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天子家事

門下省。

侯君集第一個進入政事堂,手裡捧著個紫砂茶杯,目光卻看著上首位置。

那張几案上,擺著一套文房四寶,筆架上掛著的可正是政事堂筆。

一會後,宰相們陸續進來。

“今日是八月中旬了,”他提醒宰相們,

上旬是魏徵執政事堂筆,“這旬該武青陽秉筆了,”

侯君集迫不急待的道,“姓武的可沒空來政事堂,我看按慣例還是順沿下去。”

順沿,排武青陽後面的正是侯君集。

說著,侯君集就要起身往上首去,迫不急待要執政事堂筆了。

“侯相,”

左僕射房玄齡叫住他,

“房相?”

大家沒想到還真是聊點天子家事,長樂公主是皇帝和皇后的嫡長女,諸公主中排第五,許配的是皇后的兄長國舅長孫無忌的嫡長子長孫衝,親上加親的婚事。

侯君集魏徵追問,武懷玉就是不答,倒鬧的不可開交。

李靖卻不再理他。

拿起政事堂筆,輕笑一聲,

“侯相公,坐下吧,你杵那跟個門神似的做什麼,你長再高吃再胖,也不可能有秦大將軍和尉遲將軍那般的驅魔辟邪鎮門戶的本事,做不了門神的。”

“侯相,要不你現在與亞相一起去面見聖人請示一下?”

甚至侍郎以下,更沒資格獨乞上殿。

大家議議,朝廷如何應對吧。”

“臣不敢,”

“讓侯相久等了,我今日本來也是早早來了,但被聖人召去,”

“你休得欺人太甚!”

侯君集繼續發難,“武相公這是好大架子,硬是讓我等在這等了足有兩刻鐘了。”

“侯相,這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你就不必重複了,沒必要浪費大家時間,你揀重點說,”

李靖只是斜眼瞥了下侯君集,便不屑的道,“你說的沒錯,侯君集憑什麼敢請旨領兵西征,還滅了社爾,他可有過獨擋一面的資歷,有什麼驕人的戰績,他到過西域嗎,打贏過突厥人嗎?”

三高官官奏事,也得有左右丞或是侍郎,又或是給事中、中書舍人、諫議大夫、散騎常侍等隨同上殿。

可他沒證據。

侯君集不願跟蕭瑀多爭,這老傢伙誰的面子都不給,能爭的你下不來臺,便乾脆坐下,“那武懷玉人呢,難道叫我們都在這等他?我等也都身居要職,午前議政於朝堂,午後還要候務於本司,政事堂事務也繁重,大家哪有這麼多時間等他?”

朝廷宰相,亦不許獨班奏事,否則令閣門報御史臺彈劾。”

我願領兵西征,一舉擒滅社爾,決不讓東突厥有半分機會死灰復燃,捲土重來。”

“侯相啊,你也別急,你要彈劾那是你的事,但是現在是不是先議事?我可是好不容易回趟長安,聽說本旬還又輪到我執政事筆呢,別耽誤時間,不早了。”

“魏相,我不能說,否則豈不是洩露禁中語?這可是大罪!”

侯君集死咬不放,恨不得讓武懷玉現在就滾出政事堂。

武懷玉直接走到上首,坐到那個位置,

蕭瑀反駁,“侯相這是對輪值秉筆的規矩不滿?”

右僕射李靖突然出聲,“侯相你除了參預政事銜,僅有個右衛大將軍虛職,你又沒什麼本職公務要辦,三高官官們都不急,伱急什麼?”

侯君集被這話嗆的臉通紅,

侯君集惱怒,“天子無私事,家事便是國事,你獨奏便是有違制度,當由御史臺彈劾,張相公,你是御史大夫,可不能失職。”

眼看今天堂議要議不成,還是房玄齡開了口。

武懷玉不懼他的目光,“諸公,開始議事吧,我先前看堂後吏給我的材料,今天首先要議的是阿史那社爾詐降西突厥大敗肆葉護可汗,得十餘萬人馬,奪西突厥半數之地,自立都布可汗之事?

武懷玉看著他,只是搖了搖頭。

武懷玉問李靖,“右僕射以為我說的可有道理?”

“朕召懷玉吃個早點,順便商議了下長樂公主嫁妝的事,並不是單獨商議什麼軍國要務,侯君集你不要再吵了,”

張阿難北面而站,口宣聖諭。

“魏相說的是,宰相不得獨班奏事、留身進呈,但除拜、遷秩、因謝及陳乞免罷在外。”

“有沒有罪,不是你說了算的,聖人召我議天子家事,可並沒違制,”

“武相公回京了,聖人讓他今日參加堂議,”

不許大臣私自面聖奏事,自有其意,主要還是防止臣子挾帶私貨等,所以規定臣子面聖,那都得是有相應官員陪同,如尚書、侍郎奏事,都得有郎中、員外郎,

武懷玉對著他按了按手,“侯相有話就直說,用不著站起來,你站這麼高,我還得仰著頭望你,脖子酸。”

