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劍指內閣

拉攏一批,分化一批,打擊一批,此乃掌權的經典手段與方式。

只不過對於朱由校來講,想要做好大明皇帝,將爛透的大明拉回正軌,他必須要在此等基礎上,做到培養一批,扶持一批,砍殺一批。

唯有將上述所想都悉數做到,才能有效確保在任何時期,任何地方,任何領域,都可以牢牢掌握主導優勢,只要能辦到這一點,那麼想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逐步落實的。

這就是勢!

這就是威!

作為一方勢力的上位者,不能遇到點事情,就讓底下的人瞧出喜悲,要叫他們去猜,去想,千萬別親自下場去爭,去鬥,要叫底下的人去彼此博弈,皇權容不得失誤,更容不得出錯!

“皇兄,還真像您當初說的那樣.”

東暖閣內,朱由檢小臉興奮,眉宇間透著難以置信,拿著手裡的奏疏,對伏案忙碌的朱由校說道:“臣弟是真的沒有想到,在京的這幫勳貴,一個個家底竟然會這般殷實,天津十三行的半數銀股,東拼西湊下居然繳足了.”

“這些銀股的總額是2600萬兩,僅是在天津的土地折價就佔了近2成,按錦衣衛呈遞御前的奏疏,劃歸進天津十三行公賬的這些土地,不少都是成片連在一起的,只是皇兄,您為何恩准靜海、武清兩縣土地,也能折抵進這批銀股之中呢?”

“因為朕也在東拼西湊.”

朱由校微微一笑,放下御筆,抬頭看向朱由檢,“在天津設口岸通商已成事實,哪怕朝野間依舊有反對聲,質疑聲,事實就這樣定下了,誰讓朕先前在遼左主導了一場大捷呢?”

“勢是爭取來的,不是等來的.”

“今後在天津這個地界,必將會有大批西夷海商停靠,人多了,事就多,所以僅靠天津兵備道與天津三衛,此等分散的地方職權,無法有效將天津發展起來.”

“所以朕打算在天津撤衛設府,這個府,與大明現有的府不一樣,今後的天津府,將歸屬中樞直接統轄.”

“唯有把這一點落實促成,那麼天津十三行才能被天津官方掌控住,而非天津被十三行所左右,這是原則性問題,任何人都不能觸碰!!”

朱由檢露出疑惑,他有些不明白,自家皇兄做的這一切,究竟還藏有哪些謀劃部署。

天津已經設下口岸,也在遴選合適地域建設港口,天津海關順利籌建,天津海防如期發展,其實在朱由校的眼裡,整個天津就是大明的開海特區,朱由校想將天津發展起來,以此增加國庫財稅收入。

奈何發展是需要本錢的,而時下大明的現狀,就是朝廷上下都很窮,想要將天津真正發展起來,就必須要另闢蹊徑,有效發揮好整合的力量,構建起強勢的地方政府,穩固的海防體系,穩健的內帑供應,多樣的海上航線,安穩的民間資本,透過此等複雜的運轉體系,期間解決一次次鬥爭博弈,逐步將天津發展起來,圍繞對外海貿這條主線,在天津能籌建起多樣化的國營和私營領域產業……

“所以皇兄,您在少府新設指導、審計兩清吏司,其中就有想幹預天津的設想?”沉吟許久的朱由檢,似想到了什麼,看向朱由校說到。

“沒錯.”

朱由校微微一笑道:“朕的精力是有限的,朕要做的事情很多,哪怕今後天津實現撤衛設府,朕也不可能一直盯著天津。

而現在的天津,有大批的金銀與土地集中於十三行,讓陳奇瑜去直接干涉他們,難度會很大。

所以少府就是極好的替代,別忘了,天津十三行的半數銀股,是掌握在少府手裡的,而在天津地界也有不少皇莊。

朕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將天津的主體發展明確,讓少府新設的指導、審計兩清吏司起到作用,與天津有司攜手圍繞開海通商,一邊發展國營經濟,一邊扶持私營經濟,待到天津海關稅收形成規模,後續逐步歸權於天津有司,使得天津能以完整的狀態,去積極的向上發展.”

天津十三行的籌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屬於過渡性質的政治讓步,在京勳貴及麾下的追隨者,在劃定的框架之中,想賺多少銀子都行,畢竟這是你們的本事,不過明確的底線不能觸碰,要求做的事情也必須要做,這就很考驗朱由校的政治眼光和手段了。

所以就有了天津海關這一總閥門,有了少府這一連線樞紐,有了華匯銀號這一支點……

朱由校做的事情,就是用他強權皇帝的名號,明確開海通商這一政策,調撥一批內帑銀餉,以看得見摸得著的開海紅利,極具誘惑的吸引民間資本,從而達到花小錢辦大事的整體構想。

“朕希望天津開海可以做到從一始終,不為今後能夠徵收多少稅銀,就為天津能籌建多樣的領域產業.”

朱由校眼神堅毅道:“只說對外海貿這一項,就需要大批海船支撐,而海船並非是憑空出現的,這需要在造船廠去生產,造船需要各式木料、漆料、鐵料等,不管是造船這一主體產業,還是上下游供應產業,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去生產,去製造.”

