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代留過學正文卷第五百二十八章招安潮下的海賊們送走兩位宰相,趙煦忽然有種罪孽深重的感覺。

“也不知,朕今日所做所為,會毀滅多少道美食……”他喃喃自語著。

現代的帶英,已經衰落了。

所以,它留給世人的東西,也就剩下了那些大缺大德的傳說,以及作為美食荒漠的名聲了。

帶英標誌性的美食,就是兩個很簡單的東西。

炸魚與薯條。

不要小看了這兩個東西。

這可是帶英往昔日不落帝國的象徵。

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帶英能讓它的人民,在十八世紀、十九世紀就能做到炸魚管夠,薯條管飽。

同時,炸魚與薯條,也是帶英往昔工業實力的象徵。

這兩種食物,完全就是為了工業而生的。

簡單、易製作,標準化,能吃飽。

而趙煦很清楚,他正在開啟潘多拉的魔盒。

一旦他的計劃,順利推進,並在全國鋪開。

廉價的魚乾,席捲市場。

無數未來的美食的土壤,將就此斷絕。

因為,當蛋白質唾手可得,當調味品不再稀缺的時候。

人們就不會再費腦筋去思考如何讓一日三餐更加有滋味了。

那些聰明才智,也就失去了誕生的土壤。

但沒有辦法。

趙煦只能做這個選擇。

農耕民族,想要走向海洋,就需要比島國更多的驅動力。

回到福寧殿,趙煦徑直走入東閤。

文燻娘正帶著剛剛入宮,還在適應的狄薔與王氏,在東閤的便殿,教導著她們製作趙煦愛喝的飲子

見到趙煦回來,三女連忙盈盈一禮。

文燻娘主動上前,來到趙煦身邊,低聲問道:“官家下朝了?”

“可需妾為官家按摩?”她大著膽子,第一次主動問道。

趙煦笑了一聲,看著已經羞紅了臉的文燻娘,道:“我先看會奏疏……”

“等會我會叫燻娘進書房的。”

“諾。”文燻娘低著頭,耳垂滾燙滾燙的。

趙煦含笑點頭,眼角的餘光瞥了一眼另外兩女。

發現她們都低著頭,但都拿著眼角的餘光觀察著他。

這宮中就是這樣的。

卷,捲到極致的那種。

妃嬪為了爭寵,無所不用其極。

趙煦不會干涉,更不會阻止。

因為這明顯對他有利!

直接走到御書房,在這裡,燕援挑選的御龍直,十二時辰輪班守衛,沒有趙煦的命令,連只蚊子也不會放進去。

掀開帷幕,趙煦走到書房中,然後就將那些放在案几上的實封狀,拿了起來。

這是陳睦到任後,給他寫來的一系列實封狀——剛剛在紫宸殿,給韓絳、呂公著看的,只是其中之一。

看著這些密報趙煦眯起眼睛來。

這些密報上,報告的事情,大抵圍繞著三個事情。

一,扶持造船業。

二,開始大力推進曬鹽技術。

而這第三件事情,則是關鍵中的關鍵,重點中的重點——人才。

準確的說,是大量海洋航海人才的發掘和招攬。

而這件事情,陳睦推進的無比順利。

最新一封實封狀報告說,已經奉旨意,招募了兩千多‘外越人’,他已經將這些人編成了一支軍隊,請求趙煦賜給軍名、軍額,並降下聖旨,派去將領統帥。

外越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

他們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上,是在《越絕書》中——婁門外力士者,闔廬所造以備外越。

意思就是,吳王闔廬,曾為了防備海上來的越國侵襲,於是在婁江上建立江防。

這個時候的外越,可能指的還是真正的越國人。

但到秦始皇一統天下後,這個情況就變了——所謂外越,不再是越人或者百越民族。

而成為了那些不服從中央王朝,逃遁到海外島嶼之上的六國餘孽。

這些人一度給秦王朝造成了巨大的麻煩。

以至於在秦始皇三十七年時,秦始皇不得不下詔:徙天下有罪謫吏民置海南故大越處,以備東海外越。

海盜猖獗,秦王朝只能大量遷徙人口過去,防備海盜。

到了漢代,外越人依然存在。

著名的齊王田橫,就是這股勢力的代表。

不止如此。

根據趙煦在現代所知道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秦漢之交的‘外越人’,在中原戰敗後,有一部分人曾楊帆太平洋,將來自中原的先進技術,帶到了無數太平洋島國。

