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中樞,楊集就是一個吃乾飯的閒人;當朝會一結束,楊集就像放學的中學生一樣,迫不及待的走出千秋殿,頭也不回的往家趕,當他出了廣陽門(承天門),正打算登上馬車,卻聽到背後有人氣喘吁吁的叫喊:“大王、衛王,請留步.”

楊集聞聲回頭,只見兩名殿中省小吏彎著腰、雙手扶膝,上氣不接下氣的大呼小叫:“大、大、大王,快跟我們們回宮,聖、聖人召見你.”

這兩名小吏見到楊集停下腳步,終是鬆了一口氣。

對於這位大王,他們著實是無奈之極。

別人散了朝以後,恨不得多留片刻、恨不得長期逗留不走,以便於他們與各級上司交流感情,然而這位倒是好,一聽到聖人宣佈散官以後,眨眼之間,就逃得無影無蹤。

要不是他們追得快,只怕得要跑去衛王府找人了。

楊集向老朱交待了一句,回身朝著兩名差點斷了氣的小吏走去,到了近前,問道:“聖人在何處?安仁殿嗎?”

“大王,不是在安仁殿,而是百福殿!”

一名小吏喘著氣,拱手道:“聖人和太子、議事堂諸相、十二衛大將軍都在.”

聽說十二衛大將軍也在,再想到朝會上提到的倭國、軍府反腐反貪,楊集心中有數了,這說明接下來要商議事情與軍事有關。

其實楊集透過楊廣啟用獨孤順為刑部尚書這件事,開始有些懷疑楊廣打算重新啟用關隴貴族、令其與士族鬥爭,但是從今天早朝來看,楊廣打擊關隴貴族的思路沒變,只是比起以前,手段變得更加隱蔽、更加高明、更讓人慾罷不能了。

他重用獨孤順的目的,並不是好心,實際是本著拉一派打一派的心思,對關隴三大派進行分化離間,促使獨孤派和元派相互猜忌、懷疑。

照目前來看,楊廣重點打壓的物件,無疑是與皇族關係十分緊張的元派了。

一路來到百福殿偏殿,見得楊昭、楊秀、蘇威、高熲、裴矩、蕭瑒、長孫熾、李子權、楊達、周法尚、牛弘、段文振、宇文愷、楊玄感、楊恭仁、長孫晟、史祥、裴蘊、元壽、衛玄、李渾、來護兒、李仲文、於仲文、張瑾、辛世雄、荊元恆、崔弘昇、趙孝才、韓僧壽等等中樞文武重臣盡皆在座,而楊集的舅舅獨孤盛、屬下楊義臣、老部下陰世師也在。

此外還有河間王楊弘之子、楊慶,楊弘已在年初作古,楊廣追封楊弘為郇王,並由楊慶承襲郇王的爵位。

本來,楊慶此時應該在家為父守孝的,但是自古忠孝兩難全,楊集去年軍改結束以後,便離開豳州軍,前去涼州部署遠征吐谷渾的戰役了,他所空出來的豳州軍大將軍被楊廣給了楊慶。

即將開啟北巡大幕,豳州軍也是隨行大軍之一,楊慶作為豳州軍大將軍,自然不敢大意,他徵得楊廣和宗正寺的同意,便讓弟弟和兒子盡孝,自己則是回來盡忠。

楊集上前與楊廣見禮,而後又一一施禮,之後在蘇威之前落座,對面則是楊昭。

如楊集所料,楊廣召重臣於此議事,主要是為了軍事。

皇權的根基在於軍權,要是軍權旁落,皇帝要麼淪為大臣所操縱的傀儡,要麼被取而代之,而像楊廣這樣的“皇二代”,與“皇三代、皇四代、皇五代”完全不同,他們不但目睹自己的父輩於絕境之中奮起抗爭、直至坐擁錦繡河山,而且深深地參與其中、跟著父輩一步一步的披荊斬棘、突出重圍;所以“皇二代”往往都比長在安逸環境中的後代英明無數倍,同時也更明白軍權對於皇帝的重要性。

經過‘七十萬’京兵的大整改、北方軍府的摸底調查,楊廣對於大隋軍隊的腐敗、對於關隴貴族對軍隊的掌控力,感到觸目驚心、寢食難安。

此時見到跑得賊快的楊集又回來了,楊廣便環顧一週,說道:“人都到齊了,我有件事要說一說.”

停頓了一下,楊廣目光望著楊集,直接向他問道:“衛王,你對涼州軍整改得十分徹底、十分成功,不知你對府兵和募兵有何看法?簡而言之,你認為孰優孰劣?”

