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f14還是拿到手了

研討會結束之後,常浩南便讓鍾世宏帶自己去到黎明集團為了渦扇10專案而新設立的精密鑄造中心看看。

作為華夏航空發動機的最主要生產商,過去的410廠自然也是有鑄造工段的。

不過,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管理模式,都已經不太能適應新時代的生產要求了。

不說對製造精度要求高了不止一個檔次的第三代渦扇發動機,哪怕是生產渦噴14的鑄造件,效率都已經逐漸跟不上其它工藝流程,成為了限制航發產量的短板。

要知道,渦噴14及其衍生物,可是黎明集團如今的搖錢樹。

在這種情況下,新上任不久的總經理林左明乾脆拍板,趁著搞渦扇10的機會,把整個鑄造工段重組,轉改成了一個帶有產學研一體性質的精密鑄造中心,還從東北大學和遼省大學聘請了一些背景可靠的研究人員。

如今這年代正是大學教授搞副業最紅火的時候,但很明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經商的才能。

90年代末這會,華夏的商界,當然是指民間的商界,還是比較狂放不羈的。

商戰的模式,也往往更傾向於戰而不是商。

字面意義上的商場如戰場。

裝置的事情,還是要交給專門搞硬體的人來負責。

剛才參加研討會的人裡面,就有好幾個是這種來路。

馬立平說著從旁邊的一個網兜中拿出一本技術手冊交給常浩南:

“另外幾臺老型號不好說,但您看的這臺是最新型號。在皮帶傳動軸和抽拉裝置上換了新的直線電機還有真空泵,不敢說全世界,至少在全亞洲肯定是效能最好的裝置。”

常浩南有些無奈地搖搖頭,但同時心裡又有點意料之外的驚喜:

“沒想到搞硬體的人竟然也是我自己……”

如果生產裝置都不滿足要求,他就算把引數算的再準確也沒用。

鑄造中心主任馬立平伸出手臂,指向不遠處幾臺足有五六米高的巨大裝置,對常浩南介紹道。

常浩南繞著裝置轉了一圈,並最終停在了裝置銘牌前面。

從現場眾人的反饋來看,他們在理論功底和對於現代化技術的理解方面,確實比長期在廠裡生產一線工作的同行要強上不少。

不過既然對方都已經這麼說了,因此常浩南還是接過來隨手翻了翻。

“銘牌上面的資訊比較有限,常總您可以看看這個,更詳細一些。”

就生產過程而言,裝置是一切工藝的基礎。

他之前是遼省大學材料成型與效能控制研究院的副院長,不過跟只是過來兼職的同事們不一樣,他是被鍾世宏用比過去高了十好幾倍的科研經費給挖過來的。

不過,正事當前,他也沒有在這本技術手冊上耗費太長時間:

然後就發現,對方這直線電機,竟然是直接透過火炬-法拉利公司採購的。

這種情況下,能在離家不遠的本地大央企,謀一份薪水不低且穩定的崗位,就算要受到保密條例的各種限制,也絕對是吸引力拉滿。

“這個型號的裝置能滿足三代發動機單晶渦輪葉片生產的技術指標麼?”

型號跟ms45t三軸加工中心上面用的完全一樣。

尤其對於一些久居校園的理工類學者來說,出去做生意幾乎相當於給人送錢。

“常總,這些都是我們最近幾個月才從盛京科學儀器公司採購的定向凝固爐,取代過去的粗放式裝置,用來進行渦輪葉片的生產。”

後者其實得到剛剛的答案就已經足夠了,畢竟術業有專攻,他雖然專的地方多了一些,但也不可能把所有部分都給大包大攬下來。

“既然裝置沒問題,那接下來一段時間,就需要把單晶定向凝固過程的模型建立出來,再確定工藝引數。”

常浩南把手冊放回旁邊的袋子,抬起頭看著眼前的裝置。

片刻的沉默過後,他發現更遠處的幾臺裝置應該都正處在生產狀態,只有這臺最新型號,可能是剛剛到位的緣故,並沒有啟動。

“你們現在是正在試製渦扇10的渦輪葉片麼,還是在生產老型號的?”

