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王朝雖是遷都洛陽,可是並不表示楊廣不重視包括關中在內的雍州,以及雍州以西的涼州,再加上自古以來的遷都都會引發強烈的權力鬥爭、甚至天下動盪,所以楊廣沒有廢除大興城的帝都地位,而是執行起兩京制,其中以大興城為西京、以洛陽為東京。

兩京制的確立,也使楊廣遷都之時,除了利益嚴重受損的關隴貴族、關中士族強烈反對之外,民間並沒有掀起風浪。

雖然最開始的時候,飽受各種流言蜚語灌輸的百姓的確感到緊張、害怕;可是時至今日,百姓發現自己的生活一切如常,而且隨著大量為非作歹的權貴子弟去了洛陽以後,大興城的秩序好了無數倍,於是他們也就沒有在意朝廷在哪裡辦公了。

不過楊廣倒不是說說而已,他和朝廷每年都搬回大興城辦公一段時間,前天,他又帶著朝廷官員回來了。

昨天休息一天,所以今天是西遷的第一次朝會,參與朝會的官員特別多,幾與望朔朝會無異。

大興宮中華殿內,楊廣與滿朝文武商議的內容主要還是北巡之事。

楊廣決定五月份從關中進入河東郡,再從河東郡北上,在東突厥逗留一段時間以後,折道向東,繼續向奚族、南北室韋、霫族、靺鞨、高句麗示威。

要是哪個混蛋不識趣、要是哪個混蛋令他不爽,他立馬提兵開戰。

既然懷著示威、開戰的不純動機北上,那麼自然不能沒有軍隊了。

本來,楊廣是打算五十萬大軍北上的,可是後來他被楊集刺激到了。

他認為徒弟僅僅只用十多萬大軍,就在短短時間之內要了吐谷渾大半條命,而他這個當師父的,如果需要動用五十多萬大軍才能幹掉東突厥或是某個部落,那實在是太沒面子了。

更何況北方異族又不是傻子,要是看到他帶了五十多萬大軍,誰還敢不敬啊?如果一個個都是畢恭畢敬的,那他還怎麼打仗?有鑑於此,便決定只帶三十萬大軍。

雖然兵力還是比楊集多,可是楊廣現面所瞄準的物件,已經不再是舉全國之力修御道的東突厥,而是改成了實力未損的高句麗。

高元小兒膽敢不去遼東郡迎接聖駕,那就幹他;就算此戰暫時滅不了整個高句麗,但至少也要先把遼東地區全部奪回來。

兵力定了、路線定了,但是大軍和隨行人員的吃喝卻是一個大問題,事先必須充分考慮、安排好,不然的話,示威不成,反而淪為笑柄。

對此,文武百官各抒己見,張瑾說道:“聖人,自古行軍,一般都是由沿途官府和百姓配合,朝廷予以免稅的方式做補償;依臣之見,北上之時,我軍可以採用古法.”

楊廣不置可否,古法是古法,隋朝以前也是這麼執行的,可是楊集在仁壽三年治理涼州、梳理涼州官場之事,得出的結果觸目驚心。

原因是朝廷對貧困地區、對受災地區的免稅政策,並沒有被地方官員執行。

雖然朝廷減免了百姓的賦稅,可是許許多多地方官員打著山高皇帝遠的心思,繼續以朝廷名義徵收賦稅,所得賦稅實際上卻進了自己的口袋;那些受災百姓本來就快餓死了,地方官員繼續以朝廷的名義去撈錢,他們能對朝廷滿意才有鬼了。

而在貪的過程當中,地方耋老起到助紂為虐的關鍵性作用,由於百姓沒什麼見識,他們所信任的耋老、族長說什麼自然就是什麼,結果好處他們得了去,朝廷卻要揹負所有黑鍋和罵名。

當這事被楊集捅出來以後,楊堅對全國各地展開了調查,最後還是那麼的觸目驚心;所以楊廣現在一聽到“先吃百姓、後免稅”的方式方法,就反感。

“聖人,臣反對!”

高熲出列道:“朝廷的免稅之策,本來是考慮到貧困地區、受害地區百姓不堪重負所採取的仁義之策;然而很多地方官員卻視為欺上瞞下、中飽私囊機會,這既是監督不足、上下勾結造成,也是交通不便、傳遞訊息不便、檢舉途徑狹小等因素造成。

既然光是在方面的減免,就已經讓監督和巡察官員在巡視調查的時候,飽受困擾;臣以為在能夠不驚擾的百姓的時候,儘量不要驚擾百姓.”

“先吃百姓再作補償的之法,是一筆怎麼算都算不清楚的糊塗賬;過境軍隊往往只是吃一斗,而當地那些貪官汙吏卻向百姓索要三四鬥,後來減免的賦稅又很難保證落到實處……最後吃虧的是百姓、富的是貪官汙吏、惡名卻由朝廷來扛。

所以臣以為百姓平時該交的稅得交,軍隊過境時的糧食由當地官倉出,百姓只需幫忙烹煮即可。

兩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省得貪官汙吏從中牟取不法暴利,而從地方官倉領出來的糧食也有詳實數目,地方官員、軍方都做不得假.”

“聖人,臣附議!”

