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諸夏之國與諸夏之君

蕃禺。

這裡是嶺南王國的王都。

洛新走下馬車一眼就見到了身著諸侯王服飾的英武男子,心知這就是趙佗了,丞相位在諸侯王之上,但趙佗是外服諸侯,理論上可以不搭理洛新,但那樣就實在是太蠢了。

趙佗見到洛新走下馬車,連忙上前笑道:“丞相安好,寡人盼望您到來的心,實在是難以言明啊。”

趙佗心中不安,洛新笑道:“大王來迎,這是新的榮幸,嶺南地遠,願您安康。”

兩人一陣寒暄之後,趙佗與洛新走進城中,洛新問道:“大王,這座城的名字由何而來啊?”

趙佗微微沉吟道:“是由當地兩座山的名字組成的。”

洛新笑道:“大王本為中原人士,抬頭望月之時,可曾思念過鄉土嗎?”

趙佗臉色微微變化,道:“自然是思念的,但身在嶺南,數十萬將士的生計,還需要寡人來操心,昭公囑咐寡人在嶺南好好耕耘,寡人更是一刻不敢或忘啊。”

洛新轉念一想就知道趙佗在擔心什麼,於是笑了起來,語氣很是真摯的說道:“是啊,一千年前,新的祖先就是背井離鄉,離開了周族的祖地,前往洛地建國。

無數的姬姓宗親和功臣離開了故土豐鎬之地,最終才有現在諸夏的興盛,大王能這麼想,新實在是很欣慰啊。

您在蠻荒之地開拓諸夏,就像是在黑暗之中舉起了火炬,難道有人能夠忽略您嗎?”

妥了!

趙佗心中大定,看來這位洛氏子雖然和漢朝攝政太后關係親近,但本質上還是洛氏子,最是在乎諸夏存續。

實際上但凡是讀過一些史書的,都清楚的知曉洛氏對諸夏的延續有多麼看重,楚國和秦國就是這樣才逃過了弱小時覆亡的命運。

尤其是楚國,因為篳路藍縷的功績,不僅僅躲過了洛文公的絞殺,甚至還差一點就融入了姬姜聯盟之中。

雖然最終失敗,但迎來了洛氏嫡系入楚,徹底被中原諸侯所認可,不再被鄙視為蠻夷。

想明白這一點之後,趙佗的笑容立刻就真誠起來,“丞相,寡人為您和諸位舉辦了盛大的宴席,還請您一定要賞光。”

望著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的趙佗,洛新不由心中暗自感慨,洛氏千年以來持之以恆的信譽和威望,實在是無往而不利的武器。

很多對別人來說比較棘手的事情,對洛氏可以說是輕而易舉,比如說贏得信任這個方面。

不過缺點就是洛氏如果玩苦肉計去詐降,根本沒人信。

還有隨著官僚制度的漸漸推行,吏治一定會走向敗壞,那些草管人命,惡貫滿盈的官員,天然的就會敵視洛氏。

若是其他的高官顯爵,或許還想著給好處一起拉下水,對洛氏就是直接對抗了,因為根本不可能拉過來的。

洛氏從邦周貴族時代走來,還沒有見識過官僚制度的恐怖,那甚至是遠遠超過貴族的恐怖存在。

因為貴族能殺絕,官僚卻是斬不盡、殺不絕的。

趙佗的宴席真的很有誠意,基本上把嶺南王國最珍惜的東西全部端了上來,天上飛的,山裡跑的,水裡遊的,應有盡有,其中還有一些珍惜的東西就連長安城的貴族都沒有見過。

作為東道主的趙佗勸洛新飲酒,便聽到洛新笑著說道:“大王,新奉攝政皇太后之命前來嶺南,您又是天子的籓臣,今日您和新能相聚在此,正是因為攝政皇太后與天子的恩典,這第一杯酒,難道不應該敬長安的攝政皇太后與天子嗎?”

於是大殿之上的眾人都向長安敬酒,隨著洛新而來的史官則記載著這一幕,趙佗心中一凜。

果然是洛氏的作風,走到哪裡史官記到哪裡,洛氏一家的史書,比幾個大國加起來的還要多。

而且洛氏還會對史書歸納,從其中挑選一些事情作為思想來詮釋,《洛宮春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數百年來,無數儒家子弟皓首窮經在這部書中,想要研究出洛孔二聖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之中很多的思想都被充實進了儒家的典籍之中。

隨著宴席結束,趙佗終於有機會詢問洛新真正的來意,既然不是為了廢除他的王位,那就是需要他做一些事情了。

偏殿的靜室之中。

趙佗拱手道:“丞相,您有什麼來意,還請示下,但凡是佗所能做到的,一定會應允。”

洛新笑道:“大王不要緊張,新此番前來是送您美名的,讓您能夠名留諸夏青史的機會。”

趙佗不敢掉以輕心,說道:“佗多謝丞相,您請說吧。”

洛新這才鄭重起來,朗聲道:“大王,從秦末亂世起,您佔據嶺南十幾年,當年南征軍團的大部分人恐怕都已經在當地結婚生子了。

您現在是嶺南國的王,這裡距離長安很遠,攝政皇太后和天子管不到您,雖然這裡非常的偏遠,但是畢竟有百萬生民,對您這樣的達官顯貴來說,完全可以一生榮華富貴,這是您想要的嗎?”

