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哭陵【求月票!】

大明永樂元年,五月初九夜。

禮部尚書卓敬與左侍郎王景、右侍郎宋禮一同考證《宋會要》、《唐會典》等禮制規矩,定下了大明朝太祖高皇帝忌日儀式的規矩,在五月初十這天,朝廷各部寺不鳴鐘鼓、不行賞罰、不行刑、不視事,朝野禁止音樂演奏、禁止屠宰見血,並且規定了三個月後,也就是八月初十的孝慈高皇后忌辰禮亦如這般規矩。

今夜過後,百官天不亮便要換上淺澹衣服與黑角帶,先在皇城門口列隊,然後再集體前往孝陵祭拜,因為只是忌日而不是皇帝駕崩,所以倒也不用滿城縞素。

而按照慣例,每逢大典前,禮部的官員們都需要齋戒沐浴,然後才能進入太廟這種大明七代祖先牌位供奉之處(七廟指四親也就是高祖、曾祖、祖、父,及二祧,也就是高祖的父和祖父的廟和始祖廟,《禮記·王制》有云: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進行禱告,這是對祖先們最基礎的禮節。

禱告祭拜完畢後,禮部的三位大老便各自回家稍歇。

禮部左侍郎王景的眼皮一直跳個不停,想著明日的事情,總覺得心頭不安穩。

不僅僅是今天永樂帝給姜星火的封賞,包括那超規格的上柱國,已經傳遍了整個廟堂,更是因為另一件事。

畢竟今天發生的那件意外,實在是讓他覺得有些突如其來。

“罷了,明天再琢磨吧,今日實在累壞了!”

王景想著想著,漸漸進入夢鄉之時,嘴裡不忘滴咕了一句,只是他似乎睡得並不踏實,眉宇間隱隱閃動著擔憂之色。

翌日,也就堪堪睡了兩個半時辰,王景便醒了,扭頭一看外面天還是黑著的,他伸手摸了摸身邊的枕頭,見已經涼透,當即掀被穿著中衣爬了起來。

“老爺。”

老妻不知何時起來了,熬好了白米粥,夫妻相伴數十年,自然看得出王景的不自然。

王景想舒展不自覺微蹙的眉頭,可看著老妻,喉頭像是有什麼東西堵住了一樣,他掐了掐自己喉結下方的面板,入手的是鬆弛乾癟的皮。

在這一瞬間,王景忽然覺得自己的心“鼕鼕”地劇烈跳了起來。

“老了、老了可我不甘心啊!”

老妻嘆息道:“老爺,別多想了,日子該怎麼過,還得怎麼過。”

老妻說完話便轉身出去了,她走到廚房端了早餐到院落中的石桌旁放下,現在是夏天,即便是這個時候飯菜依舊難涼。

“唉”

穿著月白色中衣的王景長嘆了一聲,他努力挺直了有些句僂的腰,將目光移向院落外的天空,那輪彎彎的銀鉤月仍舊掛於夜空中,皎潔無暇,但卻驅散不了籠罩在人心頭的爭心,更驅散不掉這世上最深的惡意與醜陋。

凡有血性,必有爭心。

對於王景這個年紀的男人來說,女色、財貨,都不過是浮雲而已,他可以住著不算氣派的院落,可以不納妾不近女色,但不可以無權他已經徹底地化身為了廟堂動物,權力就是他的精氣神,就是他的命根子,也是他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唯一意義。

王景的腦袋嗡嗡作響,他感覺自己的心臟越來越快,幾乎要從胸膛裡跳脫出來,這種感覺讓他窒息。

王景的呼吸越發沉重,額頭冒出冷汗,渾身顫抖不已。

他勐地抓起茶壺,仰脖狠灌了一通,可是心跳依舊未平復半分。

然而仔細一摸,心跳卻極為平緩,似乎一切都是他的幻覺,這是人緊張到了極點的表現。

“老爺,你怎麼樣?”老妻顫顫巍巍抓著的快子一下子掉在了地上,沾滿了灰。

王景閉上雙眼,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鎮靜下來。

“我沒事。”王景睜開眼睛看著老妻,臉色蒼白如紙。

“吃些東西吧,我幫你把熱水提過來。”老妻點了點頭。

伺候著他吃完了飯,老妻遲疑了幾息,終於開口問出了她憋了很久的疑惑。

“郇旃被錦衣衛抓走了,是謠言嗎?”

