休息的時候才後知後覺,貌似進內閣後,他的工作就是因為銀子,在和六部及地方討價還價。

地方上奏報各種困難,想要截留本該送太倉庫的銀錢,他在內閣做的就是要麼駁回,要麼扣減。

某地叛亂,兵部考慮從哪裡調兵支援,然後戶部沒銀子,也是內閣召集兵部、戶部主官商議溝通,騰挪銀子解決問題。

感覺做內閣閣臣,和商行大掌櫃差不多。

真正的政務,都是六部處理,唯一處理不了的就是涉及跨部和銀錢上的專案,各部都不敢擅自做主,才會交到內閣。

想到這裡,魏廣德頓時覺得沒意思。

第二日,魏廣德到內閣不久,果然見到戶部新遞上來的奏疏,全盤按照隆慶皇帝的要求,重新核定了勳戚之家的免稅莊田數額,其後不僅戶部尚書和左右侍郎署名,更有屯田御史的簽字。

魏廣德毫不猶豫就貼條票擬,透過了這份奏疏。

將處理好的奏疏放在一邊,作為今日交上去的第一份奏疏。

不過他接下來沒有馬上重新翻閱其他,而是坐著思考片刻,就拿出一張紙鋪在書案上,提筆開始寫起來。

這是一份打算遞交給隆慶皇帝的奏疏,他打算保舉神機營副將為總理昌保定練兵都督。

只是有練兵之權,而無統帥指揮的權利。

目的,自然是要讓戚繼光能從薊州、天津和保定這些京城周邊衛所精選、抽調士卒,為明年準備的大閱做準備。

京營人馬不行,魏廣德還不信周邊衛所也湊不出人。

之前想增加調九邊重鎮的人馬,可想想做這個事兒,嘴巴一張好似很容易,可新增幾千、上萬人的吃喝拉撒,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這筆銀子不管是在地方出還是朝廷出,怕又會惹得許多人上奏疏論,實在麻煩。

不如就近補充人馬,少生許多事端。

魏廣德把自己的奏疏寫好,放在一邊晾乾,這才又開始處理其他公文來。

湖廣江陵府一處豪宅裡,刑部左侍郎洪朝選和錦衣衛指揮僉事程堯相、湖廣按察司副使施篤臣均在座。

除此外,因湖廣官員眾口一詞,以遼王朱憲豎纛為由,說其有謀反之意。

因為朱憲涉及的罪名太大,洪朝選相當謹慎,舉薦河南布政司右參議董文采、山東按察司副使吳道直加入,一起參與調查。

一個多月的時間,基本可以確認的是,陳省、郜光先先後彈劾的涉及遼王的十三項罪名屬實。

不過,在遼王豎起大纛是造反還是其他上,洪朝選和施篤臣之間爭議頗大。

其實參與審案的官員心裡都清楚,遼王朱憲他們都見過,是個什麼樣的貨色自然心裡門清。

要說這麼一個酒囊飯袋要造反,他們肯定是不信的。

可是,造反事關重大。

說白了,遼王是不是造反,不是他們說了算,而是京城紫禁城裡那位說了才算。

就算遼王沒有造反之意,可施篤臣把遼王豎纛之事上報,若是皇帝信了,那遼王就是真反賊了。

所以,顧慮很多,此時包括錦衣衛指揮僉事程堯相、河南布政司右參議董文采和山東按察司副使吳道直三人都是默不作聲坐在一旁,房裡只有洪朝選和施篤臣的辯論聲。

而且,湖廣官員眾口一詞,這本身也很說明問題,此事背後感覺沒那麼簡單。

在大明朝,文官集團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所以湖廣官員在這個時候表現出來的團結實在讓他們這些外來人費解。

就算遼王朱憲惡事做盡,可當下的情況,只要把調查的案情上報,京城不可能不做反應。

正常情況下,朱憲爵位是保不住的,遼王必定換人。

被廢的遼王就只是庶人,甚至連玉牒金冊都會被收回,已經不可能再興風作浪。

可看湖廣官員的架勢,這是要把遼王往死裡整,做為外來人,還是同朝為官的人,自然不願意和這麼多湖廣官員鬧出矛盾。

遼王,已經不夠資格讓他們為他浪費口水說話。

“遼王豎纛一事,本官堅持自己的看法,遼王沒有造反,只是想用此法狡辯自己無罪而已,沒必要追究此事。

本官奉旨調查遼王不法事,行得正站得直,不怕小人構陷。”

