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小鬥出大斗進

夏日炎炎。

樊川幾萬畝金黃的稻田,短短几日就已經少了大半,大家爭分奪秒的搶收,收割脫粒的稻子也是趁著烈日趕緊晾曬。

“朝廷常平倉已經在收糧了,三十五錢一石稻穀,麥子也一個價,粟谷是二十三·····”

豐收季,百姓都迫不急待的要賣糧,有些是要賣糧好償還先前借的債,有些則是要置辦些物什等,豐收後的糧食也在手裡捂不住。

而此時豪強地主們擁有大量田地,自營的莊子收穫,以及出租的田收租後,糧食卻並不會上市出售,他們會把新糧入倉囤著,等過兩月時再把去年的舊糧拿出來上市賣,那個時候價格反而會比現在的新糧還貴。

甚至一些世族大家,這個時候不僅不會賣糧,還會收糧。

“我們也收,麥稻三十六一石,粟谷二十四,有多少收多少。”武懷玉道。

“這糧價這麼低,也許還會跌,長安糧商們收的價格更低,一石麥才三十錢。”

“收吧,不會虧的,今年雖說豐收,但隋亂以來,不論朝廷還是百姓,根本沒多少存糧,一有點情況,糧價波動厲害,再說,糧價也不會再低了,朝廷會收糧,價格會託底,”

“老師,武家本就有這麼多莊園土地,還收這麼多糧做什麼?”承乾不解的問,這些天太子也是天天跟著承乾在鄉下體驗生活,是真下地收稻曬穀,甚至是看著如何再耕地趕秋種,

人都曬黑不少,甚至皮都曬脫了一層,

“糧食存著幾年也不會壞,手裡有糧心中不慌麼,有糧能做的事多著呢,不管是收來糧碾米磨面在長安糧鋪出售,還是說釀酒做糕,都是個不錯的買賣,加工米麵留下的糠麩,釀酒剩下的酒糟,那也都是餵豬牛的好東西,”

鄭老漢則告訴太子,在鄉下,糧食很多時候比攢的金銀都更管用,地主家裡的存糧,那就是錢,鄉民們不管是娶妻嫁女,還是生病抓藥,又或是遇到點什麼災病意外,往往都是要借錢借糧的,

甚至太平好年景時,許多沒地的百姓,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往往也是差著口糧,只能先跟地主借,到了收成時再還本加息。

地主手裡的糧,每年都要借出去許多,不管是借糧還錢,還是借糧還糧,都能收不少利息,又或是從糧裡選種給佃戶百姓,利息也很高。

總之,百姓若是能夠在下一季收穫後正常還上,地主也只是賺個不錯的利息,但如果還不上,那利滾利,可就更驚人,假如再還不上,這個時候就得把地抵債,沒地的只能拿人抵債,

就比如說上武堡旁邊的上下兩村,每年總得有十來家要破產的。

糧食,在鄉村那就是硬通貨,是能生息下崽的好東西,尤其是在饑荒災年的時候,地主們手裡有糧,就能低價大量兼併百姓手裡的地。

“如今正常娶一個樊川良家女子,一般是十幾石稻子,差不多一歲一石,最多十五六石做彩禮,但在饑荒的時候,可能一兩鬥稻子就能領回來個媳婦了,”

武懷玉把鄭老漢的二女兒收到上武堡做使女,包吃住還一月給五斗糧,那真是極高的待遇了,就如鄭老漢一月兩石糧的高工資是一樣的。

人家一個青壯長工,一年才十石糧,加兩身衣服而已,那十石糧甚至還有麥有粟,不全是麥。

鄭老漢當年逃荒,給地主家做長工,第一年甚至包吃住外僅一套衣裳,加上兩石糧而已,可都已經很滿足了。

上下武堡都打出了米麥每石三十六錢的價格,而且是上門收糧,最重要的是武家收糧的鬥,可不是一般地主家收租的那大斗。

地主收租用的一般是市鬥,也稱民鬥,武家現在收糧用的卻是官鬥,也叫倉鬥。

市鬥要比倉斗大,民間市鬥各地也是不盡相同大小,並不統一,有的一市鬥比倉鬥要大二三升的,有的大一二升。

相比之下,朝廷的官鬥,尤其是常平倉的倉鬥,就是相對統一且標準的。

地主們收租時用大斗收租,借出糧食時又往往是用官鬥出,

小鬥出,大斗進,一進一出又剝削百姓不少。

武家收糧用的倉鬥,上面甚至還是從常平倉買來的鬥,上面還蓋著常平倉的大印和雕刻記號的。

“殿下跟我一起下風去收糧不?”

“好啊,塬上塬下的都轉轉,”承乾倒是不嫌苦累,反而覺得挺興奮,這些天鄉下的日子雖苦雖累,但跟以前在宮裡讀書學經,是完全不同的感受,甚至打獵都不及的這麼深刻。

一早,武家收糧的管事,便帶著車馬還有莊丁夥計們喂好了馬套好了車,準備好了鬥。

懷玉和承乾吃過早飯,便去收糧。

先去神禾塬上收麥子,

塬上的麥子收的早,不過神禾塬雖是平臺塬,但上下塬路也不太好走,以往不少糧商收糧,都是派夥計到塬上村子裡打招呼,然後村民自己把糧或車拉或騾馱或人挑下塬來交易。

武家現在主動上塬來收糧。

夥計已經提前打好了招呼,價格也都說的清楚,人馬一上來,立馬引的許多村民過來。

“各位鄉親,咱是武少保家的,收糧價格比朝廷常平倉一石還要高一錢,比其它糧商一石更要高六錢咧,而且咱家用的是常平倉的官鬥,上面還有官印呢,”

