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語錄】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無息,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曾國藩軼事】曾國藩主張“緩中取勝”,通俗的說就是“慢功夫”。

政治家的功業不是一天建立起來的,同樣,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獲得大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膚淺的人談論他人成功,只看其一二件驚天動地、不同凡響的事就以為他的成功原來就是因為如此,那就大錯特錯了。

農夫收穫莊稼,士人積累學業都是積之數年而有成的。

如同鳥類伏在卵上,晝夜不捨,用體溫使卵內的胚胎髮育成雛鳥,像燕子營造巢穴,日積月累方才堅固一樣,強調的都是慢功夫。

曾國藩由事物的生長道理,聯絡到治學、練習書法也當如此,他以練字須下苦功,不可求速效為例,教訓他的弟弟說:你臨柳帖《琅碑》,如果學其骨力,就會失其結構,有其間架結構,就會掌握不住它刮摩的功力。

古帖本來就不好學,而你學習不過半月時間,怎麼能各方面都掌握住,收效那麼快呢?我以前學顏柳帖,每一次臨摹就是數百張紙,可仍是一點也不像。

我四十歲以前在北京所寫的字,骨力和間架都不好看,自己都感到太不好而自覺慚愧。

四十八歲以後,練習李北海《嶽麓寺碑》,經過八年之久,數千張紙的臨摹,才有了一些進步。

今天你用功不滿一個月,哪能一步登上神妙的境地呢?對於一切事情都要下一番困知勉行的功夫,你不可求很快出名,很快就見成效。

以後每日練習柳字百個,單日用生紙臨,雙日用油紙摹。

臨帖要慢,摹帖要快,專門在學其間架結構上下功夫。

數月之後,手會變得越笨,字會變得越醜,興趣也會越低,這就是所謂的困。

困時切記不要間斷,熬過這一關,就可有些進步了。

再進再困,再熬過這一關,就會大有進步了,就會有亨通掌握之日。

不僅是練字,做什麼事都有極困難的時候,只要克服困難堅持下去,就是好漢。

我給你佈置的功課並不多,每日練習一百個字,讀五頁《通鑑》,背誦熟書一千字(或經書或古文、古詩,或八股試帖,總是高聲朗誦),逢三日做一篇文章,逢八日做一首詩。

這些課非常簡單,每日用不了兩個時辰就可做到,將看、讀、寫、做四方面的任務都完成。

餘下的時間你可自己進行安排。

進而,曾國藩更深刻地體會到,古聖賢豪傑,多由強做而臻絕詣,他說,昔人云:“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若非精誠積於畢生,神志寧於夙昔,豈能取辦於臨時哉。

曾國藩並引古代的事體來談自己的體會。

魏安厘王問天下之高士於子順,子順以魯仲連對。

王曰:“魯仲連強做之者,非體自然也.”

子順曰:“人皆做之,做之不止,乃成君子。

做必不變,習與體成,則自然也.”

餘觀自古聖賢豪傑,多由強做而臻絕詣。

然而,這種“強做”,絕不是急於求成的揠苗助長,而是大功之前的奮力營造。

一個人獲取成功要有一個過程,不可求快,因為太快容易摔倒;也不能太慢,太慢容易讓人搶先。

要想掌握快慢結合的節奏,要看兩點:一是時機,二是實力。

曾國藩知道槍打出頭鳥的道理,因此自己在獲取成功的過程中,牢記“欲速則不達”。

【智慧解讀】“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對於成功的迫切渴望人人都有,但建功立業絕非一蹴而就的事。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太過急於求成,就會像飢餓之人猛見食物一般,狼吞虎嚥、大塊朵頤,反而會引起消化不良。

不過,凡事急於求成,應該說是很多人的通病。

對此我們似乎應從曾國藩的成功學中汲取點有價值的東西。

真正能夠成就大事之人,必有一份定力,遇事不慌不亂、淡然處之,凡事不急於求成,這也是一種做事的大智慧,如此,才能真正地有所成就。

換而言之,我們做事不能太過理想化,更別奢望一步登天。

當事情短時間內不見成效時,不要心灰意冷,中途放棄。

凡事應按部就班地來,須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瓜熟蒂方落。

當然,事事都較別人慢半拍,顯然也是難以擔當大任的。

所以,我們在做事時要懂得調和急緩,這也是事業成功的重要秘訣之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日月餘暉

夏日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