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皇帝的威望,唯宗室可保

劉焉是劉宏最信任的宗親,而劉儉是目前劉宏最重視的皇弟,這兩個人同時將大漢朝自黃巾起義之後,所面臨的重大危機剖析開來,赤裸裸的擺在了劉宏的面前。

本來劉宏對於黃巾和涼州兩場戰亂就有些心神不寧,舉棋不定,如今被劉焉和劉儉一番攪和,他內心深處最大的恐懼被無限擴充了。

每一個人都有他內在的最深層次的恐懼,這份恐懼可能隨著他年齡的成長以及身份的變化而有所轉移,但絕對不會沒有。

每個人都有恐懼。

劉宏心中最深層次的恐懼是什麼?其實很好猜……

很快,劉備與董扶便被召到了劉宏的面前。

劉宏先問劉備。

因為劉備是涿郡義軍的首領,在地方義軍的情況是怎麼樣的,他最清楚不過。

劉備事前已經得到了劉儉的書信,同時也和劉虞有過通氣,因此早就有了一套說辭。

他委婉的告訴了劉宏,別的地方他不知道,至少在幽州邊郡,類似他這樣姓劉的宗親,在當地豪右的眼中屁都不是。

當初義軍之所以能夠組織起來,要是靠著當地豪右的支援,才能夠招募到足夠的人數,他們或許會認當地太守,也或許會認本土世家豪右,但絕不會有人認皇帝。

就算是義軍得到了朝廷的資助,那些物資也都是以太守個人的名義,亦或是以當地豪強資助,不管這份資助到底是誰,反正一般情況下是落不到朝廷的腦袋上的。

至於天子,那對於地方的黔首黎庶來說,更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存在,地方有他們的一套給百信洗腦的方法,可以高效率的驅使百姓氓首為其所用。

總之說來說去,劉備就是給劉宏灌輸了一個思想,那就是皇帝在地方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說,是沒有任何的意義,威望完全不足,只有當地望族或是地方首長才是天。

劉宏越聽,臉色越差,他的拳頭在不知不覺間攥住了,骨關節煞白。

劉備的這番話,算是讓劉宏對自己的在地方威信徹底有了一個明悟。

地方百姓,不認天子,只認當地太守與豪右!

其實仔細想想,現官不如現管,特別是地方諸族的勢力日漸強大,這也本也是無可厚非之事。

但在這個狀態下的劉宏,一時間難以接受這個事實。

畢竟,十年的皇宮生活,讓他對地方的認知逐漸脫節,雖然知曉豪右勢大,但在劉宏心中,至少皇帝的聲望在地方應該還是有一定威懾的。

但實際上,是一點都沒有。

可按道理來說,不應該是這樣的,因為大漢朝數百年來,自然有一套穩固皇威的辦法,而且還很是奏效。

在經過了一番自我心理疏導之後,劉宏又看向了董扶。

能夠為劉宏解釋心中疑惑的,此刻也只有他了。

這位當代著名的讖緯大師的名望,劉宏多少也是知曉的。

“董卿啊,劉玄德適才所言,可是真話?”

董扶向著劉宏欠身,慢吞吞的道:“回陛下的話,老臣祖籍益州,和劉玄德的家鄉一樣,都是邊郡之地,中原繁富之地,老臣不知曉,但益州的情況,卻如玄德所言,正是如此,就是如今的邊郡中人,只認太守和豪右之主,不認陛下。”

這話說的很有水平,也很容易讓人相信。

董扶若是直接說劉備的話是對的,多少會讓劉宏心中有異,覺得他們是不是在危言聳聽。

但是董扶說的,偏偏是“邊郡”,是他自己的家鄉,至於中原什麼樣,他不知道。

這樣乍聽之下,就會自然而然的覺得他的話非常可信了。

劉宏似有些不敢相信的道:“為何,為何會這樣?我漢家官學,一直以來都是獨尊儒術的,今文學派的學說又一直輔之以讖緯,為何還會出現這般情況?”

劉宏話中的深意,董扶很清楚,他明白劉宏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如今天下學術,古文經學派推陳出新,人才濟濟,佔據朝野之外的民間,聲名赫赫。

今文經官學腐朽不前,老派閥閱學生雖能佔據朝堂,雖是官學主流,但卻日薄西山,逐漸不敵古文經學在天下的權重。

但即使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古文經學依舊不能順利的擠壓掉今文經學派,成為朝堂和官學的主流,這是為什麼?

