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倒春寒,突然就變成了一場天災。

北方暴雪,南方凍雨,房屋倒塌、牲畜凍死,長安城裡,每天早上路邊居然都有凍死骨。

如此異常的天象和災難,

使得流言四起。

武懷玉南下的計劃也被耽誤了,這時出不了遠門。

中原的河流,本來眼看著要開凍解封了,結果又給凍嚴實了,

關中隴右、河南河北,平地雪厚五尺。

都快三月了,中原許多河都還冰凍著。

春耕不可避免的耽誤了,百姓缺衣少食,飢寒交迫,各地的糧價都在快速上漲。

前幾年,糧價最低的時候,鬥米兩錢,此後一直很平穩,維持在五六錢鬥米。

可這場倒春寒天災下,

糧價在迅速上漲,而且大家都預計今年春耕大面積耽誤,夏糧會出問題,到時會有饑荒,糧價只會更貴,

在這種恐慌下,許多人都開始囤糧,糧商們在悄悄的囤積,百姓則在恐慌性的搶購。

長安的糧價,眼看著從過年時的鬥米六錢,一路漲到了鬥米二十錢,翻了三倍不止,

卻仍然止不住漲勢。

就算朝廷第一時間下令開常平倉放糧,但卻並沒有起到多少作用,天災肆虐,人心恐慌,

大家都覺得今年春耕完蛋了,夏糧自然也完蛋了,

到時肯定會有饑荒,現在能存點糧就存點糧,

雍州府開始盯著那些糧商和地下黑市,

他們查抄了一些趁機囤積居奇的商人,也抓獲了一些趁機加價倒賣的販子,還揪出了一些頂風做案,偷盜倉糧的老鼠,

動盪時用重典,

長安狗脊嶺上,一連好幾天都在殺人。

直接處死,無須等到秋後處決,都是特事特辦,雖然走完了死刑三覆奏,可都只相隔一天。

斬立決。

鮮血濺在雪地,染紅了白雪,

但仍扼制不住這股恐慌的情緒,這種情緒在四處蔓延,

太陽黯淡,沒有半絲溫暖,

狂風呼嘯,大雪紛飛,幾乎一切生產、活動都停止了,大家都躲在家裡避風雪寒冷,

祈禱著這詭異的天氣早點過去。

好似末日一般,

皇帝連早朝都停了,

眼下的情況,百官也實在沒法每天半夜就爬起來,頂風冒雪的去上早朝,還要在宮門前吹風挨凍等半天,

人都直接凍病了。

武懷玉現在也縮在家裡不出門,武家這樣的貴族,倒是不用擔心柴炭問題,家裡還有火牆、暖炕、地暖等,甚至後花園還有個暖棚蔬菜園、果園,大冬天也能吃上新鮮蔬菜和一些水果。

“今年這是怎麼了?”

樊玄符既心憂百姓天寒受凍,卻又為丈夫能留在長安而高興。

這次的大寒,

現在回想起來,是先下了一場雷暴雨,然後第二天就下起了大雪,氣溫驟降。

太史局的李淳風都上書說,既已雷電,則雪不當復降,皆失時之異也。

正常來講,這春雷一響,也就意味著冬天過去了,就不會再下雪了。

可這頭天雷暴雨,次日暴雪,確實是太異常了。

這無異於六月雪。

在民間,這種異常的天氣,向來是被視為不祥的,要是在漢代,三公宰相甚至因此有人要出來辭職。

武懷玉也嘆氣,

“這場二月大寒,真不知道造成了多少災難,”

“聽說長安都凍死上千人了,真的嗎?”

武懷玉點頭,“實際遠不止這個數,朝廷刻意隱瞞了些,”

本來大家都準備收拾起冬天的大襖,換上春日夾衫,百姓家裡也就沒有儲備太多薪炭,

結果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寒,讓百姓措不及防。

許多人家薪炭都不足,

想買,市場上已經供應不足了。

長安本就是一座巨城,龐大的城市人口,每日消耗海量的物資,都靠源源不斷的輸入,

可如今的大寒,不僅僅是帶來寒冷,也讓交通不便,運輸停止,甚至終南山等山裡,原本砍樵燒炭的那些人,這樣的天氣也無法繼續了,

現在長安最嚴重的問題,是柴火木炭這些取暖的物資不足,然後是糧食供應不足糧價太高,

城中薪食將盡,民凍餓死者數千計。

這不是什麼誇張修飾語法,而是真實的情況。

這麼一座煌煌巨都,真出了問題,對百姓來說,就是巨大的災難。

“我們家在長安和城外的石炭場,都拿出來供應給百姓,按原來價格賣,不要漲價。”

“還有就是暫停賣給商販,只賣給百姓,”

