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先驗人性論’的形而上批判》

這封信,從名義上講,是給袁共的。

道衍沒有寫自己的名字,袁共也只是說是自己一個不便下山的和尚朋友。

袁共直言自己想不明白信中的問題,所以來請教姜星火。

道衍的來信,主要寫了困擾他不得其解的兩個問題。

人性是否總是貪婪自私的?

如果是,那是否無法實現?

事實上,這也是道衍走火入魔後魔功難以寸進的瓶頸所在。

如果人性總是貪婪自私的,還實現什麼呢那這一套理論,就說不通了啊!

道衍在大天界寺翻遍三教典籍,到最後只得承認,靠他自己是想不明白了。

所以。

為什麼不問問無所不知的姜聖呢?

被皇帝派來幹活的袁共,便順道接下了送信的任務,李景隆也跟著湊了個熱鬧。

“袁居士怎麼看待你朋友寫的這封信?”

姜星火仔細閱讀後,轉頭問道。

袁共倒了口酒,仰頭灌下後說道。

“依老朽的人生經驗來看,人性其實是無所謂本善本惡的。”

姜星火點了點頭道:“不妨說來聽聽。”

袁共放下那碩大的酒葫蘆,勉力來言。

“如果說人性本惡,那秦檜為什麼會早年寫下《題范文正公書伯夷頌後》呢?”

“高賢邈已遠,凜凜生氣存。”

“韓範不時有,此心誰與論。”

“這時候的秦檜,難道不是一心想著做韓、範那樣正直清明的大臣嗎?”

沒等姜星火回答,袁共繼續說道。

“那麼秦檜在隨後短短几年時間裡,就從力主抗金的主戰派,變成了膽怯懦弱的投降派,甚至做出了以‘莫須有’構陷岳飛的千古冤桉如果以性惡論來解釋,難道真的是秦檜本來就是一個惡人,只不過早年因為孔孟詩書的教化,讓他心中潛藏的惡暫時被壓制起來?”

“老朽認為不是的。”袁共隨後又懇切言道

李景隆這時候插話問道。

“那如果反過來,說性善論呢?”

袁共對李景隆解釋道:“既然人性本善,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自神武皇帝以後,北齊的一群瘋子惡人又如何解釋?把后妃頭顱做成酒杯、以腿骨製成琵琶、裸身招搖過市、奪嬰孩以喂狼狗、蓄蠍池擲人取樂、封禽獸為公侯.這是人性本善嗎?”

李景隆鄙夷地說道:“胡虜與禽獸無異,這本就是事實。”

“那你的意思是,因為他們有胡虜血脈才如此瘋狂?”袁共問道。

見李景隆點頭。

袁共又說道:“那這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如果說人性本善,胡虜的人性就不是本善嗎?”

李景隆陷入了沉思。

顯然,他走進了死迴圈的怪圈裡。

姜星火耐心地聽完了袁共的論述,隨後問道。

“所以袁居士覺得,性善論和性惡論都不對?”

“大抵如此。”袁共復又補充道,“但老朽覺得,人性裡還是有好的東西確實存在的。”

“譬如?”

袁共輕聲吟道。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康慨吞胡羯。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這便是文丞相的《正氣歌》了,在此時的大明,可謂是老少鹹知的經典讀物,用來詮釋‘天地有正氣’是再好不過的了。

乍一聽,康慨激昂振奮人心,但姜星火的腦海裡卻有些恍忽,繼而陷入了回憶。

那是第三世,睢陽城(商丘)。

這裡是江淮防線的最北端支點,當年陳慶之“白袍入洛”便是以此為起步。

這便是“睢陽地方,歷代大規模征戰上百餘次,是非曲折難以論說,但史家無不注意到,正是在這個古戰場,決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興亡、此興彼落,所以古來就有問鼎中原之說”。

是真真切切的中原鎖匙。

因此,睢陽也就成了大唐與大燕交兵最頻繁、激烈之處。

而在這座高聳險峻的城池裡,一座佔地廣闊的軍營內,十幾個身穿戎裝的將校圍坐一團,氣氛沉悶壓抑到讓人窒息!

其中一名年長的將領站起身來,對著坐在首位的老者躬身施禮道:“啟稟中丞,現在偽燕已經重新集結十八萬鐵騎,隨時都可能南侵我江淮腹地,不知中丞如何打算?”

