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醫生如今只能在實習生上找證據了,堅持問:“你說,你對病人做了什麼?我看你這不是揭開切口的薄膜給病人做了胸內心臟按壓嗎?你是不是換過手套了?”說不定是這些實習生胡搞出來的搶救警報假訊號。

這髒水潑得戴南輝第一個接受不了,快爆炸了喊:“我們是聽見警報聲才從隔壁跑過來救人的.”

“冷、靜.”

兩個字從神仙哥哥曹昭的嘴裡迸了出來。

這是讓所有人的腦子冷靜。

包括對自己學生,包括對姚醫生。

不管怎樣,首先作為醫生要搞清楚病人發生了什麼事,病人究竟有沒有生命之憂,其它後面誰是誰的責任再說。

贊成老師的話,謝婉瑩同學冷冷靜靜的聲音說:“我揭開切口保護膜是為了確定起搏器導線的電極是不是接在患者的心外膜上沒有掉.”

起搏器?

起搏器,可能現在做介入手術的人多了,只知道起搏器和介入手術有關。

其實心臟起搏器剛開始應用時不是用介入手術安裝,而是用傳統外科手術安裝。

具體點描述的話,介入手術安裝起搏器是導線經由外周靜脈把電極送到心腔內安裝在心內膜,無需開胸,減輕病人的痛苦和節省外科手術的麻煩在臨床上廣受歡迎。

外科手術安裝起搏器需要醫生開啟胸腔心包把電極接到心臟的心外膜,要開胸不受患者待見。

介入優點多,外科手術安裝太痛苦技術看似落後可以被先進的介入淘汰掉,再說外科手術安裝方式幹嘛呢?

不是這樣的。

在臨床上向來是哪個方便用哪個,哪個更適合患者的治療用哪個。

至今在兒科,五歲內孩子安裝起搏器首選外科手術。

這是由於一再強調過的兒科特點:孩子會發育的。

你要預放更長的導線供孩子長高,若採用介入手術,過長導線是沒法放在心臟或外周血管的。

有些孩子心臟畸形,介入手術難以定位到電極安裝位置也只能採取外科途徑來安裝。

孩子好動,外科不是像介入手術必須固定在皮脂薄難放的前胸,固定在皮脂厚的其它地方會更好。

同理,今天的小慧既然做了開胸手術,如果需要安裝起搏器何必再搞介入,在開胸過程中直接順手把電極裝在心外膜上更方便。

說到這,為什麼小慧需要安裝起搏器?這孩子不是什麼需要起搏器治療的病吧?

臨床上用起搏器,確實一大類是奔著治病去的,這類患者大多數走介入手術去了,用的是永久植入式起搏器。

起搏器另一類應用主要是臨時起搏器用在搶救和備用上,比如上次魯老師搶救。

小慧一樣,外科醫生手術中給她備起搏器,是怕魯老師那樣的萬一。

心臟手術後的病人,不少迴圈不穩定的。

心臟有可能術中術後驟停,安裝個起搏器可以讓患者在突發情況下醫生來不及到場搶救的時候,起搏器幫醫生挽救病人的性命。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命令方塊:旅途尚未結束

未來的一瞥

末世融合:反派每天都在努力演戲

窈樂

圓神,啟動!

數學的狗

重生1998:帶著系統做富豪

偉之槿

靠子孫燒香,把我供成真仙

愛吃蒸南瓜

修個破仙

紅醬白阿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