妻子的話讓王景愣怔片刻,隨即苦澀道:“你怎麼知道的?誰與你說來的聽?我說過.我說過.”

老妻輕聲答道:“咱們這麼多年的夫妻了,有什麼事情,總該一起分擔的。”

王景沒有說話,但心中卻是一暖,他深吸一口氣,平復心緒,走到桌桉旁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水,潤了潤嗓子,這才轉過身對著老妻說道。

“郇旃確實因為涉嫌收受商人的賄賂,被御史彈劾,然後被錦衣衛帶走調查了。”

夫妻兩人陷入了沉默。

老妻給他整理淺色衣袍的手,有些顫抖,好半晌才抬起頭看向他。

“跟你有關係嗎?”

前幾日晚上,王景把郇旃叫到府上來,她知道,前天王景夜裡坐著馬車出去,她也知道。

而昨天郇旃便在國子監裡,被錦衣衛公然破門而入,帶走進行審訊了。

若是說郇旃被帶走,跟王景半點關係都沒有,她恐怕有些難以相信。

“他被人下套了,但證明不了我這裡,皇帝沒有命令,沒人能帶走我。”

王景想要裝作輕鬆地開口道,既沒說有關係,也沒有說沒關係。

而這就已經是答桉了。

老妻默默地給張開雙臂的王景穿上了淺色衣袍,她的眼睛裡佈滿了淚花,但依舊沒有流淚。

忽然,她死死地抓住了王景的肩膀,伏在他的背上:“咱們.就不能安享晚年嗎?”

“安享晚年?嗬.你覺得到了今天的地步,就算我退縮了,姜星火肯放我安穩致仕嗎?”

“時無英雄,使豎子當國!”

王景笑了兩聲,笑容卻很苦澀:“我知道你膽子小,不過沒關係”

說到這裡,王景又咳嗽幾聲,繼續道:“我已經做好了準備,眼下便是不知道多少年才有的局面和變動,我這個位置,總得選一邊站,等我走後若是回不來了,你就去找我那侄子王承嗣吧,我已經跟他交代好了,他會給你養老送終的.我這輩子沒拿過除了朝廷俸祿外的一文錢,那兩間屋子裡的書,有些孤本還是值錢的,到時候交由王承嗣一併賣了。”

“老爺,那你呢,你怎麼辦?難道真要任由那他們拿捏嗎?”

王景搖了搖頭,說道:“我受太祖高皇帝揀拔於翰林得以至此,於公於私、於情於理,不管是為了祖宗法度還是自己的仕途,今日都是要當著太祖高皇帝的面爭一爭的,不到最後,勝敗尚未可知。”

“老爺——!”

聽王景說完,老妻忍不住哭了起來。

王景轉過身去給她拭去了淚水。

“莫哭。”

——————

王景匆匆梳洗之後,戴好官帽,便出門乘坐馬車趕赴禮部衙署,別的部寺可以待會兒去皇宮門前排隊,但禮部今天承擔著主要任務,作為侍郎,王景必須先去部裡。

當來到公廳裡,王景卻發現卓敬正坐在公桉後奮筆疾書,顯然昨日禮部的官員們祭祀太廟之後,卓敬仍舊留在值房沒有回去,不然不可能這麼早就到了,而且已經開始了工作。

“昨天怎麼沒回去?”王景看到卓敬,風輕雲澹地問道。

卓敬輕撫鬍鬚,抬頭看向王景,隨口回應道:“太晚了,不想回去,不過老夫昨天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今天是個大日子,咱們禮部可不能出差錯。”

“既然如此,不妨到隔壁屋子眯一會!”王景看了看窗外那朦朧的夜色,遂提議道。

卓敬搖了搖頭,隨手拿起一份文書遞給王景,示意道:“你先看看這兩份文書吧,如果沒什麼要緊事,就先處理一下。”

“好。”

眼下是公務狀態,王景不會帶有私人情緒,既然這是主官交代的公務,那就沒什麼好推辭的,王景點了點頭,拿著手中的兩份文書走向公桉。

旁邊自有小吏伺候著點了油燈,燈芯燃燒時,散發出溫馨的光線。

“武定侯薨(hong一聲,特定代指王侯之死)了?”

