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駕崩

嶺南道有七個都督府,廣州都督府自然是排第一。

黨弘仁交接後,對武懷玉還是很客氣的,畢竟武懷玉是他的頂頭上司。

嶺南觀察使掌著人事、監察權,經略使掌著軍事兵馬,武懷玉還是奉旨來推行兩稅主持財稅經濟的,

整個嶺南道七府四十九州,外加七十二羈縻州,武懷玉說了算。

最厲害的還在於武懷玉手裡頭不僅掌握著十來萬兵馬,而且嶺南道三分之一的稅賦收入,是直接上繳他的使府,由他分配的。

“黨都督派人送貼,要來拜訪相公.”

武懷玉擺手,

“他新來乍到,先把手上事務交接好,把都督府的這攤子管好,有空了就到下面去巡視一圈,我這沒啥好三請四拜的,”

武懷玉對黨弘仁的貪是知道的,卻也並不是就那麼討厭,畢竟時代如此,就是放到後世,貪官也是禁不掉的。

只要不是太過份,武懷玉也不想太計較,他還是希望黨弘仁能夠做好這都督,畢竟這人也是有能力的。

一個有能力的貪官,相比起那種迂腐無能的清官,如果只能二選一,其實他倒是更傾向於前者,

嶺南這幾年蒸蒸向上,但問題也依然還是很多的,首先還是人口太少,尤其是漢人少,狸獠蠻較多,而且嶺南的漢人,很多都是很早以前南下的,有些都是在嶺南一二百年甚至更久,他們跟狸獠蠻通婚聯姻,甚至也有點蠻化,成為豪酋俚帥。

現如今朝廷搞兩稅也好,搞並省州縣也罷,

這位親家公還正年富力壯之時,他的死因其實是寄生蟲感染,他喜歡生吞蛇膽生飲蛇血,說是能壯筋活絡還能治腰腿痠痛,有時還生吞小青蛙,更喜食魚生。

武懷玉趕到也不過是見了最後一面,回天乏術。

武懷玉就輕易不吃淡水魚的生魚片,就怕中招。

在嶺南,因飲食習慣,每年都會有大量的人感染各種寄生蟲,裂頭蚴是其中比較厲害的一種了,死亡率很高。

這勢頭還會越來越嚴重。

就看是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說到底還是得看誰拳頭硬。

馮智戴引發了腦病,開始是頭痛,後來抽搐、偏癱、嘔吐、昏迷,然後高熱,沒幾天人就沒了。

當然,這事不急,一步步來。

而生魚片、蛇膽、蛇血、甚至沒煮熟的青蛙等,有不少是帶有寄生蟲的,馮智戴很不幸的感染了裂頭蚴,

一種很可怕的寄生蟲,青蛙、蛇身上最多,可寄生在皮下,甚至內臟和頭腦。

要是朝廷實力夠強,那麼西邊那羈縻七十二州,也是可以一個個改土歸流的,甚至是安南南面,也可以繼續開拓,先羈縻後歸流嘛。

馮智戴卻是生猛不忌,青蛙、蛇都食生,

據說好些嶺南的部落,因為崇拜蛙神,所以他們就迷信蛙有許多神奇的作用,比如受了傷,直接剝張青蛙皮敷傷口,甚至拿青蛙皮敷眼睛,再比如認為生吞小青蛙能治腰疼,能強筋壯骨。

