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萬民的支撐!

興平四年初,時值春深,劉儉與劉備所率領的軍隊,終於抵達了徐州目前的首府,郯城。

這一次班師回徐州,劉備著實是體會了一次什麼叫做盡得民心,什麼叫做夾道相迎,什麼叫做簞食壺漿以迎之。

特別是行經逼陽縣城之時,幾乎有上萬的百姓夾雜在縣城之外鄉路之上,他們見到了劉備的大軍北上,皆是爭相向著將士們提供食物和水,並在鄉聚旁邊打掃出了一大片乾淨的空地,供給劉備等這些人屯兵駐紮。

劉備其實挺不好意思的,他不想在這裡過多的駐紮叨擾百姓,不過劉儉顯然卻抱有不同的態度。

“我們今夜,就在這住上一晚。”

劉備很是不解地道:“為何?此處已經距離郯城不遠了?為何要在這裡特意停留駐紮?”

“一則呢,是兄長不應違背民願,你看看,這上萬的百姓夾道相迎,簞食壺漿的迎接你,如此盛情,豈能推卻,二則,兄長要學會親民,這些年,咱們的官位是越做越大了,勢力也是越做越大了,但兄長不要忘記,載我者民也,養我者亦民也。”

“我們要與黎庶百姓保持通暢的溝通,特別是有的時候,要親自下來走一走看一看,體察一下民間疾苦,畢竟民間的事,不只是下面之人用疏呈上來所說的那麼簡單。”

劉備聽到這,若有所思。

於是,他們兩人當天晚上就住在了這裡,軍民同樂。

劉備沒有佔百姓們的便宜,他沒有憑白的接受當地百姓的饋贈,而是拿出來一部分軍糧,用來和當地的百姓們作為交換,甚至可以說,劉備給百姓的糧食的價值,要遠遠超出本地鄉民對於軍中士兵的饋贈。

當天晚上,劉備親自招待了鄉中三老以及聚中諸鄉官,劉儉作陪。

為了不嚇到這些老人家,劉儉沒有報上自己的姓名,只是以劉備身邊的一名副將的身份旁聽。

“劉將軍啊,這一次曹軍征伐徐州,虧了將軍率兵來此啊,不然……不然……不然我們……”

說話的乃是此地有秩,屬於鄉官,掌聽訟收稅等事。

說話之間,就見他的眼淚噼裡啪啦的就流了下來。

劉備見狀忙道:“有秩何必如此?劉備此來徐州,道義所致,然實則卻未做出什麼大事。”

旁邊的三老急忙為劉備解釋道:“將軍,李有秩的戶籍雖在本鄉,卻是外贅,其家中兄弟姐妹皆在廣陵,只可惜……這一次,曹軍北上,將廣陵的鄉民流民強行遷往江東,李有秩前一段時間歸鄉去看,已是不見其親,故而傷感。”

劉備聽到這,長嘆口氣,唏噓不已。

曹操此番北上,攜大勝之威,強行遷移了不少鄉戶人口去往江東開墾,雖然是有利於江東的發展,但卻將徐州南面弄的是一塌糊塗,人去樓空,極度衰敗。

當然,那麼多人,曹操是不可能能遷移的完的,他只是瞄準了幾個人口聚集的大縣,強令軍士督促遷移。

曹軍雖然有些具體的規劃,但他遷移的計劃和手段並不完善,所有的遷移費用以及食宿,全都需要被遷移的徐州百姓自行解決。

說實話,這等於是在某種程度上將鄉民變成了流民,而在這種混亂的遷移下,也勢必造成很多人與曹軍發生正面衝突,導致鄉民離散死亡。

雖不能說是人間煉獄,但對於普通的黎庶來說,一場既倉促同時有沒有具體規劃的遷移,無疑是一場災難。

而對他們還在徐州的親戚來說,這也無疑會使親人離散,從此恐終生再也難見一面。

誠然,曹軍在徐州所做的事,並沒有歷史上屠城那般惡劣,但他們對普通的徐州百姓,也極不友好。

劉備聽著鄉佬,有秩,嗇夫,遊僥等人挨個訴說著曹操的惡行,雖然這些人都是在東海,並沒有受到曹軍的直接傷害,但是他們的親人和朋友,很多都是在彭城與下邳,特別是最近從下邳北上湧來了很多的流民,極大地擾亂了東海的治安,同時從這些流民口中,百姓們也能夠知曉曹軍的惡行,因此無人不心懷恐懼。

故而,一直在南方前線,與曹軍戰鬥的劉備,就是英雄!