長安也是燒煤炭的,叫石炭。從長安周邊開採運來的,以彌補薪炭供應不足,石炭雖然有不少缺點,比如味道大,甚至還可能中毒等,

但畢竟是彌補了長安薪炭供應不足的問題。

武家在三原北邊的同官,就有自己的石炭礦,開採出來的石炭沿大道運往長安郊,

在這裡武家有炭場,把炭加工成蜂窩煤等,再批發給一些商販,或是在長安城裡的一些炭店出售給百姓。

量還不小。

以往這也只是個不太起眼的生意,雖然利並不算少。

如今特殊情況下,武家的這些炭場炭店儲備的各種煤炭,就變得十分重要起來了。

此時薪炭、石炭跟糧食一樣,都是當下最搶手的物資,多少人想盡辦法在爭搶這些物資,一些權貴甚至直接就用不光彩的手段在搶,

誰掌握了這些薪炭糧食,那誰此時就能大發一筆。

武家要是也趁機漲價,也能大賺一筆,賺上平時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錢。

可武懷玉不可能眼皮子這麼淺,這個時候你敢賺這種錢,事後肯定會被清算。

“還有我們家的糧店,也不要把糧囤著,平價放出去。”

武家在京畿有不少田莊農場,家裡又還有許多水磑風車磨坊,這糧食生意自然是做的,

“我們不是還有一些儲備糧倉嗎,倉裡的糧食分成三份,一份交給雍州府,一份族人親戚朋友有需要的分給他們,

剩下一份,則賣給咱們武家工坊商鋪莊園等的工匠夥計僱工等,平價賣給他們,定量,可以先記賬,將來再填補上就行。”

此時的糧食很珍貴,但卻沒必要囤著,更別想發財什麼的,多少雙眼睛在盯著。

樊玄符也沒捨不得,

“家族裡也有族中義倉,各支各房都還有小倉,眼下也早就開始給有困難的族人放糧了。”她跟丈夫說道。

“嗯,這是應該的,”

屋裡也沒其它人,樊玄符在丈夫耳朵邊小聲道,“如今外面很多流言,有說這是上蒼不滿,降下怒火,”

武懷玉知道她說的意思是什麼,上蒼對人間不滿,那最該負責的當然是人間之主李世民了。

按儒家那套,皇帝是天子,受命於天,天人感應。

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

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那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遣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

這套天人感應,是漢代儒家提出的。

一直以來,深入人心。

現在這種情況,肯定不能說是政通人和老天降下祥瑞以鼓勵,這明明就是譴責和警告,

是上天對天子的不滿,

天子違背了大義,甚至不仁不義。

李世民十年天子做的還是不錯的,但大災來臨的時候,許多人卻是忘記了過去,只顧埋怨現在。

他們飢寒交迫,搶不到糧,買不到柴的時候,可就什麼都顧不得了。

“你說不會真是上天發怒,降下天遣了吧?”樊玄符還挺信這個。

武懷玉對此倒是信一半,既不全信也不全否。

不過這種寒災雖然少見,但歷史長河中,也經常會有的,甚至史書記載中,關隴地區,六月飛雪都經常有,

但是,

天人感應那套確實深入人心,

天命皇權,君權神授,讓皇帝們的統治更加有法理性,可天人感應這套東西,也同樣對皇權有所限制。

這也算是儒家給皇權上了點籠頭,讓其不必太失控。

三天後。

皇帝下了一道詔書,

不是罪已詔,但也差不多。

“暴雪成災,冰雨肆虐,靜思厥咎,朕甚懼焉。

文武百寮,各上封事,極言朕過,無有所諱。

諸司供進,悉令減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廢,遭災之家,賜帛有差。”

皇帝讓所有官員上書,指出皇帝不當之過,儘管說,不必擔憂,皇帝通通都能接受。

而因為這場寒災,還引出了一件大事。

就是原計劃今年突厥復國,陰山以南的突厥部眾,都要在晚秋以前北遷磧南。

可現在一場如此惡劣的寒災,

不僅僅是讓長安百姓受災,越往北寒災更嚴重,河套、塞北,磧南磧北,突厥部眾、薛延陀汗國,全都遭受了嚴重的白災,牲畜凍死無數。

這個情況下,今年突厥部眾北遷復國之事,就只能先暫停了。

那些突厥人本就不願意離開代北、河套,甚至河北等地,誰願意去磧南吃沙子,還得被薛延陀威脅。

現在一場大災,這些人想遷也遷不了了,他們現在也多還是以放牧為主,這一下死了那麼多牲畜,天都塌了,接下來生活都困難了,還怎麼遷,怎麼復國。

大唐也不敢讓他們此時北遷磧南,

否則就是去給薛延陀送菜,

薛延陀、回紇等鐵勒人在漠北遭的白災更大,草原傳統,遇到這種大災,那部落只能互相搶了,大部落搶小部落,或者出現個猛人,聯合各部,一起南下來搶中原。

現在大唐這麼強,薛延陀未必敢來搶,頂多是些實在活不下去的小部落來邊境拼一把,

可如果突厥人這個時候集體遷到磧南,還復國了,那薛延陀人絕對不會客氣的,管你牛羊還有多少,先搶了就是。

不敢搶大唐,還不敢搶你個突厥破落戶?

突厥部落北遷復國計劃暫停,

同樣暫停的還是薛延陀兩小汗迎娶大唐公主這事,突遭大雪災,漠北牛羊多凍死,夷男現在可沒法給兩兒子掏那兩份十幾萬牲畜的厚厚娉禮。

武懷玉、長孫無忌,也都暫留長安,沒去廣州、洛州上任。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潛行追蹤

從不上車的路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