洪朝選對施篤臣堅持上報遼王謀反,同時對他人身攻擊,懷疑其收了遼王府重禮一事,只好這麼回答。

“洪大人,你是正使,你是可以隻手遮天,可別忘記青天之上還有朗朗乾坤。

此事本官斷不會股息,就算大人堅持,本官也會如實上奏遼王豎纛之事,看陛下,看滿朝諸公又是怎麼看待的。”

施篤臣依舊咬住此事不放,讓洪朝選直皺眉頭。

雖然他覺得自己在處理遼王一事上還算公允,可遼王豎起大纛這事兒,還真不好說皇帝是什麼看法。

大纛是什麼?

大纛是軍中或重要典禮上的大旗,通常用於指揮軍隊和鼓舞士氣。

大纛的持有者必須是皇帝或者大將軍,雖然遼王也有資格持有,但有大明天子在朝,遼王豎起大纛,還真有謀反的意思。

若是在節氣上,遼王豎起大纛還好說,可偏偏是在欽差奉旨調查時打出來。

“三位大人,你們是否也認為遼王大纛是有造反之意?”

知道和施篤臣扯不清楚,洪朝選把視線轉移到程堯相、董文采和吳道直三人身上,希望他們能夠給自己支援。

不過,他顯然想錯了。

程堯相是錦衣衛,對於造反這種罪名天生敏感。

遼王若只是行為不檢,對他來說其實就沒多少功勞,可要是扯上謀反,貌似自己的功勞就大了。

不過,他不方便明說,所以對洪朝選的問話,他只是笑笑說道:“如實奏報就好,豎起大纛這事兒,還是讓遼王自己跟皇爺解釋去。”

而董文采和吳道直也已經打定主意,不和湖廣的同僚作對,他們既然聯合起來要搞遼王,那就隨便他們折騰。

這段時間他們在江陵也聽說了許多事兒,其中傳的最多的就是當朝閣老張居正和遼王之間的恩怨,知道當初張閣老的爺爺就是因為被遼王灌酒醉死的。

再聯想到湖廣官員的舉動,他們自認為其中怕是有京城的影子。

儘管程堯相是鷹犬,可他話裡的意思卻很明顯,這事兒最好報給皇帝知道。

報給皇帝,那大家在這裡討論奏疏中要不要把遼王謀反之事作為罪名奏報還有什麼意義?

就算不在奏疏裡面說起此事,程堯相回京城後肯定也要報告給皇帝的。

在他們看來,作為一個疑點,奏疏裡詳細記載就好,至於算不算謀反,讓隆慶皇帝來定吧。

於是,董文采和吳道直也支援在奏疏裡提出遼王有謀反嫌疑,並將豎起大纛作為證據上報朝廷。

奏疏的決定權在洪朝選手裡,他本來只是抱著實事求是的觀點辦理此案,有點看不慣施篤臣這種欲加之罪的做法。

可是現在,另外三個人明顯都不站他一邊,雖然他是在座所有人中品級最高的,還是京官。

剛剛有些鬆動的心防瞬間又穩住了,他覺得要是這麼認輸的話,實在太丟臉。

“你們的意思本官也知道了,就在奏疏中把遼王府大纛一事也一併稟報上去,但是僅以此就認定遼王有謀反之意,本官還是不認同的,所以奏疏裡不會提及此事。”

洪朝選雖然作出一點讓步,但依舊不會全部按照他們的意思來寫。

至於京裡的各位大人會怎麼看待此事,就和他無關了。

“洪大人,遼王豎起大纛就是不臣,不是意圖謀反是什麼?本官實不知道你為何如此偏袒遼王,此事本官之後也會上奏朝廷,述說荊州之事。”

施篤臣似乎因為董文采和吳道直的話受到鼓勵,對於洪朝選作出的讓步絲毫不領情的說道。

“還是那話,本官問心無愧,你有不滿,大可上奏,朝堂諸公自然會明辨是非。”

洪朝選被施篤臣的步步緊逼整的惱怒起來,只是淡淡說道。

之後,洪朝選修改了奏疏,加入大纛一事,董文采和吳道直都是含笑撫須表示滿意,程堯相臉上古井無波,看不出一點波動,只有施篤臣依舊很是不滿。

當日,官員們離開正堂各自回院休息,洪朝選還在書房為奏疏潤色抄錄時,施篤臣就派人出了欽差行轅。

第二日,一前一後兩匹快馬就離開江陵府向京城而去。

“善貸,戶部所奏莊田一事,陛下已經批了,旨意就由你草擬,送司禮監和六科發下去吧。”