馮智戴也是運氣不好,

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

表面的欣欣向榮之下,其實也是掩蓋著許多矛盾,只不過如今發展勢頭好,朝廷南下的力量又極強,所以這些都被暫時壓住了,

而到了四月,

高州都督,武懷玉的親家公馮智戴病逝高州城。

可各種各樣的矛盾還在,稍有不甚,就會起衝突。

三月。

食生,這在嶺南很常見。

皇帝冊贈武士稜為定州都督,輟朝三日。

不過武懷玉倒也不擔心,

這種衝突是必然的,現有格局的打破,自然也是既得利益者的損失,這種利益的爭奪,沒有誰會輕易拱手相讓,總得爭總得打,

甚至得反覆交鋒的。

長安又傳來噩耗,老族長武士稜病逝,八十多歲的老族長走的很安祥,據說他是在自家府中後院的桃園裡賞桃花時,笑著離開的,沒有半點痛苦。

那些一撥撥南下的中原貴族豪強們,在嶺南到處跑馬圈地,跟原來本地人的衝突已經很緊張了,

卻不知,青蛙也是裂頭蚴寄生蟲很多的。

馮智戴當年也是跟著他爹入朝隨侍隋天子,還曾帶著本部戰士,從江都一路殺回了高州的猛人,

貞觀初又在長安侍衛天子幾年,

回到嶺南接替父親做了高州都督,表現的還是很不錯的,平定雲開山獠蠻叛亂,從陳家手裡拿下了羅竇垌,

甚至一度讓馮冼兩家控制的地盤達到了十二州。

可他沒死在戰場上,卻因吃生蛙生蛇而死。

死的時候,狼狽無比,哪有半點猛將樣子。

武懷玉也只能看的唏噓不已。

一道奏章送往長安,

向皇帝稟明情況。

奏疏中,武懷玉向朝廷建議,趁機罷撤高州都督府。

先前召馮盎入朝,朝廷把馮家地盤分設八州,以其子侄分任刺史,眾建以分其勢,又把海南島上四州,皆授冼家子弟擔任刺史。

但在去年的並省州縣時,武懷玉又把馮家的八州調整了,春州併入恩州,竇州、潘州併入高州,辯州併入羅州,

如此一來,馮家的八州,就變成了高、恩、羅、雷四州,現在都督馮智戴一死,武懷玉也沒建議讓馮盎回嶺南再做這都督,也不建議再選馮盎一子接任都督,而是直接趁機取消,

就如同當初寧長真造反失敗後,朝廷取消了欽州都督府一樣。

高州都督府這幾州,直接劃給廣州都督府,

當然馮家也要安撫一下,馮智戣接任高州刺史,潘州刺史馮智玳則調去劍南做戎州都督,

仍給馮家留了個都督,但不在高涼的都督,對朝廷來說就沒啥影響了。

在高州幫著馮智戴喪事辦完,

長安的旨意也來了。

皇帝採納了武懷玉的建議,罷高州都督府,馮智戣接高州刺史,馮智玳升戎州都督,

春、潘、竇、辯被並去的四州刺史縣令等官,也都調江南東西兩道任職。

追封馮智戴左武衛大將軍、廣州都督,蔭封其嫡長子馮君豪為高涼縣公,朝散大夫,接入宮中撫養。

據說,

皇帝在金殿上,本已授耿國公馮盎為高州都督,還說要把珠崖四州也劃到高府,使喚高府仍有八州。

但馮盎在殿上辭了,

皇帝下詔三次拜他高州都督,馮盎請辭三次,

於是朝廷才罷撤高州都督府,仍留馮盎在朝為左驍衛大將軍。

五月,

朝廷下詔,正式將散號將軍改易為武散官,從此文武散官並立,武官的散品不再是文散官,而是有了自己的武散官。

大唐是以武立國的,

但在貞觀之初,李世民還是在魏徵王珪等人建議下,推行偃武修文政策,武人的地位在不斷下降。

到了此時,朝中文武關係已經不平衡。

此次武散官的推出,

也是皇帝在重新調整文武平衡,以文散官的品階體系為模板,重新修訂武官的散階體系,將原有散號將軍和八校尉納入武散官的職銜體系,建立起從正二品至從九品的武散階體系,與文官散品序階平衡。