蘇威亦是出列道:“軍隊就食於民、朝廷再行補償之法,主要是源於戰亂年代,當時各個政權物資匱乏,無奈之下只好就食於民、借食於民,那是一種飲鴆止渴、殺雞取卵的辦法,從來都不是什麼良方古法。

今我大隋乃是富足盛世,何須行此飲鴆止渴之法?”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楊雄、裴矩、蕭瑒、長孫熾、李子權、張衡六相,以及段文振、楊玄感等六部尚書皆是出列響應。

看到這一幕,許多官員頓時明白了過來,原來聖人早有安排,只是藉此機會廢除“軍隊就食於民、朝廷再行補償”之法,避免貪官汙吏繼續從中牟取不法暴利,不過高熲、蘇威說得有理有據,若是反駁的話,倒是是成了故意給貪官汙吏留後門的人了。

於是文武百官也都一一站出,行禮道:“臣附議!”

張瑾看得臉色難看,聽得心中很不滋味。

和著說,你們都是好人,就我張瑾一人是支援貪官汙吏的人了?

楊廣沉靜目光逡巡下方眾臣,將眾臣神色收入眼底,換了一個話題道:“如今吐谷渾將亡,後續安撫、獎賞、撫卹、官員安排等等事宜,仍要朝廷拿出一個周詳章程來.”

說到這裡,楊廣又向吏部尚書牛弘說道:“牛尚書,衛王現在就在吐谷渾督軍作戰,他對吐谷渾實際情況的瞭解,遠勝我等,他知道那片新的國土需要什麼樣的官員,等到吐谷渾局勢大定,立刻將官吏考核錄用的官員名單抄錄一份予衛王,若他認為不合適,一律駁回.”

牛弘當即拱手道:“微臣遵命!”

許多與楊集有宿怨的臣子聽了楊廣這番話,心頭卻是湧起一股陰霾:楊集只是負責征伐吐谷渾的大元帥、只是一個地方官罷了,根本就沒有權力插手人事任免。

然而聽皇帝的意思,以後去吐谷渾上任官員,全部由楊集一言而決。

皇帝此舉,也就意味著他們的子弟、門生、故吏,基本上是難以過楊集那一關。

這實在是太讓人難以接受了!

楊廣轉而向兵部尚書段文振吩咐道:“段尚書,等衛王后續軍報送到兵部,你對有功將校詳錄事跡匯總,直接遞給朕.”

“喏!”

段文振拱手應命。

“聖人!”

就在這時,元壽出班而奏,行禮道:“如今吐谷渾局勢不明,衛王雖然拿下了錫鐵山山脈以西的大地,然而至今也沒有新的軍情傳來,卻不知衛王為何沒有攻打包括伏俟城內的東部地區?”

此言一出,殿內為之一靜。

諸臣看著元壽的目光充滿了詫異,雖然大家都知道元壽給楊集燙成了一個禿子,臉上更是紅一片、白一片的,但你哪怕是有仇,也得看清形勢再發表這種言論吧?更何況吐谷渾都被楊集打成了那個鬼樣子,哪裡還有什麼逆轉的實力?

然而文武百官不知的是,元壽也有元壽的難處,他作為武川盟盟主,但是他和元家佔領這個位子之後,毫無作為,早已引起獨孤派、竇派的不滿,而張瑾是他們元派的人,此刻被尬在那裡,若他毫無作為、毫無表現,張瑾又如何去想?

元壽麵色肅然的向楊廣行禮道:“聖人,衛王先前曾言,涼州軍將會東西並進,而後再請益州軍、慕容兆由南向北。

三方合力,一起對伏俟城圍追堵截,由此可見下一步戰鬥是以圍追堵截為上,不使慕容伏允以及吐谷渾王公王臣逃逸。

然而久久沒有軍情傳來,臣以為不宜太過樂觀,若是慕容伏允流躥他處,日後必然又能崛起、為禍地方.”

僵在那裡的張瑾藉機道:“聖人,臣以為元將軍所言在理,還是需等伏俟城告破、慕容伏允落網,再論官員安排、戰後賞賜和撫卹等事.”

此刻,李仲文拱手道:“聖人,臣以為攻克錫鐵山以西固然可喜,但東部局勢未定,還不是敘功之時.”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宇文弼、於仲文、辛世雄等人亦是出列響應。

楊廣看著向下方這些關隴貴族首腦,美好的心情頓時被破壞殆盡。

但凡帶過兵、打過仗的將軍都知道吐谷渾戰爭潛力已經耗盡,楊集接下來只要揮師東進,就能一舉攻克包括伏俟城在包的東部地區。

在這種大勢之下,慕容伏允縱然有著諸多陰謀詭計,也改變不了實力不如人事實、也扭轉不了亡國命運;而楊集縱然在區域性戰爭中失利,最後照樣可以憑藉強大的大勢消滅吐谷渾。

這個道理,軍事世家出身的關隴貴族首腦們不可能不知道,然而他們偏偏故意裝作不知、跑出來噁心人。

說到底,還是因為他那句“將官吏考核錄用的官員名單抄錄一份予衛王,若他認為不合適,一委駁回”。

這句話所蘊含的權力,加上楊集明白自己之所想所慮,他定然不會容許關隴貴族出現在官員之上,但是此舉卻嚴重損害了關隴貴族的利益,使他們佔領絲綢之路的夢想成空,所以這些人連理由都懶得找了,直接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噁心人而噁心人。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四合院:拆遷風波

無敵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