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王勇的話,大乾的高層都點點頭表示認可,在他們看來,曹操也就是個幸運兒,靠著坑蒙拐騙子佔據了兩州之地,又幸運的沒有成為他們大乾主要進攻的目標,才有現在的勢力,要是他們真把曹操當做進攻的目標,只一次進攻就足夠吞併曹操的勢力。

徐偉想了想對王舸問道:“現在袁譚的實力恢復?”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徐偉想要了解一下袁譚的實力,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王舸說道:“中原大戰雖然我們戰勝諸侯聯軍,重創袁閥勢力!”

“但袁譚手下有高人,現在豫州也學習我們發行紙幣,而且效果非常顯,據說這半年時間,袁譚就用紙幣在豫州民間,收刮出幾十億錢財,有了這筆錢財的支援,袁譚不斷擴充了他的軍隊,讓豫州軍再次恢復到20萬的數字,同時袁譚也在不斷鑄造火炮,現在已經有幾百門火炮!而且元旦還用自己手中收刮到的銅錢到劉備和曹操地盤上去購買糧草,武器鎧甲和火炮!”

李鋼驚訝道:“連火炮都賣,曹操跟劉備有這麼大方?居然這樣吐血支援袁譚?”

王舸道:“袁譚支付了三倍的價格,也就是說現在劉備和曹操賣一門火炮可以賺兩門火炮!”

李鋼嘲諷道:“真不愧是頂級門閥士族的弟子,到現在居然還如此大方!”

王舸卻說道:“袁譚雖然吃虧,但效果卻非常顯著,現在豫州的糧倉堆滿了糧食,武庫當中也堆滿了鋼刀鐵甲,甚至手中的火炮也是大漢三大諸侯當中最多的一位。

可以說這半年時間袁譚一直沒有歇著,他不是招募士兵,就是想辦法打造武器鎧甲,要不就是鑄造火炮,可以說是想盡辦法提升自己的實力。

現在袁譚手中的軍力已經不輸給袁紹時期多少,只是軍中太多的新兵戰鬥力稍微下降,但要是讓他們多訓練幾年,只怕袁譚的實力會全部恢復!”

徐偉道:“袁譚可以在豫州收刮出幾十億錢,居然還沒有出現多大的動盪,這還真不知道該如何說!”

不得不說,門閥士族在沒有掌握天下權力之前,他們還沒有完全腐化,對新生事物學習的能力及其強悍,這麼快就學會用紙幣不說,還可以用紙幣收發出幾十億錢財,只怕當年的運輸隊隊長都沒這本事吧。

曹操跟劉備地盤上沒有受損,他們可以用糧食布匹等其他東西作為紙幣的抵押物,但袁譚地盤早就受到了重創,糧食糧食沒有,錢財錢財沒有,他拿什麼來做紙幣的發行抵押物,又怎麼維持自己地盤上的物價穩?這一切都讓徐偉感到迷惑,難道袁譚真有這麼幸運,找到了一個經濟方面的高人?想到了運輸隊隊長,徐偉靈光一閃,這不會是迴光返照吧!他馬上問道:“袁譚現在在軍費上的花費,只怕他即便收花了幾十億錢也不夠吧!他發行的紙幣用什麼來做抵押物?”

就不說火炮了,即便有高爐一身鐵甲也要耗費10萬錢,1萬套就是10億錢,袁譚毅想要裝備10萬鐵甲軍就足夠他破產了,更不要說他還新招募了十幾萬大軍,這些士兵武器裝備不能少,養這些士兵的糧草錢財也少不了,再加上他還要鑄造火炮,除非袁譚有個外掛,不然的話,光靠他手中的兩州之地,怎麼也不可能支撐得起如此大的軍費開銷。

王舸說道:“沒聽說袁譚的紙幣有什麼抵押物,但好像說是可以用來抵稅?”

“袁譚他做的賊六,在內部他用讓自己的百姓用紙幣,購買劉備和曹操的武器裝備用的都是銅錢!”

“信用貨幣!”

這應該算是紙幣的終極形態了,卻沒想到袁譚一約越千年,走過了貨幣幾千年的道路,居然用出了貨幣的終極形態。

但徐偉卻知道要支援信用貨幣,也得有全球霸主的實力。

要不然的話,要不然的話信用貨幣就是笑話。

而源潭顯然是沒有全球霸主的實力,徐偉完全可以想象得到,運輸隊隊長的下場在等著袁譚,豫州的經濟遲早會崩潰!到時候只怕不止是百姓要投靠自己,商人和小地主他們都要投靠自己了。

袁譚這簡直在作死!想到這裡,徐偉覺得自己可以加速一下這個過程,這樣的話,他進攻司隸和豫州的時候,說不定會勢如破竹!於是徐偉說道:“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準備發動對袁譚的戰爭!”

“西涼徵召出5萬大軍,保持對關中的進攻事態,在太原進也徵召五萬大軍保持對河東郡的壓迫,上黨郡徵召五萬大軍,保持對河內軍的壓迫,然後再從冀州徵召20萬大軍,兗州也徵召20萬大軍!這些大軍的營地,要全部在袁譚勢力四周,我們要讓袁譚惶恐不安”光徐偉說的這幾路就超過了55萬大軍,這是要打大決戰呀!王舸吃驚道:“執政,你是在想在冬天一戰全殲袁譚的大軍,吞併袁譚的地盤?”

這出動的大軍比當初的中原大戰都要多,他們都懷疑徐偉想要畢其功於一役!徐偉卻笑道:“不是,我是想讓袁譚自己崩潰。

袁譚一點抵押物沒有,卻敢發行紙幣,簡直是不知天高地厚,我現在想要用軍事上的事態來壓迫他,讓他在豫州橫徵暴斂,拼命收刮,把它收刮上來的資源全部用在軍事上面,最終豫州跟司隸會在袁譚的收刮下土崩瓦解,到時候我們就可以輕易佔據兩州之地!”

李鋼懷疑道:“即便司隸跟豫州的經濟崩盤,但受到損失最大的只是商人,普通的百姓雖然有些損失,但他們也奈何不了袁譚吧,這50多萬大軍徵召起來,即便不戰鬥,但是耗費也不小,我們這樣的行為,能真能讓袁譚勢力崩潰!”

也不怪李鋼這樣想,君子不言利,這個世界的學派大儒基本上不會對經濟方面有太深入的思考。

所以大漢從上到下對經濟方面沒有太多的認識。

李鋼他們也不認為經濟崩潰能對袁譚造成多大的傷害。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王的成長

黃巢的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