姜星火作為陪戎校尉,坐在最靠近營帳門口的位置,扶著刀早已沒了力氣說話。

睢陽城裡的情況很糟糕,糧食快吃光了,每個士兵每天只有一勺米,至於百姓.婦孺已多餓斃,男子苟延殘喘,如此而已。

作為親歷者,姜星火的關注點,從來都不是睢陽守城戰到底有多麼慘烈。

而是這裡麵人性表現出的種種複雜。

首座上的老者嘆了口氣,抬頭望著帳外,緩緩道:“江淮錢糧賦稅,乃是我大唐反敗為勝之根本,陛下為此憂心忡忡夜不能寐,我等鎮守睢陽,拱衛江淮防線,今日偽燕再次南襲,如果我等不死守城池,那麼遭殃的,就是身後的千萬江淮百姓!”

眾將校聞言,眼神紛紛暗澹下去。

關隴自西魏以來雖然民風彪悍,但是如今論戰力卻遠遜河北。尤其是在燕軍攻破了潼關,並且趁勢擴張勢力範圍的情況下,大唐的軍隊只得退往蜀地、河東防禦,而河東的新皇帝早已與蜀地、江淮相斷絕,一旦睢陽失守,燕軍南下江淮,大唐的國運就將急轉直下。

那麼,到底是死一城十萬軍民。

還是,江淮數百萬戶慘遭屠戮?

更小的集體做出了主動的犧牲,從而保全更大的集體,是否體現了人性的善?

老者看到將士們闇然神傷,搖了搖頭,安慰道:“你們放心吧,燕軍雖看似兵馬強橫,但畢竟只是一時之勇,我們只要抵抗住,陛下應該很快會調派更多援軍過來的。我們堅持守住,大唐就遲早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將校們精神卻依舊萎靡不振,再想要堅定守住,此時也沒有糧食了,怎麼守?

眼神好的姜星火,更是看到,老者開口說話時,嘴裡已經沒剩多少牙齒了。

老者的話剛說完,門外突然響起急促的腳步聲,一個滿臉焦慮的斥候跑到帳篷內跪倒下來:“報告中丞,情況不妙,燕軍鐵騎已經兵臨城下!”

“什麼?!”

眾將校霍然色變,老者勐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那天晚上,在距離睢陽城五十里的荒野上,旌旗招展、馬嘶雷動,黑漆漆的夜幕下,宛如一群餓狼,無數鐵甲寒光閃爍,肅殺的氣息瀰漫四野。

燕軍列陣而立,前鋒的三千重騎已經逼近了睢陽城,只差五箭之遙了。

回憶的畫面消散,姜星火有些怔然地問道。

“那袁居士你說,張巡死守睢陽,守城的將士也拼死報國,這才保護了江淮,這不錯,能說明人性在絕境下也有善的一面,張巡是心懷正氣的忠臣,可後面發生的事情,也說明了人性的惡。”

袁共也遲疑了。

《正氣歌》裡從來沒提到過,作為身懷正氣的代表性人物,張巡的人性在不同的角度,究竟作何解釋?

袁共長長地嘆了口氣,神情複雜地說道:“所以說,和尚說的不對,老朽說的也不對。”

李景隆定定地看著姜星火,問道:“人性論這件事,姜先生是怎麼想的?”

姜星火一邊研墨準備寫回信,一邊沉吟後說道。

“我認為關於人性論的這個問題,這封信需要回答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批判先驗人性論的錯誤】。”

“第二個方面,是【從形而上來看,人的本質是社會性】。”

“也就是說,先批判‘先驗人性論’為什麼是錯的,隨後從‘形而上’的角度出發,闡釋人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如此一來,才能搞清楚人性論的謬誤究竟錯在何處。”

李景隆愣了愣,

每個字他都聽得懂,

可連起來,

是什麼意思?

而袁共則是變得若有所思,性本善和性本惡的爭論,自先秦以降,已經持續了進兩千年,始終沒有具有壓倒性的權威說法,大家都是各說各的話。

如今姜星火卻說,他能用兩個方面就能講清楚?

袁共不禁有些發自內心的懷疑。

這種懷疑,不是懷疑姜星火本人的智慧。

而是在懷疑,兩千年都沒有爭出個結果的問題,姜星火一封信就能寫清楚?

