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洪口會議,結盟江東

建安十三年四月二日。

過了晌午,飄在江面上的清晨白霧就已經散去。

波濤浩瀚的長江上,一艘大船在浪花翻滾的江面上由東往西行駛。

逆水行舟,船速並不快,不過寬闊的大江上除了岸邊有一些漁夫的捕魚船以外,幾乎沒有船隻。

所以划船計程車兵們鉚足了勁,奮力航行,大船乘風破浪,一路往西南方方向疾馳而去。

沈晨站在船上看著南岸的山丘和北岸的森林,那山丘巍峨高大,森林廣袤無邊。

寬闊的長江河道驚濤拍案,在西北方向更是有寬闊的湖口,過了那湖口便是雲夢澤,如海洋一樣一望無際。

“這裡便是赤壁?”

沈晨問向身邊的副將曲敢,他以前從來都沒有來過此地。

因為之前從荊州去江夏都是走漢水直接到了沙羨夏口,而此地離沙羨夏口還要溯江而上數百里,再往南走都到洞庭湖了,所以這是他第一次來。

曲敢笑道:“此地確實叫赤壁,自蒲圻沿江一百六十里南岸為赤壁,北岸叫烏林,烏林有湖口進入雲夢澤,順著赤壁南下,便到了青草湖,青草湖又名巴丘湖,靠近巴丘山,自此湖南下便為荊南。”

“荊南嗎?”

沈晨遙望南方,要是這樣的話,那青草湖看來就是洞庭湖,過了洞庭湖。

洞庭湖..

再往南,就是自己穿越之前的家鄉了呀。

正想著,船隊就已經向右邊轉舵,順著湖口進入了雲夢澤,往西北的方向駛去。

雲夢澤茫無邊涯宛如汪洋大海,沈晨四下觀察,確定了這個地方應該就是歷史上今年年末的赤壁之戰戰場,因為只有這裡才能夠容納曹軍和江東上萬艘船隻會戰。

而烏林則是北岸的一片狹長陸地,也可以說是湖與江之間的巨大島嶼,烏林北面便是雲夢澤,整塊陸地夾在長江與雲夢澤之間。

曹軍當時估計就駐紮於烏林岸上,船隻停泊也在這裡,而孫劉聯軍則駐紮於長江東南岸的赤壁。

一場大火,讓曹操狼狽北逃。

所以嚴格來說,這場戰鬥應該叫做火燒烏林,或者雲夢澤之戰。

這裡人跡罕至,烏林雖然是狹長的島嶼,可實際上陸地還是非常大,怕是有上百平方公里。

島嶼沿岸建立了很多村聚,雖然沒有行政區域規劃成城鎮,但顯然已經成為了一方可以讓人類繁衍生息的樂土。

等到船隊進入雲夢澤,也就是後世洪湖的區域之後,就繼續往西走。沈晨估計曹操在赤壁慘敗之後,就是坐船往西北方向逃去的華容縣。

不過他們不去華容縣,而是一直往西,到了一個叫洪口的地方,大概位置是在後世湖北監利市東南方的朱河鎮一帶。

這個時候此地是一片罕見的大洲,北面是波瀾壯闊的雲夢澤,西面是長江,南面是洞庭湖,屬於兩個大湖與長江中間夾雜著一塊類似於島嶼一樣的地方,等後世雲夢澤消失,才變成了陸地。

而後世的監利市,以及監利市北面四五十公里,西北面到江陵縣七十多公里,東至洪湖,現在都是雲夢澤,也就是說,後世的監利市現在還泡在雲夢澤湖底吹泡泡。

船隊抵達了洪口岸邊,岸上蘆葦叢生,野草蓬蒿比人還高,由於漢代長江每到汛期,就有可能將這裡淹沒,因此方圓百里,幾乎沒有任何人煙。

然而等船隊靠岸之後,所有人都看到遠處的一個小山丘上,正有狼煙直冒。

那座小山丘就位於長江連通雲夢澤的河邊。

“在那邊!”

曲敢指著小山丘方向說道。

沈晨點點頭:“下小船,曲敢你留在此地。”

“唯。”

曲敢得令,喊道:“下小船。”

船舷邊計程車兵就用繩索把小船放下,沈晨和幾名划船手坐著這種斥候飛舟,劃入了河口。

很快小山丘越來越近,遠遠眺望已經能夠看到山丘下河邊的船隻與駐守士兵。

“小先生!”

