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語錄】所謂小人者,識見小耳,度量小耳,致使君臣、朋友、父子、兄弟、夫婦之間皆量褊而易以滋疑者也。

君子則不然,廣其識,則天下之大,棄若敝履,堯舜之業,視若浮雲,宏其度,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曾國藩軼事】曾國藩在長沙的嶽麓書院讀書時,同學中有一個人個性很急躁,有一天看到曾國藩把書桌放在窗前,就說:“你把光線給擋住了,我讀書都看不清字了。

你快挪開!”

曾國藩便把書桌移開了。

晚上曾國藩掌燈用功讀書,那人又說:“平常不念書,半夜三更的卻點著燈唸書,還讓不讓人睡覺了?”

曾國藩便不出聲地默誦。

不久之後,曾國藩中了舉人,傳報到時,那個人大怒道:“這屋子的風水本來是我的,反叫你奪去了。

本來該我中舉人才是.”

在旁的同學聽了都覺得氣憤,就問他:“書案的位置不是你自己放的嗎?怎麼能怪曾國藩呢?”

那個人說:“正因如此,才奪了我的風水.”

同學都覺得那個人實在不可理喻,無理取鬧,替曾國藩報不平。

但是曾國藩卻和顏悅色,毫不在意,勸息同學,安慰同室。

他以自己的胸襟和涵養平息了同學們的紛爭。

當官之後,曾國藩求才心切,因此也有被騙的時候。

有一個冒充校官的人,拜訪曾國藩,高談闊論,有不可一世之慨。

曾國藩禮賢下士,對投幕的各種人都傾心相接,但是心中不喜歡說大話的人。

他見這個人言詞伶俐,心中好奇,當談論到用人須杜絕欺騙的時候,那個人正色說道:“受欺不受欺,全在於自己是何種人。

我縱橫當世,略有所見,像中堂大人這樣至誠盛德者,別人不忍欺;像左公(宗棠)嚴氣正性,別人不敢欺。

而其他的人就算不欺騙他,他也會懷疑自己受騙,或者有上了當還不自知的人,也大有人在.”

曾國藩察人一向重條理,見此人講了四種“欺法”,覺得頗有道理,就對他說:“你可到軍營中,觀察一下我所用的人.”

第二天,那個人便去拜見營中文武各官,回來後煞有介事地對曾國藩說:“軍中多豪傑俊雄之士,但我從中發現有兩位君子式的人才.”

曾國藩急忙問是何人,那個人就說是塗宗流和郭遠堂。

這正和曾國藩的看法一致,曾國藩大喜稱善,將之待為上賓。

但因為一時沒有合適的職務,便讓他督造船炮。

過了幾天,兵卒向曾國藩報告那人偷了造船炮的錢逃走了,請發兵追捕。

曾國藩默然良久,說:“不要追了.”

曾國藩雙手持須,說:“人不忍欺,人不忍欺.”

身邊的人聽到後想笑又不敢笑。

又過了幾天,曾國藩舊話重提,幕僚便問為什麼不發兵追捕。

曾國藩說:“現今發、捻交熾,此人其實很有膽識和才華,現在他只是想騙些錢,如果發兵去追,把他逼急了,恐怕會投入敵營,助紂為虐,那為害可就大了。

區區之金,與本人受欺之名皆不足道.”

類似情況在曾國藩的一生中不勝列舉。

顯然,胸襟寬廣對於曾國藩的仕途有極大的幫助。

曾國藩把“謙和”作為處世的重要原則,他曾經叮囑弟弟說:“大抵胸多抑鬱,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養德;不特無以養德,亦非所以保身”,“故於兩弟時時以‘平和’二字相勖,幸勿視為老生常談”。

