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好多事情不用出門就可以辦妥,很多商品遠端一操控就到達家裡。科技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人與人的交流途徑。

記憶深處,大人們總是天還沒亮就已經喝完茶,在外面的場裡忙碌了。聽見門外面的說話聲,我迷迷糊糊睜開眼睛,揉著眼睛慢悠悠的走出去。發現在夜色下,一群人在場裡忙碌著。雖然離太陽出來還很遠,但是他們每個人都戴著一頂草帽,在忙碌的同時,他們有說有笑,顯得極為和諧。

這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大人們忙碌的是碾麥子。把麥子收完後,用架子車拉到自己家門前,曬乾後,把所有的麥子鋪開,用拖拉機進行碾壓,最後收取麥粒。

由於碾麥子需要大量的勞力,大家就互相幫忙,今天你家碾,明天我家碾。因此,這種場面是非常熱鬧的,甚至比過年還要熱鬧。

趕到天亮,所有的麥子都被攤開在場中央。隨著拖拉機突突突的轟鳴聲,全場最帥的一個人出場了。他開著一輛看起來奇怪的拖拉機走到場裡,先是在高高豎起的麥稈中間轉幾圈,麥稈被拖拉機無情的壓倒。

看著司機在拖拉機上起起伏伏,感覺那應該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體驗。在中途拖拉機休息的時候,我們偷偷爬上拖拉機,臆想著開拖拉機轉圈的感覺,司機一出來,立即跳下拖拉機,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到後面,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每個人要戴一頂草帽了。並不只是防曬,更大的用途來自於防土,到了起場的時候,整個場裡被土霧籠罩,大家在土霧裡走來走去,將碾好的麥稈叉到一個指定的位置。

我最期待的環節,就是打草堆的時候。在高高的草堆上,我們像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孫大聖,不斷的打跟頭,拼了命的摔跤,歇斯底里的跳高。那個草堆有多大,我們的舞臺就有多大。

最能體驗勞動人民協作的環節就是揚場了。

拖拉機帶動著一個風扇,風扇順時針旋轉著,在風扇的對面掀起一陣大風。“大師們”都全副武裝好了後在風扇對面待命。

隨著其中一個人揚起的麥粒落地,大家一擁而上,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把麥粒不約而同的拋向空中,風帶走了土霧與麥殼,留下金色燦燦的麥粒,重重的落在地上。

一個技術工種隨之就出現了,爺爺拿著一把新掃帚上場了,他邁著輕盈的步伐將麥粒上面的雜物列到一邊,從爺爺的手法上看得出來,這是一位經驗嫻熟的農民。

我好奇的問爺爺:“爺爺,你為啥跟耍武術的一樣?”

爺爺笑著對在場的人說:“別看列個場,這也需要一定的技巧,要不然你把麥子列不出來!”說完,爺爺繼續施展著他的技巧,在場的人興致勃勃的觀摩著這段表演。

天快要黑的時候,基本上所有的活都基本結束。麥子整整齊齊的裝在袋子裡,父親與母親望著一年辛辛苦苦的成果,臉上寫滿了高興與滿足。

自己家的麥子碾完後,父親就每天去給別人幫忙,要忙上將近半個月才能忙完。

那時候大家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但是為了感謝幫忙的人們,啤酒基本是管夠的,能喝多少就買多少,西瓜也是一樣。在炎熱的太陽下,躲在陰涼處一口啤酒下肚,感覺優哉遊哉。

後來,有一個“脫離機”的出現,驅散了那一群合作的人們。他們不再群體作戰,而是選擇了自掃門前雪的生產方式。科技幫助人們減少了勞動力,但是卻淘汰了人們最為和諧的合作方式,往日的歡笑聲變成了刺耳的機器轟鳴聲,往日的啤酒加西瓜變成了一個人的獨享,喝的沒有味道,吃的不再甘甜。人們感謝科技帶來的新玩意兒,畢竟它們的出現,帶來的是效率。

也許人們也在懷念那一個階段,雖然大汗淋漓,但是很快樂。

從一群人的勞作減少到一個人的勞作,我們不禁感嘆時代進步的速度,更在唏噓社會進步帶來的便利。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讓你拯救大夏,你組建精神病聯盟

會唱歌的蘿蔔

全民御獸:這隻蛤蟆有億點強

懿輝

不是校花追不起,是少婦更有性比

止不住去流浪

女尊,心懷不軌的舍友

鬱雨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