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內地的太守有了利益後,派遣移民就積極多了,第一年就有2萬人來到了夷州,這些人在夷州南部,在先期人員早就規劃好的地方開始建設甘蔗農場。

而為了讓這些農場有足夠多的人手,包信也在大力的購買野人,即便是大漢的商隊也是一樣。

而有了紅糖這個特產之後,漢人的商隊也願意來到夷州交易。

因為對大漢的商人來說,野人交易雖然利潤高,但畢竟要深入到大漢之外的地界去抓捕野人,野人的戰鬥力不強,難以對他們造成傷亡,但這上千裡的蛇蟲鼠蟻,各種毒物都有可能對他們的手下造成傷亡,要是不小心沾染了瘟疫,他們更是要血本無歸。

可以說捕奴行業是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

而去夷州販賣他們手中的野人不但可以得到最高的利潤,還可以購買紅糖,這樣一趟賺的利潤比大漢內地要高的多了,所以大漢的商人都願意來的夷州交易。

而大量的勞動力進入夷州,雖然他們還只能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但他們的加入讓田地開墾的進度快了好幾倍。

他們在漢人百姓的帶領下,開墾夷州南部的荒地,在田地當中種植甘蔗。

包信和田豐看到這幕都一整欣喜。

田豐說道:“校尉,大漢商人傳來訊息,呂布脫離了大漢,在九真郡建立了城市,我們購買的野人居說有一半都是呂布他們抓住的,我們莊園開墾的如此快,可以說多虧了呂布送來的勞動力!”

“呂布?”

包信想了半天次想起呂布是誰,畢竟在這個世界,呂布沒有打出什麼勝仗,而且還受到劉備的派遣,根本不出名!而後包信笑道:“看樣子大漢朝廷快要崩潰了,連呂布這樣的將領也逃離了大漢,顯然他們內部也不看好劉備可以打贏漢中之戰了,要樹倒猢猻散,呂布這些人看到大漢將亡,想要提前逃離了!我要把這個訊息告訴執政!”

田豐說道:“呂布的行為對我們夷州倒是一件大好事,要不是他的話,我們也不能擁有如此充足的勞動力,今年的紅糖數量應該可以翻一番了!”

包信也跟著笑道:“我們第一批野人部眾也要出師了,現在他們可以算是真正的大乾百姓了,讓他們以老帶新了,夷州的大乾人就會越來越多,我們夷州也會越來越繁華!”

大乾的政策是不允許出現奴僕,奴隸,即便是夷州這樣新開墾的土地也一樣,這對大乾來說是一條紅線,越界者死。

因為大乾的高層大部分以前不是奴僕,就是農奴,即便是胡人也大部分都是奴隸出身,他們在徐偉的影響下,異常痛恨奴隸這種制度,發現這樣的事情堅決鎮壓。

包信以前也是門閥士族奴僕出身,光他這個出生就不允許大乾在次出現奴隸。

但勞動力的缺口有明顯在這裡,於是他請教田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田豐給他解決的辦法就是用紅糖來吸引各地商人購野人到夷州。

而後他再買下來。

當然田豐本來是想把這些野人當中奴隸來使用,但包信堅決不允許,而是用三年工作償還購買這些野人的費用,這樣夷州官府不吃虧,野人也可以成為正常的大乾百姓,還可以在漢人百姓手中學會種田等生活手藝,而且用這樣的方法也可以增加大乾部眾的數量,要不然一直這樣增加野人的數量,大乾的部眾不增加,當初西涼出現的動亂會在夷州出現,用這種方法可以讓來的夷州野人快速融入大乾,成為大乾的百姓,也可以增加夷州的穩定性,可以說是一舉多得!包信繼續道:“夷州不能只靠一個紅糖行業!其他行業我們也要跟上了,執政可是說了未來是工業的時代,我們夷州要奮起直追!”

田豐為難道:“我們工匠數量太缺乏了,想要建設各自工廠缺乏這方面的人才!”

託夷州位置和氣候的福,夷州的甘蔗可以種植三季,只要肥力更得上,就可以一直種植甘蔗,所以現在夷州的紅糖產量已經翻幾倍了,但和飛速發展的製糖業,夷州其他行業雖然也有發展,但卻遠遠低於包信的預計。

初級勞動力雖然夷州還缺少,但已經比當初要好多了,夷州的人口飛速向20萬前進,而且每月還以一萬人以上的速度增長!包信知道要不了幾年時間,夷州就不會缺少人口了,畢竟夷州只是一個小島,面積勉強只有大漢一個郡大小,人口百萬的郡在大乾也是非常繁榮的地方了。

但像製造遠洋船的中高階木匠,還有各自鐵匠,各行各業的中高階人才依舊非常缺乏,而缺少這些人才,夷州的機械製造業就不能發展,像水車,夷州製造出來的不但效率低,形狀小,而且價格貴,要不是大乾內地很難運輸過了,夷州的水車根本賣不出去。

而造成這一切的緣由就是夷州的木匠水平低。

還有包信想要發展的鋼鐵行業,即便過了2年多了,夷州連當初馬邑最原始的第一代高爐都做不出來,夷州只有一些效率低下的打鐵作坊,用的還是現在在大漢常用的鍊鐵爐,這樣煉出來的鐵質量差,鐵匠也只能在夷州修理農具,包信即便想要讓他們打造出鋼鐵犁頭,這樣的鐵匠也只能對包信搖頭說,辦不到,氣的包信半死。

還有包信關注的造船業,畢竟夷州是海島,任何行業的發展都要向外,少不了運輸船,而夷州又有大量的原始森林,其中百年巨木可謂是數不勝數,都是最好的原材料,按照包信的設想,夷州的造船業有這樣的原材料,應該可以成為夷州除製糖業之外,第二根支柱產業。

但夷州造船業的發展了2年多,卻讓包信失望了,夷州的木匠,浪費了無數的百年巨木,大量的資金,到現在也只能製造一些100石上下的小漁船,勉強修補停靠在這裡的運輸船,夷州技術人才的壓力依然巨大。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吾與子房

陝北毛驢

穿越有系統,大明皇帝,穩了

24以觀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