相比較過去,三省分開,尤其是中書和門下的決策、審議分開,甚至拉扯不清,現在政事堂中直接聯合決策,出了結果再走流程,確實效率高多了。

侯君集剛起身,這會是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他咬咬牙,不滿的道,“武懷玉既然在三原忙著差使,那就專心辦外差,這隔三差五回來趟,來參與一兩次堂議又走,

政事堂自然也日益權重,在正式設立了政事堂五房堂後官後,宰相們更是每天上午基本都在政事堂辦公了,只有中午堂食後才會去各自本司辦公。

李世民當皇帝后不斷加大政事堂的權力,事實上已經侵奪了三省宰相大部份權力,

雖然三高官官都是宰相,但跟政事堂還是有區別的,最大區別說是政事堂宰相數量多,不僅有三高官官,而且皇帝還可以以他官,甚至較低品級的官員加銜入政事堂為相。

侯君集只得又坐下,“阿史那社爾本是東突厥處羅可汗之子,鬱射設之弟,原本與欲谷設鎮守漠北·····”

武懷玉笑了笑,

魏徵卻接過話問,“朝廷先前已有制度,尚書、侍郎奏事,郎中、員外郎番次隨上殿,不得獨留身,侍郎以下,不得獨乞上殿。

“剛陛下是召我吃早點,順便商量了下聖人家事。”

雖然侯君集覺得皇帝不可能跟武懷玉只是談了公主嫁妝的事,肯定也還有談及軍政大事,比如說他本來請纓要出兵西征阿史那社爾的,結果一直沒有結果,他懷疑武懷玉肯定早私下密奏皇帝談過此事,今天也肯定還跟皇帝談了此事,甚至故意反對阻攔他統兵西征。

侯君集站在那,手指武懷玉,“你還有臉面留在這,還想執政事筆,你現在就應當回去閉門反省,上書請罪。”

侯君集紫著臉皮坐下,

“諸位,我來晚了,”

武懷玉進來。

這確實是家事,不能上綱上線。

“你不是社爾對手,打不贏。”

侯君集愣了下。

“沒有,那他不就是拿軍國大事當兒戲?拿大唐將士當兒戲?”

武懷玉越是如此,侯君集則越步步緊逼,“張相公,參他。”

張亮沒理侯君集,他又不是侯君集的狗,都是宰相。

長樂公主今年十歲,此時開始籌辦嫁妝,倒也是很正宗的,皇帝跟武懷玉談這個,也並沒什麼不妥。

侯君集壓抑著怒火,“朝廷先前下旨加封社爾官爵,可他卻不肯歸附,如今還在西域趁火打劫,居然奪得半個西域之地,還得十餘萬人馬,我建議朝廷應當立即發兵征討,絕不能讓他趁機坐大,否則後患無窮。

原本三省是中書決策門下審議,尚書省執行,但現在三省聯席辦公,還加入皇帝指派的其它加銜宰相,就使的原本的權力分配格局打破了,

皇帝的權威大增。

“既然他回來了,那今日自當由他秉筆。”

十分惱怒,“右僕射這是故意偏袒自己學生?”

皇帝的話從張公公嘴裡說出,雖然有點陰柔,但侯君集聽了卻很惶恐,因為這話裡直接點了侯君集的名,還有說他無理取鬧的不滿。

“武相公,為何獨班奏事?公然罔顧朝綱?”

張公公傳完話,轉了個方向,對著九位宰相叉手行禮,“聖人話已傳到,諸位相公還是趕緊議事吧,某告退。”

但如此一來,政事堂的宰相們也確實事務很多,尤其是對於多數還兼三高官官的宰相們來說。

“趕緊坐下吧,不要以為站著就真能比諸位公們高一等了。”

侯君集大怒,“武相公什麼意思?”

門下內省就在大內,這邊吵鬧皇帝很快得知,派了張阿難過來傳旨。

這根本沒有必要再讓他秉筆,”

政事堂事務很重,既要議論皇帝直接下達的指令,也要商議皇帝轉發的臣下奏議,還有就是中央地方上報的事務,以及一些宰相認為應當討論的事務。

侯君集說的倒也沒錯,

侯君集因此咬定武懷玉身為宰相,違規獨奏,要彈劾他。武懷玉倒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

侯君集果真立馬站起來,要拉著御史大夫張亮一起去面聖彈劾武懷玉,

張亮不想去。

侯君集藉機說武懷玉故意耽誤大家時間等等,

魏徵則追問,“請問武相公與聖人商議什麼天傢俬事?”

堂上氣氛一時有些凝重。

這些事務經過政事堂群相商議,作出決策由秉筆宰相記錄奏報天子,皇帝批准後,以詔令形式交中書舍人草詔,然後再經政事堂秉筆宰相,加蓋中書門下之印,再由門下省頒發,交尚書省付有司執行。

侯君集又站了起來,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侯君集卻如此兒戲,有何資格談統兵西征,他也配?”

“連箭都射不準,連一騎兵校尉都不合格,更別說指揮打仗,他跟我學了幾年兵法,我看他毛也沒學進去,”

向來在政事堂上很少發言的李靖,對著侯君集一頓無情嘲諷,不留半分臉面。

(本章完)

<BR />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反派:我把女主下降頭

謝小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