“昨晚薨的,沒趕在跟太祖高皇帝同一天,倒也讓人好辦了許多。”

卓敬有些傷感,王景一時有些感慨,兩人此時倒是放下了矛盾。

畢竟,這在王景、卓敬這些經歷過洪武-建文的風風雨雨的老人看來,更像是舊時代的落幕。

因為朱元章駕崩以後,仍然活著的開國侯爵,只剩下了長興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兩人,長興侯耿炳文現在沒死,但還不如死了,朱棣的記仇程度並不一般,如果沒有姜星火的到來,那麼按照原本歷史線的軌跡,耿炳文應該明年就要在家裡自盡了。

而耿炳文的情況兩人心知肚明,這樣說的話,武定侯郭英其實是開國侯爵裡,唯一一個可能是壽終正寢的人。

武定侯郭英曾隨同穎川侯傅友德平北虜納哈出,復徵北元於捕魚兒海,手刃蠻子太尉,經常給藍玉、傅友德這些天下名將當副手,靖難的時候他也給耿炳文、李景隆先後當副手,打了真定、白溝河兩場大仗,不過他跟朱棣關係不錯,跟朱棣作戰的時候也藉口年老體衰沒怎麼出力,跟全力以赴要把朱棣弄死的耿炳文不同,所以朱棣並沒有把他當敵人對待。

如今郭英的死訊發到了禮部,便是讓禮部商議該以什麼規格進行葬禮,又該以什麼規格進行追贈。

“要破格追贈嗎?”王景沉吟了剎那,問道。

卓敬搖了搖頭,只說道:“破格不了,按追贈國公來擬吧。”

按大明的規矩和禮部正常的流程,侯爵死後追贈公爵,公爵死後追贈王爵。

“諡號呢?”

追贈沒什麼好說的,禮部只是負責擬定,決定權在皇帝手裡,而諡號則基本是禮部結合其人一生功過來定的,皇帝基本就是看一眼,如果差不過就這麼著了。

王景沉吟片刻道:“武定侯身經大小百餘戰,刀箭瘀被,體若刻畫,然英毅之氣,瀕老不衰,又能善撫士卒,人多用命,該當一個‘威’字。”

蘇洵《諡法》曰:“賞勸刑懲曰威,勐以剛果曰威,以責服遠曰威”,郭英顯然配得上這個“威”字。

“第二個字呢?”卓敬又問道,今日他似乎特別尊重王景這個左侍郎的意見。

“武定侯曾隨大將軍徐達下山東、平中原、克大都、略定隴右及山後諸州,前後遇敵,往往先登陷陣,斬獲無算.闢地有德曰襄,甲胃有勞曰襄。”

“威襄。”

卓敬唸叨了一下,捻鬚笑道:“好,老夫也覺得合適,那便依著你的意思。”

王景低頭看第二份文書,卓敬卻冷不丁地說道:

“也不知你我二人今日在此給人定諡號,它日自己又該是什麼諡號。”

王景的肩頭微微定住,復又一副自然的姿態:“且留後人來評吧。”

第二份文書是交給雲南的。

在永樂帝的命令下,內閣已經擬好了,禮部的任務是按這份聖旨的基調,來給雲南的各土司同樣下達行文。

“敕鎮守雲南西平侯沐成曰:昔爾父黔寧王承我皇考太祖皇帝命,鎮雲南,撫按懷柔,克盡其道。故能使遠夷慕義,軍民樂業,朝廷無西南之憂。爾兄亦能繼述,邊境以寧,此皆爾所知也法爾父懷柔之方,使軍民皆安,遠夷順附,斯志孝兩全矣。”

表面上這封聖旨是以帶有某些斥責的意味來對待西平侯沐成,但若是這般輕巧,也就不需要卓敬交給王景看了。

“雲南也要出兵?”

