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不急,根據劉興祚對赫圖阿拉城的推論,他認為不應該操之過急。

但是將軍不同意。

要求他儘快和赫圖阿拉城談好條件,所以陶傑只能特事特辦,又來了赫圖阿拉城。

但是比起上回,他的態度更加強硬。

“將軍仁德,願意給赫圖阿拉城生路,只要歸順金州,就可保留主力。

其餘部族,由金江鎮官員管理,如果答應,那麼金州將提供物資,接濟赫圖阿拉城的百姓。”

要麼接受他的要求,要麼他就離開,雙方之間,不再有餘地。

上一回是投降,此次是歸順。

意義不同。

豪格願意和陶傑繼續商談,關於其中的細節。

“為何就不能互不干擾呢?我可以發誓,永遠不會再侵擾遼東。”

聽到豪格的話,陶傑笑了。

“請問赫圖阿拉城,無法和大周商貿的情況下,如何養活二十萬人口?或者寧願看著百姓們餓死嗎?”

赫圖阿拉城去年支援了多爾袞不少的糧資,誰也沒有想到會遇到特大雪災。

壓垮了許多新搭建的屋棚,凍死了很多的牲畜。

好不容易熬了過去,結果又水災連連,不少的田畝被淹沒,無法獲得收穫。

鐵,鍋,鹽,布,茶,糧。

各類的物資,都需要和大周貿易獲取。

赫圖阿拉城一地,已經無力維繫統治,已經有不少飢餓的人逃離了。

如果和金江鎮談判破裂,還需要整兵備戰,更是雪上加霜。

“平遼侯的博愛之名,人盡皆知,雖然以前和平遼侯交戰,但是我們敗的服氣,心裡沒有怨言。”

豪格成熟了,不再是當年那個虛榮的小將。

真的沒有怨言嗎。

陶傑不置可否,平靜的等著豪格的要求。

不少人支援歸降金江鎮,金江鎮沒有肆意屠戮蠻人,年餘的做派,被人們看在眼底。

也有人不願意歸降,擔憂被清算。

總體上。

願意歸降的人居多,總體的形勢,赫圖阿拉城也無力抗衡金江鎮。

“平遼和如何保障我們部族的安危?”

豪格誠懇的問道。

見到豪格鬆口,陶傑認真回覆。

“赫圖阿拉城保留兩黃旗旗口,其餘部族由金江鎮官員治理,施行興修水利,開墾田畝之策。

只要遵守金江鎮的法律,那麼金江軍就不踏入赫圖阿拉城境內。

赫圖阿拉城,只保留兩旗旗兵,不得私自擴軍,會有金江鎮的官員監督。

同時。

其餘部族的丁口,由金江鎮成立新合軍,向我們提供一萬人。”

赫圖阿拉城二十萬人口,婦孺孩童遠比青壯要多,兩黃旗的旗兵,只剩下千餘人。

其餘的蠻丁,戰鬥力遠不如旗兵。

豪格盤算一番。

兩黃旗的旗口還剩三萬餘人,其中青壯不到一萬人,這個數量剛好能養活。

其餘的人口,由金江鎮接濟,但是隻派官員來治理,不會影響赫圖阿拉城的安危。

平遼侯可信嗎?

以多年來平遼侯的威望和手段,不是出爾反爾之人,豪格認為是可信的。

最重要的是。

面對大半年來的災情,赫圖阿拉城真的養不活二十萬人了。豪格無能為力的主要原因。

要麼餓死人,分崩離析,被金江鎮不費吹灰之力的拿下。要麼接受金江鎮的救濟,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一萬人太多了,我願意出五千人。”

豪格提出了他的要求。

蠻族的青壯本來就不多,除了自身的軍兵,還要派一萬人加入新合軍。

相當於每戶都要出一丁,負擔太重,降到一半,改為二十戶出一丁,豪格認為可以接受。

陶傑搖了搖頭。

“九千。”

“六千。”

“八千。”

“七千。”

“七千五。”

“七千。”

各自退讓後,豪格咬死了七千之數,差別看上去不大,但是青壯是家裡的頂樑柱。

一千人就是一千戶受到影響,三千人就是三千戶,影響到數萬人。

雙方同意了七千的數字。

“請豪格首領跟我去金州。”