此言一出,李渾、李仲文、於仲文、張瑾、辛世雄、荊元恆、趙孝才等關隴派將領頓時臉色大變。

如果說京兵是關隴貴族長在大地上的枝繁葉茂的樹幹,那麼遍佈天下七百多個驃騎將軍府則是關隴貴族的根基;皇帝現在這般詢問衛王,難道是整改京兵之後,打算朝府兵動刀了?

其他人派系官員聽了,心頭更是大為緊張,他們也知道貴族和軍府的關係。

如果皇帝決定對府兵整改,於他們的派系利益而言,誠然是件天大的好事,可是上府驃騎將軍府有兵一千五、中府一千、下府八百,按照平均一府千人算的話,七百多個驃騎將軍府就是七十多萬名士兵,皇帝一旦下定決定整改,本就十分微妙的大隋天下,極可能發生內戰。

剎那之間,百福殿偏殿鴉雀無聲,無論是哪個派別的人,都神情嚴肅、眉頭深鎖的看著楊集,生怕這個好戰分子、皇帝之刃為了順應皇帝之意,不負責任的將府兵貶得一文不值;他要是這麼說了,皇帝猶豫不絕的心,恐怕一下子就會堅定下來。

若是這般,麻煩可就大了。

楊集也知道府兵牽涉太大,除了關隴貴族之外,其他派系的世家門閥、達官貴人也和一些驃騎將軍府有著利益糾葛,他並沒有貿然給出楊廣一個明確答案,而是反問道:“聖人打算把募兵制推廣全軍?”

楊廣坐在上首,將眾人的神情看在眼裡,微笑著答道:“我就是想做到心中有數,於是問一問;並不是說立刻就廢除府兵、廣推募兵。

你有什麼想法,但說無妨!”

“從我當這麼多年的將軍來看,我認學府兵制和募兵制各有優劣,誰都沒有絕對優勢、誰都沒有絕對的劣勢.”

楊集沉吟半晌,沉聲道:“府兵制的優勢在於驃騎將軍府府兵平時為民、戰時為兵,農閒無戰則集中訓練;在這個制度之下,關鍵時刻甚至可以做到全民皆兵,給朝廷節省了難以想象的軍費;而各個驃騎將軍府的府兵雖然需要自行籌措服、被、資、物、弓箭、鞍轡、器仗和乾糧,但他們全家都不用繳納賦稅、不用股徭役,戰後還得到豐厚的獎勵和撫卹,因此府兵士兵為了博取功勳、財物,平時訓練異常賣力,一聽有戰爭發生,個個士氣高昂、聞戰則喜。

“但是它的缺點也很明顯:一是府兵長期番上、戍邊,使農耕遭到一定程度上的耽擱、嚴重影響了軍人家族的收入,而數量龐大的府兵不用繳納賦稅,也影響了朝廷的收入。

二是府兵多數時間是務農的百姓,訓練時間和強度都不夠,使他們個人戰力、協同作戰能力無法保障。

三是府兵的主要是宿衛京師,出征並非是主要任務,所以作戰之時仍然以募集而來主戰之軍、邊軍、郡兵為主,所以府兵在我大隋軍隊之中的地位十分尷尬,有的地方的府兵甚至幾代人都沒有打過一仗,其有無必要存在,就值得商榷了。

四是很多地方的驃騎將軍府兵額長期不足,軍府的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卻本著山高皇帝遠的僥倖之心,虛報數目,以此騙取朝廷的賦稅.”

楊集所說這些內容是客觀存在、無法迴避的事實,便是關隴系將官也無法反駁,不過他們聽到楊集分析到位,沒有刻意否定府兵,倒也沒有心急火燎的跳出來反對。

楊廣亦是情不自禁的點了點頭,目光望著楊集,問道:“府兵制的優劣,分析得十分到位;那麼募兵制的優劣又是什麼?”

楊集說道:“募兵制的優勢是士兵可以一年四季服役、一年四季都在訓練,使戰力得到提升、得到保證,缺點是朝廷為了維護龐大的軍隊數目,軍費也將大幅攀升。

就以涼州為例,以涼州當前產出的糧食、收來的賦稅,供養六七萬名常備募兵已是極限,若是趕出這個數目,涼州的經濟體系一定崩潰.”

“等一等!”

楊廣揮手打斷了楊集,皺眉道:“涼州的常備兵力少說也有十五六萬人,你這些年又是怎麼養的?而涼州那什麼經、經濟體系怎麼就沒有崩潰呢?這又做何解釋?”

“涼州經濟體系之所以沒有被龐大的軍隊拖垮,一是朝廷長期支援錢糧、武器裝備;二是涼州軍這些年一直以戰養戰、一直掠奪異族的財富。

兩相結合,便構成了士兵的俸祿、軍餉、日常開支,而傷亡士兵的撫卹也是源於這兩大板塊。

涼州軍要是沒有這兩大收益,單憑涼州自身的賦稅和收益,根本養不了那麼多軍隊,若是強行為之,那就是窮兵黷武、自取滅亡.”