在他看來,涉世、養德、保身,為人生之三大端。

而胸中平和,通脫曠達,與人為善,實為三者之基礎。

曾國藩還把度量的大小作為區分君子小人的又一重要標尺。

他主張性格開朗,心胸開闊,個人得失不足計,生活小事不足慮,榮辱貴賤不足憂。

他說:所謂小人者,識見小耳,度量小耳,致使君臣、朋友、父子、兄弟、夫婦之間皆量褊而易以滋疑者也。

君子則不然,廣其識,則天下之大,棄若敝履,堯舜之業,視若浮雲,宏其度,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曾國藩的胸襟寬廣,還表現在他對學術思想的態度上,曾國藩尊崇程朱理學,被譽為“一代宗儒”,但他尊宋學卻不排斥漢學及其他學派,而是博取眾長,對於儒學以及其他的諸子百家,曾希望“遊心能如老莊之虛靜,治身能如墨翟之勤儉,齊民能如管商之嚴整,而又持之以不是之心,偏者裁之,缺者補之,則諸子皆可師也,不可缺也”。

正因他具有這樣一種眼光與人格魅力,他的門生對他都極為佩服,稱讚他“無學不窺,默觀精要”。

正因為他具有這樣的氣度與心胸,所以他任人唯賢,知人善任。

凡有一技之長者,他都加以重用,充分發揮各人的特長,因此,願為他效勞的人極多,可以說當時中國出類拔萃的著名人物,都被吸引到他那裡。

對此,我們只要看看這張名單就夠了: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胡林翼、彭玉麟、沈葆楨、容閎、薛福成、趙烈文,乃至他自己的兒子曾紀澤。

這些在晚清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人物幾乎都在曾國藩身邊工作過,受過他的提拔。

【智慧解讀】氣量、胸懷是一個人能否擔當大任的內在品格。

曾國藩極為敬佩胸襟坦蕩,虛懷若谷之人,自己也身體力行,做到氣度寬大,對人謙讓,為人謙和,在文學與學術上也能夠博取眾長,不尚獨尊。

他說:“放翁胸次廣大,蓋與陶淵明、白樂天、邵堯夫、蘇子瞻等同其曠逸。

其於滅虜之意,養生之道,千言萬語,造次不離真,可謂有道之士.”

言語之中,透露出無尚的敬意。

孟子說:君子之所以異於常人,便是在於其能時時自我反省。

即使受到他人不合理的對待,也必定先反省自己本身,自問,我是否做到仁的境界?是否欠缺禮?否則別人為何如此對待我呢?等到自我反省的結果合乎仁也合乎禮了,而對方強橫的態度卻仍然不改。

那麼,君子又必須反問自己:我一定還有不夠真誠的地方。

再反省的結果是自己沒有不夠真誠的地方,而對方強橫的態度依然故我,君子這時才感慨地說:“他不過是個荒誕的人罷了。

這種人和禽獸又有何差別呢?對於禽獸根本不需要斤斤計較.”

事實上,按照一般常情,任何人都不會把過去的記憶像流水一般拋掉。

就某些方面而言,人們有時會有執念很深的事件,甚至會終生不忘。

當然,這仍然屬於正常之舉。

誰都知道,怨恨會隨時隨地有所回報。

因此,為了避免招致別人的怨憤,或者少得罪人,一個人行事需小心在意。

《老子》中據此提出了“報怨以德”的思想。

孔子也曾提出類似的話來教育弟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其含義均是叫人處世時心胸要豁達,以君子般的坦然姿態應付一切。

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難免讓人心煩意亂;不斷髮生的生活摩擦,難免讓人火氣上升。

不過,我們絕不能讓浮躁牽著鼻子走,事事與人針鋒相對,非要爭出個你長我短,到頭來,吃虧的往往是你自己。

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太多了,因此,一定要心胸豁達,有涵養,不要為了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別人。

而且,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喜歡論人短長,在背後說三道四。

如果聽到有人這樣談論自己,完全不必理睬這種人。

只要自己能自由自在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又何必在意別人說些什麼呢?只有這樣,你才能活得瀟灑,活得漂亮。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和殭屍的約定

兔子的烤地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