等船靠岸之後,岸上就已經有人在喊。

沈晨看過去,河邊不遠處林下被人臨時搭建了一處亭舍,亭舍外有數人正在等候,見到船隻過來,便紛紛迎了上來。

“玄德公!”

“憲和先生。”

“公祐先生。”

“孔明兄!”

沈晨一一見禮,這些人正是劉備、簡雍、孫乾以及諸葛亮。

前幾日他收到了訊息,劉備約他在今日此地相會,一起商討對付劉琮的計策。

歷史上劉表對劉備還是不錯的,雖然也暗中猜忌,甚至還發生了蔡瑁和蒯越想謀害他的事情。

但總歸劉表也沒有實質性迫害劉備,因此劉備對劉表十分感激。

根據《魏書》記載,劉表在死之前甚至想把荊州讓給劉備,被劉備再三推辭,這才最終導致荊州為劉琮所得。

後來曹操進攻南陽,新野南逃路過襄陽時,城裡很多世家大族都願意投奔劉備,開啟襄陽城放他進去,也是劉備不忍攻打劉琮而放棄。

但如今由於劉表稱帝,導致心向漢獻帝劉協的劉備勃然大怒,雖未與之交惡,卻也再沒有對劉表的感激之心。

畢竟不管怎麼樣,劉表一來稱帝,失了大義。二來他幫劉表打工,他也不欠劉表什麼。

所以在劉表死後,劉備決定幫助劉琦平滅掉劉琮。

因為劉琦是一直堅決反對劉表稱帝的人,他自己本人也沒有繼承劉表的所謂“大漢皇帝”的打算,甚至還力勸劉表尊崇陳都皇帝,因此在這一點上劉備對他還是很有好感。

此時劉備親至洪口,劉琦讓沈晨過來,諸葛亮也從荊南抵達此地。這裡是三地的交匯處,西近南郡江陵、夷陵,東靠江夏沙羨、夏口,南接長沙羅縣、臨湘。

最重要的是這裡荒蕪人煙,幾乎是片荒地。雖然江陵一帶也有襄陽駐兵,乃是蔡瑁的長江水師軍隊,但幾乎不會怎麼檢查江面船隻,因而十分隱蔽。

此刻沈晨下船之後,與劉備諸葛亮等人一一見禮,見劉備身邊只帶著簡雍和孫乾,一時好奇說道:“玄德公,秭歸大軍莫非是翼德叔執掌?”

“哪敢啊。”

劉備苦笑道:“翼德好酒易誤事,我便讓元直為統帥,子仲為副,希望能看管住翼德,莫讓他生事。”

沈晨笑道:“翼德叔雖好酒,卻粗中有細,我曾經也怕他誤事而與他有過不和,但後來發現若是為了玄德公大業,翼德叔便是豁去性命也不會在惜,因而此時正是關鍵時刻,相信他不會如此。”

“嗯。”

劉備也笑了起來:“翼德確實如此,小先生來,咱們去亭舍就坐吧。”

沈晨邊走邊頗有些感慨地說道:“不知不覺,竟是已經十餘年過去,如今我已及冠,玄德公竟還似從前那般喚我。”

“小先生不喜歡嗎?”

劉備笑著說道:“當初我亦是見你在恭祖公前侃侃而談,似小大人模樣,又像個先生,因而才這般喚你,曉卿若是不喜歡,我便喚伱字就是。”

“那倒不是。”

沈晨搖搖頭道:“只是時光匆匆而去,歲月如梭,陡生感慨罷了。玄德公若是不棄,想喚我多久小先生都可。”

二人說著就已經到了亭舍下,亭舍內已經鋪了幾張席子,外面有不少兵丁守衛。

眾人坐下之後,諸葛亮才說道:“曉卿,新野如何?”

他們都知道蔡瑁前幾日已經北上攻打新野的事情,但由於新野離荊南太遠,而江夏比較近,所以誰都不知道現在新野那邊的情況。

沈晨臉色肅然道:“不容樂觀,甘寧雖奮力打退敵人,可軍心不是很穩,恐怕要退至黃門亭了。”

“軍心不穩?”