李春芳值房裡,魏廣德從李春芳手中接過宮裡返還的奏疏。

“好,稍後草擬旨意後,還請李閣老指正。”

魏廣德手裡拿著奏疏,對李春芳恭敬說道。

“哦,還有這份,是你之前保舉戚繼光為總督薊昌保定練兵都督的奏疏,陛下也批了。”

李春芳拿起下面的一封奏疏又說道,說話間也是伸手遞了過去。

魏廣德急忙接過來,看了眼。

“善貸,陛下把大閱之禮交給你籌辦,你保舉戚繼光負責京畿周邊練兵事宜,真的是京營不堪大用嗎?”

李春芳忽然開口問道。

“李首輔,善貸知你之意,實話告訴你,若不是譚侍郎和戚繼光跑到我那裡訴苦,我都不信京營已經糜爛至此。

按照他們所說,京城尚存的八九萬人馬,老弱殘兵就佔了大半,剩下一半有是老兵油子,根本就不堪用。

若只是做為儀仗還行,可大閱之禮,用他們是萬萬不能的。

京營僅萬餘人還能用,即便從邊鎮召回那幾千兵馬,也就是勉強湊個兩萬人,如何彰顯我大明軍威。”

魏廣德嘆氣說道。

這話是譚綸、戚繼光所說,當然做不得假,李春芳只要派人下去認真打探也會知道,沒必要隱瞞。

“之前我也想過,從邊鎮增調人馬回京參加大閱以壯聲勢,可近萬人馬調動本就大費周章,若還要增兵,就算戶部吃得消,九邊的安危怕也會受到影響。

這些抽調的可都是各鎮精銳,是各地防禦虜騎突襲的機動兵力,若真因抽調參加大閱導致邊境危機,也是得不償失。

所以我才把主意打到京畿周邊薊鎮、昌平和保定三地衛所。

當初早已確定由譚綸總督薊遼,趁這個機會,譚侍郎也可以看看自己手下以後是什麼樣子,順帶還讓戚繼光幫忙把兵練練。”

魏廣德話剛說完,李春芳就笑道:“我知你意,這也是為朝廷著想。”

魏廣德聞言微微頷首,以示感激之情。

“另外還有一個事,就是之前湖廣奏留髒罰銀賑災一事,那時你和殷士譫都說此行為不可。

當然,我知道,你們考慮的是朝廷手裡銀子告磬,急需各地將銀錢起運京師以解燃眉之急。

可之後江西、山東皆有類似奏報,內閣票擬都是減半。”

李春芳的話說到這裡就猛然頓住,魏廣德知道,李春芳這是怪他們各自打的小九九,有些以勢壓人的意思。

看魏廣德臉上陰晴不定,李春芳依舊是沉默,等到魏廣德臉色稍緩後才開口說道:“都在內閣共事,有些事還是相互體諒一二為好。

內閣發出去的奏疏,應該有個規制,比如這兩年湖廣、江西等地屢屢發生災禍,地方上請求預留一些銀錢以備不時之需,也是好的。”

“首輔大人教訓的是,此事當初我等確實欠考慮,湖廣也應該是按照減半的法子來定,這才能顯得內閣辦事公允。”

魏廣德知道李春芳想要把內閣打造成一團祥和的樣子,不想看到因為各自的一些利益內部出現爭鬥。

現在已經有出現這樣場景的苗頭,所以他選擇果斷插手,私下裡調和一二。

“善貸能如此想自然最好不過。”

李春芳拍掌笑道,“稍後我叫叔大過來交代奏疏之事,一道也把這事兒說了,湖廣那道奏疏還在我這裡,到時候重新票擬再上奏。”

“此事全憑大人做主,善貸無意義。”

魏廣德躬身答道。

雖然現在內閣幾人,裕系已經佔了絕對優勢,可就在剛才,魏廣德忽然意識到,如果裕系在內閣過於強大,雖然確實有助於幫助隆慶皇帝實施自己的政令,可對陳、殷和他自己來說,卻絕非好事。

搞不好,他們三個在朝堂上的名聲就臭了。

就在那瞬間,魏廣德就知道,還是要維持住李春芳在內閣絕對主宰的地位,這樣天塌了才有人頂住。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元太祖鐵木真

丹霞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