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逐漸成型的航空產業

歐洲市場的事情畢竟是長遠計劃,常浩南眼下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把手頭的幾個專案處理好。

好在對於現今的他來說,幫助梁紹修完成空警200的總體設計已經算不得什麼特別困難的事情。

雖然空警200正式立項才不到一個月,但對於這架飛機的氣動和結構設計其實在之前常浩南第一次提出運8平臺加t字天線的方案之後就已經開始了。

當時主要由梁紹修帶領著182廠的廠屬設計室推進。

很多結構和配平問題都已經被解決,真正留下來的,只是一些用傳統工具和手段難以解決的關鍵問題而已。

比如涉及到天線和渦槳發動機的計算細節之類。

這些部分都是典型的髒模型,也就是表面形狀不規則,有大量彎折導致難以引數化建模的模型。

不過這正好是常浩南和torch multiphysics都比較擅長的部分。

單就氣動設計而言,其使用的t字構型天線本就是相對比較簡單的型別,給原機氣動,尤其是比較難以處理的縱向穩定性帶來的破壞遠遠小於圓盤狀天線,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也小於費爾康那樣的共形陣天線。

唯一的隱患可能在於沿機體軸線較大的天線面積,以及因此而加高的垂尾和增加的腹鰭導致整架飛機受到橫風影響更大。

事實上,這個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會導致t字形天線無法被安裝在小型平臺上(因為面積大本來就是t字天線的優點)。

好在運8這個平臺雖然以常浩南的視角看來哪哪都很糟糕,但35噸的空重體量絕對夠,在特地增大了垂尾動作面的面積之後,這個看上去十分誇張的天線最終只是導致空警200在起降過程中對風力的要求減小了大概2m/s。

大概四分之三級風的程度。

相當可以接受了。

在京航大學的超算操作機房裡面,王曉模站在常浩南身邊,看著面前螢幕上的3d模型,以及一行行閃過的模擬計算結果,有些感慨地說道:

“哪怕擱在一年前,我都很難想象,航空系統的同志能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拿出一架新飛機來……”

“這個麼……一方面平臺本身就是現成的,另一方面,也是仰仗您那邊提供的天線對我們的工作比較友好,所以設計難度不大。”

常浩南說著敲下回車鍵,把資料和模型一同儲存下來。

倒不是他恭維對方。

王曉模提供的高效能雷達設計與封裝方案保證了天線本身的相對輕量化,這確實為老邁的運8平臺省去了大量結構設計工作。

儘管運8三類平臺在紙面上有20噸的最大載重,但任何運輸機,尤其戰術運輸機和客機,在設計的時候都主要是考慮貨物均勻裝載在整個貨倉內的情況,而不是大件集中載荷——那是安124/c5或者至少安22這個體量才會考慮的問題。

如果天線本身的重量太大,就需要對運8的結構進行額外補強,那樣的話,牽一髮而動全身,涉及到的問題就太多了,哪怕是常浩南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

而現在的改造主要只需要考慮氣動變化,難度就要低上很多。

這是一種良性迴圈的開始。

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板子有多長,這沒錯。

但如果其它板子的長度沒問題,甚至略有超出的話,那麼把木桶向沒有短板的一個方向傾斜,總歸還是能多裝一些的。

眼前這個跟前世幾乎完全不同的空警200,就是用雷達天線設計的長處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運8作為載機的短處。

雖然肯定是不如直接換個靠譜的平臺,但在眼下急著用的情況下,也已經不錯了。

站在常浩南身後的梁紹修推了推眼鏡:

“到底是常工啊……要是擱在我們廠,就這幾個小問題,恐怕有可能要拖個一兩年時間,要是耽誤了專案時間表,那我的罪過可就大了。”

“梁工也別太妄自菲薄。”

常浩南迴過頭,示意對方可以開始打包資料檔案,同時安慰道:

“搞工程嘛,還是突出一個循序漸進,你們有了這次的經驗,以後再做其他專案的時候就會熟練起來,182廠設計室以前畢竟只是個負責仿製型號的小單位,現在能逐步承擔起設計任務來,已經是很快的進步速度了。”

梁紹修坐到電腦前面,開始處理儲存好的工程檔案,然後嘆了口氣:

“還是有些惶恐啊……”

“眼看著其它兄弟單位一個個都進步神速,三代機、客機、直升機搞得風生水起,就連以前一直跟我們難兄難弟的貴航,最近都拿出來了一個新型號教練機,前幾天我們廠有同志去築城出差,聽說他們連前機身都快要造出來了。”

常浩南本來沒想說貴航那個教練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自己的手筆,但是聽到最後一句話的時候還是幾乎下意識地開口:

“他們進度這麼快?”

要知道孫惠中是上個月才回去的。

他當然知道,上一世,貴航在生產ftc2000g的過程中也創造了速度記錄——從設計到首飛9個月、從開工到首飛4個月。

幾乎是在公眾號上每天直播原型機生產進度。

但是真正直觀感受到的時候,還是相當震撼的。

這可是個新飛機。

而且那是貴航啊,雲馬廠。

全國航空系統裡條件最差的地方了。

一個月能到前機身快下線的進度,說一聲奇蹟不過分。

“確實是很快……”

梁紹修剛說了半句話才反應過來:

“等等,常工您也知道這個教練機專案?”

“呃……”

這個問題讓常浩南一時語塞:

“不如說這個型號是我牽頭交給他們搞的,名義上是十號工程的技術驗證和專案配套。”

“……”

“……”

王曉模和梁紹修幾乎同時看向常浩南,露出一臉難繃的表情。

怎麼哪哪都是你……

過了好一會,梁紹修才重新開口解釋道:

“聽說是雲馬廠那邊拿到一筆撥款,把上半年工資一起給發了,而且也沒再提下崗的事,所以全體職工主動三班倒,吃住都在廠裡,沒日沒夜地幹了一個月。”

“另外黔省也有意扶持這個省內高階製造業獨苗,所以省委親自掛帥提供後勤保障,總之陣勢還是挺誇張的……”

倒也合理。

畢竟凡事就怕對比。

周圍都是各種清退職工、全廠搬遷乃至破產倒閉的慘狀,自己這不僅工作安穩甚至還能發出工資,擱在誰身上都得玩命。

電腦裡那些工程檔案其實沒有很大,但受限於這個年代的檔案傳輸速度,幾人聊天的這段時間裡,進度條竟然只跳動了大概兩格的樣子。

又是幾分鐘的沉默。

“常工。”

最終還是梁紹修打破了寂靜:

“您覺得,空警200有機會趕在99年10月份之前造出全狀態原型機麼?”

說出這個時間節點,顯然他是有想法的。

根據9910工程的要求,上閱兵並不需要真正定型,實際上每次閱兵都有不少還在原型階段的裝備。

但你至少得保證技術成熟。

尤其是航空單位。

地面裝備故障了可以有備份而且了不起就是丟個人,飛機要是故障了可是大事……

“要我說的話,不是沒希望。”

常浩南摸著下巴思索了一會,又補充了一句:

“我指的是有希望定型。”

(本章完)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