一旁簡雍納悶道:“為何不穩。”

劉備說道:“想必是因為士兵家眷都在城裡,又是同室操戈,荊州士兵之間相鬥導致。”

“是啊。”

沈晨點點頭,確實如劉備猜想的那樣。

甘寧的軍隊來源不像沈晨那樣採取的是黃門亭本族為骨幹,然後招募精銳青壯訓練,而是劉表的軍隊。

當年劉表得到了大量人口,南陽盆地因此再次興旺,糧草漸漸充足,便多徵召士兵。

這就意味著蔡瑁的軍隊和甘寧的軍隊,本質上曾經都是一支隊伍。

現在這兩支軍隊忽然開始內鬥,同室操戈,再加上害怕城破家眷遭到傷害,因此戰心不高。

好訊息是蔡瑁攻城水平那個叫慘不忍睹,甘寧雖是衝將,歷史上也沒有指揮過大型戰役,但實際上他還是很有戰術天賦。

在孫權幾次攻打黃祖,以及後來南郡之戰周瑜擊破曹仁的戰役中,他都有獻上計策,幫助江東奪取江夏和南郡。

因此雖說士兵們戰心不高,可面對蔡瑁的進攻,甘寧還是遊刃有餘,數次擊退來犯之敵,威震新野。

只是這麼長久下去也並非好事,軍心一直沒起來,一旦蔡瑁再增調兵馬圍困,就怕城裡的一萬多荊州兵會選擇反水,到時候就不好。

所以得想別的辦法才行。

沈晨繼續說道:“我打算派一支偏師自章陵北上,與黃門亭士兵兵合一處,襲擾蔡瑁後方。”

“可要我領兵進攻襄陽,圍魏救趙?”

劉備問道。

諸葛亮說道:“主公切莫心急,當緩圖之。”

“不錯。”

沈晨也說道:“確實應該先佈置好戰略,再想出兵的戰術。”

劉備一時好奇:“何謂戰略?”

諸葛亮便解釋道:“乃為透過戰爭達成的目的,戰爭是完成戰略的手段,譬如我為主公制定的西謀巴蜀,南奪荊州的謀劃,便是戰略。”

戰略一詞出自於唐代,漢代還沒有戰略,諸葛亮也是和沈晨以前交談過才知道戰略和戰術要分開,之前都是統一叫謀劃。

“原來如此。”

劉備想了想,這麼規劃的話,確實會讓人腦子清晰很多。

“那麼我們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沈晨提出問題。

劉備毫不猶豫地道:“自然是匡扶漢室。”

“這是大戰略。”

沈晨道:“眼下我們在荊州就要施行階段的小戰略,比如得到荊州或者益州。”

諸葛亮笑道:“擊敗蔡瑁蒯越,廢除劉琮偽帝,扶持長公子,與長公子一同共治荊州,再西取巴蜀,東奪江東,再北上問鼎天下。”

“不錯。”

沈晨點點頭道:“那麼我們就該考慮如何具體施行了,兄長以為如何?”

諸葛亮沉思道:“荊南劉磐已經為我們所得,然後荊南四郡的太守和郡兵皆歸屬於襄陽,若我們北上,恐被前後夾擊,因而必須剪除後患。”

“先取荊南四郡?”

“對。”

“是倒是,但玄德公與長公子聯合,必須要有人主導。”

沈晨提出意見。

蛇無頭不行,將來開戰的時候,誰來做主呢?

所以雖然是聯合軍隊,但必須要有統一指揮,否則互不統屬,反為其害。

諸葛亮笑道:“曉卿難道沒有說服長公子嗎?”

沈晨也笑了起來:“總要走個形勢嘛,長公子確實已經應下,盟約我也已經帶來了,屆時玄德公簽字即可。”

“那是由我做主?”

劉備試探問道。

“是的。”

沈晨點點頭:“此戰江夏必然會成為蔡瑁蒯越等人主要進攻放下,因而玄德公自然不能受到掣肘。”

諸葛亮輕搖羽扇,繼續說道:“如此主公為盟主,我們先取荊南四郡,解決後顧之憂,便立即北上,自江陵直取襄陽!”

