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海權時代

趙光義能感覺到,隨著腦海中想到那柄玉斧,整個身體都僵硬了起來。

與石桌一套的石凳不夠高,坐著看石桌上的光幕時還須要伸著脖子。

趙光義不敢想,要是此時那玉斧直接揮下來,那該有多順手。

當然他也更明白兄長不大會如此果斷。

兩人一母同胞這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兄長向來以仁君自居,以明君自省。

沒見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御使大夫都能說得他啞口無言?

但說歸說,只要想一想還存在這種可能性,趙光義的脊背就還是有點發寒。

因此他緩緩,但堅定不移的,將脖子給縮了回來,然後抬頭看向對面先發制人:

“兄長可是對弟有疑乎?”

趙匡胤習慣性摸了摸玉斧,然後眼神有點奇怪:

“老三你幹嘛縮著脖子說話?”

他們兄弟有五人,大哥趙匡濟早亡,趙匡胤排行老二,趙光義排老三。

趙光義咳嗽一聲這才發覺失態,眼見兄長的反應並不是很大之後才察覺出來自己心中有鬼,於是趕忙端坐。

面對弟弟的態度變化,趙匡胤哈哈大笑:

“老三,你我乃骨肉兄弟,且吾輩漢兒知廉恥曉信義,如何能生此不忍言之事?”

趙光義那都快跳到喉嚨的心重新落回了肚子裡。

“不過。”趙匡胤臉色黑黑,趙光義每次都要費很大力氣才能讀懂兄長的表情。

此時情況下並不敢仔細瞧,從話語中也聽不出喜怒:

“不過老三……你對佛法瞭解如何?”

趙光義那本已落回去的心臟狠狠一跳,喉嚨重新變得有些發乾。

但還沒等趙光義想出來一個兩全其美的回答,趙匡胤就已經重新大笑著拍拍他肩膀:

“老三若是讀過佛經,閒暇時當去廟裡給娘娘上柱香,以盡相思。”

宋皇家稱母親為娘娘,這裡趙匡胤說的自是已故十年的生母昭憲太后。

對此趙光義自然滿口答應,但心頭已是滿腹狐疑:兄長到底是個什麼態度?

趙匡胤則是在心裡琢磨了一下,若行大事,則不可妄動,且須要得力助手襄助。

趙則平也該從河陽調回來了。

……

成都府衙裡,張飛也不吃果子打發時間了。

聽到事畢,不由得拍了大腿一巴掌:

“這唐朝作風真是霸道……俺真是喜歡!”

“不過這倭國怎麼還娶自己親侄女的?真乃……”

這一番話讓劉備宛如嗆水了一般大聲咳嗽了起來,直接打斷了張飛的話語。

張飛很是奇怪,看著大哥一邊咳嗽,一邊還有空對他擠眉弄眼。

於是張飛很快便明白過來,對著大哥點點頭,然後一步跨過去,揮掌就朝著大哥的背上拍了過去。

於是在外站崗的侍衛們便聽到了屬於主公的怒吼:

“翼德!”

首位上雞飛狗跳,兄弟相諧,孔明等人該幹嘛幹嘛,並輕巧略過這個話題。

畢竟孝惠皇帝和孝惠皇后乃是舅甥,此事委實算不上什麼秘密。

不過這段漢史也委實亂了點……孔明心裡記下,回頭還是得勸翼德讀書當讀細緻一些。

龐統仔細思索了一下:

“這郭務悰之行不論功過,如此行事倒是可借鑑一二。”

孔明也有自己的建議:

“即使在化外之地,行事無非也就民心二字。”

“嚴勒夷王,寬待夷民。”

一話既出之後,孔明也沉默下來,這八個字想要做到並不容易。

嚴勒夷王需要在戰場上徹底徹底擊垮敵心。

寬待夷民則更為複雜,以這唐倭之間參考,既要給予匠技令其欽慕華夏,又要嚴防關鍵匠技流出危害華夏。

而其中的差別,則需要根據對方的國情來具體調整。

而且……猛然回頭,孔明想法跳脫的更遠:

那唐的三省六部適不適合如今還不好說,但那將作監似乎已經可以參考一下,對少府做出改革了。

如今荊益兩地的工學平穩發展,少府所司本就駁雜。

而匠技管理事關國運,且考慮到日後與他國打交道,是時候請主公履新制,以掌工學了。

龐統也陷入了沉默,以指節敲擊著桌面,一條條想法從心中劃過,有的列入備選,有的直接否掉。

如果將目標作為他國的話,龐統發現在這一途上,似乎更加如魚得水。

四夷不比中原之廣袤,彈丸之小國,矇昧之番民。

能一計而興,可一策而覆。

只須想想,龐統心裡便覺得分外有趣。

這種感覺用益州土話怎麼說來著?

好耍!

……

甘露殿中,杜如晦看著那光幕的調侃,打心眼裡感覺,魏徵真應該好好感謝一下後輩。

與其相比,魏徵那在以往稱得上刺耳的諫言,如今只能算是宛如清風拂面。

不過略掉倭國這烏七八糟的事不談,杜如晦還是更加重視出自大唐的國書,也是因此眉頭擰了起來:

“倭王?”