自漢之後歷朝歷代,外越人從來不絕。

而且,成分越來越複雜。

基本都是中原無地的流亡農民、破產地主和商賈以及逃亡的軍人組成。

他們在王朝興盛,天下太平時上岸生活。

在時局混亂,朝廷橫徵暴斂時,下海求生。

他們什麼事情都敢做。

既可以當海盜,也可以當海商。

根據趙煦在現代所知,這個群體將在未來的歷史上,扮演重大角色!

他們在南宋末年,強盛一時,然後投降了元朝。

並負責了元朝的海運工作。

那些在史書上,每年將數百萬石糧食,透過海運運到北方的人,就是這些人的後代。

因為元朝,給他們開了一個他們無法拒絕的條件——幫我運糧,我不止給你們官當,還讓你們自己管自己,除此之外,我還按照你們運糧的石數給你們發錢!

傻子才不幹!

但,等到元末,隨著朝局敗壞。

這些人再次舉起了反旗,而且,他們是第一個舉旗造反的。

方國珍就是這些人的首領!

而這個群體的活動範圍,自古一直就在浙江沿海。

以明州、越州、台州及其外海無數島嶼為活動中心。

因為這裡具備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境內多山,又靠近大海,同時沿海地區有著數不清的島嶼可供藏匿。

基本上,這些人是無法剿滅的。

同時,他們也不需要剿滅——海上生活艱辛且危險。

只要有可能,大部分人是願意過這種朝不保夕的生活。

所以,只要時局穩定,國家太平,同時朝廷的剝削不算嚴重。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就會乖乖回來,到岸上定居,當一個遵紀守法的順民。

這就是明州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發達的真相。

因為這裡,聚集了整個天下,兩千年來最好的航海人才和最勇敢的水手!

哪怕是在現在,這些人技術也已經足夠好了。

證據就是那兩艘曾橫渡大海,載著宋使出使高麗的鉅艦,就是在明州建造的。

同時,載著宋使順利前往高麗,並完成了使命的水手,也都是在明州招募到的水手。

這些人是什麼人?還用想嗎?

航海,可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事情。

特別是海上風浪變化無窮,洋流湧動,沒有經驗的人,是不可能順利駕駛、操縱船隻安全往返的。

所以,陳睦在明州的任務,就是安撫、招攬這些人。

將這些遊離在大宋王朝統治之外的人收編。

靠著他們來建立大宋的海軍以及運輸船隊。

將手中的實封狀,一一放下來。

趙煦的眼中,閃爍著精光。

“陳睦報告說,如今在外海的‘外越人’起碼有數萬之眾……”

“如今只招募到了兩千多人……”

“不夠啊!”

“朕得想個法子,將這些人全部吸收進大宋的體制。”

趙煦能理解,在外海島嶼活躍的那些‘外越人’的心思。

無非是陳睦的官職太小,他們擔心說話不算數。

同時,也是政策風險太大——萬一朝廷朝令夕改,怎麼辦?

當然,同時也存在著,不少自由慣了身負命案的海盜頭目,害怕上岸後被追究責任。

“等蔡確福建任滿,可以讓其將他的天賦帶去明州……”

“以浙江路觀察使,出判明州,兼提舉明州市舶司、都大海運大使……”

蔡確是宰相。

宰相說話的份量,應該足夠了。

這樣,大部分‘外越人’都會乖乖上岸,為趙煦的大業發光發熱。

至於剩下的人?

自也不能浪費!

他們也該有為了‘大宋再次偉大’而奉獻自身聰明才智和血肉的覺悟。

“無非招安!”

在其他王朝,造反、暴動這種事情,別說沾上了。

碰一下都可能被官軍殺全家。

但在大宋不會!

殺人放火受招安,一直是大宋綠林好漢的出路。

《水滸傳》的宋江和大多數好漢,為什麼心心念念,就是要跪舔趙官家?