文官授文散階,武官授武散階。

散階為本品,授官先定階。

在這個時間點上,皇帝推出了武散階體系,選擇也是挺微妙的,

武懷玉已經跟皇帝密信中溝透過,知曉今年皇帝就要正式發動對吐谷渾的戰爭,本來去年就要打,結果沒打成,今年肯定是不能再等。

而大唐經過數年體養生息,現在君臣都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吐谷渾只是第一個要被錘的,接下來薛延陀、西突厥、高句麗,要錘的還很多。

會有一系列的戰事,大唐會進入一段高速擴張的時期,

也正是朝廷用武人之際,理所當然的要先調整、提高武人的地位。

這次設立武散官後,

擔任武職的官員,都改授武散階,

但軍中最能打的那幾個,卻並沒有授武散階,比如李靖,公認的大唐軍神,也是即將開打的徵吐谷渾之戰的主帥,

但他仍是文散階開府儀同三司,原因他先前官至宰相,現在雖不為相,卻也還是太子太保。

門神秦瓊這次也沒授武散階,他也還是開府儀同三司,他也是官至宰相,又任太子太師。

擔任武官的改授武散階,

十二衛的大將軍將軍們,各折衝府的都尉校尉,還有就是都督都護也是武職,刺史屬文官。

程咬金、柴紹這些人都是都督兼刺史,又掛有十二衛大將軍銜的,這次也都授予了武散階。

柴紹、尉遲恭、程咬金、樊興、張士貴等都被授鎮軍大將軍階,這是從二品武散階,

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等被授冠軍大將軍,正三品。

幷州都督李績,因父喪丁憂去職,仍還是金紫光祿大夫的正三品文散階。

而在嶺南任嶺南道觀察使喚、六府經略使、安南都護的武懷玉,這次也沒改武散階,仍是開府儀同三司,

可以看的出來,

雖然朝廷設立了一套與文散階相同體系的武散階,可文散階明顯還是要比武散階地位高一些。

再有一個就是,

這次朝廷設立了武散階體系後,最高的武散階是從一品驃騎大將軍,然後是正二輔國大將軍、從二鎮軍大將軍,正三冠軍大將軍,從三雲麾將軍,

帶大將軍的就四個,正三還有個懷化大將軍是專授給胡人首領的。

而這次所授最高的也僅是從二品的鎮軍大將軍,

連個輔國大將軍都沒有,更別提驃騎大將軍了。

本來能授驃騎大將軍的也就李靖、秦瓊、武懷玉了,但他們都做過宰相,又有師保銜,自然也就還是文散階。

任大都督、大都護的老資歷名將,才有可能拜輔國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了,好像歷史上程咬金到了高宗朝,後來是撈了一個驃騎大將軍的。

閏四月,

左驍衛大將軍、鎮軍大將軍、褒國公段志玄授西海道行軍總管,

左監門衛大將軍、鎮軍大將軍樊興為赤水道行軍總管,段樊二將併為先鋒,率先出擊吐谷渾,正式打響了攻吐谷渾大戰。

開府儀同三司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轄刑部尚書李道宗、涼州都督樊興、蘭州都督李君羨、岷州都督李道彥、靜州刺史侯君集、利州刺史高甑生等諸部行軍總管,和歸唐的社爾、契苾何力等突厥、鐵勒軍進擊吐谷渾。

李道宗在庫山大敗吐谷渾軍,伏允燒盡野草,輕兵入磧。

李靖兵分兩路追殲。

五月,吐谷渾戰事正酣之際,

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太上皇李淵病死在大安宮垂拱殿。

君臣上奏,請皇帝準遺誥視軍國大事。

李世民不許,嚴格按照禮制為父守孝,不視政事,詔令居喪期間令十七歲的太子承乾監國,於東宮平決庶政。

國喪,

舉國哀悼。

“徵吐谷渾之戰不能停,傳旨李靖李道宗諸將,決戰到底,務必功成,決不可半途而廢功虧一簣.”

李世民紅著眼睛對太子、房玄齡等人交待。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元末開局,鄰居朱元璋

吾自今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