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八日,一騎快馬由金鷹王國直奔龍虎關,龍虎關守軍將密信奉傳掃北王。

只見信封上寫:大德皇帝恭啟。

掃北王開啟信件,只見上寫:

偉大的太陽大可汗:

自上次肯斯特山之戰搶得兩匹龍駒之後,雪融部落狀告雪神山,言我賣國求榮,投敵叛國。現聯合海東部落已陳兵百萬於阿韃草原邊界,獸人又乘機出兵肯斯特山,搶奪北海糧倉。阿韃部落三面受敵,懇請太陽大可汗務必出兵相救。

十萬火急!

北海郡王阿薩叩請!

掃北王看後微微一笑,遂將信件裝入信封,命人八百里加急,送至京城。

三和殿上。

德佑宗命掌事太監將阿薩的求救之信讀於百官,遂問道:“眾位愛卿有何看法?”

百官不語,德佑宗看向兵部尚書名秀道:“名尚書?”

名秀出列道:“臣聞此事,心中總有一絲擔憂。再過八日,便是皇太后八十壽誕;再有十五日,便是我大德建國六百週年慶典。

在此關鍵時刻,金鷹王國內亂,互相征伐,大動干戈。但若金鷹有詐,假戲真演,誘我出擊,趁機對我三關出兵,當何以為?

因此臣建議:金鷹內亂,暫且不作理會,反而應堅守三關,時刻防範。待皇太后壽誕和國慶大典之後,再做打算。

另外依臣之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草原混戰,對我有百利而無一害。”

德佑宗聽後,似乎有一絲不悅,又將目光投向保京王和蕩寇王。

保京王上前道:“臣以為名尚書有些過於謹慎,膽小如鼠。

草原此時內亂,正是雪融部落和海東部落抓住我慶典之時為保平安,不敢出兵相助阿薩郡王之心理。

倘若半月後慶典結束,我再出兵相助,恐怕到了那時,阿薩郡王早已屍首分家。

五年努力換來的兩國和平煙消雲散,等待我們的必定是新任大可汗的無限仇恨和連年襲擾。”

德佑宗點頭,又問:“丞相有何見解?”

丞相道:“依臣之見,現雪融部落聯合海東部落同時對阿韃部落發難。阿韃部落腹背受敵,以一敵二,勝算不大。

此役一畢,不管誰勝誰負,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從此草原部落必將一蹶不振,鷸蚌相爭,確實是我大德王朝漁翁得利。”

眾百官聽後,心中困惑,丞相與名秀尚來不和,今日丞相怎麼幫助名秀說起話來?

丞相頓了一頓,接著又道:

“但是反過來想,今阿韃部落向我求助,我若不應,阿韃部落必將委曲求全,透過另種方式與其他兩部和解,更有雪神山絕不忍見草原部落相互廝殺,必然從中斡旋。

如此一來,戰事未起,又已平息,草原部落仍然絲毫未損,何來得鷸蚌之爭呢?

同時,阿薩郡王必然對我心懷恨意,這好不容易得來的雙邊和平,又將破裂。

甚至阿薩郡王聯絡其他兩部,對我三關大肆騷擾,我大德王朝不僅沒有得利,反而引來戰事,自取其苦,又何來得漁翁得利呢?”

眾百官聽罷,心中釋然:聽話果然不能只聽前半句。

丞相起始之言,似乎為名秀說話。但是隨後話鋒一轉,直擊名秀話語漏洞,狠狠地又扇了名秀一個耳光。

果然是老奸巨滑,城府深厚啊!

德佑宗點頭道:“那丞相以為如何是好?”

丞相道:“以當下時局來看,我們不能做滅火者,而應當作點火者,並且要讓這團戰火越燒越旺!”

德佑宗聽後大喜,欣然問道:“那以丞相之見,又該如何點火呢?”

丞相道:“古人云:玩火者**。我們不僅要當點火者,也要避免燒到自己。”

保京王急道:“丞相,你再別賣關子了,就說該如何做吧!”

丞相看了一眼保京王,微笑道:“我以為,三將關和雲海關可同時派出部分兵力,前行不過五百里,稍微對雪融部落和海東部落進行牽制,分散其兵力,權當秋季練兵好了。也好對阿薩郡王有個交代,不止撕破雙方臉皮。”

這時,兵部右侍郎突然出班道:“丞相高見。我三將關和雲海關同時出兵牽制雪融部落和海東部落,分散其兵力,有三大好處。

首先,我三將關和雲海關出兵,阿薩可汗以為我出兵援助,必然不會再與雪融部落和海東部落妥協,如此便可促成草原內戰,點燃內戰之火。

第二,真若草原大戰,我軍只管牽制,卻不參戰。如此可避免引火燒身。

第三,草原大戰,待到雙方精疲力竭之時,我三關齊出,再打他個措手不及,徹底消滅金鷹,如此便可保我大德王朝北線百年安寧。”

眾人聽後,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官,頓時恍惚大悟。

保京王道:“丞相真是端得好計謀啊!”

禮部尚書道:“此一石三鳥之計,真是妙!妙!妙!妙不可言啊!”

戶部尚書道:“如此可保我大德王朝百年無患耳!丞相真乃我大德之福星也!”

……

德佑宗聽罷,也覺得此計甚為精妙,遂道:“兵部擬旨,命平西王和山河王,各出兵十萬,牽制雪融部落和海東部落。大軍前行不得超過五百里,靜觀其變,加強防範。”

兵部尚書名秀道:“臣遵旨。”

十月初三,龍虎關內,掃北王府。

掃北王對兩名副都督和四名都統安排道:“十月初八,皇太后八十壽誕,我已請旨陛下,回去為皇太后祝壽。

在我離開期間,暫由寒副都督代領,各位務必嚴守紀律,加強防範。

另外,後日御化公主為皇太后賀壽,途經龍虎關,要好生招待,不得怠慢。”

兩名副都督和四名都統領命。

龍虎關兩名副都督和四名都統均為十萬王。

其實在龍虎關內,還有四名十萬王,只是資歷稍淺一些。

大德王朝軍隊編制:都督均為百萬皇,兩名副都督為十萬王,各軍都統和兩名副都統均為十萬王。

龍虎關轄兵40萬,如此龍虎關便編有2名副都督、4名都統和8名副都統,共14位十萬王。

同理,三將關轄兵30萬,編有2名副都督、3名都統和6名副都統,共有11位十萬王;

雲海關轄兵20萬,編有2名副都督、2名都統和4名副都統,共有8位十萬王;

鎮南關轄兵20萬,也有8位十萬王;定東王府轄兵20萬,同理也有8位十萬王。

京城南北大營各轄兵10萬,分由保京王和蕩寇王統領,各編5位十萬王。

雖然編制如此,但大多時候,十萬王並未配齊。

十萬王在洪莽大地都屬於高階戰力,許多不是名門大派出生的十萬王,都喜歡浪跡紅塵,遊俠江湖,或是開門立派,並不願意到軍營之中受紀律約束。

軍營中的十萬王大多都是諸如掃北王、平西王、山河王等軍中百萬皇的弟子。

所以,如今龍虎關內只有10名十萬王,三將關內只有8位十萬王,而云海關只有6位十萬王。

十月初四日夜,天色剛剛發黑,一輪新月掛在天邊,像一把死神的鐮刀,散發著清冷的光輝,等待著收割生命。

寒副都督親自站上城樓,望著新月,不由地一陣心慌,在城樓上踱來踱去。

突然,一名千人將報告:“副都督,遠方發現火把。”

【作者題外話】:各位書友,大戰開始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元太祖鐵木真

丹霞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