當然,很多人會覺得是因為今文經學派中的人都是老牌閥閱,他們手中掌握了朝堂的主要位置和資源,讓古文經學擠不進來。

這確實是一個點。

但事實上,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今文經為主流官學是歷代皇帝必須支援的。

不是“大力支援”,而是“必須支援。”

因為這裡面牽扯到皇帝的利益鏈條已經固定,對皇帝而言,決不能輕易碰觸。

古文經再好,再標新立異,皇帝也不稀罕。

因為皇帝不是搞治學的,皇帝搞的是政治。

今文經結合了讖緯之道,令很多古文經學子不齒其行,但存在即有其道理,讖緯之學在今文學派中大行其道,兩相配合無間,關鍵還是在於這種學術能夠佐證一個重要議題。

這個議題就是——《劉家人憑什麼能夠做皇帝》。

若是問後世的人,誰有資格做皇帝?

很多人的答案會是:成王敗寇,有德者居之,能夠讓百姓吃飽穿暖的人,百姓們最愛戴的人啊……等等。

但是在漢朝的現在,你問誰能做皇帝,一眾今文系的大儒名士們五花八門的答案最終都可以歸為兩個字:

“天道。”

啥是天道?

就是天命!

蒼天的一切運轉都和人間的政治得失是有所契合的,劉氏天子乃是受天命眷顧的真命天子,只要天道沒變,“天命”就一直在漢家帝王身上。

今文經學為何要吸納令古文經學子們所不齒的讖緯學,關鍵就是在這裡。

歷史上已經進爵為王的曹操,曾經說過一句流傳千年的話——

“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

不論曹操當時是想當週文王,還是想當週武王,但是他所說之話的字首中,必需要有一句“天命在吾!”

對於當時的皇帝而言,沒有“天命”作為總基調總綱領,管你古文經學還是今文經學或是結合了古今文經優點的鄭學,所有的道理都是在耍流氓。

皇帝沒有治學的,皇帝只治人。

這樣就是為什麼,東漢王朝一旦發生月食,發生災荒,發生天災,就必須要罷免一位三公!

因為在“天命在吾”的皇權統治體系之下,天災人禍是一定要有背鍋俠的!

既然“天命都在你”了,為什麼還會發生禍患?

“天命在吾”沒錯啊,沒毛病!

有毛病的是我用了誰家的小誰誰當三公,他是個德不配位的,惹惱了上天,只要罷免他才能平息上天的憤怒!

反正有災有難,肯定不是皇帝的天命問題就是了。

……

在劉宏心中,或者說在歷代漢朝皇帝們的心中,這套打法應該是百試百靈,屢試不爽的。

皇帝在百姓們的心中,就是天命所歸啊!

大漢王朝都給全國百姓洗腦洗這麼多年了,不可能會有紕漏的呀。

為什們地方郡縣,還會有人將皇帝的存在感給抹殺呢?

望著劉宏不解的神色,董扶緩緩的開口說道:

“陛下,天人之說,昔年卻屬利器,但是所用多年,時至今日,已是帝王可用,旁人亦可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

這一番話,是劉儉寫在給劉焉的書信之中的。

這也是董扶和劉焉在讀了劉儉的書信之後,對他大為驚歎讚賞的原因。

這小子抓住了一個實質性的關鍵!

特別是在眼下這個時局,這番話足矣對劉宏產生百萬點暴擊傷害。

眼見劉宏面露驚色,董扶慢悠悠的道:“陛下難道忘了,張角為何能掀起如此大的陣勢,八州聯動,反叛陛下?”

“他不也是用了天命之說麼?”

劉宏如遭雷擊,愣在了當場。

董扶繼續道:“張角雖勢敗,但在用天命起兵這件事上,他成功了,蛾賊起勢,天下震動!這必然會給予天下所有有意想要叛漢的人一個警醒,以後只要有人想叛漢,或是有足夠的能力叛漢,就難保不會用和張角一般的手段了。”

劉焉在一旁忙道:“陛下,臣聽說益州巴郡有妖巫張修造反,自號五斗米師,他如今用的,便也是和張角一樣的手段,如今我朝國力空虛,因為張角之事,反賊必然不斷驟起,更有地方豪強不尊王命,屯糧造械,當此時節,再用往昔之法安民已不可取,必須要有所動作了!”

劉宏看向劉焉,道:“皇叔以為,朕當如何?”

“當此時節,不論是何人,都已不得為陛下所信,唯有重用宗室,替陛下執掌一方,才能將皇權滲透,重立漢家天威,請陛下三思!”

(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潦潦草草

樹泥泥

我在修仙界跨越萬界直播

時暇

黎明時我睜眼

南川瀟瀟

捉鬼是種職業

梔虞wwwww

吉人傳

蜀山有鹿

驚,我男友竟是詭異囚徒

霜下二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