雙方敲定了諸多的事情,陶傑提出了請求,豪格自立稱汗,但是金江鎮是不認的。

豪格擔憂的看向陶傑,良久,他點了點頭。

他不怕金江鎮騙他,騙了他,赫圖阿拉城會有新的大汗,同時會徹底和金州決裂。

但是他畏懼性命。

只是,他要擔負起責任,所以隨陶傑去了金州,見平遼侯,歸順金州。

在赫圖阿拉城無數人的複雜心理中,一行人踏上了歸順之路。

經由鴉鶻關入長城,一路過葦子堡,松樹口,清河堡,本溪城,遼陽,鞍山,海州,營口,蓋州,復州,新金,最後抵達金州。

沿路。

人口已經超過五百萬的金江鎮,各地百姓們,在州府縣治理下欣欣向上。

外部大敵皆服,內部政治清平。

遼東同樣遭受了雪災和水災,但是在官府大型水利,開墾良田,推廣玉米,種植大豆,蜀黍,小麥,部分地區引入水稻。

根據地情,合理種植,精耕細作。

沒有外敵入侵,沒有貪官汙吏,沒有太監破家,沒有將頭索糜,齊心發展內政。

從前明收復遼東以來,數百年的歲月中。

是遼東第一次迎來了和平。

從罪民流放之地,全境面對外地入侵,施行衛所制軍屯,重心以軍事為主的,嚴苛的大環境。

數百年來,第一次有了寬鬆的環境,讓人們安心的種地,不在擔憂何時就會被入侵。

豪格一路所見,見到了從來未見過的景象。

民心所向。

五百萬人人心向官府的遼東,是何等的龐然大物,誰能抗拒它呢。

豪格和蠻族的官員將領們,心悅誠服的拜見了金州的將軍。

第一位外族的總兵。

誕生了。

從此。

金州從五位總兵,變為了六名。

馮勝之親自帶領官員入赫圖阿拉城,開始清點人口,運送物資,救濟災民。

同時。

青壯蠻丁開始一隊隊入鎮江,加入新成立的新合軍。

蠻丁入營的事情很急。

因為除了將軍,所有人都沒有料到。

不但朝鮮國主沒有料到,金江鎮同樣沒有料到。

李適叛亂的速度會如此之快,超乎所有人的預料,各地連抵抗都沒有。

相當於看到了李適的軍隊,就直接投降,更可能的是,李適的大軍還未到,就提前派人歸順了。

為了不影響金江鎮的戰略計劃,對於赫圖阿拉城的諸事,整個金江鎮一路特事特辦。

葛世峰帶領一百人坐船由漢江抵達漢城。

他奉命保護長公子。

根據最新情報。

叛軍攻破黃州,隨後的鳳山、瑞興、平山皆降,朝鮮官兵在成江隔江抗守。

大半個黃海道,落入了叛軍的手中,如果成江防守失敗,下一處就是臨津江。

臨津江身後就是漢江,漢江身後就是漢城。

整個地區除了幾條江河有險可持,其餘地方望馬平川,以叛軍的勢頭,只怕入無人之地。

~~~~~~

“哈哈哈。”

成江的守軍,見到叛軍渡河,連抵抗都沒有,就一觸即潰,讓叛軍輕易的渡江成功。

李守白大笑。

身旁的李栴,也忍不住的興奮。

他的父親起兵,至少一半的原因,就是為了兒子李栴,因為李栴沒有得到該有的官身。

李適冒了巨大的風險,參與金瑬李貴他們組織的叛亂,逼前任朝鮮國主李琿退位,立下了大功。

為了什麼?

為了道義嗎?當然是為了自家的權勢,但是他被金瑬李貴他們打壓了。

“李帥早就應該拔亂反正了,浪費了太久的時間。”

李守白惋惜的說道。

李栴假惺惺的勸了起來。

“誰也不知道形勢會如何,父親也是保守起見,終歸,形勢一片大好。”

形勢的確一片大好。

誰也沒有想到,會這麼輕易的拿下平安道和黃海道。連李栴至今都不敢信。

才半個月的功夫,就能達到如此地步。

各地的城池都是拱手相送。

“等我們拿下前方的臨津江,漢城就沒有意外了。”

不等後方的回覆。

李守白催促前軍直接開動,想要順勢拿下臨津江,直逼漢城。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臨津江。

朝下國主讓各地的援兵,堅守臨津江,同時催促後方的援兵,趕緊支援漢城。

只要臨津江堅守半個月,李倧就有信心守住漢城。

因為長公子在他身邊。

說明了金江鎮支援他。

他焦急的詢問葛世峰,問道:“請問金江軍何日抵達漢城?”

“外將出發前,沉陽那邊的七千軍,已經在行軍的路上,應該抵達了鎮江。

另外還有赫圖阿拉城,也在組織軍隊,聽說會有七千人,加上鎮江的萬餘軍。

合計兩萬四千軍,只要集結完畢,隨時可以南下打擊叛軍。”

“但是叛軍一路勢如破竹,鎮江那邊,就不能先派一支軍隊,渡海直接抵達漢城嗎?”

葛世峰搖了搖頭。

“國內南方不穩,為了維護商道,金江軍的水師,大部分都派了出去,來不及調回。”

李倧皺起了眉頭。

太巧了。

很多事情都太巧了。

但正是因為太巧,李倧無法相信,這是人能預先謀劃的,超出了人的能力範圍。

除非有人能看透未來。

壓下了對平遼侯的疑心,李倧只能密切的關注臨津江,希望那裡能守住。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一世漢皇

雪落久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