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檢校都督

東宮。

皇帝的臥室裡,李世民跟大舅哥同榻而眠,徹夜長談。

兩人彷彿又回到了以往征戰歲月,那時他們也經常這樣同帳而眠,議事到深夜。

“朕免去劉政會刑部尚書之職,讓李靖接替,他有沒有怨言?”

劉政會是太原元謀功臣十七人之一,太上皇的心腹,早年是太原鷹揚府司馬,當年與晉陽縣令劉文靜,晉陽宮監裴寂,一起跟太原留守李淵謀劃起兵。

他出身河南劉氏,族出匈奴,屬於北魏時漢化的稽胡,武德年間鎮太原、都刑部,也算很有功績,他曾被劉武周俘虜,但依然忠心不屈。

只是他跟羅藝是親家,往來較密。

太上皇心腹、羅藝親家,這些關係,都足以讓劉政會靠邊站,皇帝免去他刑部尚書,調光祿寺卿,也算是給他留有幾分情面了。

“劉政會多有怨言,覺得不公,甚至還說羅藝不可能謀反。”長孫無忌對這位擁有免死鐵券的太原元謀功臣,沒有絲毫的偏袒,一句話就讓他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皇帝冷哼出聲。

“既然如此,那光祿卿也不要做了,除去名籍收回實封,令有司好好調查他與羅藝關係。”

“劉師立呢,之前就有人檢舉說他姓氏應符讖想謀反,朕當面問過他,他說他在隋朝時官只六品,後來看錯人,侍奉王世充做親衛將軍,洛陽平定,本當被誅殺,是朕讚賞他才幹特赦免了他,並引為左親衛,

去年六月,更是隨敬德、君集等九將建功,如今實封千戶郡公,拜左驍衛將軍,這些都是我所賜,絕不敢有半點二心。

朕也相信了他,但也提醒他少與羅藝往來,可現在有人檢舉,劉師立仍與羅藝暗中往來甚密,這叫朕如何信他?”

“虧朕先前還讓他檢校右武侯大將軍,”

劉師立本是玄武門九將之一,也是皇帝密謀宮變的重要心腹,結果現在卻仍跟羅藝糾纏不清,不顧皇帝的警告。

對此,李世民很失望,劉師立可是先前實封功臣第四等,與侯君集、張公謹並封千戶。

劉政會跟羅藝往來,還勉強說的過去,劉師立實在不該。

“除去劉師立名籍,奪爵罷官,讓他在家好好反省。”

皇帝還讓收回劉政會手裡的免死鐵券,算是抵了一死。

“安業也跟羅藝有不少暗中往來聯絡,你知道嗎?”皇帝問。

長孫無忌聽的心中發冷,長孫安業是他三哥,當然兩人同父不同母,關係並不好。當年他父親長孫晟去世時,他兄妹還年少,結果長孫安業把他們母子三趕出了家門。

幸好當時舅父高士廉收留了他們娘三。

可高士廉雖是北齊安樂王之子,但在隋朝時仕途不暢,還因捲入政治爭鬥獲罪,流放交州,舅母帶著孩子們留在京城,也十分困難,可還是給他們一座小院,時常接濟。

那段艱難的生活,也讓長孫無忌兄妹倆早早成熟。

如今兄妹倆個,一個貴為皇后母國,一個成了尚書右僕射拜相,富貴無比,長孫安業不過右監門將軍。

兄弟其實關係一直仍不好,不過長孫皇后出面,經常勸說無忌大度,才勉強維持了表面的和睦。

長孫安業是個不太安份的人,還嗜酒如命,可無忌五兄弟,老大長孫行布隋朝時為漢王庫真,漢王造反後拒絕漢王入幷州城,城破後被殺,朝廷撫卹,讓他的弟弟長孫恆安為鷹揚郎將,不過這代兄受封的老二也沒啥本事,沒於隋亂。

老三安業名無憲字安業,出了名的好酒無賴,父親一死就把父親的續絃妻子和她生的兒女趕出了家門,沒有繼承他爹長孫晟半分本事,奢靡享受倒是一流,當年趕走年幼弟妹,等妹妹嫁給李世民,李家建唐,長孫安業又天天找妹妹討要官爵。

長孫皇后這個是比較賢良的,可卻對這個兄長的無賴請求,難以拒絕,經常找李世民為安業說情,憑此關係,讓他一路做到了右監門將軍。

可長孫安業並沒有什麼收斂,反而仗著國舅身份肆無忌憚。

那是誰的錢都敢收,誰的請求都敢應。

明知妹夫跟羅藝不睦,卻還經常跟羅藝往來。

長孫無忌很嫌惡這個兄長,但他兄弟五人,如今除了一個還年輕的兄弟無逸,三個兄長也就剩這個。

李世民也是很清楚長孫安業的無賴的,嘆了口氣,“你回頭跟安業好好長談一下,這次朕就看在你們兄妹的面子上不追究他了,希望他好自為之。”

“臣謝陛下洪恩,”

長孫無忌其實倒也願意看到皇帝治安業的罪,最好是把這無賴流放邊疆,可長孫安業又是他與皇后兄長,在外也代表著長孫家,他要捲入謀反罪,也必然波及他們兄妹。

這種無賴最好就是哪天喝酒醉死了,那是最好的。

“武懷玉在靈州城中遇刺,數十名山胡、突厥刺客當街伏擊刺殺,甚至有一名刺客還是李道宗剛送給武懷玉的自家婢女,這事你怎麼看?”

