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君臣問對

“免禮!”

李治略微打量了眼前的神奇縣令,手指一旁的座席道:“賜坐!”

“謝陛下!”

陳青兕道了一聲謝,掀起衣襬,在一旁的席子上坐下。

李治問道:“聽孫相公說,卿對於海東新羅有特殊見解?”

陳青兕心裡道了一聲“果然!”

李治如此急匆匆的召見,必然是有事情。

自己半個月前種下的因,在今日結了果。

陳青兕誠懇的道:“確有一些看法.”

李治並沒有彎彎繞繞,直說其事:“海東局勢一直是王朝長久之患,高句麗聯合百濟再度無視朕命,入侵新羅。

新羅告急,屢次派人求援。

今日又收到新羅請求支援的書信,朕不瞞卿,此前出兵西突厥,便是為保西北太平,好全力了結海東半島的亂局,完成先皇未完成的心願。

若非程知節、王文度誤事,此時我朝大軍已經踏上了高句麗的領土.”

“你說陰差陽錯反而是一件好事,還說新羅並不簡單,朕很是好奇,特召卿來聽聽你的見解.”

李治如大眾一樣,對於那個給自己寫詩狂舔自己的新羅印象極佳。

而且想要以最小的代價平定海東半島的局勢,新羅的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

因故唐朝新羅這些年各取所需,相互消耗高句麗,配合的極好。

今日面對新羅再次求援,李治便想要不要先派遣一支先頭部隊進攻高句麗,緩解新羅的壓力。

甚至於人選都定好了,由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領兵,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輔助,兩人出遼東東進。

便在與諸相商議此事的時候,一直在軍事上極少發表看法的孫處約突然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說法。

新羅沒有那麼弱,可能在利用大唐削弱高句麗的實力。

這個說法甚至得到了李績的重視。

李治本打算再觀察一陣,然後決定如何安排陳青兕,現在卻也顧不得那麼許多,將他召入皇宮詢問情況。

陳青兕直起身子,作揖道:“陛下,臣在江南時,遇過倭國商人,與之聊了些許海東的情況,對於海東的局勢有過一定了解.”

他這是先給自己找一個理由。

李治聞言微不可察的點了點頭,此刻的唐朝並不重視海商,但福州、廣州已經出現了許多海商,以西方的大食人居多,但也會時不時出現琉球、倭國的商人。

“倭商口中的新羅極為繁華,內有武烈王金春秋號稱濟世英傑,外有號稱海東孔明的金庾信,國內民生強盛……”

李治有些想笑,一個屁大點的地方,又是濟世英傑,又是海東孔明,反正他是不信。

陳青兕道:“臣以為倭商沒見過什麼世面,對於金春秋、金庾信的評價存在虛高,可能夠獲得如此美譽,至少可以表明其能不俗。

新羅善德、真德兩位女王皆非凡俗,金春秋又頗得美譽,豈非說明新羅三代賢主?臣來長安不足月餘,耳中常聽新羅對我大唐虔誠為諸藩之冠。

一彈丸小地,連年進貢,價值不菲,從另外一角度來看,也不正是表明新羅國力之富裕?”

李治坐直了身子,也意識到自己似乎真的有些輕視新羅了。

在新羅之前,如此給大唐送禮的是薛延陀。

那可是整個北方的雄主。

陳青兕繼續道:“這些日子,臣深入瞭解了海東的局勢,發現這些年新羅面對高句麗的入侵,領土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長了不少.”

李治是知道這事情的。

當年他父皇李世民東征,拿下遼東之後,止步於安市城。

此後大唐改變了對高句麗的戰術,不再想著一口氣拿下,而是長期消耗。

於是就有了貞觀二十一年、貞觀二十二年兩次東征。

二十一年,李勣、牛進達、李海岸三員大將水陸進攻高句麗,李勣率軍渡過遼水,途經南蘇等數座城,高句麗兵多背靠城牆拼戰,李勣將他們打敗,並焚燒其外城後回師。

牛進達、李海岸率水軍進入高句麗境內,經歷一百多次戰鬥,戰無不勝,又攻克石城。

進軍到積利城下與高句麗援兵,李海岸將其擊敗,斬首二千級,然後回師。

貞觀二十二年,也是一樣古神感率唐軍渡海攻打高句麗,三戰擊潰高句麗五萬軍隊,掃蕩周邊,無人可敵,從容而退……

這兩戰將高句麗直接打蒙了……

唐軍遇村毀村,遇兵破兵,遇城焚城,遇到難啃的山城不打,直接將周邊掃蕩一空,從容撤軍。

而高句麗根本不敢大意,每次唐軍來,他們都得舉國之力防守,一來二往,高句麗民生凋敝,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新羅也趁機佔了不少好處。

經過兩次襲擾,李世民本打算在第三次的時候一勞永逸。

結果貞觀二十二年,華夏史上坐三望一的偉大帝王病故。

李治登基要處理內部事情,停止了對高句麗的戰事。

經過五年修整,高句麗恢復了些許元氣,正好新羅真德女王病故,高句麗趁機聯合靺鞨入侵新羅北境。

李治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軍攻打高句麗,高句麗再次大敗,新羅趁勢反攻,又佔了點便宜。

連續幾戰下來,唐軍確實達到了消耗了高句麗的目的,為日後覆滅高句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盟友的新羅,也從中得到了不少的實利。

李治沉吟片刻,說道:“朕非狹隘之君,新羅如此禮敬中原,將來覆滅高句麗時,也需他們出大力。

給他們分一杯羹,並無不可.”

陳青兕目光灼灼的看著上首的大唐天子,一字一句道:“只是喝湯,自無不可。

但陛下怎知新羅甘願喝湯,而不是吃肉?”

李治心中微震,故作自如的道:“那也得他敢才是.”

陳青兕瞭解那段歷史,自然知道新羅不但敢,而且就是這麼算計的。

金庾信這位海東孔明,儘管不是真孔明,卻也不是簡單人物。

當然,陳青兕不能這麼說,只能婉轉的道:“臣不能確定,但臣以為有這可能。

時代在發展,進步的不只是我們中原華夏,還有周邊諸國。

如果一味將他們視為蠻夷,早晚會因為大意而吃虧。

新羅國雖小,卻未必沒有一統海東之野望。

現今雙方有共同的敵人,能水乳交融,可一旦高句麗覆滅,乃至於百濟覆滅,整個海東唯有我大唐與新羅,雙方有了直接利益衝突,還會如此和睦?”

“那又如何?”李治輕哼一聲,道:“新羅真敢與朕為敵?”

陳青兕輕聲道:“何須與陛下為敵?高句麗、百濟居於海東數百年,我朝若取兩地,境內豪族百姓短時間內定然不服。

新羅大可暗中支援他們復國,海東山多林深,藏於山林之中作亂,大軍尋之不得。

僵持消耗,三年五年乃至十年,又如何應對?”

新書能追定的弟兄們儘量追定,有票的也支援一下!謝謝!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猝死後的我在古代享受人生

江咚黎

拆散專家之我為女王

醉釋浮屠

無限乙遊:世界之外

立杆無影

破大防了,我竟然變成了男人

顧黎少寒

末日重生,我反手自曝

嵐某某

拐進姐姐家

落哄