而且陶謙的軍隊被曹操大敗之後就龜縮不出,完全沒有了和曹操繼續交手的勇氣,因而在一眾鄉官和鄉民的眼中,只有劉備能夠保衛他們的徐州了。

而且,誰知道,曹軍下一次還會不會再來啊?!

“劉將軍,您能不能不走啊?”

也不知道是誰突然說了這麼一句,緊接著,就見一眾鄉官紛紛起身,向著劉備跪倒了下去。

劉備見狀頓時嚇了一大跳,他急忙起身,去挨個攙扶在場的這些人。

但這些人依舊是堅定的跪著。

“劉將軍,現在的徐州不能沒有您啊!”

“我等小民之命,唯賴將軍才能得以保全!”

“將軍若是不在,等下一次曹軍再度北上之時,徐州又該如何?”

“將軍,求您了!”

“……”

所有的人都在場間跪著,弄的劉備焦頭爛額,一句接著一句的安撫著,讓這些人趕緊起來,但這些人就是不起。

最終,卻見劉備無奈地長嘆一聲。

“天下民心,實如千鈞重擔,讓人難以負之。”

就在這個時候,突聽劉儉開口道:“諸位的心情,我家劉將軍甚是理解,只是有一點,此事非劉將軍本人能夠做主,不是劉將軍不想在此護民,實在是劉將軍也有很多苦衷的。”

在場的鄉官紛紛看向了一旁的劉儉。

劉儉嘆道:“諸位,汝等需知,徐州,從來就不是劉將軍的管轄之地,這裡是陶使君的執掌地界,陶使君不鬆口,試問劉將軍又如何能夠留下?”

“而徐州現在各地,都盛傳我家劉將軍的功德,而對陶使君多有指責,試問以我家主公的情況,如何又能長久的留在徐州呢?”

按道理來說,劉儉這番話可謂是說的情真意切,這些鄉官理應都能夠理解了。

但事實上,他們卻並不在意。

“劉將軍為國為民,得百姓愛戴,理所應當!”

“難道因為陶使君的風評不如劉將軍,劉將軍就不能留在徐州了?”

“這算是什麼道理!”

“我等不服!”

“陶使君若是要風評,大可勤政愛民,體恤百姓就是了。”

“對啊,轟人家走算什麼?”

“……”

在場之鄉官彼此間喧鬧個不停。“受害人”劉備,反倒是成了和事老,一個勁的勸在場的這些人。

而在這個時候,帳外有一個人衝著裡面的劉儉使了一個眼色。

劉儉隨意會意,跟著那個人走出了帥帳。

正是負責東南諸事的校事府校尉李谷。

“主公。”

“什麼事?”

“主公,郯城那邊傳來訊息,陶謙應是受了小人曹宏還有他那兩個兒子的勸諫與挑唆,決心不讓玄德公入城!”

“另外,屬下查探,陶謙目前也正在派人到處散佈謠言,稱先前徐州境內對其之言,皆有人惡意汙衊,其意乃指玄德公也。”

劉儉聽到這,無所謂的一笑。

“陶恭祖外慕聲名,內非真正,如今這狐狸尾巴終於是露出來了。”

李谷緊忙道:“依主公之意,末吏當如何行事?”

“該怎麼辦事,就怎麼辦事,難道吾養汝等校士,論及在這方面的本領,尚不及區區與陶謙乎?”

李穀道:“校事府,自然不會讓主公失望!”

劉儉轉頭看向了帳內,指了指那些鄉官,道:“看到了嗎?這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王道在吾劉家,定當無往而不勝!”

“去吧!”

“喏!”