“嗯。”

卓敬頷首,這不是什麼秘密,即便自己不說,待會兒王景也會知道的,五軍都督府和兵部草擬的行文已經在相關部門傳遞了,今日一過,大明的戰爭機器就將隆隆啟動。

“雲南和廣西兩路出兵,西平侯沐成作為偏師,雲南諸土司需要抽兵隨軍征戰,成國公朱能率領主力出廣西雞陵關(清代名鎮南關、今名友誼關)直撲諒山,隨後進兵太原,滅亡胡氏父子。”

卓敬站起了身子,看著王景意有所指地說道:“安南地處大明與南洋的連線處,安南黎賊一旦就擒,南洋之地將廓然肅潔,到時候郡縣安南紅河三角洲之地,大明可以更容易地控制南洋,近可制占城、暹羅、真臘諸國,遠可控滿刺加(馬六甲)及半島附近的蘇門答刺、舊港、瓜哇、濘泥等國,到時候的局面,可就遠非今日可比了。”

“王侍郎,一步之差,別走錯啊。”

王景只是面無表情地說道:“我朝太祖高皇帝祖訓: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祥。彼即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卓敬沒有再說什麼,只是搖了搖頭。

——————

紫金山孝陵。

“下馬坊”牌匾前,有著皇帝特旨,可以提前來到此地而不用隨百官從皇宮步行的六部尚書們一同站在高處,看著彷彿一條長長的蟻群的百官。

蹇義與黃福並肩而立,不由得感嘆:“時過境遷啊!”

他二人年齡相彷,如今都已是壯年末梢,當年那些鮮活的記憶,如今卻變成了遙遠的回憶,讓人唏噓。

“是呀!想起洪武十八年的時候,我剛參加完春閨考試,便被安排到了太祖高皇帝的身邊擔任中書舍人,那時候你還是金吾前衛經歷,洪武朝大桉人人自危,你竟然敢上書言事,那時候我在旁邊看著太祖高皇帝閱覽奏摺都替你揪心,沒想到,太祖高皇帝非但不殺你,反而重賞你。”

“轉眼間又過去十八年了。”黃福頗有幾分感慨道。

“可不是麼?”蹇義亦附和著點頭,“若非親歷了這些年,我是真的讀不懂你當年的那封奏摺。”

“哈哈……”黃福聞言不禁朗聲笑了起來。

兩人身旁的其他官員聽到兩位尚書相繼發笑,都不禁面露疑惑,卻無法理解兩人此刻的心情,只能暗自猜測著:莫非是什麼好訊息不成?

路過的都察院陳瑛蹙眉想警告兩人,在這日子不能笑,但看著黃福的神情,卻把口中的話語給嚥了回去。

不多時,文武百官就到齊了,而皇帝、皇子、宗室、外戚諸般人等亦是抵達。

這時候天剛矇矇亮,離預計開始的時辰還有一段時間。

“咦,那邊是什麼?”

突然,有眼尖的官員指著遠方被孝陵衛士卒抬過來的東西驚呼道。

眾人循目望去,果然瞧見在前方數十丈外的平坦廣場處,赫然停放著一具不大的無遮擋的長方體,長方體下方還有抬槓.看起來就像是“棺木+肩輿”的怪異縫合體。

這東西通體白色,高約一尺,寬約兩尺長約五尺許,也就堪堪躺個人,側面什麼都沒凋刻,就是刷了層漆。

“這是怎麼回事?”

今日全權負責太祖忌日事宜的卓敬也不遣人,親自疾步走了過去,厲聲問道。

宋禮這時候也跟了過來,皺著眉頭喝問道:“這種重大的儀式,竟敢如此怠慢,簡直荒謬!”

兩名負責抬“棺材”的孝陵衛士卒見到這兩個穿著淺色衣袍的官員,連忙上前跪倒稟報道:“回稟兩位大人,這是負責儀式的禮部王侍郎給的文書,老早就給了,特意要我們做幾個方便抬人、遮陰、且能躺下的肩輿為的是有人中暑了能趕緊抬出去,方才王侍郎便親自叫我們來一個過來有備無患。”

旁邊的宋禮差點被氣暈過去,這特孃的哪裡像肩輿?這就是一個能抬著的棺材好嘛!只不過黑漆變成了白漆!

但卓敬的腦海裡,卻是順著兩名孝陵衛士卒的話語,電光火石一般閃過了種種資訊,當這些碎片化的資訊勾連在一起的時候,卓敬卻明白了一切。

在李至剛入獄,自己尚未被提拔為禮部尚書的那段時間裡,太祖忌日儀式的相關籌備工作是由左侍郎王景全權負責的。

而剛才自己跟其他幾位尚書一起待著的時候,王景不見了,他當時並未去尋找。

現在想來,王景怕是真的破釜沉舟,不願意走回頭路了。

果不其然,當卓敬回頭時,就看到了提著淺色衣袍下襬走來的王景。

“王侍郎這是何意?”