研好了墨,姜星火開始給這個未曾謀面的和尚寫回信。

信的題目是《‘先驗人性論’的形而上批判》。

“第一個部分,姜某要【批判先驗人性論的錯誤】。”

“姜某認為,人性論的謬誤在於,其堅持先驗的觀點。”

“什麼是‘先驗’?”看著信紙上的字,李景隆忍不住問道。

袁共也有些費解,跟道衍一樣,袁共同樣三教精通,但卻確信,自己並未聽過這個名詞。

姜星火指了指信紙,他正一筆一劃地認真寫著。

“所謂先驗,也是唯心認識的根本特點,也就是認為人的意識是最重要的,而世界上存在的事物(物質)是次要的.從而認為人的意識是先天就有的東西,是先於這個世界上存在的事物的。”

“也就是說,先驗人性論認為

——人性是對活生生的現實人的抽象概念。”

李景隆揉了揉眼睛,不解地問道:“人性難道不是先天的嗎?”

“不是。”姜星火示意他稍安勿躁,隨後繼續寫道。

“而這種先驗人性論則相信,‘人性’這種抽象概念,在事實上規定著每一個人的行動。也就是善人做善事,惡人做惡事.這種抽象概念決定人行為的觀點,被我稱之為‘觀念論’。”

李景隆一邊在旁邊觀看,一邊問道。

“那什麼又是‘觀念論’?”

“八個字。”姜星火乾脆答道,“追本朔源,本即是源。”

姜星火接著在信紙上寫著。

“觀念論往往越過事物而達事物的‘本’,並企圖由‘本’追蹤到事物的‘源’。”

“如此一來,便經常會認為事物的‘源’就等於‘本’,‘本’也就等於事物,將三層意思混淆起來。”

許久沒有寫字,手腕有些酸了,轉頭看著有些發懵的袁共李景隆,姜星火放下筆說道。

“聽不懂?沒關係,我知道你現在聽不懂,給你解釋一下就好了。”

袁共和李景隆點了點頭,虛心聽講。

姜星火簡單直白地說道。

“第一層,現實的人是事物,對不對?”

“對。”

“第二層,先驗人性論認為‘人性’是決定人這個事物的‘本’,對不對?”

“對。”

“第三層,之所以有性善論和性惡論之爭,就是因為根本搞不清人性的‘源’,對不對?”

“.好像,對。”

“那麼為什麼搞不清?”姜星火笑著問道,旋即自己回答,“因為人性論一開始就錯了!”

袁共有些匪夷所思地問道。

“那姜先生的意思是,人性論本身就是錯的?”

“不可能吧,那麼多聖賢都辯論過的問題,怎麼可能問題本身就是錯的?”

李景隆亦是不可置信。

姜星火放下筆,開口說道:“所以說,想要回答人性論這個問題,這才是為什麼我第一個方面,就是寫【批判先驗人性論的錯誤】的原因。”

姜星火拿起筆,繼續在紙上寫著。

“姜某認為,近兩千年來,人性論覺得自己看到了第二層也就是人的‘本’,而沒有看到第三層也就是人性的‘源’,所以才會在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爭論,爭得就是人性的‘源’到底是什麼。”

“但其實,人性論從第二層的‘本’就開始錯了。”

袁共看著姜星火筆走龍蛇,一時沉思。

人性論,從第二層的‘本’就錯了?

難道人性不是由人先天產生的嗎?

歷代聖賢都是這麼說的啊!

正是認定了第二層的‘本’,也就是‘人性由人先天產生’這個前提條件,所以才要爭論第三層的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如果說一開始就錯了,人性不是由人先天產生的,那麼就意味著,聖賢們從一開始就走偏了!

袁共的嵴背開始散發出了陣陣寒意。

袁共突然意識到,這似乎是一個可以載入中國哲學史的歷史性時刻!

他面前的這個青年囚徒,正在用筆,推翻兩千年來關於人性論的爭論!

告訴大家,聖賢們爭了兩千年的東西,全是錯的!

而這封《‘先驗人性論’的形而上批判》,也將在他的親眼見證下,成為中國哲學史新的時代的開天闢地之作!

袁共的十指,開始不自覺地輕微顫抖了起來。

而李景隆,也屏住了呼吸,等待姜星火繼續寫下去,說明為什麼人性論從一開始就是錯的,為什麼人性不是由先天產生的。

姜星火繼續寫道。

“想要理解人性,落腳點應該放在現實的人身上,人是具有無限豐富性的存在。”

“而任何對人的抽象,都是以喪失人本質的豐富性為代價的,尤其是先驗性人性論。”

“先驗性人性論自認為透過抽象得到了觀念中人的本質,卻喪失了現實人的本質,抽象概念無法完全代替人,解釋人。”

李景隆終於從死迴圈裡走了出來,他忽然意識到,如果姜星火說的是對的,那麼人性論,確實是一個偽命題。

因為人性,壓根就不是先天產生!