……

……

數日之後,東海國境內發生了一件大事。

以郯城為中心,大概有五十餘鄉的鄉官,居然不約而同的一同持萬民表,一同前往郯城,請求陶謙留下劉玄德在徐州,保衛徐州百姓。

若是一兩個鄉的鄉官上郯城諫言書,倒也是罷了,對於陶謙而言,並不算是什麼大事。

但是五十餘個鄉的鄉官一同上訪,來苦諫者多達三百餘人,而這三百餘人背後的鄉聚之民,又何止十萬?

而且,這還只是以郯城為正中心附近的鄉聚。

誰知道再往遠了觀察,會不會有人依舊來徐州,諫言要留下劉備?

當陶謙看到了那些所謂的“萬民表”之後,他咳嗦的聲音更加劇烈了,甚至還咳出了兩口鮮血。

而此時,負責給陶謙診病的華佗,看到眼前這種情況,很是無奈。

他覺得,這陶謙當真是救不了的。

咳完之後,就聽陶謙聲嘶力竭的吼了一聲。

“這劉備,萬萬不可讓其留在徐州!”

……

“兄長,您看,那裡就是郯城了!”

順著關羽所指,劉儉看到了郯城的城池。

郯城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南部、臨郯蒼平原腹心地帶,地勢北高南低,東高西低,境內河流屬淮河流域,沂河、沭河、中運河水系,流向多為自北向南,沂河、沭河縱貫縣境,為過境主要河道,其長期作為郯郡、東海郡和徐州刺史部等州郡治所,乃是魯南糧倉。

劉儉仔細的觀察了一圈郯縣周圍的形勢,嘖嘖稱讚。

好一塊平原河流縱橫之地,若是好好發展,必然會成為富庶之所!

徐州之地,必須要到自己的手裡。

他勢在必得。

大軍在郯縣不遠的地方屯紮,劉備派人前去郯城,稟明陶謙,希望陶謙能夠給自己的兵馬一個屯紮之地,然後再分撥些許糧秣以勞軍。

本以為應該很是順當的事情,未曾想卻出現了差錯。

使者連陶謙的面都沒見上,直接就被郯縣之中的人給送了回來。

對方同時還派了一名使者,並攜帶一千石糧食,相贈於劉備,並對劉備陳明:陶謙現在病的很重,實在是沒有辦法接見劉備,劉備遠征勞苦,不宜跨境在徐州久待,還請劉備率兵返回青州才是,今日之恩誼,容日後再行報答。

很顯然,這是要攆劉備走了。

雖然沒有翻臉不認人,但是卻距離撕破臉也差不多了。

劉備這個人是挺好,但不代表他就是一個老好人。

有時候,劉備的脾氣一上來,那比誰都要可怕。

“啪!”

當著徐州使者的面,劉備重重地拍了一下桌案,顯然已經震怒。

“我帶領兵將,從青州來此,不為其他,只為仁義和公義,相助陶恭祖去戰曹操,期間艱難萬險,將士多有損傷,如今兵馬北歸,路過郯城,汝主卻連個屯營的地界都不給準備,只給了千石糧草打發,難道欺我劉備沒見過糧食不成!”

“好個薄情寡義之輩!”

那使者聽到這,急忙道:“玄德公勿要發怒,陶使君病重,如今正臥床療養,實在是無法招待玄德公……”

話還未等說完,就聽張飛冷笑道:“陶使君病重,徐州就無旁人了嗎?陶使君一人病重,徐州大小諸事就全都停了,軍政諸事皆荒廢了不成?”

“這……”

劉備言道:“來日,我親自去郯城之下,希望你們一方能夠派有資格的人來與我談,務必陳明諸事……讓你家陶使君派個明白人,好好解釋一下他今日之所為也!”

那使者連忙應諾,隨後匆忙告辭。

“簡直是目中無人!”

劉備憤怒的在帥帳中來回跺著步子,突然他看向了一旁微笑的劉儉,隨後道:“德然,你說此事如何是好?”

劉儉漫不經心地道:“徐州諸事,我已是全權委託與兄長,兄長該怎麼辦,就怎麼辦,我只管看著,不參與……如何與陶謙溝通,全憑兄長。”

“這、你就在這裡坐著,我如何能做得主?”