原因就在於,之前歷代趙官家們信譽良好。

對於肯受招安的人,從來都是懷柔安撫。

不止給出路,給高官厚祿。

還給他們為大宋建功立業的機會。

比如說,現在在涇原路的老將,同時也是陣斬了党項太尉、監軍仁多零丁的彭孫,就是在福建受招安的山賊頭子。

如今,這個昔年的山賊頭子,已官拜涇原路兵馬都監,武臣階升到了四方館使,並以四方館使,遙領忠州刺史。

等到他致仕,絕對可以拜正任防禦使。

他若在朝中有人,操作一下,拜正任節度也是有機會的。

畢竟,他戰功很高——靜邊寨一戰,陣斬仁多零丁,打破西賊主力。

所以,趙煦相信,只要他這邊願意招安,給那些海盜頭子赦免,並授給官職。

那麼,這些只想著賺錢的海盜,肯定會歸附大宋,並給他的航海大業,鞠躬盡瘁的。

就像這些人的後輩——那些在元代,給蒙古人海運,甚至組織艦隊,跟著蒙古人一起遠征日本的海盜們一樣。

趙煦甚至想留下一批海盜,學帶英給這些人發私掠證,讓他們去搶別人。

只要這些人肯納稅!

甚至,趙煦還可以給他們一個政策——搶夠了以後,允許他們拿錢買一個爵位。

國公不可能。

但開國男、開國伯、開國侯還是可以商量一下的。

至於這些人會不會給趙煦面子?

答案是肯定的!

外越人,自古就沒有爭霸天下的野心,更沒有割據一方的想法。

這就是方國珍,能在朱元璋手下善終的原因。

同時也是明末的鄭芝龍會投降韃清的原因。

中國的海盜不同於西方的海盜。

中國的海盜,只是一群活不下去去海上冒險求生的可憐人。

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最終都想落葉歸根,更想衣錦還鄉。

他們不會也不敢對抗官府。

只要官府釋放出一點善意,他們就會和舔狗一樣,立刻回頭。

……

趙煦在福寧殿東閤,看著陳睦的實封狀時。

遙遠的明州外海,被稱為昌國縣的群島上。

一艘艘漁船,陸陸續續的入港。

港口碼頭上,許多穿著青衣的百姓,翹首看向那些歸來的漁船。

“郎君們平安回來了!”

婦女們高興不已的帶著孩子們,在碼頭歡呼起來。

而帶著銅錢的商賈,則已經招呼著夥計們,為接下來的鮮魚收購做好準備了。

漁船一艘艘靠岸。

滿倉滿倉的鮮魚,被船上的漁民,一匡匡的送到岸上。

旋即就被在碼頭上的商賈,當場收購,立刻送去在島上開闢出來的晾曬場曬制。

宋武站在碼頭一角,靜靜的看著這個場景。

在他身邊,一個裹著青巾的文人模樣的男子,輕聲說道:“大頭領看到了吧?”

“如今官家聖明,知我等海民艱辛,故命陳明府來我明州,推行德政,授給士紳諸般官船之術,並借官錢與民……”

“除此之外,官家還命陳明府,廣招大頭領這樣的海上豪傑……”

“只要願意歸附的,一切從前罪行,全部赦免,不再追究!”

“同時,還授給官職!”

“上個月,岱山那邊的曹頭領,就帶著兩百人至明州受招安……”

“陳明府大喜,當場授給曹頭領昌國縣巡檢副使一職……”

“聽說,陳明府還已經上書官家,請求在昌國等地,設定水師,編成禁軍……”

“此事若成,曹頭領就可能成為真正的官軍了。”

“未來便是做個提轄,乃至於當一路兵馬都監,都是有機會的。”

“光宗耀祖,指日可待啊。”

“宋頭領麾下有大小船舶百餘,乃是這明州外海響噹噹的人物……若歸順官府,接受招安……”

“依我之見,別說是小小的巡檢副使了,陳明府大喜之下,授給縣尉,乃至於本州提轄的官職也不是不可能!”

“等朝廷旨意下來了真的編練一支禁軍水師,宋頭領當個指揮使,還不是輕輕鬆鬆?”

宋武聽著,明顯意動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一顆長生藥

打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