“這確實是正確的戰術方向。”

沈晨皺起眉頭:“甘寧那邊我會想辦法解決,大不了退至黃門亭,把新野讓出去,現在我唯一擔心的是別的地方。”

“江東吧。”

諸葛亮笑道:“曉卿是怕我們在取南郡之時,襄陽大舉進攻江夏,而江東虎視眈眈,趁機來犯,此東西兩面夾擊,則江夏不保。”

“是啊。”

沈晨嘆息道:“孫權不會放過這次機會。”

諸葛亮說道:“因而江東只能與之為援,荊州兵馬甚多,孫權亦會忌憚,即便要來犯,也必然是趁長公子與劉琮兩敗俱傷之際才會來,所以先與他們締結盟約,防止他們在關鍵時刻進攻江夏。”

沈晨緊鎖的眉頭就更加凝重:“江東最是無信,與他們締結盟約,豈不是與虎謀皮?何況孫權對江夏虎視眈眈,豈能會與我們結盟而放棄江夏?”

“不會的。”

諸葛亮搖搖頭道:“他們若是不應下,大不了長公子退居荊南,與襄陽隔江而治,到時候江東要面臨的可就是目前蔡瑁蒯越等人執掌的十多萬荊州大軍,他們不會如此愚蠢。”

沈晨默然不語。

是。

孫權確實有很大機率結盟。

因為現在襄陽那邊的勢力至少紙面上是非常強大的,南陽五萬人,其中四萬最終選擇支援襄陽。

荊南四郡加上各地太守和郡兵大概兩萬,他們手頭上又有蔡瑁的長江水師四萬餘人,張允的襄陽守軍三萬餘人,總兵力達到了十三四萬之眾。

而劉琦的兵力即便是加上劉磐也不過五萬,所以在不考慮劉備這股外來勢力的因素下,劉琦對陣劉琮其實根本沒有什麼勝算。

如果劉琦選擇讓出江夏,那麼以目前江東不過四五萬的總兵力,再扣除掉後方留守的部隊,可出動進攻江夏的不過三四萬人而已,面對蔡瑁蒯越等人十多萬大軍,勉強防守江東都算困難,更別說主動出擊。

所以誰在孫權那個位置上都會樂呵呵地答應結盟,這樣他就會選擇按兵不動,讓劉琦以為後方穩固,孫權不會趁機來攻打他,就能夠全心全意地與襄陽派去的兵馬決一死戰。

可問題在於..

你與襄陽打仗的時候,他不會來攻。

打完仗之後呢?

到時候兩敗俱傷,孫權又怎麼可能不會來撿便宜?

因此沈晨並不看好結盟的事情。

只是諸葛亮嘆道:“我知曉卿在擔憂什麼,奈何眼下為穩固大局,不得已如此,若是擊退襄陽兵馬,屆時便有多餘的軍隊固守江夏,防備江東。”

“希望如此吧。”

沈晨不置可否,不過他也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諸葛亮又看向劉備道:“主公,孫權與黃將軍有世仇,絕不會與黃將軍結盟,因而主公應當派人出使江東,以主公和長公子的名義簽訂盟約。”

“嗯。”

劉備說道:“好,只是該派何人去呢?”

“我去吧。”

孫乾毛遂自薦道:“張昭張子布是彭城人,早年他與廣陵太守趙昱、會稽太守王朗一同拜會過我師君,到時我去了江東,便先拜訪他,讓他為之引薦孫權。”

劉備大喜道:“那就有勞公祐了。”

沈晨就說道:“既然如此,那公祐先生就隨我一同去江夏,到時候我派人護送你去江東。”

“好。”

孫乾點點頭,他的老師就是漢末大儒鄭玄,而張昭是徐州人,離鄭玄所在的青州北海近在咫尺,早年也曾經拜訪過,所以有這份顏面在,即便是談不攏孫權也不會拿他怎麼樣。

當下這次會議就差不多結束,總共三個內容。一是正式統合了劉備和劉琦的聯盟,並且確定了以劉備為盟主的主導地位。

二是戰略和戰術方向上是先取荊南,防止在北攻的時候荊南那幾個太守搞事,免得被前後夾擊,然後再與劉琦的軍隊一同進攻南郡,擊敗蔡瑁和蒯越,徹底平定荊州。

三是為了穩定江東,防止江夏受到兩面包夾,出使孫權,希望與他締結盟約。

會議涵蓋了政治、軍事、外交三大主題,是劉備奪取荊州為基業,然後再按照沈晨諸葛亮制定的先取南方,再北伐中原的宏大戰略目標的重要轉折點。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現代戰爭

辰亦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