劉儉微笑道:“今番諸事,我全都不管,就你做主。”

說罷,劉儉轉頭看向了帳外一片蒼藍的天空,無奈道:“可嘆我大軍遠征來此,為徐州解除憂患,事到如今,連城池都入不得……甚至連句謝謝都聽不到。”

劉備聽完,臉色頓時變的有些發青。

他的雙手在不知不覺間攥緊成了拳頭。

……

……

次日,劉備帶著張飛和程普來到了郯城南門,本來以為對方會派人來見劉備,至少也得是開個城門,放個吊橋,來人與劉備說話。

哪曾想對方的城門根本就未開。

而城牆之上,早有曹宏,陶商,陶應三個人守護在那裡了。

劉備先前曾經與曹宏,陶商,陶應等人在郯城有一面之緣。

此番相見,便見劉備衝著城上拱手,道:“二位賢侄,為何要在城頭上說話?何不開城門一談?!”

陶商面無表情地衝著劉備拱了拱手,道:“劉使君,我等今日衝著昔日之情誼,叫你一聲使君,咱們兩家頗有情誼,實在不宜因為些許人的卑劣手段,而壞了這份感情!”

“還請劉使君率兵離開郯城,日後咱們兩家還可往來,若是使君一意孤行,非要奪取徐州,那我就要玉石俱焚了!”

這一番話說出來,頓時將劉備給弄愣了。

這不是往人頭上扣屎盆子嗎?!

“賢侄,我劉備遠來徐州相助,從無此心,你此言卻是從何說起?未免太讓人寒心了吧?”

“寒心。”

一旁的陶應冷聲一笑,說道:“玄德公,你派人在徐州散佈謠言汙衊我父親,宣告汙衊我陶家的時候,就沒有想到過你的舉動會令人寒心嗎?”

劉備聽了這話,氣的鼻子都歪了。

“你們陶家父子在徐州的聲望與我何干?我劉某人在徐州與曹仁和孫堅苦戰,哪有心思行這些事情?你們自己的聲望,你們自己不好好維護,如今卻反倒來汙衊於我。”

“就爾等這樣的品性,如何能夠坐領一州?”

一旁的曹宏道:

“劉備,是你做的就是你做的,你怎麼狡辯也沒有用,你故意汙衊陶家人的聲名,想要奪取徐州作為自己的基業,你這險惡用心能騙得了百姓,卻騙不了我們這些明白人,我告訴你,想要奪取徐州,不可能!”

很明顯,這是陶商、陶用、曹宏所商量的一個計謀。

他們自己心懷叵測,不想讓劉備來徐州,於是就用了一招潑髒水的方法,將如今陶謙在徐州受到的汙衊全都扔到了劉備身上,然後讓劉備擔著這個惡名,讓他不好意思在徐州繼續呆,將其攆走。

畢竟劉備是一個非常看重聲名和羽毛的人,他們把這盆髒水潑了出來,劉備若是真的發怒攻程了,那就證明劉備確實是有奪取徐州之心,而先前汙衊陶謙的那些事,自然而然就會落在劉備的頭上了。

既然劉備如此愛惜聲名,那他就斷然不會這樣做。

劉備起的渾身發抖。

他揚起手中的馬鞭子,指著城頭上的幾個人道:

“爾等如此汙衊於我,莫非是欺我劉玄得心善?難道你們以為我真的不敢攻打這郯城嗎?”

陶商道:“哼!就是因為知道你有奪取郯城之心,我們今日才在此苦苦相勸。”

“劉備,我父親與你都是大漢朝的臣子,你為何如今苦苦相逼?”

這一番話說出來,差點沒將劉備氣吐血。

“好一群不要麵皮的,你們真是欺負劉某人乃良善之人!信不信我現在就攻城?!”

“劉備,你要攻城就來吧,你有本事就把我們都殺了,殺了我們,天下人就都會知道你這個卑鄙小人的險惡用心!”

今天先這一章了,最近弄電腦有點多,下去運動一下

<BR />

(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裂之日

江魚眠

雛菊暗戀

許安呀

戀愛腦重生,抱緊瘋批老公大腿

浮七

鬼吹燈之胡楊婚事

晾曬白色月亮

我是輝夜人柱力

巔峰卡卡西

我媽是大佬的白月光

七七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