楊集看著楊廣,繼續說道:“大隋常備的京兵、驍果軍士兵就有三十多萬人,如果加上各州邊軍、郡兵,常備兵力少說也有五六十萬,要是再把七十多萬名府兵改成常備軍,總兵力就有一百三十萬左右。

朝廷要是供養這麼多士兵,那麼大隋國庫不出十年時間,就被數目龐大的軍隊耗盡.”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上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而軍制便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大隋王朝沒有後世的經濟基礎,根本就無法在全軍推廣募兵制,若是強行為之,一定跟先軍政策的老蘇一樣,落得貧困潦倒、自取滅亡的下場。

所以在楊集看來,不管是府兵制也好、還是募兵制也罷,沒有更好、只有更合適;而對於當前的大隋王朝來說,現行的府、募並行的軍事政策,就是最好、最合適的軍事政策。

更何況以現行的軍事體制,大隋王朝就打得天下無敵手,成為人見人怕、四海臣服的天下霸主;軍事實力之強、兵鋒之盛,便是大隋四周所有異族疊加起來,也是略有不如。

既然如此,又何必傻乎乎的過度追求那些虛幻的東西?

聽了楊集這番話,楊廣陷入深深的沉思。

府兵萌牙於北魏,草創於西魏時期的宇文泰,西魏府兵主要是把鮮卑兵、關隴地區軍戶、關隴豪右所領的子弟兵和奴隸納入軍事系統之內;在戶籍編制上,府兵全家都是軍籍、不編入民籍,他們一律歸軍隊管理,官府管不了他們,從而構成了一個不受政府管理的軍事體系,這便是俗稱的軍戶。

軍戶不用繳納賦稅、不用服勞役,平時半月訓練半月宿衛,戰時再出徵。

到了宇文護當政時期,他把府兵徵召物件擴大到九等民記中的上等民,後又擴大至下下等民戶,由於府兵可以免除賦稅、奴隸從軍也能免奴籍,故而北周青壯紛紛應召,從而便北周府兵此直線上升,至消亡北齊之時,北周的府兵士兵已有五十多萬人。

所以說府兵制的確立,不僅讓勢弱的宇文泰避免了“身死道消”的下場,還壯大了西魏、北周、隋朝的軍力和國力,此消彼長之下,周亡齊、隋亡陳就成了必然之事。

但是宇文泰投靠元修時,高歡不僅是一個十分厲害的梟雄,而且還擁有壓倒宇文泰的軍事力量,同為梟雄的宇文泰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與之抗衡,當西魏的鮮卑力量被東魏消耗殆盡,宇文泰不得不啟用漢人豪族勢力,慢慢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便應勢而生,最終形成勢大難制、皇帝輪流坐的關隴貴族集團。

多年戰亂下來,關隴貴族成了最大贏家,牢牢了佔據天下六七成權力、財富、軍力,而各地驃騎將軍府,更是成他們代代相傳的“私人之軍”。

所以楊廣想要整改府兵的目的一是本著兵在精不在多的理念,希望透過裁撤一些驃騎將軍府、解放出更多人口來發展經濟;二是消弱、甚至掐斷關隴貴族把持天下的根基,一旦兵權盡歸中樞,關隴貴族各大世家門閥便是擁有再多的財力、物力,也無法向以往那樣左右朝堂、廢立君王、改朝換代。

然而即便是英明神武的楊堅也是因為關隴貴族的支援才得以代周立隋、坐擁天下,後來更為了消滅南陳、打敗突厥汗國,不得不對關隴貴族採用步步退讓、步步妥協的政策,等到這兩大戰略完成以後,關隴貴族較之以往,何止強大了數倍?

再加上楊堅當時已經年邁體衰,一切以平穩過度為重,故而想收權而不可得,只好把打壓關隴貴族、削弱世家門閥的歷史任務交給了“隋二世”楊廣。

而楊廣如今透過仁壽宮政變、平定楊諒叛亂、京兵整改等等大事件,成功的削弱了關隴貴族一部分力量,再加上中樞有新京兵和十萬驍果,地方有四大親王和十大刺史坐鎮,他便覺得廢黜府兵、改以募兵制的時機已經成熟。

可是楊集的話卻如當頭棒喝一般,令楊廣明白全軍皆募兵的設想,實不可取。

一時間,百福殿又陷入了安靜。

楊集見楊廣默不作聲,也沒有說話的心思了,他分析至此,其實已經完成任務了,此刻的他,已經不用、不必再說什麼。

因為自有他人機會發難。

面對這麼一個削弱關隴貴族的大好時機,楊集不信高熲、蘇威、裴矩、蕭瑒、李子權等人傑會就此放過。

至於他,呵呵,最好還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帶隋唐英雄打小日子

疾風小肥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