隨即便恍然,這倭國妄自尊大,與廣神……煬帝的國書自稱天皇,從而惹得煬帝不喜。

但煬帝不在意,這高宗可是非常在意的,畢竟後輩已經不止一次調侃過高宗的“天皇大帝”。

由此看來,高宗或許還存了奪倭國之尊號的心思,只不過……

“這倭國,不需要有天皇。”

李世民同樣注意到了這國書的抬頭,同時打心眼裡認為這麼做非常合適,態度讚賞。

唯一比較可惜的是,從後輩這言辭習慣來說,倭國這天皇之號最終還是流傳了下去。

李世民有作為皇帝的敏感性,就如天可汗並非是一個單單好聽的虛榮的稱號,背後代表著的是河西諸部對於宗藩關係的確立,將對突厥戰爭的大義握在了手裡。

而天皇這個尊號的背後,李世民同樣也讀得出來:

就是不想認華夏這個爹。

但正因為如此,李世民對於倭國的興趣反而更加濃厚了。

這就猶如騎士馴馬,李世民向來喜歡挑選烈馬下手。

因為馴服烈馬的這個過程能讓他熱血沸騰,而且往往烈馬被馴服之後會是最好的戰馬。

對國家的征服也是同樣。

尤其再想到目前倭國掌權的乃是一個女皇,這份興趣更是直線增加。

若是海東攻略能夠達成,他李世民的功績是不是能再添一筆:

第一個俘獲女皇的漢家天子。

【唐初的海東風雲也隨著朝鮮半島的正式遺失落下帷幕。

但關於造船上咱們還是能夠漫談一下。

畢竟咱們現代的時代也被稱為海權時代。

什麼叫海權時代?

地球這顆星球有近乎四分之三的地方被水覆蓋,如今全球百分之九十的商業運輸都是透過海洋完成,如今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的聚居地離海洋不過數百公里。

有海軍,才能有海權,有了海權,一個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多個領域才有資格說是完整的。

而華夏近代的屈辱史很大程度上來自海洋,八國聯軍,英國,日本,無不是從海上叩開了國門,其根本原因也是因海權的旁落。

海權需要海軍來保證,海軍需要一個國家有優良的造船技術。

那我們華夏本就是農業文明,並不親近海洋,造船技術是否天生就存在不足?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如今的的歷史,劃分出了秦漢,唐宋,元明三個造船巔峰期。

始皇帝雄才大略自不必多說,在一系列輝煌成就之外還有修靈渠整水道的成就,徵匈奴統嶺南都有大秦水師的身影。

更別說還有徐福出海的記錄,造船業不發達是不可能的。

另外關於徐福是倭國人先祖的傳說並非是現代才開始有的。

五代十國時濟州開元寺的僧人義楚寫了個《義楚六帖》,其中就提到了徐福去倭國的故事。

有人詢問是如何得知的,僧人義楚說這是倭國高僧寬輔告訴他的。

倭國自己的《日本國史略》中也提到了徐福登陸的記載,但更多還是歸類為傳說,因為倭國光徐福登陸紀念處就有二十幾個,相關的徐福祠徐福廟徐福碑有五十幾個,真假難辨。

但據丈育up自己推測,此事更像是倭國僧人的杜撰,畢竟吐蕃的佛教僧人為了傳教能編出蘇定方火燒布達拉宮的謠言。

佛教在進入倭國境內迅速就和本土的神道教殺的難解難分,這種情況下直接把徐福安排成倭人的祖宗以傳教也挺正常。

不過咱們現代華夏人多半是不太想認這個孫子的。

唐宋時期是古中國造船業的第二個巔峰期,唐朝發明了水密隔艙技術,宋代的天文曆法非常發達,而且後期還有從阿拉伯學到的三角帆技術。

理論上來說這個時期應當會成為華夏遠洋航行的最好起點,但兩個原因讓這個起點胎死腹中。

首先當然是國策的關係,從唐朝開始的封建王朝,整體上對本國農民從事商業或海外拓殖移民都是持打壓態度的。

但這條禁令對外來移民是不起作用的,結果就是在跨國貿易這塊兒,慄特人、契丹人、回紇人、波斯人、大食人、沙陀人等前前後後都在華夏取得了大成功,他們或透過西域或透過海路達成了商業上的壟斷地位,這些被統稱為色目人。

比如被趙匡胤強行繼承遺產的周世宗柴榮,年輕時候就曾跟著頡跌氏在江陵販茶,這個頡跌氏就是標準的色目人。

唐宋年間,色目人在廣州和泉州繁衍出了幾十萬人的移民社群,把控海路,壟斷跨海貿易。

後來西方有盤點中世紀八大港口,廣州和泉州榜上有名,元朝時有個色目人大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從摩洛哥來到泉州,記載了一路的見聞並稱讚了泉州的繁華。

但根據他所記載來看,在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上活躍的有摩爾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火羅人等等,唯獨沒有華夏人。

不出海航行,如何能夠研究航海技術,研發遠洋海船?】

晚點還有一章。

這部分內容大概最遲明天就結束了,下個內容好好規劃。

另外運營官fire神在書評區釋出了一個粉絲稱號徵集的活動,有興趣的老哥可以暢所欲言。

<BR />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PMC日記

滑稽菌zjc

高武大秦:每日簽到,我成神了

啊啊宇

大秦:我為秦二世

河和

大姜1:廣陵盛會

君子論道

皇嫡長子被還能流放?

天道酬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