“皇弟,天津承載的不止是開海那般簡單,其身上更肩負著一種可能,要是可以成功的話,大明將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新路,所以朕不允許任何人,敢在朕謀劃這一路期間去搞破壞.”

朱由檢張大了嘴巴,對於自家皇兄所講,他有太多需要消化吸收的,這與先前所知的碰撞在一起,讓他有了新的感悟。

似乎大明一直在變。

此刻的朱由檢,尚在驚歎於他聽到的種種,而他所不知曉的,是彼時的內閣,卻在經歷一場風暴!

畫面一轉,內閣。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自朕罷黜內閣首輔、次輔位,內閣上下人心浮躁,全然沒有佐政之相,而朝中有司更甚,動輒以國政堪憂為由,名為向朕舉薦賢才,實則卻……”

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昂首挺胸的捧著一份中旨,中氣十足的宣讀旨意,而在王體乾的面前,跪著韓爌、朱國祚、何宗彥、沈、史繼偕等內閣群輔,至於他們的身後,則是內閣一應屬官。

誰都沒有想到,在時下會有中旨頒到內閣。

聽著內廷太監王體乾宣讀的中旨,在場眾人流露出各異神情,情緒就更不一樣了,因為這道中旨,是以大白話的形式所頒,字裡行間對於內閣的不滿,對於有司的不滿,是絲毫不加掩飾的。

“…罷韓爌群輔之位!”

當王體乾宣讀中旨到此處時,除了韓爌以外,在場其他人等心生驚意,誰都沒有想到天子竟罷黜了韓爌。

該來的,終究是來了。

此時的韓爌似像洩了氣一般,整個人變得滄桑不少,雙眼無神的跪在地上,沒了,什麼都沒了。

一場來自遼左的奏捷,使得中樞朝堂的局勢陡然急轉。

在朱由校的眼裡,既然你們不折騰事了,也不繼續狂吠了,那朕這位大明天子就折騰些事情,叫你們一個個顧不了別的。

對於內閣的出手,朱由校的政治目的很明確,他就是要用內閣的變動,來轉移在京群臣的注意,使得他們無法指摘天津開海,無法插手別的,畢竟內閣位置的變動,必然代表著朝堂洗牌。

心有不服?

心生不滿?

不符制度?

那就全給朕憋著吧,誰讓朕主導一場遼左大捷呢?

想要指摘朕,你們也主導一場大捷啊!

這便是馬上皇帝的優勢!

哪怕朱由校沒有上戰場,可性質是一樣的。

“……鑑於今下國朝秩序不穩,軍政大事堆積,朕決意特擢朱國祚,進建極殿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師,賜蟒袍,總攬內閣事.”

聽王體乾宣讀到此處時,跪地的朱國祚難以置信,此前在朝鬧得沸沸揚揚,要進行廷推的首輔,居然就這樣落到他頭上了?

這不符合規矩啊!

沒有經歷在京廷推,就明確的內閣首輔,在文官群體的眼裡是不圓滿的,甚至有一些是不認的。

朱由校當然知曉這些。

所以這場內閣變革,是暗藏有很多用意的。

隨著內閣首輔人選明確,次輔之位也明確了,原通政使錢謙益當選,此人先前在朝呼聲也不低,僅次於呼聲最高的葉向高。

廷推閣臣?

廷個屁!

或許今後的內閣人選,要重回廷推這條路線,但作為天啟朝最新一屆的內閣,朱由校要徹底主導,而且五年內,內閣都不會再換人,除非犯下重大過錯,導致國朝利益受損,不然過於頻繁的更換內閣人選,只會加劇黨爭。

至於呼聲最高的葉向高,一個年齡,就不用講別的,便被朱由校給淘汰了。

管你在萬曆朝是不是做過獨相,是不是能力很強,在朝野間名望有多高,上了歲數,那就是不行,原內閣首輔方從哲,不也是上了歲數?

這人啊,一旦老了,進取心就會變弱,也會變得瞻前顧後,優柔寡斷,朱由校是給自己找內閣大臣的,不是找氣受的。

過去不對內閣下手,就是他孃的差一場仗。

現在遼左大捷了,朱由校更沒有顧慮了。

先給你換了再說!

所以除了首輔與次輔外,內閣群輔不僅增加了名額,關鍵涉及還很廣泛,除了何宗彥、沈、史繼偕留下外,群輔新增禮部尚書孫如遊,戶部尚書畢自嚴,兵部尚書王象乾,協理京營戎政孫承宗。

當然孫承宗要是進內閣,則協理京營戎政就要卸任,這一切都在朱由校的謀劃中,伴隨著孫承宗入閣,京營戎政,暫時性的皆由張維賢掌控,至於協理嘛,沒有合適人選,就先慢慢挑唄,待到凱旋歸京的援遼主力迴歸,針對京營的全面謀改也就拉開序幕了。

朱由校做事就是這樣,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極致,一環套著一環,目的也很純粹,就是要將做過的事,讓人挑不出任何理由來,想搞事情可以,先找到駁到的理由再說,沒有的話,那就不好意思了,朕不吃祖制這一套……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其實,結婚也挺好的

典典呀

攻擊起始點月背!

吳澤宇

穿成墮仙在凡界

更方

修仙偵探

夢想卑微

龍中梅

豺瀧

別說了,我只是想安穩的修仙

赤後伯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