趙佗非常想直接說這就是他想要的,但是他知道不能這麼說,那簡直就是找死,洛新跨越了數千裡的距離,可不是為了聽他說這麼一句廢話。

於是當即正氣凜然道:“佗當然不願意就這般度過餘生,人活在世上若是隻知道享樂,豈不是形同野獸一般?”

洛新沉聲道:“大王,新之所以來到這裡,是因為您是第一位大漢冊封的諸夏國主,新對您的期望很深啊。”

趙佗疑惑問道:“諸夏國主?還請丞相為佗解釋。”

洛新答道:“顧名思義,諸夏國主便是諸夏之國的主人,至於諸夏之國,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便是國度的統治者,也就是大王您,必須是正統的諸夏之人,您的信仰,語言,文字,禮儀等等都要與中原大致相同,可以因為地理環境的區別有些許變化,但必須一眼就能分辨出。

第二便是國度的一整個統治層諸夏之人要佔據優勢,絕對不能出現蠻夷裹挾國家政策的情況。

第三則是國度之中諸夏之人在數量上至少要平衡,而且在信仰、語言、文字、禮儀等方面要完成基本全面的覆蓋。”

第一條很好理解,夏君夷民自然不是夷君夏民所能相提並論的,第二條則是對第一條的加強,因為沒有一個統治集團的支撐,夏君的唯一結局就是夷化。

第三條既是要求,也是對夏君的業績考核,達不到就不算是諸夏國主了。

趙佗聞言驚詫道:“丞相,這第一、第二條倒是簡單,如今嶺南國中就是如此,但第三條實在是艱難啊。

我等皆是外來之人,在嶺南國中不過是數十萬人而已,怎麼能和那些源源不絕,彷彿無窮無盡的蠻夷相提並論呢?”

洛新聞言卻直接笑道:“很簡單,您只需要重新造冊編戶,將來自中原的人以及他們的妻子記錄在上面即可,這就是您的嶺南國人。

朝廷只認這些人,您若是想要前往中原做些事情,同樣只帶這些人就足夠了,至於其他的蠻夷,和您的嶺南國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也行?

趙佗人都要傻了,沒想到還有這種操作,連忙問道:“那剩下的那些人,佗敢怎麼對待呢?”

總不能直接突突掉,能在嶺南安穩的待這麼多年,趙佗在當地自然是有關係的,無論出於哪方面他都不可能動用這種暴烈的手段。

洛新卻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輕聲笑道:“中原以為嶺南是蠻荒之地,但是您身在這裡,難道感受不到這裡的珍貴嗎?

人世間的一切都是上天所賜予人生存的,尤其是太陽,它為人間帶來了光明和豐收,能夠和太陽所相提並論就是水,這是萬物生命的源泉啊。

嶺南有充沛的水,還有耀耀的太陽,這難道不是上天的恩賜嗎?

這一路上,路邊到處都是四季常青的樹木,漫山遍野的野果,丘陵之中的雜草叢生,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啊。

當年楚國在江漢平原之上篳路藍縷就是這樣,當嶺南參天的巨木被砍斷,當大片的森林被燒燬,當蛇蟲鼠蟻死在暴烈的大火之下,那些樹木的灰盡和無數動物的屍體將會化作最好的養分,滋潤這片生養的土地。

無處不在的瘴氣將會隨著森林的消失而消失,這裡將會化作樂土,您說這樣的土地應當屬於誰呢?”

趙佗皺眉道:“素王說過,太陽之下,一切適宜生存的土地都是上天賜予諸夏的,這裡自然屬於諸夏。”

洛新感慨道:“您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讓這片土地屬於諸夏嗎?”

趙佗試探道:“像是原來老祖宗們所做的那樣?”

洛新搖搖頭道:“當然不是,禮儀之國,自有蠻夷主動來投,至於不主動的,可以勸說他主動。

見到諸夏的興盛,難道會有蠻夷不願意投效嗎?

新回到大漢之後,就會加大對嶺南的技術支援,還有大量的鐵器也會送來,這裡會很快的發展起來,您只需要讓國中男子多娶,多生。

您可以使用除了屠殺之外的一切手段,毀掉他們破舊的城池,斷絕他們荒誕的歷史,滅絕他們可笑的語言,抹掉他們共同的記憶,再駁雜他們的血脈,殺死那些反抗最激烈的人。

五十年後,兩代人死去之後,這些學習中原文化的人,所能找到的唯一祖宗就是來自中原的祖輩了,那時嶺南國就可以將這些編入國人之中了。

中原再一代代的將罪人流放到這裡,五百年後,這裡難道不是諸夏所固有的領土嗎?”

明明是非常柔和的手段,面對中原的先進技術,很多蠻夷甚至會主動離開舊土,但是趙佗卻聽的直打寒戰。

真是恐怖啊!

————

在洛氏皇族所開放解密的檔桉之中,筆者尋找了大量的宣揚王道的資料,可以清晰地看到蠻夷的態度從早期的不願意接受王道,到中期的漸漸同意,直到漢王朝的主動投效,諸夏對周邊蠻夷的吸引力隨著文明和生產力的提高而提高,這是先進戰勝落後,文明戰勝野蠻,這是文明的勝利,是禮儀之國的勝利。——《漢王朝興衰史》

月末求波月票捏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驚醉

蒙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