長孫無忌跟李道宗結怨已久。

當年兩人同在秦王麾下,後來兩人一同奉令領兵出擊,可因意見不合,鬧的很不愉快,李道宗不顧長孫反對,執意領兵出擊,長孫無忌按兵不動,就是不出擊,李道宗因此大敗,差點身死,恩怨就此結下。

雖然皇帝也曾幫忙化解,可向來脾氣好的李道宗卻不肯原諒長孫無忌,畢竟換誰也難以釋懷,那可是差點沒命,部下幾乎全軍覆沒,差點成了另一個李道玄。

可長孫無忌也不肯認錯,他覺得當時李道宗魯莽,輕率出擊,要是他也跟著上,那全軍都沒了,所以就算李道宗戰死,他都不會後悔,他得向秦王負責。李道宗兵敗,那是他自己的責任,他還要參他一本。

長孫無忌見皇帝問到這件事,猶豫了一下後,還是直言,“臣以為任城王刺殺武懷玉倒不太可能,

這些刺客更可能是梁師都或突厥人派來的。

不過任城王身為靈州都督,鎮守朔方五年,居然能讓敵人這般公然在靈州城中襲擊新任鹽州刺史,而且還有個刺客是他剛送出的府中婢女,他也是嚴重失職的。”

長孫無忌也不客氣的趁機參了李道宗一本,比如他在靈州佔地數百頃,還有暗中走私回易等等。

“朔方那邊問題很多,許多官將一心只顧著佔地、走私,甚至帶著朝廷的軍隊,忙著捕奴販奴,

這樣下去後果不堪設想,這次武懷玉遇襲,也是向朝廷敲響了警鐘,不能再任由這樣下去了。

要改變朔方如今局面,最好就是先把都督換了。”

李世民躺在榻上,仔細的思考著。

去年冬已經調李道宗還朝任刑部尚書了,可為了伐梁大計,李世民最終還是選擇讓久鎮靈州的李道宗再回去都督,可現在他不免動搖了幾分。

“讓段德操接替靈州都督如何?段德操先前久鎮延州,也一直與梁師都交手,且很有戰績。”

“陛下不可,段德操雖很能打,但延州都督府的情況比靈州的沒好到哪去,段德操去靈州,那不過是換湯不換藥,最好是從朔方之外調人去。”

較好的人選是李靖,可李靖剛調入朝為刑部尚書兼太子左衛率,何況皇帝也並不打算讓李靖出鎮地方。

“侯君集接任靈州都督如何?”皇帝又問。

“陛下,侯君集一直跟隨陛下,雖說衝鋒陷陣十分勇猛,但還沒有過獨擋一面的經歷,他連刺史都沒做過,更別說如今大戰當前,去做靈州都督。”

李世民也不由的感嘆,侯君集忠心是足夠的,可惜資歷與經驗不足,擔不起這重擋,“要是叔寶身體健康就好了,他去做這靈州都督,朕最放心,可惜。”

皇帝又道,“原本你也足以擔任此職的。”

“臣願意前往朔方都督,為陛下解憂。”

“你現在是尚書右僕射,哪有再去做都督的道理,那豈不成了貶謫。”

靈州都督府雖僅是中都督府,但與涼州都督府一樣,都是西北最重要的軍鎮,尤其是眼下越發重要。

必須得挑一個能力與資歷都足夠的才行。

李世民在自己心腹裡找了一圈,結果居然沒有一個合適的,秦瓊病著,尉遲恭去襄州做都督了,程咬金任瀘州都督,張公謹是代州都督,屈突通是洛州都督。

劉師立這檢校右武侯大將軍,剛被自己除名。

樊興出任延州都督,李大亮是交州都督,郭孝恪是趙州都督,黃君漢是夔州都督。

李道宗本來也是深得李世民信任的,可現在不得不考慮替換,卻找不到個合適的人選。

李孝恭倒是資歷威望和能力都足夠了,但李世民不可能放心讓他出山。

其它劉弘基、長孫順德、唐儉這幾員大將,還有姐夫柴紹、段綸、楊師道,不論資歷還是本事,其實也都足夠。

可對這幾位,李世民也並不太放心,他們不是太上皇心腹就是太上皇女婿,李世民削他們權還來不及,哪還願意輕易授他們要職。

“乾脆讓武懷玉檢校這靈州都督如何?”皇帝話剛說完,自己倒馬上就否決了,“他還是太年輕了,資歷不夠,

你說讓延州都督樊興做靈州都督,夏州都督段德操做慶州都督,慶州都督段綸做延州都督,如何?”

長孫無忌想了想,覺得這樣調動太大,本來八大都督刺史就是年前才定的,現在剛上任,又要推翻重來,不太合適。

皇帝也嘆了聲氣覺得確實不太合適。

“讓隴州刺史薛萬徹接替靈州都督兼刺史,把鹽州劃入靈州都督府,武懷玉為靈州都督府長史兼鹽州刺史,如何?”

靈州都督府長史只是個正五品上官,鹽州刺史卻是正四品下職,不過皇帝這個安排倒也很有深意,鹽州刺史雖正四品下,畢竟只管鹽州軍政,但如果兼一個靈州都督府長史,那就能管靈鹽宥幾州軍政。

夏州都督府划走一個鹽州,則仍都督夏綏銀三州,慶州都督府則督慶涇寧三州,會州都督則督會原二州,延州都督則督延、丹、鄜、坊四州。

不過宥州其實有名無實,所以靈州都督府,實際只有靈鹽二州,薛萬徹都督兼靈州刺史,武懷玉長史兼鹽州刺史,二人各領一州,又一起統領都督府。

看的出,皇帝對非嫡系的薛萬徹也並不是完全信任。

皇帝對薛萬徹的能力比較信任。

“召任城王回朝,拜鴻臚卿。”

“令有司嚴查靈州行刺案,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

長孫無忌躺在榻上另一頭,嘴角露出了笑容。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時空協奏曲

馬公灘鹹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