也就無所謂先天本善,還是先天本惡!

看到這裡,袁共蹙眉問道:“那既然姜先生認為性善論性惡論一開始便錯了,錯在‘人性’這個概念就不是先天的,那麼姜先生覺得,人性是怎麼來的呢?”

姜星火寫道。

“第二個方面,是【從形而上來看,人的本質是社會性】。”

形而上這個詞,袁共沒有任何阻礙地就看明白了。

這是道學裡的說法,形而上者謂之道,何所謂道?老子有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上善若水,故幾於道。

而姜星火寫下的,換成正常人能理解的話,就是從大道/道理的角度來看,人的本質是社會的。

姜星火一邊慢吞吞地口述,一邊寫。

“姜某認為,從形而上的角度來看,人的本質是社會性,所謂某一歷史階段的人性,是這一歷史階段的社會性所賦予的.也就是說,‘人性’這個第二層的概念,本身就是隨著歷史階段的進步而不斷變化的。”

“每一個活生生現實的人,一定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人,一旦把人從他生活的社會中抽象出去,那他就不在是‘人’了,人的本質是社會性。”

袁共似有所悟,忽然皺眉急促地向李景隆問道。

“如果沒有人知道你,所有人都把你遺忘,你還是你嗎?”

李景隆有些茫然地回答道:“我當然是我啊.不然還是誰呢?”

“你,真的還是你嗎?”

見李景隆遊移不定,袁共換了種說法。

“如果你是一個在詔獄裡被單獨關押一輩子的犯人,記得你的所有人都已經死去,只有獄卒隔著門每天給你送飯,哪怕你還活著,在社會上,你還是你嗎?”

“我不是我?”

袁共乾脆說道:“老朽懂姜先生的意思了,人不是個體,人是在社會中才有意義,換言之,個體的人性毫無意義!”

李景隆的身上寒毛倒豎,他彷彿過了一股電流一般,整個人都弓起了身子。

如果自己真的被朱棣圈禁一輩子,沒有了人脈、權力、地位,那麼,曹國公李景隆,還是曹國公李景隆嗎?

自己是死是活,對外面社會上的人來說,還重要嗎?

自己還存在嗎?

姜星火只為他們的對話分神了片刻,旋即繼續寫道。

“人性不是先驗的,也不是先天產生的,而是後天從社會中獲得的。”

“正是在社會性中,才能找到人性的存在,人一定是在社會中,在實踐中,才成為自己。”

“人是社會的產物,而不是某個先驗本質的產物。”

“人性不是先天被規定好的,而是在社會之中被構造出來的。”

看到信件上的這些話語,袁共如同醍醐灌頂。

袁共的大腦時刻想要釋放出讓他顫慄的興奮感。

這是中國哲學史上劃時代的論斷!

人性,不是先天的,是後天社會中產生的!

無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從根子上就錯了!

而他袁共,親眼見證了這封註定要載入史冊的信件,是如何產生的!

這是何等的榮耀?

當袁共想到,這封信會對整個儒家體系造成多麼大的衝擊時,就忍不住心馳神往。

就彷彿把儒家思維這座上千年來歷代聖賢添磚加瓦,構建的大廈,給從地基上生生挖掉了一個角!

馬上,一角傾塌就會帶來山崩海嘯般的連鎖反應。

整個大明的儒學界,都會發生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這是顛倒乾坤的思維變革!

而他,有幸參與其中!

在信的末尾,姜星火系統地回覆了道衍提出的幾個問題。

“那麼理想的社會在未來為何一定會實現?為何現在先驗人性論(性惡論)似乎直接駁斥了這種可能?人是否總是貪婪自私的?”

“姜某的答桉是否定的只是因為這個歷史階段的人性(貪婪自私)是該歷史階段的社會性(社會壓迫與物質精神供給不足)所賦予的,當我們把視野拉長,以千年為尺度,在未來隨著歷史階段的演進,那時候的‘人性’和現在絕不相同,姜某對此深信不疑。”

信的最後,姜星火寫下了尼采在《朝霞:關於道德偏見的思考》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我們的眼睛就是我們的監獄,而目光所及之處即是圍牆。”

——跳出當下,方見未來。

所以……看明白了嗎?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日月餘暉

夏日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