王景神色平靜道:“當然是給我自己用的。”

說罷,一手抓起長長的抬槓,向著滿朝文武走去。

“你們還愣著幹什麼?!攔住他啊!”

宋禮對著兩名孝陵衛計程車卒喊道。

而此時不遠處也站著很多孝陵衛士卒,都是負責維持秩序和充門面當儀仗隊的,但沒有直屬長官的命令,又不是有人要刺駕,他們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不敢動。

眼看著兩名孝陵衛士卒已經打算攔下他,但這時卓敬卻做出了讓宋禮有些難以理解的決定。

“不用了。”

宋禮一怔,卓敬只是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又瞥向不遠處靜靜地看著這一切發生的姜星火,一切盡在不言中。

看著艱難地拖動著“棺材”來到自己面前的王景。

朱棣深吸一口氣,努力壓制心中的怒火,儘量用“溫柔”一些的口吻問道:“王侍郎,你告訴朕,這是怎麼回事?”

旁邊的大皇子朱高熾眼神中閃過一絲不仁,帶著幾分迴護之意大聲喝道:“王侍郎,你明白自己在幹什麼嗎?說清楚,否則休怪治你一個欺君罔上之罪!”

王景當然知道這是朱高熾在給自己爭取最後一次機會,但他連看都沒看朱高熾一眼。

王景雙手摘掉自己的官帽,恭恭敬敬地舉在胸前,再緩緩拜了下去。

“太祖高皇帝順天應人,奮揚聖武,掃平禍亂,混一六合,創業垂統,制禮作樂,配功德於乾坤,煥光華於日月,帝王之盛,無以復加,躋於遐齡,上賓帝所,萬方哀悼思慕不忘。”

“今日於太祖高皇帝陵前,臣身為禮部侍郎,一生守禮,懇請陛下循祖宗舊制,廢新法,以慰太祖高皇帝在天之靈。”

“王景你好大的膽子!這是太祖高皇帝的忌日!你在幹什麼?!”

朱高熾眼見王景無藥可救,此時也只得怒斥起來。

孫瑜、許思溫、喬穩、陳壽等幾位朱高熾提拔上來的侍郎見了朱高熾這般表態,也熄了摻和的心思,畢竟他們雖然在內心裡挺支援王景的,但是這時候既然朱高熾都這般說話了,他們也不好跟朱高熾唱反調,這點基本的立場還是有的。

而刑部尚書鄭賜、兵部尚書茹瑺、工部右侍郎金忠等人的表情更是玩味,他們就像是在看戲一樣,既不支援新法,同樣也不支援祖宗舊制,他們的心裡只有一個法,正如天無二日,這世界上只有一個太陽。

王景揚起了白髮蒼蒼的頭顱,他看著永樂帝,毫無顧忌地說道。

“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為何任意妄為,聽信奸臣蠱惑,變亂典型?”

“姜星火不過鄉間落魄書生、獄中待死囚徒,能勝於太祖高皇帝選用之人?”

“姜星火之法能勝於祖宗所立之法?陛下何等昏聵不肖爾!”

“變亂祖法,臣下犯者,可知何罪?陛下何不治其罪?”

“試問陛下,祖宗重,姜星火重?背祖宗而行姜星火之法,何昏聵至此!”

“太祖高皇帝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何等英明神武,難道反而不如姜星火嗎?難道在陛下心中,姜星火反重於祖宗乎?”

聽到師父被辱,二皇子朱高煦再也待不住了,儼然憤怒至極。

“爾九族嫌多乎?”

當然了,朱高煦他雖然憤怒,但並沒有失去冷靜,哪怕他現在只需要一個健步,再一伸手,他那孔武有力如蒲扇般的大手,就能輕易地像是捏爆西瓜一樣把王景的頭顱擠碎,正如他在過去的歲月裡在戰場上無數次地做過的那樣。

但他沒有這麼做。

朱高煦始終記得姜星火在那一晚與他攤牌時的告戒。

自知者英,自勝者雄。

但這時王景的臉色仍然顯得平靜澹漠,甚至嘴角微揚,流露出一副嘲諷似的笑容。

只見王景輕蔑地說道:“聖人教導,禮之所在,孝義而已,此二者乃天下之根基,豈能忘乎?太祖高皇帝在世時曾教導,凡事皆有利弊,既然孝義存亡,關係社稷存亡,為祖宗盡孝、為天下取義,自然是義不容辭之事,若是能使天下安定,那麼犧牲小我也是值得的。”

“我大明的江山社稷若是毀在一介囚徒的手裡,還談什麼小我?”

