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找38所借飛機!

王曉模最終還是沒有抵擋住誘惑,決定按照常浩南的建議,照著9910工程拼上一把。

這樣的話,很多原本並不著急的事情就變得迫切起來了。

“小常同志,既然要以9910工程作為目標,那你這邊的前期專案論證……”

“這點您放心,招標結束之後,我可以在金陵這邊直接開工,算出來的結果直接拿到涪城29基地的風洞做測試,這樣兩邊可以做到接近同步進行。”

常浩南自然是有所準備的。

這種在極限時間內並行處理多項任務的事情,他之前就已經幹過不止一次了,現在算得上是輕車熟路。

更何況從航空部門的角度上講,加裝楔尾相比於加裝圓盤不算太複雜,無需他和風洞測試人員頻繁進行對接。

實際上在前世,空警200從立項到首飛也就用了大概20個月的時間,如果不是那次意外的空難,服役時間本來應該更早。

儘管那是在立項前就已經有了不少技術積累的情況下做到的。

但現在常浩南手裡的底牌更多,完全不虛。

總歸只是個專案開始之前的論證,不算什麼大活,所以幾個人只用了這半個晚上功夫,就把事情的總體方向給定下來了。

對於如今的常浩南來說,這種事情已經輕車熟路,根本不需要系統的幫忙,尤其運8本身的資料已經被172廠的梁紹修等人完成了數字化錄入,完全可以直接呼叫,只要把t形天線和尾鰭兩個部分加上去就好,實際工作量並沒有太多。

更何況徐洋和電科14所這邊的工程師們雖然沒學過飛機設計,但多少都學過演算法,還是能幫一些忙。

最耗時間的部分估計是等結果,眼下的計算機效能實在是跟不上需求。

所以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正好可以見縫插針,把楔尾預警機的氣動和結構分析給做了——

儘管在設計吊艙的時候已經用一些奇技淫巧降低了對於硬體效能的需求,因此試製過程不存在什麼難以克服的阻礙,但電子干擾吊艙對於14所來說畢竟是個新玩意,況且從那具被繳獲吊艙借鑑的封裝技術也還需要適應,因此在基礎設計已經完成的情況下,一大一小兩種工程樣機預計還是預計需要半個月左右才製造出來。

這還是因為樣機階段暫時不用考慮外部氣動修型等問題,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工時,否則得要更長時間才行。

……

總之,當幾天之後,常浩南把附有數值計算結果和幾次風洞試驗資料的論證報告交到甚至沒來得及離開金陵的王曉模手中時,後者下意識問出來的第一句話是:

“你是不是早就把報告準備好了?”

對此常浩南自然是實話實說:

“那倒沒有,雖然我對這種t字形天線已經研究了有一段時間,但確實是那天跟您交流過之後才真正開始著手分析的。”

“可是這才過了……十天?”

王曉模看向旁邊的日曆本:

“不對,九天半的功夫,這報告裡面怎麼連資料都這麼詳細?我以前也跟航空工業總公司的人合作過,從來沒有過這麼快的。”

“遠了不說,就去年年初,改713號電子裝置試驗機的時候,光是吹個風洞就等了一個月時間,這還是我找丁主任催了很多次之後拿出來的效率。”

因此,看著面前一臉“不是你在誆我就是他們在誆我”表情的老院士,常浩南覺得自己有必要替29基地那些素未謀面的前同事(也是未來同事)們解釋一下:

“王院士,是這樣,如果是給一個新型號飛機做完整的風洞測試,那確實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就算像是713號機那種修改幅度不大的型號,一個月也很正常。”

“但咱們現在畢竟只是個論證,並且因為有我的計算資料做支撐,那邊也可以更加精確地選擇風洞測試條件,而不需要像過去那樣在很大的範圍內慢慢逼近,以前做100個小時風洞,裡面可能有90個小時都是在進行除錯,現在可能只需要10個小時除錯就行,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剛剛二人提到的713號驗證機,是一架由運7改進而來的、隸屬於電科38所的裝置驗證平臺。

從名氣上講,它遠不及後來給殲10和殲11進行過多次雷達裝置驗證的079號運8驗證平臺,更不如後來給殲20做驗證的769號圖204驗證平臺,但卻是華夏在這一領域的開端。

實際上,常浩南今天過來,除了把論證報告交給王曉模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借用這架飛機。

而且是要插隊用!

“原來是這樣?”

深知隔行如隔山的王曉模雖然覺得有點神奇,倒也沒有繼續追問下去。

但他旋即就意識到了一個問題。

虧了!

“等等,那照你這麼說,原來100個小時的風洞,現在20個小時就能吹完,那咱們之前籤的合同裡面,裝置費和工時費那部分是不是……”

這種問題常浩南自然不可能鬆口:

“王院士,電科集團您這邊家大業大,肯定不會在乎這十幾萬塊錢不是……”

一方面合同都簽了肯定沒有變卦的道理,另一方面,電科集團的預付款都已經被參與工作的幾個單位和個人給分了。

不過王曉模也沒真的想過能把錢要回來,跟常浩南打趣幾句之後,就把注意力放到了手中的報告上:

“文筆很嫻熟嘛,不像是第一次寫啊……”

“過獎過獎,以前看得多,自己動筆的時候也就上手快一些……”

前世的常浩南別的事情不敢說,寫報告這種苦力活突出一個經驗豐富,如今雖然是二十多年前,但航空工業系統的行文風格變化不大,完全可以無縫銜接。

隨後他便隨著王曉模翻閱報告的進度,開始對裡面的內容進行介紹。

“t型天線會導致全機巡航阻力增加約9%,並且使全機焦點後移大約%的平均氣動力弦,但這個變化我們可以透過調整機內裝置分佈來解決,再結合尾鰭帶來的2%阻力,楔尾佈局預警機的經濟巡航速度會比運8原型機降低大約40-50km/h。”

“在飛行穩定性方面,t型天線和腹鰭本身都會增強飛機的航向穩定性,但前者同時又會破壞尾翼對航向穩定性的貢獻,總體上講,經過改造之後,偏航力矩係數和橫向力系數關於側滑角的導數分別減小和增加,說明在合適的腹鰭作用下,全機航向穩定性達到可接受的狀態……”

雖然王曉模並非飛機設計專業出身,但結合資料圖表以及常浩南的講解,還是很快理解了報告的全部內容。

“有了這份報告,立項透過的機率就要增大不少了。”

老院士面色欣慰地把報告重新合上,然後跟其他材料一起放回那個公文包裡面。

常浩南意識到是時候開口借飛機了:

“王院士,我這次來,還有一個不情之請……”

心情大好的王曉模毫無戒備心理:

“你說,只要是我個人能辦到的、不違反原則的,都可以提。”

“咳咳……”

常浩南也就不客氣了:

“我們希望借用一下38所的那架713號電子裝置驗證機,大概下個星期就要用。”

“……”

王曉模整理公文包的動作突然停住了。

(本章完)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專業課學不好就會

紹陽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