“現結糧錢,量完就給錢,”

夥計這話喊出,百姓紛紛回家去背糧來賣。

豐收年,糧價卻低,可再低百姓也還是得賣糧,不賣糧還不了饑荒欠債,不賣糧連點針線鋤頭都添不上,

除了婦人織的絹布能賣點錢,也就剩下這點糧了,

雖然多數佃戶們交了租後,這糧也沒剩下多少,可現在好歹還有紅薯土豆這些,夏季收的麥子多賣些,秋季地裡收上紅薯土豆這些雜糧,搭著糧節省著吃,

有百姓拿自己的升斗來對比武家的官鬥,一比就很明顯,武家的鬥確實比他們的鬥小,

他們這是賣糧,用武家的鬥,那自然是划算的。

夥計們笑著跟大家打招呼,熟練的檢查大家的麥子的乾燥度,以及是否有潔淨等,

檢查好後,另一邊就開始斗量。

一斗一斗那都是標標準準,倒滿一斛後,夥計會用刮板刮平,並不要求堆尖,刮下來的糧,也仍是百姓的,頂多是裝滿後輕輕的拍打一下斛,讓裡面沒有空隙。

“這刮下來的糧還是我們的?”

“是,掃起來再量。”

一老漢本以為這糧刮下來,那就是糧商的了,以前交租給地主,或是給朝廷交租,小吏一般都會淋尖踢斛,踢下來的這糧,都不許百姓收回的。

衙門裡負責收租的胥吏,甚至還得勤練踢淋的本事,得一腳踢平淋尖,這可是個本事,畢竟踢下來的部份,那就是衙門裡的額外收入,大家的福利。

武傢伙計拿個刮板在斛上輕輕拍打幾下,然後刮平,刮落的糧還讓百姓再掃起來,

這種做法讓圍觀村民們都很驚歎,都說武家了得。

當第一個老漢賣掉了五石麥子後,自有個賬房立馬開出了一張單子,寫明賣糧人姓名村莊,賣糧價和數量。

一百八十個錢。

拿了條子,旁邊一張桌子直接領錢,那位負責出納,數出一百八十個錢,“老叔你數數,這都是今年新鑄的開元通寶錢,”

老漢便手微微顫抖的在那裡數錢,一枚枚銅錢數著,數滿十個放一摞,一摞一摞的擺了十八摞,

一文不多一文不少。

老漢甚至認真的檢查每一枚銅錢,

確實都是新錢,全是開元通寶錢,沒有私鑄錢,也沒有隋五銖這些舊錢,武家付的全是好錢。

“錢對數嗎?”

“對,對,都對,”老漢激動,

“對數,那在這裡畫個押,就算錢糧兩清,交易完成了,”

“好,好。”

其它村民看到老漢的五石糧換回幾串銅錢,這麼順利讓他們都挺激動,而老漢除了換回一百八十個銅錢,他兒子還提著小半袋糧食,本來他在家是準備了五石,可現在還多出來有幾鬥。

一名小夥計笑著問,“老叔,我們這裡還有些百貨,你們有啥要買的不,有針線也有碗碟,還有釜鼎甄鍋、鏵鋤鏟鍬、鹽茶,剪子菜刀火鐮梳子鏡子等等,物美價廉,看看,”

武家來收糧,還順便雜貨下鄉,跟著收糧隊,就是雜貨車,上面許多日用百貨雜物。

甚至,還有千金堂一位大夫,帶著學徒夥計,揹著藥箱來呢,幫大家看個診開點藥。

而武家不僅收糧,百姓有啥土產什麼的也一樣收的,管你是乾魚還是土布,又或是鴨毛龜殼,基本上啥玩意都收,連破麻爛布都收,這玩意收回去可以造紙。

老漢剛賣了五石麥子,換回一百八十個錢,看到各種貨物,不免看花了眼很心動,尤其是一問價格,確實都很實惠,每樣東西看著質量又都不錯的。

老漢叫來自家婆娘還有兒女們,一番商議,都覺得在這裡買比去趕集還方便實惠,於是打算採買些。

“我這裡還有幾鬥糧,也給我量了換錢。”

“好嘞!”

收糧的曬場上,又成了個熱鬧的購物場,

承乾看著許多百姓剛把糧賣給武家換了點錢,結果轉頭又從武家這買了不少雜貨,

而武家隨隊的大夫,還給大家免費問診,

甚至給孩子們贈送點免費的打蟲藥,其它有病痛的鄉民購藥,價格也都挺實惠,

“老師,我還以為今天只是來收糧呢,想不到這還有百貨下鄉和義診送藥。”

“摟草打兔子,捎順帶的事麼。”

百姓也只有賣糧的時候才有點現錢,這個時候下鄉賣點雜貨,那可是相當搭配的,至於說帶個醫生來,這倒確實有點做好事了,畢竟也沒指望下鄉來賺這個錢,只不過是拉攏下跟大家的關係,

一點打蟲藥啥的也值不了幾個錢,但拉近大家關係的效果不錯,當然,這也不是虧本的買賣,有病痛的百姓抓幾副藥,就不虧本了。

武家收了許多糧,也還收了許多鴨毛龜殼雞內金野雞毛破麻爛布之類的玩意,

滿載而歸。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元末開局,鄰居朱元璋

吾自今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