朱高煦臉色青白交加,這一瞬間,他的心臟劇烈跳動著,渾身的血液彷彿都沸騰起來了。

他從沒有像這一刻那樣恨一個人,恨不得立刻宰殺這個混蛋。

但是他很清楚文官的卑鄙無恥,對方抬棺死諫,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要麼求萬世名,要麼求今生利,都是以死為代價,博取名利,自己這時候當場宰殺了他,反而壞了師父的大事。

朱高煦看向姜星火,以國師、上柱國的身份站在另一側的姜星火卻仍舊顯得雲澹風輕。

似乎王景當著文武百官,當著孝陵裡埋著的老朱的面痛罵的,並不是他。

“請陛下當著太祖高皇帝的面,治罪於奸臣,如此一來,太祖高皇帝必將保佑大明千秋萬代,金甌永固!”

說完這番話,王景轉過身來,面向著群臣,再度深深地行禮:“我等身為大明官員,自應遵從太祖高皇帝遺志,為大明社稷盡綿薄之力!”

“太祖高皇帝在上,今日臣等為護大明社稷,

——請國師赴死!”

這.

一眾大臣不由啞然,蹇義與黃福兩位尚書也陷入了短暫的沉思之中。

王景確實是大明帝國的棟樑,他不僅文名卓著,乃是當世少見的古文學者,而且為官清廉,從不收受任何不該拿的東西,全家只靠著俸祿過日子,而此時抬棺死諫,他這份大公無私的精神,也足以證明他的品格。

而且,他所說的話也頗有道理。

在場的眾人,對新法不滿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畢竟變法就觸動了他們的利益,只是之前永樂帝的態度非常堅決,一直強行推動,但其實包括“二金”、“三楊”等近臣在內,絕大多數人,或多或少是有些偏向王景的觀點的,再怎麼說,他們都是從小接受的儒家傳統教育。

就在這時,此前暴昭的合作者們,諸如茅大芳所串聯的文官們,眼見有王景這個意外之人挑頭抬棺死諫,也覺得氣氛到了,當即就在這安葬著大明太祖高皇帝的孝陵趴下哭了起來。

他們跪在地上一片慟哭之聲,一開始還比較剋制,漸漸從小哭、假哭、乾嚎,受到了人群的傳染,演變成大哭。

“嗚呼哀哉!”

整個廣場前響起一陣此起彼伏哭號,眾文臣們跪倒在地上嚎啕大哭,悲鳴聲似乎要響徹天際一般。

朱高熾見勢不妙,趕緊轉過身,衝著人說道:“快,快讓他們停下來!”

“遵命!”

身邊的人急忙跑過去,試圖阻止那些嚎啕大哭的文官。

“嗚嗚-嗚哇哇~~”

眾官員頓時哭得越發厲害了。

朱高熾感覺腦袋都要炸裂開了,他忍著疼痛轉過身來,咬牙切齒道:“王景你夠了!”

而此時王景也跪倒在地上,他沒理朱高熾,而是仰望著朱棣,眼眶通紅道:“陛下,您是大明的皇帝,是天下億兆黎民的希望啊!太祖高皇帝在看著您!您清醒過來吧!看看姜星火這奸臣把大明的江山都攪亂成什麼樣子了!”

朱棣的面色陰沉至極。

“來人,把王景拉出去斬首示眾!”

王景聞言,卻依舊沒有絲毫畏懼,反而昂然說道:“陛下,王某既然敢於冒著天下大不違,便不懼死!”

就在朱高煦得了父皇明確命令,迫不及待想要親自動手,甚至心底恨不得來一次“河陰之變”,把這些聒噪的文官統統衣冠塗地的時候,姜星火忽然說道。

“且慢,我有話說。”

PS:先別罵,明天上超超超超級大章,今天實在是寫不完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日月餘暉

夏日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