“在生產老型號,目前的生產任務主要是渦扇9和渦噴14,相比過去只是鑄造工段的時候,因為每個批次可以生產的葉片數量增加,所以綜合產量大概提高了倍。”

馬立平雖然進入黎明廠的時間不長,但對於業務上的事情明顯已經滾瓜爛熟了。

“你們還在生產渦扇9?”

聽到對方的說法,常浩南屬實有點驚訝。

雖然他一直把渦扇9當成給渦扇10進行技術和工藝測試的驗證專案,但現在能在上面驗證的早就驗證完了,甚至渦扇9a都已經走過設計定型流程,準備批次生產了。

照理來說應該把業務還給鎬京那邊了。

畢竟人家幾乎就指著這一個型號過日子呢。

渦噴8每年根本造不了幾臺。

“嗯,渦輪盤、渦輪葉片和主軸部分都是我們負責生產。”

馬立平初入航空工業系統,對於之前的事情倒是瞭解不多,只當是常浩南隨口一問,扶了扶安全帽之後又繼續回答道:

“聽說渦扇9a的訂單數量非常誇張,鎬發那邊應該是一時間拿不出足夠的生產能力,尤其是熱端部件這塊,所以只能委託給我們生產。”

“渦扇9a有這麼大的需求量?”

饒是常浩南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一手主持了這個型號的設計定型和試生產,但還是覺得過於離譜。

在他的印象裡,渦扇9a這個型號只用在了殲轟7a上面。

但他之前改電子戰飛機的時候就考察過產線,非常清楚這個飛機的產能。

哪怕全年無休三班倒,也就是二十來架的水平。

這還是已經引入脈動生產線之後的速度。

不至於讓鎬發那邊爆單才對。

剛剛一直沒說話的鐘世宏此時恰到好處地開了口:

“上個月的時候,殲轟7a的第二架原型機裝了雙發渦扇9a進行飛行測試,因為這個型號考慮過以fbc1的名義外銷,所以當時請了一些潛在使用者的武官來參觀。”

“後來飛機是沒賣出去,但波斯人那邊覺得動力表現不錯,於是回過頭去接受了盛飛那邊之前提出的f14amc改進方案,就是換渦扇9,還有1493雷達,再裝開放式武器介面的那個……”

看飛行表演買飛機,屬於是波斯老傳統了。

當年買那些f14的時候,巴列維就是這麼操作的。

只不過,常浩南覺得盛飛這次玩的好像有點大:

“1493雷達都要安上去?”

1493是後續國產化改進型殲11計劃安裝的雷達,技術上跟殲10用的1473沒什麼區別,但口徑增加了200毫米,相應地功率和各方面效能也有所提升。

基本算是地表最強的機械掃描雷達之一了。

“出口型,調整了一下工作頻段和目標處理演算法。”

因為同在盛京,業務上聯絡又非常緊密,所以鍾世宏對於盛飛的情況也瞭解不少:

“主要是波斯人手頭已經基本沒有不死鳥導彈用了,所以他們準備讓那些改進之後的f14直接掛r33,這才需要開放式武器介面,還有一個功率儘可能大的雷達。”

“我艹……”

常浩南用一個簡單的語氣詞表達了自己此時的心情。

r33是蘇聯時期專門給重型截擊機使用的遠端防空導彈。

但米格31上面那個功率和尺寸都驚天地泣鬼神的相控陣雷達絕無可能懟在f14身上。

那麼1493的出口型確實就是僅存的唯一選項了。

“另外我聽說,這次升級交易除了總金額相當驚人之外,還包括波斯人把4架機況較好的原裝f14留在咱們國家,作為假想敵訓練用……”

如此爆炸性的訊息就連常浩南都覺得需要一點時間來接受:

“算了,先不提飛機那邊的業務了,繼續說說目前的生產情況吧……”

(本章完)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通天樓

薩摩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