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辦法趙忠信正在醞釀,此為後話,暫時不表。

其次就是針對田賦、商稅做了更改,商稅主要更改的是減少了許多荒謬的雜稅,如出門稅、錢銀稅、耕牛稅等等,並限各商戶在限定的時日內到官府領取納稅鐵券,此鐵券的作用是每納一筆稅款,官府就在其上做出明顯的標記,其後商戶即可持此鐵券通行全國,避免了重複抽稅,在一定時日內,官府要對鐵券進行復核,若偷稅漏稅,將會對其重罰,甚至能罰得你傾家蕩產。

若抽稅官吏違反朝廷律典,也將會被重重懲處。

商稅變革最重要的是,朝廷恢復了漢之算緡稅種,所謂算緡就是緡錢政策,令商賈、手工業者、高利貸者,都向官府自報資產價值,每值二千錢,納稅一百二十錢經營鹽、鐵、鑄錢時尚未國營已納租者,其財產每四千再納一一百二十錢,商賈的軺車一輛納錢,船五丈以上納一百二十錢,也就是財產稅。

不過趙忠信並未照搬,而是將其變動,就是趙忠信命戶部核定緡錢起徵點,起徵點的依據就是其收入,超過起徵點部分的收入額,按一千錢繳納六十錢計算,因此此種稅種名為算緡,實為所得緡,自是施行的那天起亦被稱作入息錢,根據你收入多少而抽稅。

起徵點暫定為月入兩百貫以上開始徵收。

此項稅種一經趙忠信提出,立即受到韓世襲、李椿年等人的贊同,大宋七位正副宰執一致透過同意實施。

此項稅種妙處就在於有收入,並且是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就開始徵收,收入越高徵收的就越多,富商大賈繳納得多一些,小商小販幾乎不用繳納。

趙忠信還提出徵收辦法,那就是由戶部核定或商戶自報的方式,若商戶隱瞞不報,偷稅漏稅,一經查出重罰之,並且服徭役一年,不想服徭役也行,納錢即可免除徭役。

同時實行舉報制,若有人舉報,經查實後,將罰沒所得的一半送給舉報人。

韓世襲、李椿年等人均是對趙忠信暗暗佩服,不知道他腦殼裡裝著什麼,奇思妙想是層出不窮。

入息錢還有一個妙處就是,趙忠信已經減免了不少苛捐雜稅,如此一進一出,朝廷歲入並未變動太大,甚至還能多些,但實際作用卻是減緩了貧富差距,緩和了兩者之間的矛盾。

趙忠信知道此舉必將會引起豪商大賈大反對,但趙忠信已經給他們減免了不少雜稅,收入高了卻捨不得拿出部分繳稅,那麼趙忠信只好採取強制措施了,甚至採取武力,不排除定罪斬首。

作為江南首富的薛家聽聞後,表示贊同與支援,自家女婿的事情為何不支援?薛柔貴為大宋德妃,薛舟也在朝廷做官,為何不支援?趙忠信為了發展商業並提高商人地位,下旨允許商人可以參加科舉,為何不支援?減免稅賦、提供經商便利,為何不支援?就因為根本不多的入息錢就反對趙忠信,與朝廷做對?那是腦殼被門夾過了或者被驢踢過了。

田賦變革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攤丁入畝、永不加賦,同時全部以銀錢徵收,而銀錢兌換在朝廷戶部設在各地的錢莊之中,如此就避免了許多中間環節,少了許多盤剝,地多多交,地少少交,無地不交。

此項徵收辦法一經推出就得到了佔絕大多數的農戶、小地主等人的支援。

趙忠信心中也非常清楚此舉關鍵就是丈量土地,施行經界法,同時此舉也會受到好強地主的激烈反抗,對此趙忠信早有準備。

就憑少數豪強及手下蝦兵蟹將能翻出什麼浪花來?造反?沒有百姓的支援,就是死路一條。

趙忠信行此舉的目的之一就是緩和因土地兼併造成的矛盾。

趙忠信心中非常清楚,想完全解決土地兼併問題根本是不可能的,土地兼併乃是痼疾,無法根本解決,趙忠信只有採取緩和的辦法。

同時在趙忠信的授意之下,朝廷放寬了戶籍限制,農戶可以外出務工了。

科舉變革與軍制變革,趙忠信與韓世襲等人正在商議,緩和推出,循序漸進,同時最新商稅只是在臨安試點,之後才推廣到全國。

最新田賦也只是在廣南、兩浙試點,看情況才推廣全國。

再其次就是官制變革,主要是官俸變革,官俸一律以銀錢支付,取消祿米、布帛等物,折算成銀錢發放,同時大幅增加有差遣之人的俸祿,大幅減少只有虛職之人的官俸,朝廷此舉頓時引起了做事之人的歡呼與擁戴,特別是最底層的胥吏,趙忠信給他們增加了不少俸祿,一些整日裡吃閒飯的忙不迭趕了回來,欲求一些差遣,朝廷對此也不反對,不過先要經過吏部的磨勘。

趙忠信同時施行考核與獎懲,三次不合格就取消差遣,優秀者與於重獎,同時施行分紅制,超額完成朝廷下達額度的,允許提成分紅。

同時還有許多新政推出,如鼓勵農工商、興修水利、開放港口等措施。

趙忠信此次大力鼓勵工匠,並提高工匠的地位與待遇,同時趙忠信打算在全國推廣沈學,鼓勵創新,若時機成熟,趙忠信還打算在科舉之中設立商科與工科,及第後可至戶部與工部或各路州縣任職。

“路州縣在役之吏、在閒之吏,城市鄉村老奸巨猾頑民,專一起滅詞訟,教唆陷人,通同官吏害及州里之間者,許城市鄉村賢良方正豪傑之士有能為民除患者,會議城市鄉村,將老奸巨猾及在役之吏、在閒之吏,綁縛赴京,罪除民患,以安良民。

敢有邀截阻擋者,梟令,拿赴京時,關津渡口,毋得阻擋.”

臨安最熱鬧的一處街口,數十名胥吏、衙役正大聲宣讀著趙忠信的詔令。

此詔令就是反腐詔令,趙忠信下旨只要百姓發現貪官汙吏,即可自行將他們拘押至臨安,沿路官吏不能阻攔,若阻攔者立斬不饒。

亂世當用重典,此時的朝廷官場之上腐敗之風蔓延,官場糜爛,趙忠信必須重刑治之,當然趙忠信不會極為變態的,但相對於從前朝廷相對寬鬆之策,趙忠信此次就要嚴苛得多了。

朝廷有差遣的官吏此時的官俸不可謂不厚,若還要貪汙受賄、盤剝百姓,趙忠信就不會手軟了。

趙忠信心中非常清楚貪墨之風在歷朝歷代是根本杜絕不了的,權力籠罩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對權力的制約乏力,腐敗機會遍地皆是。

想讓官員不貪,幾乎如“渴馬守水”、“餓犬護肉”一樣不現實,因此趙忠信只求能夠得到緩解、遏制,能夠遏制住朝野上下愈演愈烈的貪墨之風。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明末災年,我有一箇中藥交易空間

烏龍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